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1 11:55:46 设计 我要投稿

论语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教学设计汇编(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

  李秋福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细心品味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教学内容:

  学习《过华清宫》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

  1.导入

  (1)齐诵《泊秦淮》

  (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

  2.出示古诗,听录音

  3.介绍【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

  4.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师出示诗意,生对照理解诗意

  【注释】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

  ②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 ③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 ④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

  二、交流讨论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打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命鞭打着跨下飞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高兴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她爱吃的新鲜荔枝。

  学生自读

  3.教师指导诵读。

  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三、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四、诵读诗歌。

  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优美的诗歌,需要优美的朗读,今天,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

  2.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点: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学生进行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比赛。小组推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选最佳选手。

  五、作业

  1.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

  3.积累学过的《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

论语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

论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七章《述尔》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话,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正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态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为至圣先师,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深厚,包容宽广,对人生会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应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学虽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实意深刻,如何使简单变丰富,化深刻为浅显,这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思考。为此,我教学中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一是用《论语》学《论语》,即:有时引用已经学过的《论语》句子,来理解新句子,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会觉得很轻松;有时扩展《论语》中其他与本章相关联的新句子,来丰富对本章的理解,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战,所以,表面重点是学一个句子,其实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二是多处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学生会很喜欢,会在身心愉悦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三是采用古今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静定”的一种境界,我就结合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功夫熊猫》的一些情节来诠释和引领,学生非常喜欢,理解也变得轻松愉悦。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一二年级曾学过《弟子规》,目前已经学过一些《论语》内容,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有的学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同学们应该是很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论语》第七篇《述尔》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治学态度方法风格及谦虚好学的品格;

  2、进行国学知识积累,学习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丰厚底蕴,为学生将来对中华国学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孔子的情怀及品格,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品格,培养态度和品质。

  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理解句子含义及其思想品质,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习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质。

  【教学准备】

  视频电影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然入课

  1、背诵已学过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记住了这么多《论语》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对你们的努力一定会非常感谢和欣慰的。本节课,我们继续穿越,回到孔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简单直接,让同学们带着一点成功和自豪去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充满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师板书,请学生仔细看,在心里默读。

  板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读,强调“识”的读法为(zhì)及字意(记住)。强调“诲”和“倦”的读音。

  3、理解“默而识之”的意思。

  (1)“默而识之”的意思。

  (2)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呢?(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3)深入体会“默”字。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引领:表面理解是告诉我们静静的默不作声的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这样你就会全神贯注,调动你你内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来记不住的你现在就会记住,你原来迷惑不解的你现在就会豁然开朗,你原来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就会迎刃而解……

  此处观看电影《功夫熊猫2》中片段,结合其中的两段,即浣熊师父教育熊猫如何静下心来,调动内心巨大的潜能,来使自己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猫如何悟透了师父的教诲,面对孔雀沈老爷最强大的攻势,如何使自己静下心来用武术的最高境界彻底摧毁他们的情节来谈。)

  教师总结:所以说,“静下心来”不光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内心的力量发乎于外会使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先来“默而知之”记住这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扩展开来用于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由字义到句子字面义,再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到联系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电影,深入显出,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自身的体验中,在观看剧情的愉悦中,理解文意,参悟道理。然后老师给予总结升华,水到渠成,激发能量。)

  师过渡:孔子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这其实体现了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情趣,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的学习境界,他学习的时候总是乐在其中,即陶陶然,其乐无穷也,从来不会厌倦。

  那么他的这种态度在这句话当中也说得很明白,那么哪个词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呢?

  4、理解“学而不厌”

  (1)指生说词语意思。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会。

  (3)师讲“叶公问子路”的故事。(教师结合这段话,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讲解孔子快乐学习的态度。)

  (4) 视频播放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记这个成语。

  (5)教师结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继续体会。

  (设计意图:这段环节主要结合有关孔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教师讲解和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孔子快乐学习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人生的教育。)

  师过渡:易中天说:孔子一生的学习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特点:博学、好学、活学、乐学。孔子不光把自己学习当作是无比快乐快乐的事,而且,他还把“教书育人”当作是无比快乐的事,他乐淘淘的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5、 学习“诲人不倦”。

