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你的选择
1.你愿意生活在:A.边城B.现代都市C.安化D.桃花园
2.你选择的身份:A.我若为王B.我若为民C.加官进爵D.隐士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隐逸诗人之宗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8226;沈德潜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欧阳修
[互动设计3]解题
1.结合注释①解题
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
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3.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4.朗读指导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录音朗读带,体味文章情感、气势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4]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
2.作者归途中的心情如何?
点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间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自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居室转到了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伤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互动设计5]背诵练习
配乐背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全文主旨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互动设计7]艺术鉴赏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矣。”(欧阳修)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8226;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
4.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他真的不愿通过仕途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吗?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的:
1、诵读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二、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高洁的志趣、坚定的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电脑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
3、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
4、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生一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1、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2、教师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注意几点:
①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②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③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
2、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
三、小结: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A省略句, “省略介词“于”;
B介宾结构后置;
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还出去干什么呢?”
五、说说对肚带归隐现象的看法。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大家很熟悉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吧,屈原面对楚国的政治腐败和自己的政治失败,选择的是宁死不屈,以自投汨罗江来表达对当权奸臣的不同流合污、对社会现实的的抗争以及对楚王的忠贞。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另外一位同样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他生长于不安的两晋时期,同样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自己仕途的不得意,他又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呢?(学生都能明确回答)对这两位伟大诗人面对同样的困境而作出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我们更欣赏哪种选择呢?也许大家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加以展开讨论。有一句话说的好:诗言志。诗文要表达而且能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屈原通过他的《离骚》和其他诗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陶渊明也同样通过他的诗文表达了他的思想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29岁入仕、41岁归隐、63岁辞逝”的陶渊明的最真的自白《归去来兮辞》,来分析陶渊明文章的艺术特色以及谈谈我们如何看待他的选择?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一名同学诵读,其余同学注意思考,第三段接第二段继续表现作者的.隐士情怀,他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归园田居》
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
(全班大笑)
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
生2:想隐居
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
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
1、初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
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投影)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
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
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
(生笑)
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
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
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
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
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
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
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
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
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
(板书)
辞官归家初抵家门闲居在家耕种闲话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欣喜若狂天伦之乐、安居之乐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
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
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乐天安命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
(无人应答)
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
师:请坐。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归去来兮,预备起!
(生读)
师:恩,读完了。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生点头赞同,兴奋。师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哎,不能只鼓掌啊,要提意见啊。
(生笑)
生:我觉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要读得更恬淡些,因为我觉得作者此时心情是平静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应该读得节奏更快些,此时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体现他回家的高兴心情。
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要将“独”字读得重一点,体现作者个人感受。
生:“怀良辰以孤往”到结尾,应该平和一点,此时作者上平稳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却读得太重了。
……
(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生大声朗读,有的摇头晃脑,非常投入)
师:停下来,基本上大家又读了一遍,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
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生:“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师: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生点头)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生笑)
生:“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起了我的共鸣。小时侯住平房,经常可以在家门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阳,可是后来住进了楼房,人们都用防盗门关着,没有了以前那样悠闲了。(她还说了对“门虽设而常关”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记得中间过程了)
生:“乃瞻衡宇……稚子候门”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寄宿生,一到周末,回家时的心情和陶渊明此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只想快点到家……
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天我从南郊公园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学生惊讶,有很远),看见立交桥下很多树上发了芽,不是黄色,也不是深绿色,而是一种油油的绿,感觉特别舒心,特别……(有点形容不出)
师:哦,你觉得那种绿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对!就是那种感觉,那天又下着细雨,在雨中欣赏,感觉特别美。
师:听你这么说,我都心动了,哪天我去试试。
(生笑)
……
(还有很多学生发言,不太记得了)
(学生一直讲到下课铃响)
师: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暂且说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在仔细品位,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到底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悲伤还是愉快,还是两者皆有?好,下课!
