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4-03-11 12:4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合集】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单一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即本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通过民俗性的语言、文化等,将剧中的各类人物、景色、服饰等文化元素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塑造的两大家喻户晓的形象——贾宝玉和林黛玉。

  与此同时,整部作品看似繁华,实际上沧桑又不失纯洁,最重要的是老少皆宜。再加上诗情画意的别致,无限增添了作品的文学固有价值,而这一切均通过文学创作的独特手法来呈现,即对于俗文学与正统文学的紧密衔接。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人人都具有鲜明的设计风格,人格的存在就等于是一种生存状态。每一位角色人物均塑造鲜明,即生命力的个体独特性。更深入一点来理解,即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群的分散呈现,因为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譬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实际上表达出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全面差距,同时又以第三视角带着读者去了解、去审视。仿佛间,你我他均是刘姥姥。

  如上,本作品故事发展中,给读者最大的体验恰恰是来自灵感与想象。作者对于剧中人物、景色等描述,让人浮想联翩。譬如,无论是从小说作品中,还是从改编的影视荧幕中,对于剧中几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们印象最为深刻,久久不能忘却。整个故事中有三大角色,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此外,还有李纨等特色鲜明的诸多人物形象。

  首先来看作品中的男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性格上比较叛逆,同时也富有一颗怜悯的心,厌恶功名利禄。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对他所产生的影响与不同的价值观正如现在生活中的人一样,贾宝玉有自己的思想,爱好自由,性格比较活泼乐观。在装饰颜色上面也更凸显了他温和的个性,越发地符合它所代表的身份与地位。

  其次再来看女主角林黛玉。林黛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性格孤僻,她看待爱情的高度视如生命,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的性格多愁善感。她的服饰简单却不失尊贵,从她的居所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即表面上看上去软弱无助,实则内心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

  薛宝钗受封建思想的残害颇深,这个角色刻画深受读者的喜爱。她的性格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端庄优美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从她的居所冷僻、家具陈设都暗示着她的命运。

  李纨是一个看似没有存在感的角色,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刻画出的尽是赞美。她是一个性格平和,但是基于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现实把自己搞得如同死灰一般沧桑,也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受害者。从她的居所来看,清净自然,凸显了她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性格。

  二、《红楼梦》与俗文学

  《红楼梦》最大的优点在于折射出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剧,进而将这一现象提升到哲学领域。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剧中林黛玉的逝去,对贾宝玉的打击特别大。相比之下,宝钗的命运似乎比林黛玉要好。《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有一群美丽纯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女子,在大观园里跟宝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整日谈笑风生、琴棋书画、生活得从容而优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段美好时光也正暗含着作者眼中美的一面。纯情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泪尽而逝;举止优雅的宝钗守着一个人的空壳;精明的探春远嫁他乡;以往八面玲珑的王熙凤也是倾去生命。剧中人物很多都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中心人物,随着理想的破灭而又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最后的最后彻悟了人生远走出家,揭示了贾宝玉精神层次的悲剧也映衬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另外,在中国人生哲学中,这种人生态度显然带有一些悲观,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生命有时会蒙上一些感情的色彩,来迷惑我们的思维,可是当我们意志力足够坚定到去克服,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通过前面对剧中情节的解读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曹雪芹的心理特征。在封建社会,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了一些荣辱无常的事情后,幡然醒悟,完成了对小说的创造。很多人评论说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反映家族史的故事,同時也暗含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曹雪芹的创作意识只是停留在对旧社会、旧国度的种种弊端批判、揭露,并没有尝试去打破这种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人渴望自由作者在这一领域方面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对于改革创新,认知还是比较超前的。《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结局之所以会是以悲剧的形式展示,其目的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理念,以这样的故事结尾,更是显示了艺术的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美丽,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严格意义上讲,作品通篇倾向于叙事与说唱视角。譬如,从开篇一直到结尾,中间在各个章节内容中均花费了大篇幅专门描写几大家族内部成员及相关人员。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相对性的反面形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处在什么社会阶层的人物,彼此间相互交往与故事表现均描述细致。作品本身让读者看到世俗人生、世态炎凉,也有更多关于社会教育、家族管理、说唱文艺的内容,但均围绕着一个核心点来推进,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故此,笔者以为,作品本身是一部关于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但爱情只是之一,这也是《红楼梦》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爱情小说的主要一面。不仅如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早期更多是局限于作品本身,并且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类似于《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当时的权贵或者是的世俗民众,均争相传阅,并且普遍关注和纠结作品中关于“情”“欲”的讨论,这一点再一次印证了本作品的典型世俗特征。

  如上所述,单从文学传播视域来看,可以将《红楼梦》看作是一部雅与俗的浑融。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架起了正统文学与白话小说的隐形桥梁,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达到了雅俗相融的纯熟境界。

《红楼梦》读后感2

  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养小三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她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琴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

  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

  那么如此说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爱情

  ,是真正的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幸灾乐祸之后,就剩下独自悔过了,呵呵,年长的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偶然的堆积.我们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们可以真正得到的,所以,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凭生'生活态度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

