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评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同课异构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课异构评课稿1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4、三位老师对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除垂径定理和推论外的其他的几种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刘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容量过大,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邹老师突出圆对称性和垂径定理概念的证明及其运用上,知识点少,利用变式强化学生对垂径定理的应用,其中有个亮点就是得出“垂径定理三角形”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整节课中三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2、刘老师更多在学生的组织掌控方面很到位,邹老师教态自然,举止得体,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
三位老师的板书示范性很强,对学生的规范解题都有一定的重视。
综观三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三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同课异构评课稿2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同课异构评课稿3
9月19号第二节,在多媒体教室,听了老师讲的《登高》一课,这是学校安排的“同课异构”课。总的感觉:第一个视频不错,无论是朗读、讲解,还是画面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学程序设计的不够好,感觉有点乱。课堂容量也有点小。具体点评如下:
一、导入自然,比较识记。
由登高诗导入,分了三类: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既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古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
能够运用普通话教学,但语言较平淡,在讲述的过程中缺乏激情,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了学生的朗读练习。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好。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视频不错。
视频中有景,有讲解,有朗读。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教学程序较乱,随意性较大,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视频不错,但播放时间不是恰到好处,且有重复之感。思考题出示后,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直接出示了答案。课件应该自己再好好修改一下。
2. 诗意、重点句子的赏析,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容量较小,后半节课感觉没事可干。
六、建议:
1.提倡教师范读、领读,带着学生进入诗中,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能有个借鉴。
2.应该全方位地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默写,就容易的多了。
同课异构评课稿4
今天很有幸作为第二届高研班的学员参加了区内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评比课《一次函数的性质》,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
一、学生的探究不可完全放手,教师要把握探究的开放程度。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主发现,但这个放手不可过度,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次3位老师都是借阳光学校的班级上课,对借班上课的学生肯定不如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所以这次渠老师让学生自己想一个一次函数,范围太广,学生作图出现了困难,又很不幸地抽到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板书,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画图上。这样不但不能凸显本节课的探究性质这一重点,偏移到了画图指导上了,而且造成后面环节时间紧张,本来设计的与情景问题呼应的解决情景问题环节都很遗憾地跳过了。建议这里改成老师给定几个函数,再由学生分组画图会好些,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这次我要上区里公开课,也是探究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我想我也要设计好探究的开放程度,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而是以已有知识为铺垫,层层递进,在学生有所启发后再让学生探究。
二、学生练习时教师也应“忙碌”起来。听课中汇贤学校的张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的处理方法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他两位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将练习题出示给学生后,往往让学生思考或试做,教师会等待或巡视,然后问,谁会做,在会做的同学中挑选一个去板书,然后继续巡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时会是一种假巡视,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做得怎么样,仿佛就是在等待板书的同学快点写完。而张老师是这么做的:她先出示习题给学生,过几秒后马上问学生有思路的举手、会做的举手,这样一下子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接受情况反馈,这时总会有些学生害羞或思维缓慢不愿举手的,张老师就说两边比一比,哪边举手的同学多。