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乡养儿》有感

时间:2024-02-20 17:49: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下乡养儿》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下乡养儿》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隔五年,再读《下乡养儿》,对天天一家的生活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问题小孩,一对为了养好孩子舍弃自己全职工作的父母,专门去乡下农村里住着,试图缓解孩子对于上学的恐惧感。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会不喜欢这个熊孩子,也觉得这样的父母太慈爱,简直在一味的顺从孩子这些无厘头的行为。女儿天天大晚上不睡觉,还一个劲儿地拉着父母陪她玩耍,她不愿意上学,一味的逃避学校,父母就一个劲儿地带着她换学校,直到从城里来到了乡下。

  如今再读,我对天天这样的孩子竟多了一份包容,有的孩子就是会这样,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格外用心陪伴。其实,天天这样的孩子才更像自己身边的小朋友,她不是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也不是大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她的存在,她的性格太合乎常理了,或许,在大多数人身边,都有这么一个很难搞定的熊孩子。

  天天很幸运能拥有格外开明的爸妈,能够如此舍得,舍得工作,舍得花时间精力去陪伴孩子来到乡下,去治愈孩子的恐惧。

  《下乡养儿》中没有华美的词藻,全都是平淡无奇的叙述,直白简单。读着这一个个故事,就像是在读一位妈妈写的一篇篇日记,只是些直抒胸臆、散漫直白的句子,但字里行间都是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点滴感悟。作者只是在继续着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可在我读来,它们就像是一个个生活纪录片,很真实,很真诚。

  可以说,这是一本日记,是一本流水账,事无巨细,全部记录在册。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流,因因相袭,环环相扣,自有它的内在逻辑和情节驱动力。在文章中,她不加隐讳地记录了自己及爱人、女儿的焦虑、无能、怯懦和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和小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一对有着社交障碍的夫妇,和一个不能融入社会的女儿,如何处世?已经出版的林林总总的书,为我们提供了种种解决之道、成功之道。而作者一家,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日常经验之外、视野范围之外的情与景。

  养小兔子、喂狗、喂鸡、种菜、做饭……这些在城市里难以实现的事情,是天天一家的日常,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在如今看来是一种难得。天天在乡下过的是古代孩子的生活,读书写字,有明确目标的游戏,一样没有,就是漫无目的,就是随心所欲。

  陶行知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教育者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我们越来越少给儿童真正的生活,我们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大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草莓,然后用比市场更贵的钱去购买;我们不去真正的沙滩上玩沙子,不在真正的泥地里玩泥巴,而是到商场围起来的 15平方米里面,花 30元玩一小时干净的沙子;我们不在田间地头、小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进行“社交”。长此以往,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儿童生活时,都以为那是儿童最不该过的生活。

  天天是幸运的,她有如此开明的父母,有条件去乡下尽情地玩耍,她没有一直“熊”下去,她逐渐开朗、快乐起来,她过着孩子本应该拥有的儿童生活。

  关于乔老师,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么遇不见这样的人,有人设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没有遇见乔老师……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并不缺少乔老师这样的人,甚至每个人都有成为乔老师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能遇见乔老师,是因为他们有幸没有像许多其他成年人那样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他们能听得进去别人的话,能认真地检讨自己,有不依常规付诸行动的勇气。

  其实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在于读过了这个故事,了解了这样一种教养方式,对我来说,更大的触动是“记录”,作者这般事无巨细的记录。

  我们被网络束缚地太久,时间被太多无用的事物占用,注意力被虚无缥缈的讯息四处吸引,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真正用来思考自我的时间太少,多去观察自己吧,发现身边的平凡事物,它们很平凡,但是正是这些细小琐碎的平淡无奇,才构成了我们的多姿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笔去记录,用心去感受。哪怕只是写流水账,也比空虚地度过这一天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