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传统文化作文[合集6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文化作文 篇1
“潘昕东,你和洪凯昕一起表演相声吧!”随着褚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都鼓起掌来,我只得苦笑起来,像《金钱的魔力》里的托德那样不自然,脸上的笑容凝成熔岩一般。天哪,褚老师竟让我在周末文艺演出中表演相声,要知道,我向来就是个严肃的人,缺少的就是幽默细胞,万一不小心……我不禁擦了一把冷汗。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我们班的周末文艺演出了。相声作为热门,排在压轴登场。在后台,我紧紧握住话筒,汗如雨下,把话筒也搞得“满身是汗”。虽说我是个小配角,大也容不得我半点疏忽。终于,到了我们的相声了,我忐忑不安地走上台,边走边想:一定不能出错,一定不能出错……台下的同学们一听相声上场,早已热烈地鼓起掌来,这反而让我更紧张了。
“电话人人都会打”,嗯,哎呀,不好,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词竟让我一紧张忘了,还好洪凯昕用眼神提醒了我,才没有酿成“大祸”。接下来,因为我慢慢习惯,克服了心里恐惧,越讲越顺,随着一个个高潮,台下的.掌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我和洪凯昕一起享受这给我们的美妙的掌声。最终,洪凯昕的“现在都八点半了”一锤定音,场下掌声响彻云霄,我们在掌声中走下台去。这时,我才发现手中的话筒已经被我的手汗浸得不成样了。
这第一次讲相声的经历,不仅在我鲜有的舞台经验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让我明白了只要克服心理恐惧,一切都不是问题!
传统文化作文 篇2
很小的时候读过王蒙的书,那时候只有十四五岁,是受叔叔的影响,在人民文学上看到王蒙的名字和文章,在记忆中很模糊。九九年在浙江义乌才真正的接触王蒙的小说《青春万岁》,后来断断续续读过许多他的散文笔录,一直到现在记忆犹新。昨天得于中山作协的赠票,我和绪才有幸聆听了王蒙先生的中山第一讲《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受益匪浅,他对传统文化和当下的文化建设演讲令我意犹未尽。
第一次与著名作家、智者、思想家、文学家的亲密接触,令我心生敬仰。王蒙先生从王国维、严复、陈独秀、鲁迅等人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讲起,使我们渐入佳境。讲到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汉语与汉字,是一种本质主义,使我耳目一新。王蒙先生把汉语与汉字和英美日俄等国文字的语法进行对比,并以自己的作品《夜的眼》被翻译成他国文字时遇到的文字尴尬为例,生动地证实了自己的论证主题。王蒙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诗词歌赋,也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汉语与汉字,是一种本质主义。汉字表形表意,相互关联,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谈到政治,王蒙先生同样中西比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西方传统文化追求合法性的不同。
王蒙先生对传统文化的释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文豪的博大精深,他的知识积累和阅历以及幽默,无不显示出大智慧者的素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上,王蒙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意义非凡,是至今活着的唯一古老文化,它曾经面临着断裂的'危机,但最终还是经受住了考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有价值,消灭不了,中国文化尽管有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的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和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在和谐文化上,王蒙说,和谐文化在报纸上谈得很多,因为意犹味尽各种文化的不同因素在起作用,我们的文化便高度的包容了、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宗教文化,近一两百年以来我们从西方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观念、文化思考模式。整个演讲在王蒙先生的博古通今中渐入佳景,后来在传统文化和和谐文化与当今的文化建设上面,以自己的亲游法国先贤祠为例,并在幻灯片打出了一些中国先贤,建议中山在建设文化名城时也建个类似的中山先贤馆,讲座就嘎然而止。直到工作人员在屏幕上打出“谢谢大家”的时候,我才缓过神来,知道演讲结束了,这说明王先生演讲的精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王先生的很匆忙,从现场打出的幻灯片上看,演讲精简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王蒙先生的治学严谨,从讲座中引用老子的话“谷得一以生”和“谷得一以盈”中,“生”与“盈”的两种说法,王蒙先生都予以申明可以看出。演讲中,王蒙先生以“王剪伐楚”和中庸之道的例子来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展开,感觉有些太少。
整个演讲中,深刻的印象到王蒙先生对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期望。他说,中国文化我们不是关起门来搞,我们有一个开放的态度,而且学来以后,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了。学习英语和汉语并不矛盾,汉语学会了也就是母语学会了,才能学习其他的外语;外语学好了,也能反过来比较一下,认识自己语言的美好和特色,对中国的文化,我们应该非常有信心的,非常开朗的,非常开放的,向全世界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向他们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王蒙先生在谈及他在新疆的十六年,他说,那是一个坚持的十六年,从未有过怨天尤人。人在逆境时会得到很多教训,在那个年代他失去了很多,但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很多时候坏事也变成了好事,磨练了他的意志。他爱新疆,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还说计划20xx再次回新疆看看他记忆里的戈壁滩,朴实的新疆乡亲。
讲座接近尾声,王蒙先生接受观众的现场提问,本来安排20分钟,后来超过半个钟。有香港、澳门、珠海、潮洲等中山周边城市赶过来的听众提问,问王蒙先生对80后出现的作品和作家的创作怎么看待,他说80后的作品读得不多,但羡慕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小说充满了浪漫情调和随心所欲的生活,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用粗话,其实这种作品距离真正的生活,人生的感悟相差非常大。80后很单纯,他们理解的人生总是很单纯很美丽,他们没有过多少磨难,其实,人生并不是他们理解的那个样子。
演讲结束后听众的热情一直在会场延续,掌声如潮,王蒙先生的《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引领着我们的思绪穿越了五千年的文化时空。先生的厚重、睿智、幽默给我们带来了他对生活的感悟,自然随和,不事雕琢,在平静中蕴藏着智趣和从容,即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似又若即若离,又向远方潇洒走去。
传统文化作文 篇3