  (1)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渲染:(从孔子弟子之多,年龄性格之异,教学内容之广,孔子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方面来渲染。)

  (3) 故事:朽木难雕(孔子骂宰予)

  A、课件出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B、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C、了解成语,课件出示:朽木难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土。

  D、扩展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有时很严肃,像这样批评宰予;有时又是十分风趣和快乐的,此处引用《论语》中第十一·《先进》篇中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学课堂的和谐愉悦民主人性率真……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主要结合孔子骂宰予的这段故事和孔子平时教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感悟大师的风范。文字课件的出示,使之作为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及趣味,了解成语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将来的可持续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态度和品质。)

  6、学习:“何有于我哉?”

  (1)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评价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从这句话中理解孔子的谦逊与反思,学习他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精神。强调反思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等等,也可以结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作为次要内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学问的一种谦逊和精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 回顾全句,总结。

  1、说说全句的意思。

  2、朗读全句,背诵全句。

  3、激励教育:师:把此句话送给学生当做“座右铭”,按此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优

  秀的学者,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伟人,也许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许你不会成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乐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这两成语,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吟诵三遍)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强化记忆,背诵在心,然后老师强化激励,使学生有个认识的高度和铭记,终生受益。)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自己阅读《论语》找一找书中记录有关孔子学习和教学的章句,选择一两句你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对学生有个引领,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形成爱阅读爱思考爱积累的学习品质,这非常重要。此环节设计,目的正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学 zhì 厌烦 厌倦

  乐教 记住

  谦逊

论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 学具PPT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4.朗读、背诵。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4.朗读、背诵。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4.朗读、背诵。

  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4.朗读、背诵。

  第八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教学反思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板书: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视频】

  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会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板书:孝】

  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为先,孝从敬爱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边,年老力衰步履艰;

  子孙上前相搀扶,敬爱长辈孝为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孔子一起学习孝道。

  二、自由读,读流利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读。请四名学生读,每人读一句

  3、读后评价。(正确、流利)

  师:读古文,仅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读得有节奏。

  4、师范读。生再自由读,师个别指导。

  5、生个别读、带读。

  6、师译生齐读(男、女)

  7、师生共读。(师读叙述,生读孔子话)个别、齐读

  8、挑战读。全班推荐最好的学生读(表扬学生,奖励配乐读)

  9、配乐读。 “卧虎藏龙”,跟随古琴曲一起读

  师:你们的诵读把我带回了春秋时期,拉回了孔子时代。如果时代倒退两千多年,你们也一定是“孔门七十二贤”。

  三、悟中读,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离乡”图,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则论语?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个别读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悟中读。

  3、齐读。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儿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养图”,它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生读

  2、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噙着泪水,病在儿身,痛在母心。

  3、会背这句吗?齐背。

  是呀,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远行担忧,不要让父母为我们的疾病担忧,我们要关爱父母。 【板书:爱】

  【三】出示“不孝图”,再看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它让你想到了哪则论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根据图,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齐读。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养犬马有区别吗? 【板书:敬】

  【四】出示“中国好人榜吴秀琴图片”,播放视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这个女孩,你们认识吗?让我们跟随一则报道了解她。

  (播放视频)让你想起了哪则《论语》?个别读,齐读。

  2、简介事迹《用稚嫩的肩膀为母亲撑起一片天》。

  同学们,看完这则报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个小女孩俨然一位“小巨人”。虽然只有11岁,虽然身体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却为自己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3、对比读:男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男生齐读;

  女生扪心自问,你们做到了吗?女生齐读。

  四、创境读,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则论语我们都学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灵活运用呢?

  1、播放新闻万象“不孝”视频《老人没接孙女 遭儿子暴打》

  请看这则视频,当你看到不孝子,对父亲大打出手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当我们看到不孝子不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你就会想起: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当我们见父母忧心如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4、当我们出远门,牵挂父母的时候,你也会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五、熟读成诵

  同学们,这几则论语,你们会读了,会用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将它牢牢地记在脑海中,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最先将它背下来。

