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2-20 17:37:18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在平日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

  不断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下面是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南北。618年春,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2。隋朝官员李渊和儿子李世民在晋阳(今太原)起兵反隋,率部众攻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

  3。唐太宗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以人为镜)。

  4。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为唐朝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2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此时,西欧大陆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矛盾的日趋尖锐。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由此发展起来,这就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年代的启蒙学说。

  启蒙运动的英文单词是Enlightent,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词根是Light(光明),启蒙运动正是一场涤清愚昧,带来光明的运动。启蒙主义者拿起了新的思想武器——新兴的自然科学理论,将人的理性作为判断世间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最崇尚、最神圣的东西——王权、神权与特权。

  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只承认人的理性而不承认神的意旨。启蒙运动崇尚知识,尊重科学,提倡人的思考,反对蒙昧主义。封建的'王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久的时间里占据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对理性学说的宣传,实际上正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因为如果上帝的意旨已经不可靠了,那么封建制度下的所谓神授王权与特权也就失去了依据。

  在政治学上,启蒙主义者集中宣传人权与法制的观点。他们以一切人生而自由的天赋人权思想为核心,否定天生的特权,强调不分等级、门第的人都天然地享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安全,争取幸福、言论、信仰等自由。社会与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人权,这是人们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建立政府的根本出发点。人权自由要依靠法律保障,共同意志、社会契约也要靠法律来维护等。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权和法制的观点,体现了用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及由公民取代臣民的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3

  第一课 原始人类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 。

  2、距今约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被称为“北京人”。

  3、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

  4、 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步。

  6、北京人已经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7、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 ,过着群居的生活。

  第二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 和长江流域的 。

  2、距今约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种植 、 、 ,饲养 、 ,还经常去 、 。他们开垦耕地用、,收割庄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国是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种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种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约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 ,饲养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在这些工具上 , ,这是工具制作技术的又一进步。

  7、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 式的。几千年来, 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8、大汶口居民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相传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化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 。他还发明,开辟,使人们互通有无。

  2、相传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 发明了 。

  3、距今约 多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部落联盟。

  4、 和 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黄帝之后过了很久, 、 、 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 ”。

  7、 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采用 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又领导人民 , ,化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是以 、 和为代表。

  夏朝开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也开始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在思想方面形成了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5、四大文明古国的有 、 、 和 。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 年,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定都 。并组建 ,制定 ,设置 ,建立起 。

  2、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 。夏朝灭亡的原因是:夏桀施行暴政;商部落日益强大。

  3、约 年,商部落首领 ,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 ,建都在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4、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 把都城迁到 ,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 。

  5、商代, 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字。

  6、公元前1046年, 击败商朝军队,建立 ,定都 ,史称西周。

  7、西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各级贵族和平民可以从周王那里分到土地,只有使用权,但不能转让和买卖。农业上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8、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公元前770年, 迁都 ,历史上称为东周。

  第五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 ,称为“授民授疆土”, 。

  2、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 , ,

  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意义在于:(1)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的作用。(2)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3)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夏商西周社会以 区分尊卑等级。

  5、夏商西周时期, 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王和大小贵族拥有很多奴隶,奴隶主要来源于和 。

  6、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 ,制定了严酷的 。

  7、 配合暴力镇压,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通过的礼仪活动,教育感化民众,起到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六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 时期。当时出现了 、 、 、 、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其中最先称霸的是。

  2、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上,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在中原霸主地位。

  3、楚军在 打败晋国,楚庄王跌升为霸主。

  4、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历史上的 时期。晋国分裂成 、 、 三个国家,与原有的 、 、 、 并称“战国七雄”。

  5、 称为“合纵”; 称为“连横”。

  第七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中集体耕作,古书中把这种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描写为“ ”。

  2、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 的发展。铁梨铧的出现,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

  3、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全生产成为可能。

  4、“ ”、“ ”,反映个体生产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5、公元前356年, 开始变法。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第八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是指 。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开始的。

  3、 是铜、锡、铅的合金。

  4、 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九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 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 ”、“ ”两部分。

  2、“ ”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3、“ ”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4、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 ”,主张以“ ”教化人民,以“ ”治国。

  5、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教得到发展的是 ,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 论整理成《 》一书。

  6、请简述“百家争鸣”。

  7、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 ”治国;法家强调用“ ”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 ”治,也反对“ ”治,他们提出“ ”。

  第十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两千年前的都江堰的作用在于灌溉、分洪,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他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 称为编钟。

  4、编钟的出现表明 。

  请简述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4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5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

  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彩陶之谜】

  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

  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发明的,距今大约七千年。而农业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的。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前,人类的远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猎、采集维持生活。由于所获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随即消费掉了,很少需要贮存;贮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条或较大些的果实硬壳加工、编制而成。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所获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贮存多余部分以备无收获的季节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贮存保留至来年再种;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动物、虫类对贮存食物、种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显然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农耕生产的伴随物。