《红楼梦》读后感3

  小时候就读四大名著,唯独《红楼梦》无数次的翻开却读不进去,最后丢在一边。最近很偶然的机会开始重新读红楼梦,越读越使我感动,这本书就像是一直等在我生命的某个时刻,哪怕无数次的错过,依然等着与我相遇。

  读《红楼梦》的最大收获是让我重新认识了青春,大观园里住着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贾宝玉只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青春是什么?我觉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有一种浪漫,刚刚发育,生理起了变化,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了梦幻、忧伤、不确定,充满性的欲望和爱的渴望,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我们渐渐的回不去那个年纪,也慢慢变得无法理解青春,若不能以青春之眼去看待青春,恐怕是永远无法读懂《红楼梦》的。

  我没有读过任何有关《红楼梦》的考证,希望通过文本,把自己的理解加上听来的、看来的,整理成文,谨以此向这部伟大的作品,这位等待我三百年之久的导师致敬!

  《红楼梦》前面有个类似序的东西,作者说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然后重点来了,写这本书是为什么,竟然是“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他自己一生潦倒也就算了,可不能因为他的一事无成,让这些闺阁中他认识的精彩女子不被记录,所以呕心沥血写下这本伟大的小说,竟然是给这些女子一一立传。在作者的眼里,男人都是污浊之物,女人都像花儿一样,应该被疼惜和保护。这样的立论,放在三百年前,实在是够“荒唐”的,但这也正是《红楼梦》动人的地方,处处透着叛逆与不妥协。

  《红楼梦》是以神话故事开头,交代贾宝玉的前世,宝玉的前世是女娲补天时多出来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自经修炼,通了灵性,便动了凡心决意去到人间经历繁华。回来之后将自己在人间这一段故事编写成《石头记》记录下来。讲到这里,曹雪芹跳了出来,说自己将《石头记》增删修改,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到这里,总有一些感慨,曹雪芹并不觉得自己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文学,只是把人生,像镜子一样的呈现出来。当我们回头看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大概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吧。

  “都云作者痴”,写到这个“痴”字,“痴”可以是“白痴”也可以是“痴情”到底是哪一种,“谁解其中味?”

  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绛珠草。这颗草快枯死了,旁边有一块石头,这个石头修炼变成一块宝玉,觉得这棵草非常可怜,就每天舀一点甘露去滋润它,这棵草因此才没有死掉,最后修炼成女身。这块石头忽然有一天动了凡心要去人间,经历一下繁华世界。这棵草就说,我受了他的甘露之惠,并没有这种水可以还他。所以它也跟着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缘分。所以林黛玉是一直要哭的,不懂她的人大概觉得烦死了,这个小女孩怎么一直哭,是不是“痴”啊?人世间有一种情缘是“还”,总觉得欠了别人的,一定是要还的,不然心中就郁结着缠绵不去的'东西,这一世不能还,下一世还是要还。这是一种不可解的哲学,但我们多少能理解林黛玉的哭,他要用眼泪来“还”前世受到的恩惠,这也是一种“痴”。两个“痴”的意思完全不同。

  小说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甄士隐,借着他的出场,作者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世界,《红楼梦》经常游离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经常出现一僧一道,前面是一僧一道带宝玉下凡,这里又出现了一僧一道,这个一僧一道对甄士隐说,你这个女儿英莲,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不如给我吧。我们在梦境中遇到一僧一道,往往更容易相信,可是现实中,这个一僧一道跛足蓬头的,你可能觉得他大概是神经病吧。甄士隐当然不可能相信,可偏偏之后全部应验。

  接下来讲到了贾雨村,《红楼梦》经常喜欢通过谐音传达作者的意思。“甄士隐”是将真事隐去,对作者来讲,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在隐藏里包含着对活过的人的爱恨,他已经超然了。很多考证拼命想把“真事”挖掘出来,恐怕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初衷,这种将真事隐去的悲悯和宽容,大概是文学与八卦的最大区别。

  贾雨村,姓贾名化,号雨村。这很直白,“假话”。贾雨村,假语村言,这是对比前面的甄士隐,文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就像“有无”,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权利、财富、爱情,在执迷不悟的时候,都是真的;经历过了以后,可能又都是假的。一个杯子,如果“空”、“无”才可以装水;房间之所以可以容纳很多人,是因为它的空。作者将真事隐去了,写下的这些都是假语和街巷议论的小说村言。小说中有一个甄家,一个贾家;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一“真”,一“假”。小说一直用“假”写“真”,假当做真时,真亦假了。

  贾雨村在小说中是个穷书生,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之后再得以考取功名,甄家应是他的大恩人,后面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报恩”的。甄家有个丫头,多看了他一眼,可能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贾雨村就觉得这个丫头眼光不错,有意于他。这个丫头名叫娇杏,侥幸的多看了贾雨村一眼,也许并不是慧眼识英雄,但从此命运就侥幸的改变了。

  之前一僧一道对甄士隐说的事情,开始应验了。元宵节时,士隐命家人霍启抱着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看名字就知道没好事,“霍启”是“祸起”的谐音;“英莲”是“应怜”,被一个叫祸起的人抱着,确实应该怜惜。果然这个霍启就把英莲给丢了,甄家半世就这么一个女儿,难过得不得了,可祸不单行,之后灾难接二连三。房子也被烧了,只得投靠到妻子的娘家,岳父叫封肃,“风俗”的谐音。看名字就知道了,虽然岳父不是一个坏人,但风俗中人,尤其在那个时代,看到落难的女婿,觉得窝囊死了,有钱的时候还勉强忍者,等把钱骗完了,当然不待见了。