虽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温州,并在这里读书,所以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对我来说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个弥勒佛雕塑,它神态动人、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甚至袖口间细小的褶皱都有体现。 家里的长辈说那是黄杨木雕,十分珍贵,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查看了相关资料, 原来黄杨木雕来自温州乐清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里说,相传黄杨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叶承荣的放牛娃发现。他在庙里跟着一位老人学习圆塑、泥塑、上彩、贴金、浮雕等技艺。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黄杨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间艺术黄杨木雕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查阅黄杨木雕,我对原材料黄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表面色泽如同象牙一般,古朴内涵,还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加深,因此通常被用来雕刻,但由于其生长缓慢,很少有作为大件的家具存在。
我很喜欢黄杨木雕,不仅仅因为它优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优秀工艺。黄杨木雕蕴藏着雕刻大师们的智慧与技巧,代表了温州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财富,为温州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重的一笔!
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才显得弥足珍贵,可历史的洪流也总悄然将文化席卷而去。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失传的危险,黄杨木雕,困境重重。工艺复杂,材料缺失,技术不佳,种种问题都摆在了大家的眼前。为了了解黄杨木雕的现状,我还特意去了好几家木质装饰店询问,黄杨木雕装饰物价格昂贵且稀有,店家为了盈利也不愿意去购进。可见黄杨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视,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细较之其他雕刻类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同语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和精细,更值得去保护。但是又不只是黄杨木雕,它更像是个缩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窘境。在这个人人追寻中国梦的时代,当然少不了温州梦,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它们的传承与发扬必将是温州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面临的众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我愿意为黄杨木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更愿意为非遗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万华夏儿女的责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非遗梦,那么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必将越过时间的阻拦而长存!
非遗梦,我的梦!
传统文化作文 篇4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为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喝雄黄酒。端午节又称: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今天的端午节,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粽子的样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比如: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
吃粽子: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传统文化作文 篇5
很早就听长辈们说:“剪纸是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今天我终于可以和剪纸亲密接触了。
今天很有幸,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到成都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去参观,学习,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学习剪纸。
今天教我们剪纸的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她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熊猫图案的剪纸分发给每一个同学,然后按照她教我们的`方法,把有图案的剪纸对折。这时我们好奇地问:“老师,这样对折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说:“这样对折可以使图案变得左右一样,会更好看。”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以后,我们就将剪纸对折,对折好了后,我们用剪刀沿着线小心翼翼地剪,虽然我们剪的不规范,也不对称,但是一只只色彩丰富,形状不一的熊猫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大家都很喜欢自己的“杰作”,最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剪下来的图案用胶棒贴在一张白纸上,这个熊猫剪纸就做好了。
从今天的剪纸活动中,我明白了看着很简单的事,其实做起来了很困难。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再困难的事,也能克服。
传统文化作文 篇6
在民俗文化村里有很多民间传统的手艺,如:剪纸、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是用糖来作画,艺人们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来到民俗文化村,准备亲眼看看制作糖画的过程。刚刚踏进民俗文化村的大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张桌旁,我也赶忙跑到那里去看看。只见一个身穿长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里拿着一个盛满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画呢!
我兴奋不已,只见他双手熟练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画时没有参照,全凭自己独特的想象。他的手腕灵活自如,操纵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紧紧握着拳头,也深深地为艺人捏了一把汗,但艺人却丝毫不紧张,还谈笑自如。
糖稀渐渐倒完了,艺人的手也渐渐慢下来了,作画完毕时,我被震惊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张飞映入眼帘:他手握一把兵器,两眼怒视前方,咬紧牙关,蓄势待发,这个人物好像穿越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绪万千,突然听见孩子们的大叫声,这才回过神来。只见一个孩子高举着张飞的`糖画,乐滋滋的,周围的孩子们也一拥而上,抢着细看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画艺人不仅善于塑造人物,小动物们在他们的手中也是活灵活现呢!我忍不住也买了一个糖画———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我发现糖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晶莹剔透,像玉石一般极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轻轻凑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顿时感觉舌尖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那麦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里回荡。
糖画给了我快乐,每当想起它,我都会忍不住流下口水,我会一直记住那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