初中生都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一听这个,那些会做但没举手的同学便马上举手了,思维缓慢的同学也促进自己快速思考问题了,这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张老师不时鼓励:“这边举手的多!”“这边同学要加油!”等等,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起来,老师也从中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反馈,这时老师再抽同学去板书。学生板书时,张老师也不闲着,而是手拿红笔,让做好的同学给老师看看,并且尽量是分散到班级各个区域,可以让得到批改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参考,如果看到写的好的,还会再让这个同学去板书。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做题、比较两位同学的板书或教周围同学,老师则早已掌握并反馈了多位同学的练习完成情况,带来的一定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了。我想这个办法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也同样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东施效颦,太多的鼓励话语会影响正在思考中的学生。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带领学生逐步由浅入深。在练习环节,张娟老师设计了一个选择题,而课本一上来就是简答题,这个选择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慢慢地进行思维热身。而解答题部分,也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学生学得不吃力,反馈及时,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了原本有难度的问题。我在这次设计中,也可从选择或填空等题型而且是容易解答的开胃小菜入手,大题设计成坡度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大餐。
以上就是我的点滴体会,我觉得“学到”不是最终目标,学到后去实践并不断改善变成自身的优点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每一次听课,都是抱着“先学人所长、后补己之短”的观念而去,而我也确确实实学到了所长,至于能否学到后自主地补己之短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
同课异构评课稿5
随感今天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习,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同课异构评课稿6
听完李老师和孙老师同课异构的《四个太阳》以后,感触颇深。《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
李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一课,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挂苹果的游戏巩固生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拍手读,齐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教师范读,闭眼想象读,男女生比赛读。这些都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精美的贴图报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李老师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孙老师在执教过程中,通过主线问题“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引领全程,思路清晰。通过多种方式的识字方法,强化记忆。例如,随文识字,儿歌识记方法,字理演变,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课异构评课稿7
大家好,对于叶老师上的《红领巾真好》这节课我主要关注的是单要素评价里边的时间调控。eepo单要素评价时间调控主要关注的是老师上课时时间怎么把握的,有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就叶老师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谈。
一、教案预设时间
从教案来看,整节课分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谈话导入预设3分钟,第二部分初读生字叶老师预设了12分钟,第三部分再读感悟叶老师预设了16分钟。第四部分写字指导叶老师预设了8分钟,第五部分布置作业预设了1分钟,一共是40分钟。
二、预设的合理性
下面我分析一下这样预设时间的合理性
1、教学的第二部分是初读生字。这部分内容是帮助学生克服生字关的,使学生能把生字读得准确熟练。因为把生字读得准确熟练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的。叶老师把这部分预设12分钟是合理的。
2、第三部分是再读感悟,这部分需要花费一定长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课文,叶老师预设16分钟是合理的。
3、其他环节如第一部分谈话导入、第四部分写字指导、最后一部分布置作业时间预设也是较合理的。
三、实际操作时间把握
1、谈话导入用时2分钟,提前1分钟
2、初读生字用时12分钟,正好。
3、再读感悟用时21分钟超时5分钟,这部分可能叶老师对于朗读指导比较细致所以用时比较多一些。
4、写字指导5分钟,提前3分钟完成。
5、总结作业和时1分钟
6、总体超时1分钟。
同课异构评课稿8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听了四位选手的上课,首先,我对四位上课老师进行一个放松式的、诙谐式的点评——
迷人夏天趣味多,不及飞凤上课情。老师像高雅的凤凰,学生如百鸟朝凤。(刘飞凤老师)
欲把艳子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课美,人更美;学生可爱,老师更可爱。(占艳老师)
毕竟语文课堂中,封哥不与美女同。一帅歌PK三美女,欠扁。哈哈!(封卫东老师是唯一的男选手)
一天好景君须记,最是菊花香飘时。这正是早有早的风采,晚有晚的魅力。(付菊老师是最后一节课)
[当时的氛围特轻松,特爽朗。哈哈]
现在,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尾对封卫东老师的课谈谈个人感受,在专家面前拍砖了!