  这时候一僧一道又来了,唱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隐经历了这么大的家族劫难之后,忽然有了感悟,注解完了《好了歌》之后,便出家了。

  甄士隐跟女儿只有三年的缘分,这女儿是来度化他的吗?有人说《红楼梦》用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空”字,但我不觉得这是一部让人领悟空幻的小说,即使一秒钟的缘分,如果珍惜,它就是很深的缘分。

《红楼梦》读后感4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是很精彩的一回,也是很诗意的一回。脂砚斋在总评中说这一回也称《大观园记》,是很不错的。我认为,本回的纽结在一个“委婉”上面——不管是中式建筑的含蓄委婉之美,还是政老爹对宝玉隐晦的父子之情;不管是宝玉题对额的委婉美的句子,还是曹公曲折委婉的笔法。

  本回主要讲述了政老爹在和宝玉以及一众清客的陪伴下游览了整个大观园,并由宝玉给大观园各个主要建筑题字作对。整体故事很简单,但又极风雅,可以说鲜明体现了《红楼梦》雅俗并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艺术特色。首先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观园的面积。前回贾蓉提到“三里半大”的地方建省亲别墅。无论如何算法,“三里半”似乎都算不得很大,而贾政宝玉游览又着实不小,结合后文来看,大观园面积也应不小才是。在没有明确证据前,不能说是版本讹误和作者笔误。我认为这是曹雪芹的一个障眼法。脂砚斋提到,大观园乃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因此着重在一“幻”字上。幻,则不实,则无须以世俗真实的计量法去衡量。作者在处理大观园时,真真正正做到了“天上人间诸景备”,似乎将天地美景浓缩嵌入其中,让人在一回中仿佛概览了江南山水与亭台楼阁等嘉景,当然后面还有白雪红梅等等景色,不必细说。大观园是浓缩的自然,而大观园之女儿又是天下女儿的精华所在,无怪乎此是太虚幻境的人间投射了。

  大观园是中国建筑学的一个缩影。中国人搞建筑,喜欢朝两个方向努力,一曰“婉约”,一曰“天人”。“天人”很好理解了,这是中国哲学里非常常见的一个概念。相比“天人”的渗透,“婉约”更多地体现在实际操作中,例如屏风、玄关、影壁之类。前文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就写到了一块影壁。这里大观园里同样有类似屏风作用的一座山。看到了这座山,众清客都称好,贾政还发了一番议论:“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可见,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这一审美要求都是了然于胸的。后面曲曲折折的路径、层峦叠嶂的假山石块,似乎都具有一点障眼法的意味,让人欲看不能,欲罢不舍,撩动心弦,非要让你看个不停。“犹抱琵琶半遮面”,才是中国建筑的滋味。此外,大观园中特意强调了,引了一股活水入园。中国人是讲风水的。风,必要流动;水,必要流淌。须得活风活水,才是上好的住宅。而天然的水又远胜于人工的水,因此众人才纷纷赞叹山子野是“有丘壑”的。

  其次,题对额的时间应该是在春、夏两个季节。就前六十回而言,虽然季节描写多变,但大体上是处在一种如沐春风的氛围中的。作者是以一种生机勃勃的态度去处理大观园中群芳荟萃的场景的。而后则大致以秋冬凋零的氛围去描写大观园中群芳流散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才显得那样得宜,才显得如此风雅。

  第三个问题是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宝玉的题字和作对如果按照中国文学史的话语体系来说,是近于宫体、香奁一脉的。关于这个问题,脂砚斋的批语中也多次提到,称《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是“闺阁语”。如果说诗词意象的美又可大致分为优美和壮美的话(近似于西方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又不完全似之),则宝玉的题字和作对是完全偏向优美一派的。这并非是曹公作不得壮美,而是要符合宝玉等贵族公子小姐足不出户的身份。中国古代的诗人将作诗的生活经验和所需养分称为“诗料”。譬如老杜、东坡这种生活阅历无比丰富、人生理想无比坚定的人,自然“诗料”是丰富的。而像宝玉这种生活阅历欠缺、人生理想正在培养的人,自然“诗料”就会匮乏,感情就会单薄,所作滋味也就淡然了。

  我时常在想,假如宝玉在最后“悬崖撒手”后仍有诗词创作,想必是可以脱却香奁,进入古奥的了。以上是就风格而言,宝玉的题字作对在本回委婉的美学背景下,不但是够用的,而且大大拔高了委婉的高度。中国古代的文论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而只要创作,就必要有字,二者间的`矛盾似乎无法调和。唯一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在其中淡化人的主体地位而突出人的参与作用。试以“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联为例——“浣葛处”则必有人,“采芹人”则言明有人。人在景中,并非以人观景,人与景不再是主客二元对立,而是主客融合为一。宝玉几乎每一联都体现了这个美学特征,可以说是尽得中国诗学的这一点的特征了。