  1、生背诵

  2、汇报交流。个别背、齐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维则》

  清乾隆年间,望江县长岭镇文学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满十岁,在县学校读书,他的父亲送米供他念书,每次他都留米回家,还经常哭泣呻吟;先生责备他,问他为什么悲痛,他说:“父亲在田地里辛勤劳动,我却坐享其成。”父亲生病,想吃枣子,他摸着学校一颗已经干枯的枣树哭泣,果然,枯树复活,结出饱满的枣子,他摘下给父亲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亲病了,他十几天不脱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迹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维则》,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门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为孝子典范,当今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孝敬”牢牢地记在了我们心中。

  2、哪一则论语触动了你的心灵,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生自由谈。

  师:你们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动你们。【播放公益广告:妈妈,请您洗脚】

  3、小结板书。

  同学们,关爱老人,用心开始;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4、配乐朗读《当你很小的时候》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希望你们爱上论语,爱上经典。下课。

  板书设计:

  论 语

  敬 爱

  孝

论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教学设计8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教学设计9

  一、 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二、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教学设计10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 《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 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 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

  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

  (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精品资料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精品资料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一部《论语》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共有80多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成为君子。

  (二)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 ”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

  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学生在课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写。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创设具体情境,学以致用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反驳他?

  精品资料

  3、拓展升华: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

  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

  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做有根的中国人。课后,请各小组继续研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下节课研讨。

论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14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背诵l。6、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就近取譬;被发左衽;一匡天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二、分析前四则

  读四则,思考、

  A重点字。

  B“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

  从这几节看,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但有了忠就是不是仁了呢?看下面这一则内容、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5。19)

  可见,有了忠不是就是仁,那么还需要什么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三、小结、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分析后七则

  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

  (一)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

  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

  (二)重点句式、

  1、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3、师冕见,及阶……

  4、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

  1、言志

  读“言志”这一则,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三、探讨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基本点是两个字、爱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具体内容体现为忠”“恕”,即一方面要竭力为人,一方面要推已及人。具体的表现即“爱人”。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四、总结、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我们要好好去阅读鉴赏,才能体会孔子思想的深遂。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

  他并刻意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

  二、分角色朗读

  1、教师读“子曰”内容。

  2、男声读叙述语言。

  3、女生读其他对话语言。

  三、解题、初步感知

  “仁者爱人”,为主谓短语。何为“仁者”?何为“爱人”?

  四、研习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仁者?“爱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一找,读一读。

  (一)探究、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

  1、仁之本

  (1)对内,孝。

  (2)对外,悌。

  2、仁的主要内容。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积极为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已及人)。

  (二)探究、在文中“爱人”有哪些具体表现?

  仁的实践、爱人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大仁、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三)“仁者”如何“爱人”。

  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

  “仁”延伸到父母是“孝”。

  “仁”延伸到兄弟是“悌”。

  “仁”延伸到子女是“慈”。

  “仁”延伸到夫妻是“义”。

  “仁”延伸到朋友是“信”。

  “仁”延伸到国家是“忠”。

  “仁”延伸到人类是“仁民”。

  “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五、拓展

  (一)“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二)仁人志士之志。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孔子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六、布置作业

  写作、写一篇关于当代仁人志士的人物短评。

  字数、150字左右。

  (可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写法)

  第四课时

  一、导入

  二、知识总结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解释

  ⑴与师言之道与?

  ⑵管仲非仁者与?

  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⑷吾其被发左衽矣。

  重点提领,归类突破。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

  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

  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

  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句子类。

  型活用后。

  意思

  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⑸尧舜其犹病诸。

  ⑵己欲立而立人。⑹己欲达而达人。

  ⑶敝之而无憾。⑺老者安之。

  ⑷少者怀之。⑻愿无伐善。

  三、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

  句子类型句子类型。

  ⑴吾道一以贯之宾前⑷门人问曰、“何谓也?”疑宾前。

  ⑵行有余力,则以(之)学文省略⑸固相师之道也判断。

  ⑶子食于有丧者之侧状后⑹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否宾前。

  四、补充阅读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丛飞”。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侯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获奖者——“微尘”。

  〖主要事迹〗“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

  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沈老师寄言。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五、作业。

【论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设计03-08

论语教学设计06-30

(精华)论语教学设计09-20

《论语》教学设计15篇07-05

《论语》教学设计(15篇)03-21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12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模板06-27

《论语》教学设计(集锦15篇)05-05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学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