第一板块:课前 微笑,抒写课堂基调
封老师在课前互动时,脸带微笑地问同学们是否认识他,当学生用稚嫩的童音回答他时,那笑容犹如迷人的夏天般铺满了他的面庞。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笑,一下子就拉近了陌生的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神放松,如沐春风,这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温馨的基调。在老师这样善意的、真诚的笑脸中上课,那不是幸福是什么?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封老师的笑,那爽朗的笑,那真诚的笑,那赏识的笑,一直贯穿了整个课堂。说真的,做封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第二板块:课中 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从不回避训练。没有训练,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发展。就“训练”而言,大体存在三种表现:一种是教师没有训练意识,学生没有训练的经历和感受,我们称之为“无训练”;另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学生能意识到自己在接受训练。我们称之为“有训练”;还有一种是教师有训练意识,但学生却在不知不觉中经历训练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无训练”。语文追寻的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
封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其一、写字训练
封老师在板书课题《迷人的夏天》时,故意把“夏”字中的“目”字写得很大很长,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个“夏”字后,有什么感觉,学生从字的框架结构方面一一说出“目”字要写扁一点,就好看了。你看,封老师不从字的框架结构上明着来指导学生要把字写规范,要注意字的框架结构,而是让学生自己揣摩,自己发现应如何把字写规范,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对字的'自我欣赏能力。这种看似没有训练的“训练”,比说教式的“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品词训练
语文教学从来都离不开词语教学,特别是低年级更是如此。对词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是把冷冰冰的词语读出温度来,读出情感来。封老师正是这样。
在教学“火辣辣”一词时,封老师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什么样的热才叫“火辣辣”,又从课文插图中感受太阳的“火辣辣”,如此把“火辣辣”一词读出了温度。同样的,封老师把“尽情地”读出了活泼、童真、童趣,把“五颜六色”读出了众多的色彩。
封老师就是这样,在一个个看似“无训练”中进行了“无训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一次次看似不是告诉的“告诉”,一次次地唤醒了学生对中华文字的韵味美的感受。
其三、品句训练
可以说,“那感觉真好”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封老师品读这句时,采用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有的放矢。当教师引导学生用西瓜招待朋友是,一是体会出西瓜的美味,二是体会出西瓜的清凉,三是体会出朋友之间的情感。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与朋友在一起“那感觉真好。”
第二步:辐射全文。通过第一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找,你认为小朋友们做的事情还有哪些事情真的是“那感觉真好。”
第三步:走进生活。之后让学生畅谈你在生活中做过的哪些事情让你觉得“那感觉真好。”
综观封老师的写字训练、品词训练、品句训练,教师是有意识地进行了训练,而学生却一直没有感觉到那就是“训练”。这就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一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训练”,是一种在整体语境中和课境中的“有机训练”。封老师的这个片段教学课堂技艺的运用让听课老师和学生感觉到“那感觉真好。”
第三板块:课尾 课尽,感觉回味无穷
封老师在下课的哨声响起后,对同学们说:“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感觉真好。铃声已响起,我们下课吧。”突然,一学生脱口而出:“下课的感觉真不好!”就是这么一句发自内心肺腑的童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那是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心声,也可以体会到学生进入了课堂,留恋了课堂,正所谓课已尽而意无穷也。二是体现了学生对这一语式已完全了解与掌握了,而且能活学活用,就明课堂中的“无训练”已融入到学生的心里,内化为学习能力,正所谓学以致用,用得恰当。
第四板块:亮点 体现教育智慧
当然,封老师的课还有几下以个亮点:
亮点一:人文关怀。如学生用“尽情”一词说话时:“我不听奶奶的话,在雨中尽情地奔跑。”这是,封老师凭着教育机智引导学生要听大人的话,在玩耍中要注意安全。这充分体现了封老师的人文关怀。
亮点二:板书设计。封老师把板书设计成一张可爱的儿童笑脸。这种看似无心的设计,富有童趣,与二年级学生心理特征相吻合,易于让学生接受。二是告诉学生生活是充满了开心、快乐、笑脸。
第五板块:微瑕 瑕疵不掩真瑜
当然,人无完人。同理,封老师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如:生字词的教学未过关,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在后来的教学中,也可让开始没有过关的学生再读读相应的段落,以此检查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是否过关了。又如:学生在畅谈“那感觉真好”时,如能让学生再多谈谈自己生活中的“那感觉真好”的故事,可以更好地把语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中,这就更能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理念了。
第六板块:评课 那感觉真好
总之,听封老师的课“那感觉真好”,就怕评委老师听我的评课“那感觉真不好”。 [当时的氛围也特轻松,也特爽朗。也哈哈]
谢谢!
【同课异构评课稿】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登高》评课稿07-02
同课异构听评课简报01-19
同课异构三个一评课稿12-16
《四个太阳》同课异构评课稿01-07
同课异构听评课简报11篇01-26
《四个太阳》同课异构评课稿优秀12-16
高二地理《中亚》同课异构评课稿07-30
小学数学公开课同课异构《通分》评课稿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