  第四个问题是在回目和内容处理上的笔法。作者写得非常细致,在转圜处又极自然。描写山水时忽以人事截住,在最热闹处忽出最冷僻之语,在宝玉侃侃而谈之际忽断以贾政怒喝。写长篇文字最难处在于转圜和结尾。曹公的处理是宕开一笔,无疑是高明的,巧妙结尾的同时还能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也于此处可见,委婉的处理,而不是生硬的搬套在文章写作中是多么重要。

  说了许多,本回最让我动容的却是贾政和宝玉之间的父子之情。别看贾政一口一个“畜牲”“孽障”,开口闭口“不读书”“不长进”,冷不丁还来一句“叉出去”。作为一名父亲,他对不但是他这一脉且是整个家族几乎唯一希望的宝玉的进步是十分上心和喜悦的。这些不易为人察觉的欢喜藏在他一丝一毫细微的神态变化里。例如在宝玉拟了“曲径通幽处”后,众人纷纷赞叹,贾政虽然口头谦逊,但他的神态却是“笑”,你能说这“笑”里没有包含他一丝一毫的赞美之意么?还有,宝玉作了“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一联后,贾政的反应是“点头微笑”,这里竟让人看到了这对矛盾重重的父子鲜有的和谐画面。

  再如宝玉题了“有凤来仪”四字后,贾政虽然满口的“畜牲”“管窥蠡测”“也未见长”,可是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嘴硬的父亲不愿承认儿子优秀的倔强表情。再之后,贾政满口都是些“叉出去”“更不好”,甚至骂宝玉让其速速回去,但我们从字里行间里仍然可以看到一位中国式严父的勉强,他似乎不想让儿子因为自己的赞许而飘飘然,同时又因为儿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发力而有些无法理解,又有儿子不走自己规划好的认为的所谓“最好路线”的懊恼,还有对于自家所谓“诗礼传家”家风的维护。种种种种,将其困在一位对儿子数落却从未正面表达过赞美的境地中,将其实实在在地与儿子越推越远。也许,这就是一位不大会教育的中国式严父最大的无奈吧。而这也终将是这位严父对儿子深藏的爱的最“委婉”、最“曲折”的表达。

  总之,我在这回中读出的一个词就是“委婉”。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韧性之所在,也是中国美的核心所在,希望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都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委婉”,并将其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

《红楼梦》读后感5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此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小的时候就开始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重情义,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红楼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再加上大量查阅资料以及观看《百家讲坛》,我对《红楼梦》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故事,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下面就从自身理解的美学角度说一说肤浅体会。

  红楼梦的内在“美”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物个性的丰富美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往往有极大的夸饰,以至就是某种品质的化身,如忠、奸、智、莽等。《红楼梦》所展示的不是单一的`各种规范人格,而是血肉丰满的现实人格。鲁迅说《红楼梦》所写的“都是真的人物”,“和从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这是对于《红楼梦》人物创造的很高评价。

  如“金陵十二钗”这些女性形象同样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又有丰富深厚的性格内涵。大体上说,薛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冷”,黛玉是“愁”,湘云是“豪”,凤姐是“辣”,探春是“敏”,迎春是“懦”,元春是“贵”,妙玉是“洁”,香菱是“苦”,金桂是“悍”,莺儿是“巧”,紫鹃是“慧”,……。各人的性格色调是那样鲜明、不可更易;但就每一个人物而言,其性格世界又是十分复杂丰富的。

  人称“病西施”的林黛玉整天愁眉不展,“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体态的病和心态的愁叠合为一,那淌不完的泪水是心灵之泉,是前生所饮的“灌愁海水”所化。人们看到,病愁、乡愁、为落花无依柳絮飘零而愁,自身的孤苦无靠和爱情的前景暗淡更使她陷入了无可解脱的愁的深渊。在这个敏感多愁的少女的精神世界里,同愁闷伴生的正是抗世违俗的自尊和目下无尘的孤高,潜藏着一种执著的人生追求和热烈的爱情向往,这是一种较《红楼梦》中其他女性远为清醒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要求。所谓“林黛玉型”应当不只是对其多愁善感的外部印象而言,还应当看到这一性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体察其超越群芳成为《红楼梦》第一女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薛宝钗是著名的“冷美人”。冷美人之“冷”,是冷艳、淡雅;又是冷静、理智;有时又是冷漠、冷酷。从外表到内心,从克己到处人,体现着一种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她衣妆淡雅、居处素净、罕言寡语、端庄典丽,显示出一种凝重、封闭的个性。她服食的“冷香丸”意味深长,以冷制热,喻示对自己内心感情的克制、压抑,天真被世故吞噬,爱恋之情被闺范礼教掩藏。有时,这种冷静到了冷漠、麻木、失去同情心的地步。冷香寒彻,终究导致雪埋金簪。冷美人始终未能赢得“痴公子”的赤子之心,只能在无爱的婚姻和孤寂的生活中抱恨终身。这一以“冷”为特征的性格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湘云之豪令人神往。她襟怀坦荡、言动爽快,烧鹿大嚼、醉眠花裀更有名士风度。然而笼罩在整个家族和社会头顶上的阴影同样追随着她,乐观豁达的云丫头也有自己的烦难和隐忧。最终也只有顺从命运的安排。钗、黛、湘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鼎足而三”的女性形象,一个深沉,一个孤高,一个豪爽,三者都是美,却又是迥然不同的。

