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的故事

时间:2024-02-21 07:24:42 广告/媒体/文化/培训/咨询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广告的故事

关于广告的故事1

  妙用广告的故事

关于广告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先生对一个商人说:“上个星期,我的伞在伦敦一所教堂里不知被什么人拿走了。因为伞是朋友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所以,我花钱登报寻找,可还是没有找回来。”

  “您的广告是怎样写的?”商人问。

  “广告在这儿。”那位先生一边说着,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报上剪下来的纸片。

  商人接过来念到:“上星期日傍晚于教堂遗失黑色绸伞一把,如有仁人君子拾得,烦请送至布罗德街十号,当以十先令酬谢。”

  “我说先生,”商人说,“我倒是常常登广告,那是挺划得来的啊。不过,广告的写法可大有学问。要找您那把伞,咱们再登个广告试试。”

  说着,商人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在上面这样写到:“上星期日傍晚,有人曾见某君从市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招惹麻烦,还是将伞速送回布罗德街十号为妙。此君为谁,尽人皆知。”

  这条广告见报了。次日一早,失主打开房门便大吃一惊。原来门前早已横七竖八地堆了十二把伞。失主自己的那把黑色绸伞也夹在里头。好几把伞上还带着字条,说是没留心拿错了,恳请失主切勿将此事声张出去等等。

  真是广告一登,死物逢生。找丢失的东西是如此,企业经营更是如此。用做广告招徕顾客,是现代社会的生意经。

  一家烟草公司派推销员赴美国推销香烟。到美国后,正逢戒烟月,根本不让登推销香烟的广告,而且又赶上是阴雨天气。如果在这里等一个月,住旅馆的费用太多不说,运来的香烟也会霉变受损。正当推销员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然看到房间里“禁止吸烟”的标语。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逆中求顺”的促销高招。他跑到当地一家有影响的报纸登了这样一则广告:“禁止吸烟,就连龙山牌香烟也不例外。”连登了三天,结果引起当地市民的极大兴趣。吸烟者心想:“连龙山牌也要禁止,究竟是怎么回事?非要试试龙山牌香烟有什么不同之处不可。”于是,推销员带来的香烟很快被抢购一空。

  深圳一家公司的童车打入英国市场后,由于其中一辆童车钢圈受压变形,致使一名爱尔兰女孩摔伤住进医院。在公司企划顾问的策划下,总经理立即亲自飞往伦敦,在主要媒体刊发广告,声明对所有售出的单车的质量安全负责,并对存货进行质量安全检验。当地媒体又对此事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报道。结果,该公司在海外的信誉大增,次年英国代理商的订货增加了8.5 万辆。

  给自己看的广告故事

  老德斯上世纪初来到纽约,定居在46号街,靠收集学校食堂的剩菜剩饭加工成饲料和肥料起家,然后,进军房地产市场,创建了家族企业——德斯公司。

  创建之初,他在报纸上做了一条广告,只占一指宽的版面,就一句话“这条街必火”。

  绝大多数人搞不懂这条广告是何用意,“这条街”是哪条街啊?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写‘46号街必火’呢?你这样的广告不明不白,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再说,46号街这个破烂样儿,你有什么神力让它火呢?”他不加解释,说:“我自己明白就行。我坚信,这条街一定能火。”朋友耸耸肩,又摇了摇头,觉得他怪怪的。

  从此以后,他订了报纸,每天必看,而看他那条“这条街必火”的广告足足要花上一分钟。

  斗转星移,没想到这几个字的广告天天做,一做就是30年。30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这条街,一直围绕这条街做文章。

  因年高退出掌门人位子时,家人问他:“你那广告还要继续做下去吗?”他说:“做不做不重要,关键要有坚持下去的毅力。我做广告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坚持每天都看,就是让它每天都激励我,鼓舞我,坚持下去!”

  由于他和家族的不懈奋斗,46号街果真火了。现在,整条街的产权都是他们家的,整个纽约的房地产界,他们家就占了一大半儿。

  掌门的位子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掌门人道格拉斯·德斯说:“我们一直秉承爷爷的信念:坚持赢得胜利。”

  天堂的广告

  李俊是广告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拥有一流的广告策划人才,不仅广告创意新颖独到,而且李俊很会推销他的广告,并且牢牢抓住顾客。为此,他赚了不少的钱。

  一次,一位姓刘的老人觉得他住的房子被前面的大树档住了光线,常年晒不到太阳,想把它卖了再另外重买,就找到李俊,让他代卖。李俊到房子那看了看,第二天就把广告贴满了大街小巷。刘大爷上街看到李俊的广告后,又决定不卖了,李俊问他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刘大爷说:“我想重买的房子正是你广告中说的这样,门前绿树成荫,四季鸟语花香,安静闲适,是老人颐养天年的好地方。既然这地方这么好,我还卖它干啥?”可李俊却以和刘大爷签了代销合同,做了广告为借口,硬是要刘大爷赔偿损失3000元。

  刘大爷气得一病不起,没过几个月竟去世了。

  刘大爷去世后,李俊可能觉得心中有愧,一次开车走神,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死了。

  李俊死后,他的灵魂晃晃悠悠地来到天堂门口。握有天堂钥匙的一位天使挡住了他,说:“先别急着进去,我带你参观参观后再选择也不迟。”

  天使带着李俊的灵魂来到一处大房子前,那儿有很多人在里面漫无目的地来回闲荡,一个个显得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天使说:“这就是天堂,我再带你到其他地方看看。”

  他们又来到一个热闹的狂欢之地,那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足和微笑,男男女女尽情地歌舞,更有许多人泡在温泉里,那温泉是建在一个地下泉眼上,里面不断地往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泡,里面泡着的人显得特别的惬意。天使说:“这就是地狱。你选择哪一个?”

