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案例分析:会叫的杯子
效果分析:
教师出示的纸杯并提问:“怎样才能让纸杯发出声音呢?”教师请幼儿自由地玩杯子,通过自由玩,幼儿能回答出:“可以用手敲一敲”;“可以吹一吹杯子”;“我和他的杯子碰一碰也能发出声音”。对于小班的幼儿,这些回答非常不错,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欲望。根据生活经验讲述你看到的雨是什么样的?教师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想让孩子自己感知,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环节二: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介绍的详细、认真,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纸杯都认识,但是回形针和棉线小班幼儿接触的并不多,通过介绍材料,幼儿对这些材料有了深刻的认识了。
在一研活动时,在这个环节设计上,由于教师的操作材料设计的不太便于幼儿操作,大部分幼儿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才制作完成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在一起研讨,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巧妙,幼儿更能方便操作。经过研讨,我们设计了改进方法,在二研活动和三研活动中幼儿很容易操作,完全不用教师的帮助,更加愿意自己大胆操作,并体验了自己动手操作带来的乐趣,增强了自信心。当幼儿用手捋一捋棉线,让杯子会叫的时候,幼儿是非常开心的。通过操作材料的改进,在二研和三研中幼儿能自己操作,非常喜欢。他们非常乐意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交流探索的结果。都愿意说出杯子发出的声音。
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幼儿都在思索:对啊,为什么杯子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孩子们能浅浅地说出来,是因为我们用手拉棉线,教师非常适合时机地让幼儿解释了这个原理:当手从上往下捋线的时候,我们的手和棉线之间产生了摩擦,我们听到的呜呜的声音就是摩擦声。通过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幼儿知道手和棉线之间会产生摩擦产生的声音就叫摩擦声。在三次活动中,教师在这个环节中都处理的非常好,教师的语言科学严谨,这正是科学活动中的所要求教师做到的。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幼儿感到好奇,连我们观摩教师也感到好奇,当孩子们用手蘸上水,再一次捋一捋棉线的时候,真可谓奇迹发生了,杯子“叫”的声音变大了,整个教室能到听到声音,孩子们兴奋极了,放声大笑,看到孩子们因为这个科学小实验,带来的开心,我们笑了。这正是一个成功的实验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在这次活动之后,他们该是更加愿意参加科学活动,更加愿意在科学活动中进行探究,教师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多么的可贵。在三次活动中,不同的孩子在操作这个实验的时候,都是如此,教师的环节设计的非常成功。
通过前面的实验,幼儿已经对摩擦声有了很深刻的认知,但是为什么两次杯子的声音会不一样呢,幼儿又一次进入了思考。当教师告诉他们:当我们的手蘸上水后会增大和棉线之间的摩擦,摩擦声通过棉线传给纸杯,纸杯就相当于一个扬声器将声音放大,最终就是我们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能初步明白这个原理就够了,等到他们再大些,认知水平有了提高,他们对这个原理就更加了解了。
这个环节在一研和二研活动中没有,是我们在研讨会中一起研讨,认为这个环节对幼儿进一步探索有很大帮助,在三研中,当孩子们再次玩这个小实验的时候,他们依然是很快乐的。科学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
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一段小汽车的视频,幼儿能说出我们周围通过摩擦发出的声音现象:爸爸开车刹车的摩擦声、摸桌子发出的摩擦声、骨头和骨头之间的摩擦声等等。我们没有想到小班的幼儿都能回答的这么出色,但是活动结束后,我想,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在整个活动中一直都在探索,一直都在发现,才能对这个科学现象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 .
【案例分析:会叫的杯子】相关文章:
中班案例分析06-23
面试案例分析07-11
教育案例分析07-03
创业的案例分析06-24
案例分析与反思06-23
纳税分析案例05-21
案例分析报告12-30
销售的案例分析07-03
经典的销售案例分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