  2、浓郁的诗意美

  从叙事文学的角度看,《红楼梦》所写的故事平淡无奇,近乎琐屑,然而却又那么经读耐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熔入了作家丰富的人生感受,在小说的深层蕴藏着诗情和哲理。

  翻开《红楼梦》的许多篇章,诸如读曲、葬花、扑蝶、画蔷、醉眠、乞梅、诔晴,以至跌扇、篦头、观局、斗草等等,都会使人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感染。多少诗人和画家从中汲取灵感和题材。这在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现象。诗意之于《红楼梦》,不限于其中数量可观的诗词韵文,也不限于某些可供吟咏作画的片断,也不仅指诗的构思和技巧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最根本的应是作家的诗人气质对小说艺术素质的影响和渗透。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都似乎有性灵和神韵,作家的喜、怒、哀、乐,伤悼和同情,辛酸和忧愤,那感情的波涛总在涌动。小说虽然不是抒情诗,却可以有浓郁的抒情性。曹雪芹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和修养在《红楼梦》里打下深深的印记。中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滋养了《红楼梦》小说艺术的机体。

  3、彻悟的哲理美

  《红楼梦》又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惟一达到哲理深度的作品。传统小说在艺术上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是那露骨的说教,即使某些包含优秀现实内容的作品也未曾超越道德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升到对人生价值和生命目的哲理思索的高度。只有《红楼梦》,它对现实存在合理性的怀疑,对人生归宿的冷静关注,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使作品的思想升华到哲学的层面。这种思考和探求,又是非常自然地通过人物的精神历程隐然无痕地渗透在作品的艺术整体之中,而不是生硬地把外在观念和生活形象拼凑在一起。这种渗透,当然体现在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一些警语中,即使是在全书的艺术构思、情节安排以至细节描写中,也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对于盛与衰、热与冷、欢与悲、动与静、聚与散的处理,无不贯穿着盛极必衰、乐极生悲、静极思动这样的哲理内涵,有时更是热中有冷、乐中隐哀、相伴而生。《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耐读,同深入肌理的哲理思考是大有关系的。

  还有不少论者探讨象征和隐喻在《红楼梦》中大量和巧妙的运用,指出其原因不单是由于伤时骂世不便明说,它和小说的悬念、诗歌的取喻都有关系。大而言之,神话的背景、幻境的阅历都有隐括和预示的作用;小而言之,服用冷香丸、柚子换佛手之类,都同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相关合。数量众多的诗词、谜语、酒令、花名等,更是对各人品格和归宿的形象写照,既贴切又含蓄。连人物的命名都有讲究,谐音、寓意、因事、随缘,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多有寄托。

《红楼梦》读后感6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丝绸也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成为往事,传说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在曹雪芹的笔下成为万世品读的经典。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正如她的名字。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她有着的是一种纯真的性情。怀有一番,随心随性的洒脱与不拘小节的天真。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掉陷渠沟,一如碧玉般盈澈。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一如碧玉般盈澈。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看似只是淡薄的伤春感伤之词,却透着字字血泪,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伤与凄迷,不染红尘,恰如天宫绝唱。这也成为了林黛玉一生的写照,短暂的绽放后,便如落花一般凋零。黛玉对于爱情的追求,同样是执着而单纯的。虽然她得到了宝玉对于她的真心,封建历数却注定不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成全,于是,贾母等人设计偷梁换柱,扼杀了他们的真情。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黛玉的爱情,同样是这样。剧,便是毁灭了她的全部。她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得到她所期望的承认。然而,一介弱女子,又有怎样的气力,去抵抗这种无情的判诉?最后的潇湘馆内,她安静地焚烧着她的尘缘一世,如同焚烧着她一颗欲哭无泪的心,这已经成为她唯一能做的。可焚化成灰的'一点光明,又怎能照透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她已是心如死灰,没有字字血泪的控诉,没有寻死觅活的胡闹,她在生命的最后选择了安静地离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宝钗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史湘云是以”天真豪爽”为其性格特征的。她并不象黛玉恃才自傲,也不似宝钗藏拙,她不同于黛玉的柔弱,宝钗的端雅,兼有黛玉的才气和宝钗的大度,一举一动都爽朗大方,。自小父母双亡,与林黛玉的身份颇为相似。但是她与具有叛逆性格的林黛玉之间几次发生冲突时,总是站在薜宝钗一边,对林黛玉进行露骨的攻击,因此,史湘云只能归到封建制度的拥护者的行列里。终究遭受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你死了,我去做和尚。”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红粉痴恋描写得震撼人心。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我实在是为他们的爱情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

  说不尽的红楼梦,解不开的情!他用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写出了这部批判封建礼教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这本古典名著的登峰造极之作深刻的影响了我,并将影响我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7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

  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红楼梦》读后感8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现在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这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面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来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一定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来,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非常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己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爱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己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爱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爱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内容是鼓励我们,应该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内容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该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同、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文明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同民族各自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判断一个人怎么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完后深有感触,贾、史、薛、王这四大家族也被才华横溢的贾雪芹用四句经典的话所概括,这四句话便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宝如土金如铁,从这句里能够看出四大家族的实力和富裕的生活让人惊叹不已。