  李俊毫不犹豫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是地狱。”

  天使说:“好极了,这可是你自己选的。请你在合同上签个字。”

  李俊拿过笔就在合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天使微笑着转身离去。

  这时,来了两个青面獠牙的夜叉,不由分说就把李俊拖起来,奔向一口滚沸的大油锅。李俊惨叫道:“天使先生,你骗人,我刚才看到的地狱可不是这个样子呀!”

  天使停下脚步,转过头对他说:“老板,刚才你看到的是广告。”

  李俊再仔细一看那天使,原来竟是刘大爷。

关于广告的故事2

  这个故事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

  1995年,一位厂长考虑到厂里效益不景气,决定带领全厂职工全员皆兵地搞传销,通过关系链七弯八拐地找到我,希望我做他的下线。

  我问:“你们厂里是生产铝制品的,怎么想到要整体去搞传销呢?”

  他说:“厂里效益不好,很多工人都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我作为厂长;总得让大家都有口饭吃呀。”

  我问:“你认为传销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一副神往的态度:“(听说)传销是最后一班致富快车,我们当然得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只口渴的鸽子,看到广告牌上画着一杯清水,它不知道这只是一幅广告牌,便高兴地振翅扑过去,狠狠地撞在广告牌上,结果翅膀撞成重伤,摔在地上动弹不得,刚好一只狼从此经过,把它吃掉了。

  厂长听完故事,莫名其妙地笑了一笑。

  去年岁末,我与厂长通了一次电话。他说:“我就是那只撞成重伤的鸽子。只要来一只狼,你的.那个故事就被完整地演绎了一回。”

  我同情地问:“你现在该怎么办呢?”

  他叹道:“有什么办法?只有无可奈何地等待最后的结局。”

  可能这个厂长的故事比较特殊一点。但我知道,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企业中层出不穷。

  【评议】面对“机会”要冷静、具体分析再作决定。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华丽的外表后面可能是一些陷阱。企业不应该盲目多元化,在上一个新项目前,领导应该多分析机遇。待到遭受严重损失之时方醒悟,为时晚矣!

关于广告的故事3

  1945年,美国人威尔逊接手父亲留下的施乐公司后,高价聘请了德国发明家德索亚开发复印机。当时流行的湿式复印机必须使用化学液体和表面涂有感光药物复印纸,而且复印出来的文件是湿漉漉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将文件晾干,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通过逐步改进,1960年,施乐公司推出了施乐914型干式复印机,克服了湿式复印机的固有缺陷。由于干式复印机是创新性产品,根本没有同类产品可以参照,因此社会公众对新产品的功能根本不了解,而且公司前期投入很大,已经没有足够资金做广告,于是大家在营销问题上犯了难。德索亚提出,考虑到每台复印机的生产成本是2400美元,零售价可以定为5000美元,并且提供3年的免费维修保养业务。威尔逊没有同意,嫌这个价格太低了,他认为复印机的售价应该定为29500美元,而且不提供免费维修保养。

  按照美国当时的法律规定,任何产品的定价如果超过成本10倍,将被禁止销售。德索亚沉不住气了,说这个价格实在是高得太离谱,根本没法通过联邦政府的反暴利审查,更不用说让客户接受了。威尔逊听到众人的抱怨后,狡黠地笑了一笑:“我就是要政府下令禁售,到了那个时候,我就有办法了。”德索亚十分惊愕,但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看到威尔逊胸有成竹的样子,只好勉强点头同意他的意见。

  果然,29500美元的售价一经公布,联邦政府便启动了价格干预机制,几轮调查过后,最终向公司下达了禁售令。与此同时,主流媒体也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威尔逊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而介绍干式复印机功能的相关文章也连篇累牍地登了出来。就这样,全美国的人不光知道威尔逊在卖天价干式复印机,也知道了这种新产品将带来办公技术革命。

  在一片口诛笔伐声中,人们却不经意发现,威尔逊已经悄无声息地在美国各大城市开设门面从事复印机的租赁业务了。尽管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骂威尔逊是个黑心的奸商,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高明手段。更为关键的是,干式复印机专利只掌握在威尔逊公司手中,别人无法开发相同产品争抢市场份额。尽管租金仍然很高,但是相比之前29500美元的高额售价,还是非常划算,客户们一边咒骂着威尔逊,一边排着长队竞相租赁复印机。于是,威尔逊不仅没有投入一分钱广告费,还省却了售后服务的麻烦,在一片骂声中,美滋滋地赚取了数倍于销售复印机的租赁利润。仅1960年,施乐914型干式复印机营业额就高达3300万美元。到了1966年,营业额突破了5.3亿美元。

  会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是精明,会调动客户的需求才是高明,在有些情况下,不按常规出牌,甚至给自己找点“麻烦”,提高产品的关注度,往往就能出奇制胜。

  威尔逊公司撞了“枪口”却赚了大钱。你现在应该发现:不接纳庸常意见,才是英明决断。而企业也只有出奇制胜,才能成为真正的“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