自评:
这节课是借鉴了李镇西老师的上法,先开始在自己班上(105班),设计不够成熟,感觉并不好,后来在103班上,重新构思了一下,上成上面那样,自我感觉比较好。当时有一师大毕业生听课,课后她对别的老师说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课。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反映,下课后因为有其它事情就没问学生,恰好那天下午教育处抽一些学生谈师生关系,恰好有103班的学生,后来教育处主任对我说,103班一学生说,今天潘老师上了一堂好课,简直太好了,你知道他怎么上吗?以前从来是学生读文章,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评价学生,今天他要我们当老师,评价他,真是太好了。得到学生肯定我就放心了。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以后要努力做得更好。昨天(3月2日)又上了一课时,完全放开,要学生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学生形成了辩论,有认为喜大于悲的,有认为悲大于喜的,各有道理,一直辩论到下课,还没分出高低,我最后说,过程大于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他们课后再去研究,没有公布我的观点。可惜,我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不然把那堂课录下来,发上来,可能更有看头。
希望老师们对我这堂课再提意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诵读,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
(1)然有归欤之情;
(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
(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
(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
(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
(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
(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
(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教学过程]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归去来兮辞》的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相关链接】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2.《归去来兮辞》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㈠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㈡预习检查:
1、齐读原文
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
(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
(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
(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
(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
㈢课文内容:
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
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
↓
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
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这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①请大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韵脚来第一层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
②本文还有许多双声词、叠韵词、叠字,找出来双声如“惆怅”“崎岖”等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这样一来,文句就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了)
4、请大家选句读,进一步体会文句的骈偶特点老师说上句,大家读下句(师)。“舟遥遥以轻飏”(生)“风飘飘而吹衣。”(师)“倚南窗以寄傲”(生)“审容膝之易安”(师)“云无心以出岫”(生)“鸟倦飞而知还”(师)“善万物之得时”(生)“感吾生之行休”
5、所谓“体物写志”即表达作者的志向。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志向?自由诵读第四自然段,哪个是最主要的“乐夫天命”什么意思?“乐于顺从天命或自然”
6、为什么作者只能“乐夫天命”,做官可以兼济天下呀,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找一句话作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7、跳读第三四自然段,作者凭什么觉得“昨非”?“世与我而相违”“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8、“今是”在这两段中有着怎样的体现?(可概括回答)“悦情话”“听琴书”“春及事农桑”“赋诗舒啸”“乘化乐天”
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本性的扭曲,他有回归田园、崇尚自然的本性,这正可谓“穷则独善其身”。
9、刚开始时那三句话究竟怎样读?
(生作答)“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师)“已矣乎!”能不能换成“归去来兮,”(生)不能,因为作者虽有些轻松但又有些无奈。(师)分析很正确。请大家读出这些语气来。
㈣读完本文,作者醉情于山水田园的原因,我们都懂了吗。请你谈谈对作者“乐夫天命”的看法
陶渊明毕竟是一位刚刚归隐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欢畅和忧思交替涌现,在文中,陶渊明没有把情感单一化,闲居心情愉快中夹杂着沉郁。这种复杂心情也时隐时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他哀叹自己的不幸人生:“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消极情绪和盘托出,同时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也归田而“行休”的伤感。我们虽然不敢武断地说他像我国古代一些隐士(如姜尚等)一样走“终南捷径”或“亦宦亦隐,以待明主”之路以实现宏伟大志,但他那颗不忘世情之心是可以触摸到的。是客观条件限制了陶渊明(“世与我而相违”),不可能使他有什么大的.作为,因而他愤恨起与他高尚节操不合的社会环境,选择了老庄的“以自隐无名”道家思想来劝慰和强迫自己,“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明他处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想用这种态度消除思想矛盾,完全超越于现实之外。其实,这有违于他的初衷,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至于以后他“连辟公府不就”又另当别论了,那是他彻底淡忘世情的坚决态度。而作此文时的诗人则受挫官场,其徘徊哀伤之情是真实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真正的隐逸文人形象才鲜活地矗立在我们眼前。而《归去来兮辞》逼真地再现了一代隐士生活的心路历程,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不可视而不见。
㈤小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今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陶渊明在中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陶渊明画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标签: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教学重点:
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2、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白。(板书文题)
二、了解作都及解题
1、学生读注解①,明确虽要识记的内容。学生读印发资料,详细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及情感。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吏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确实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归隐以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述美好的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另外,也写了一些抒发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何则?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
终弃官归隐。
注释:[1]幼稚:指孩童。[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4]术:方法。[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6]脱然:犹言豁然。有怀:有做官的念头。[7]靡途:没有门路。[8]四方之事:指出使外地的事情。[9]诸侯:指州郡长官。[10]家叔:指陶夔,曾任太常卿。[11]风波:指军阀混战。[12]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3]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14]质性:本性。[15]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7]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18]一稔(rěn忍):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19]敛裳:收拾行装。[20]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1]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2]仲秋:农历八月。[23]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
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六字句:按三拍读,3、3顿或1、2、1、2顿。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三字句2、1顿;五字句2、3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l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5
孔瑜出处:常州三中网站
【学习目标】
1、对本文“而”“之”“以”典型虚词用法的掌握、特殊句式;
2、对陶渊明及作品、思想、风格等的了解。
3、学习通过鉴赏景,解读作者内藏的感情。
4、辩证认识陶渊明(归隐的选择、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对本文“而”“之”“以”典型虚词用法的掌握、特殊句式;
2、对陶渊明及作品、思想、风格等的了解。
3、辩证认识陶渊明(归隐的选择、现实意义)。
【学习指导】
诵读法,分析与综合,研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小县令,有一天突然不想做官,就辞官回家了,这原本是一件小事,为什么却在漫漫时光中落下阵阵余晖,让今天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去来兮辞》。
二、文化常识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的人生分两个阶段,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参军。第四次为建威参军。第五次任彭泽县令。《晋书·陶潜传》记载“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归去来兮辞》(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
《归园田居》(公元406年,陶渊明42岁)
《饮酒》(公元417年,陶渊明53岁)
《桃花源记》(公元422年,陶渊明58岁)
★作者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朱熹: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
★历史影响有三:
开创者:田园诗派第一人,真心弃官归隐第一人!