  更让我震惊的事曹雪芹的文笔,他把自我化身为书中的贾宝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一个个具有特点的人物,书中人家作诗他也能根据不一样人物特点写出不一样性格的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作者把自我出身高贵,晚年生活却穷困潦倒的命运充分融合到了书里,写的十分好,我提议大家看一看,因为每看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红楼梦读后感(二十一):

  今日,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杯具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异常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终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我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齐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我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可是,这些应当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二十二):

  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细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终,也可是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贴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杯具。封建包办婚姻不仅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杯具。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并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二十三):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了之后让人受益匪浅。《红楼梦》是清朝的曹雪芹写的,作者这么用心写。

  就是为了让我们后人明白历史,从历史之中明白一个道理。《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红楼梦》主要记述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的故事,由富贵上的顶尖到灭亡的整个过程。

  翻开此书,一个个故事都吸引我的眼球,最吸引我的就是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府》。作者的伏笔惊人,让人一看眼前一亮,要是我就不会写这么棒的文章。在读这一篇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大结局,明白每个人的故事。大结局的故事令我为之震愤,最终的结局是四大家族都灭绝了。

  《红楼梦》在曹雪芹的笔下写的绘声绘色,完美无缺。

《红楼梦》读后感10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但通过女人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那个朝代的发展的悲剧。

  中国诗词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的是,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两种精神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来,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得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

  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时代中,她们都无路可走,无处可逃。

  黛玉隐寓着超凡脱俗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奔波辛劳的徐霞客,是医者仁心的李时珍,他们有不同于世俗之人的理想抱负,又或只为自己而活,不理睬世人的目光,甚至不能被世人所容,但活出了自己的味道,他们的成就也被后世人肯定,可是他们所生之年,必定不会被大众理解,必定有人笑他们痴傻,出世者,不被世所容,怎一个孤寂了的。

  宝钗隐寓着兢兢业业的士人们,她代表的是鞠躬尽瘁的张居正,是心忧天下的王安石,他们把社稷乾坤当成自己的归处,他们为了这个时代,为了这个天下而活,文死忠谏,武征沙场,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是,树大招风,那些嫉妒怨恨他们的人又怎么会少呢,他们用一生之力守护的东西,最终也会破碎、消融在历史中。

  红楼梦以一种毁灭的绚丽在中国文学写下了浓浓的一笔,悲剧不可怕,可怕的是,彻头彻尾而无法避免的悲剧。

  林黛玉是天上的飞鸟,命运却把她牢牢锁在海底,要她眼睁睁地被海底的暗波汹涌吞没,生不逢时不自由,是千万孤高者的写照,他们明明比时代站得更高,却不得不接受这时代的潮流;薛宝钗是海底的游鱼,命运却在她有生之年,一点一点的把她生命中的水抽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是千万权谋者的悲哀,他们真挚的热爱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

  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畏,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可怕的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里有一丝伤心,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道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界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老是从开始的一段时间到极其兴盛再到凌夷,从春秋战国一段时间,秦始皇一统六国,汉,魏蜀吴,晋,南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这么,一辈子中总有合乎心意与阴沉的一段时间,所以人的生活给与的感受就饶有滋味儿……有人时不时感到人的生活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觉到成功来临时的欢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辈子,死前才去抱憾,“人的生活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境中落,未始不是好管闲事,死前至少可谓,“因曾度此潦倒失意生存,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只得题,功名位利益禄。想的起来第1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一般的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成;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般的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成;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很长时间眼闭了。……”甚切,就好似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无须死,到头来仍然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仍然汉武帝。更不要提别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浮名儿与后人钦佩尊敬。”若不提,钦佩尊敬,从古直到现在,那一些闻名的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实际上它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数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数最后给它们的安置终归是凶狠冷酷的,死信换来了嚎啕大哭的欢乐的度过声,身后还招人恶骂,这是它们的伤心,也是那一个社会形态的伤心。难不成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实际上,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仍然很依稀的。我可谓,“人各有志,只能说它们建立了不科学的人生看法。”它们的所作所为不尽然像我们假想中那末可耻,或许它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企图,我们或许只是让历史隐瞒真相了双眼,固然有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可以摈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个都已成以往,无从考据……

  我甚是欣赏它们对于神说以及命数的无所畏惧,纵然是现今社会形态,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意命数的安置,能挑战命数。想想社会形态当中,大部分数许多人还期望圣人、神仙的显露出来,从痛苦烦恼将它们解救,以资说来仿佛好象还比不过这些个奸臣。

  那这些个奸臣错在哪里?败绩在那儿?--我想应当是,想得不够远大。就好像吕不韦,获得了皇位又怎样?或许会更觉不充实,到头来终免不得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服!”