  陶器的发明与火的利用,是与人们对于粘土的认识分不开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远古祖先们逐渐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会变得硬结起来,如再经火烧烤,则会变得更加坚硬,且火烧时间越长、火力能达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坚硬程度就越高。这时候的粘土,即使再泡进水里,也不会松散或变软,且再不会回复到粘土的原本形态。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祖认识火和粘土的性质、作用的结果。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有彩绘装饰图案的陶器。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入窑烧制的,其特点是彩绘图案可经久不脱;彩绘陶则是将花纹图案绘制在烧成后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图案花纹容易剥落。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几个环节:挖陶窑、制陶坯、烧制。

  当时的陶窑主要有两种形式:横穴窑、竖穴窑。它们的面积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烧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烧几只到十几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成,具体有两种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较大型的器物用泥条圈叠筑法或泥条回旋盘筑法。前者是先把经过充分搅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做成一个个圆形泥圈,再把泥圈一个接一个地迭起来,制成坯子;后者是把一根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陶器的制作也开始采用轮制法。这样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匀、外形美观。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坚硬的工具对它的表面进行压磨,以使之缜密平整。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6

  一、赵州桥

  1、赵州桥的修建

  时间:隋朝;

  地点:河北赵县;

  设计、主持建造者:李春

  2、赵州桥的特点及相应的作用

  ①主拱(单孔)跨度大,便于派洪;

  ②桥面平坦、坡度小、坚固实用,便于行人、车马往来;

  ③畅肩拱,即的大拱两边配两个小拱,有利于防洪、排水,减缓急流的冲击。

  ④造型美观: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杜德源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元)刘百熙

  3、赵州桥的历史价值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石拱桥。“国际土木工程的历史古迹”

  二、大运河

  1、隋朝大运河

  中心:洛阳;

  起止点:东南起余航(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

  四段河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四段(永、通、邗、江)

  历史价值: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美洲的巴拿马运河全长为81.3千米,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的总长度191千米。)

  2、介绍元朝的运河

  元朝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重新开凿了两段新的'河流分别是:会通河(临清—东平),通惠河(通州—大都)。

  变化:不再绕道洛阳,航程大大缩短。

  3、修凿大运河的作用

  ①运输粮食和其它物资。

  ②沟通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1、修建目的:为了防御蒙古族和女真族对明朝的进攻。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总长6000公里。

  3、构成:关城、城墙、城台、烽火台。

  4、历史地位: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更是中国人民勇敢、坚强、智慧、顽强精神的民族象征。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7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8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作用: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19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是仿照科举制度的。

  衣食住行时尚:①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还好吃面食;②唐人喜好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③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④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原因: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②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革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体现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宏放、汇纳百川与充满时代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9

  1、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艳丽的彩色陶器,所以叫唐三彩。唐三彩作品多为人物或动物俑,个个造型生动,栩栩如生,为艺术珍品。102、唐代的绘画风格十分注重线条的变化,不论是凡人常物,还是云中的飞天神仙、反弹琵琶的歌女舞妓,都给人以“天风飞扬,满壁风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美感。

  2、唐代天文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原名张遂),他通过观测,证实了太阳的运行速度是不均匀的,时快时慢。僧一行还大规模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六大古都”,它们分别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北京(以上四地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

  4、唐朝时期,中国是东方最先进的国家,日本先后派了十多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人数多时达五六百人。这些日本谴唐使回国以后,积极传播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5、公元907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此后的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黄河流域,合称五代(公元907——960年)。同一时期,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出现了10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到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

  6、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手下将士们把黄袍加到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0

  辽建立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时间:916年都城:上京

  北宋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建立时间:960年都城:汴京

  西夏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建立时间:1038年都城:兴庆

  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每年送岁弊,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不好的影响);但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好的影响)。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杨家将北宋抗击辽的代表

  金建立民族:女真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时间:1115年都城:会宁先后灭掉辽,北宋

  南宋:建立者:赵构(宋高宗)建立时间:1127年都城:临安

  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宣告北宋的灭亡。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1

  1、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公元前年,汉武帝为了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再次派其出使西域。

  2、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是以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为开始的。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的交通线,因而得名。

  4、请简述“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2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

  作用: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贸易、友谊、和平、文明之路。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西汉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使边境安定,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平友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3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4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第二课苏联的崛起。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了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认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过程与方法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导学重难点重点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

  导学设计意图

  1、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了解课文的'大意。

  3、了解苏联建设的理想与取得的成就。

  4、正确、全面的认识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利弊。

  5、指导学生结合本国的国情谈谈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教具准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照片;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片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由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苏联的崛起

  二、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

  (一)理想与成就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苏联主要制定了哪些政策?

  2、请同学们读图,结合教材回答问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同时,苏联还形成了什么体制?

  2、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格式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3、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作为难点知道学生理解分析)

  四、拓展训练: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影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回顾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进入新课的学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看教材回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看图,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教材回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学生看教材回答表现,并分析出特点:高度集中。在老师指导下,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回答。中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才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15

  1.时间:

  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

  ①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马关条约》的签订

  ①时间:1895年

  ②地点:日本马关

  ③签订者: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④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等。

  ⑤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