实力派偶像:名家追随,众人膜拜
建筑大师: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超然物外”“独立人格”
(二)释题
1、归去来兮辞
归去:回去;来兮:语气助词,无实义;辞:文体。
2、辞
辞是战国后期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
其特点是:①句式散化,一般押韵。②两句一组,四句一节。③六字句为主,一般每句三拍。
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
《归去来兮辞》在行文和抒情方式上,继承了楚辞的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读出其中饱满的感情。
本文共有60句。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做稍长停顿。这既是对文章节奏的审美体验,也是对文字所蕴含情感的品味。
三、文本鉴赏
(一)小序部分
1、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丧于武昌”。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2、序文部分语言特点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序以叙述的表达方式交代了作者就职的经过、辞官的原因以及写作背景、时间,而辞赋是对序的诗化铺陈曼衍,对序的抒情表达。
(二)正文部分
1、做官往往是封建社会士阶层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首选之路,身在仕途的陶渊明为什么却想辞官归去呢?用原文词句作答。(并回忆《归园田居》中相关的诗句)
“田园将芜”:自责
“心为形役”:“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艳与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悔恨。悟”,“认识”之义,多少辛酸尽在心头;“知”,“知道”之义,多少期待又在眼前。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觉醒
——《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和“池鱼”恰反映出他“心为形役”的痛苦。
2、身处东晋讲究身份等级的环境,陶渊明从拥有铁饭碗且身份高贵的机关领导降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有收获的底层农民,为什么欢乐?你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补充:
(1)饮酒:爱喝酒的诗人:李白、杜甫、苏轼……
陶渊明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所以,亲戚朋友经常买了酒,招呼陶渊明共饮。陶渊明每次必去,期在必醉。其实,彭泽这个地方不缺酒喝是他选择在此地就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2)第二段,找这段文字背后的女子形象——贤惠的妻子,“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面对辞官回家,再无俸禄的丈夫,没有丝毫怨言,而是默默准备好迎接他的一切,于饱受官场污浊的陶渊明而言,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温暖!同样温暖的,还有早早出门相迎的孩子们,被打扫干净的.庭院……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田园生活的种种温暖。
(3)亲戚:内外亲属。包含父母兄弟,在现代汉语中不包含。——古今异义词。
东道主、非常、婚姻、布衣
(4)从事农业劳动的快乐:陶渊明在一首诗里正面描写了他从事农业劳动的情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并把这种生活写入诗歌,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里面,陶渊明是第一个。我们看,无论是回家之前、归家之初,还是归家之后,快乐欣喜之情都成为陶渊明情感的主基调。
通观全赋,满眼的快乐,把陶渊明的快乐总结一下:
渊明之乐
归途之乐,抵家之乐,饮酒之乐,安居之乐,涉园之乐,远望之乐,亲情之乐,抚琴之乐,读书之乐,农耕之乐,游山之乐,涉水之乐,啸歌之乐,赋诗之乐……
请大家大声朗读,一口气读完!累不累?有时候,获得快乐的过程确实挺累,但累并快乐着,陶渊明何尝不是如此!
3、同学们,陶渊明用如此多的笔墨一再渲染回归田园的快乐,他的用意是什么?
回归后的快乐越多,表明以前的生活越不快乐。看来以前在官场中,他的心情是压抑的,没有快乐可言。一再渲染田园生活的快乐其实是他对自己官场生活的否定和对归隐生活的肯定。
4、刚才,我们品读了文章,勾画出了表现陶渊明快乐的诗句。如果将这样的诗句全部删掉,你会发现,剩余的诗句,有一些略显伤感和消极。哪些诗句?
①感吾生之行休。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第一段:决计归去,有归途之乐,也有对身在官场时“以心为形役”之悔。
第二段:归园之乐,饮酒、安居、涉园、远望,也有“鸟倦飞而知还”之感。
第三段:隐居之乐,亲情、琴书、农耕、游览,也有“感吾生之行休”之忧。
第四段:综述情志,登皋、啸歌、临流、赋诗,也有“聊乘化以归尽”之悲。
5、对于这几句诗,后人有不同观点。
投影:
①有人说,此句表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很悲观,并非真快乐。
②有人说,“遑遑”表明陶渊明有意再去做官。
③有人据此论断: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思想消极。
你是否同意上述理解?为什么?四人为一小组,自由讨论。小组成员都必须发言,组长负责组织。(生讨论。)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5-22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07-04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05-15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学设计07-04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3篇05-22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2篇05-29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07-01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07-04
语文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