  那这么说来岂不是啥子都别做,做啥子终归都仍然在替另外的人做嫁衣服。

  实际上不可以这样想,人这一生,众多事是不得已的。我私人感到,人这一辈子,赅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啥子都不做怎生存下去?啥子都是需求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办公;你办公,换来世存需求的钱。钱让人过好日期,没有钱是活不下于去的。忽然想到,有点人孤芳自赏的觉得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什么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什么还需靠他活?我不感到钱是啥子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东西,用它之人承受不了,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位利益禄”,只是换取钱的手眼而已。人的生活在世,只要挣钱是为了让自个儿活下去,而贪贿就是以不正当的手眼将另外的人用代价应换来的物品抢劫。如果是用正当形式,让自个儿活得更好,没关系错误,纵然在另外的人眼里显得奢侈,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支付过后得来的,是一点儿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个儿活得更舒服,奢侈点也是自愿的,没关系不行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挣钱。假如总想着是为别人作嫁衣,干脆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量人能享用看透红尘的生存。既是有很多事都放不下于,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夫”衬。

  对于《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我有甚多不满意,可有人对我讲,“既是你不满意,林黛玉最后遗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感到,啥子样的最终结局是完美的。”确实,我对甚为不满意颦儿之死,颦儿平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背了古时“女孩子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允许怀疑的,我实是敬重佩服,也为她那种叛逆而钦佩。可她为什么不可以叛逆至底?贾母平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不一定不赞成,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痛苦烦恼,气翘辫子。可细细思量想念,她平日多心,纵然嫁于宝玉,也难以避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耍无赖,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气是这么浅鲜,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子得人心。宝钗为人间故,讨人喜欢,她最后也是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脱离二老之命嫁于宝玉,最后独守空房,也免不了令人感到有点痛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终看透红尘,做了僧徒。难不成做僧徒真是最好的最终结局吗?如果是这么,一般的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拳端了。“你翘辫子,我去做僧徒。”显示着这一切,好像一切皆前定,没有办法变更。我不满意的是宝、黛二人最后仍是没有办法逃出命数的约束限制。那人又对我讲,“宝玉,做僧徒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僧徒,还能做啥子?去寻求功名位利益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是为最好的最终结局。他已密度小名位利益,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赶名位利益,让历史再现,看着自个儿的苗裔再来演出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脱离命数的约束限制,但命数业已不可以约束限制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僧徒,那就是为自个儿,他也不像一般的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挂牵,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讲,“做僧徒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躲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临。”我想躲避的那一些就是“眼岔红尘”的,而面临的才是真正“看透红尘”的。

  如今才发觉,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受不是不充实,也不是迷茫,而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不安,心的没有不安。这才深刻体验领会“心如止水”的感受。

《红楼梦》读后感12

  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太阳能热水器觅闲愁。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上海办公家具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螺旋板换热器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化工填料dlp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真空机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锅炉管高压管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日语翻译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北京西班牙语翻译公司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北京西班牙语翻译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西班牙语翻译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苏州物流苏州运输公司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苏州物流公司男科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土工格栅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油缸冲压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龙头不锈钢管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上海普陀保洁公司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上海杨浦保洁公司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胶原蛋白面膜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竹纤维毛巾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铝件加工电动机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制药设备多层胶合板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滚轮喷气式干手机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

  “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防滑垫供应商无纺布袋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烘箱球阀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蝶阀电动观光车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烘箱可燃性气体检测仪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冷却塔制粒机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

  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电动葫芦发电机组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破碎机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环氧地坪自动弯管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

  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贮罐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红楼梦》读后感14

  王熙凤:一枝独秀,八面玲珑

  ——《红楼梦》读后感

  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她是泼辣豪爽、贪权爱财、好生醋意、狠毒狡诈、为人世故圆滑、善于阿谀奉承的凤姐,她也是精明能干、会管家理财、能制服下人、懂人情、能吃苦的凤辣子。谈起凤姐,总是让人又爱又恨,也让人不得不敬佩作者曹雪芹对她的评判:聪明累。带着对这个一生悲辛的红楼女儿的缕缕真情,我试着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想要走进凤姐,走进红楼。

  一、凤姐之练达

  《红楼梦》中有句话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王熙凤就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她既能巧妙地讨“老祖宗”贾母欢心、伺候好王夫人、邢夫人等,也能不露声色地讨好众姐妹。这样的本领,并非是一两天就能练就的。凤姐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本领,讨得贾母欢心,坐稳了贾府管家的位置。

  凤姐能说会道。凤姐初见黛玉,夸她长得标志,通身的气派,像老祖宗的嫡亲的孙女。这一席话,既夸赞了林黛玉长得标志,也夸赞了老祖宗,同时也不忘夸赞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一样长得标志,有气派。凤姐之厉害就在于他巧妙的夸赞不落下一个人,能讨得大家欢心。

  湘云的螃蟹宴上,凤姐陪着贾母走路,贾母说自己鬓角上有一块窝儿,讲起自己小时候摔倒差点破相的故事,凤姐却笑称老祖宗头上的窝儿和寿星老头上盛满福寿的窝儿是一样的。这一席话,表面上是笑话老祖宗,但实则是夸赞老祖宗福寿绵长,讨得贾母称赞。凤辣子出奇制胜之“谐谑”指陋为美、化祸为福,因此受到贾母的欢喜娇宠。

  凤姐之练达,不仅在于能说会道,还在于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当凤姐路过宝玉房中,听到李嬷嬷怒斥袭人,凤姐连忙进来,拉了李嬷嬷,笑着让李嬷嬷别生气,还说要拉他去自己家里吃酒。凤姐劝架,方法十分巧妙,她首先晓之以理,并称赞李嬷嬷懂规矩、有身份,再点明她的错处,给袭人足够的尊重,最后又让李嬷嬷有台阶可下。王熙凤劝架的方法,既不得罪有身份的老嬷嬷,又公正讲理,还袭人一个公道,她的管家之法可谓是恩威并施、十分高明。

  二、凤姐之泼辣

  贾母曾向黛玉介绍道,凤姐从小就是当男孩儿养的,称她是“泼皮破落户儿”,还称她凤辣子。凤姐之泼辣,可见一斑。

  对家里的下人们,泼辣的凤姐将他们管束得很好,让贾府井井有条地运转起来。在秦可卿葬礼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办理丧事,并代管宁国府。于是,宁国府下面众人便偷偷称凤姐是“烈货”,“脸酸心硬”。她刚刚接手宁国府,对不遵守自己定下规矩的人,毫不留情地重重罚下,杀鸡儆猴。自此,众人事事服顺。凤姐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虽不识字,但她管起家来,心思细腻,不畏勤劳,是男子万不及一的。

  不仅如此,凤姐看人也很准。她能赏识有才华的人。凤姐偶遇宝玉房中的小红,让她帮忙办事,小红完成的十分出色。凤姐从她的言语、行事,一眼看出她是一个和自己性情相似,能力出众,为人豪爽,不扭扭捏捏,做事干净利落的人。她当即要小红来自己手下办事,还要认小红为干女儿。凤姐喜欢的小红,是和自己一样的泼辣爽快的人。

  面对自己的丈夫贾琏,凤姐也依旧泼辣。她从不许贾琏纳妾,连作为自己陪嫁的平儿,也不许贾琏碰她。贾琏背着王熙凤偷取尤二姐,凤姐知道后,悄悄将尤二姐接入贾府,又明里暗里的欺负尤二姐,甚至还打掉了尤二姐与贾琏的孩子。她毫不畏惧丈夫对她的责备甚至是恨意。凤姐的强势,在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这也正是她泼辣性格的表现。

  三、凤姐之贪婪

  凤姐的一生,追求着权势、钱财、地位,她为之计谋、为之能说会道、为之圆滑世故。

  凤姐渴望权势地位,她竭尽心力地管理贾府上下的事务。秦可卿葬礼时,她十分乐意地接受了宁国府代管的事务;在贾府中,她享受着奴仆对她的敬畏、主子们对她的尊敬;即便是面对丈夫贾琏,她也要胜他一筹,不允许丈夫纳妾,还比较贾府不如自己娘家王府。她的威势,让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到凤姐病倒时,便“力拙失人心”。她害怕失去自己的管家权力,不愿请医生看病,一拖再拖,却最终因病丧失了生命。

  王熙凤也贪爱钱财,她为了谋财,可谓是不择手段。在铁槛寺里,她为了三千两银子,破坏了别人的婚姻,最终还害死了两条人命。王熙凤还借着管家之权,把贾府众人的月例银子拿去放利钱,把利息收入自己的私囊。后来她和贾琏竟然还打贾母手中钱财的主意。如此贪财,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但最终也因为这些罪状,害得贾府抄家,自己也被众人嫌弃,“反误了卿卿性命”。

  四、凤姐之真情

  作为红楼梦中的女子,凤姐也会和其他女儿们一样流露出真情。

  凤姐与秦可卿是关系极好的妯娌,王熙凤每到宁国府,都要去看秦可卿,与她说很多交心话。秦可卿生病,凤姐看望她,又嘱托她好好保养身体。看到可卿病情严重,她又忍不住流下泪来。可卿死后,又托梦给凤姐,帮助她认识到贾府的危机,并为她指路。在偌大的贾府里。真正能和凤姐交心的.姐妹并不多,在秦可卿这里,凤姐真情流露。

  除此之外,凤姐对农妇刘姥姥也是一片真心。刘姥姥初进贾府,见到王熙凤,凤姐便叫刘姥姥不必拘礼,平等地对待她,又与她说了许多交心话、讲述了自己管家的艰难。凤姐的话未尝不是客套话,但也确是实情,她在刘姥姥这个淳朴善良的人面前,做了一回“真凤姐”。后来,贾府败落,凤姐在临去之前,让巧姐认刘姥姥做干娘,将巧姐托付给刘姥姥,还让她帮忙去庙里许愿。凤姐风光一生,此时却因平时的严格治家失去人心,贾母故去、贾琏与凤姐夫妻离心。刘姥姥虽为外人,但她理解凤姐、愿意帮助凤姐,是凤姐信任、愿意托付的人。凤姐在权势、钱财、地位中过了一辈子,她内心里也很向往刘姥姥那样无拘无束、质朴简单的人,她与刘姥姥建立的真情,是她的生命在广阔的田野上开的一朵最灿烂纯洁的花。

  凤姐是《红楼梦》中一个特别的女子,与大多数红楼女儿的柔弱形象不同。她的练达、泼辣、贪婪、真情等特点,既成就了她的辉煌,也造成了她的一生悲辛。王熙凤是一个奇女子,她有能力、有胆识,我们不得不敬佩她的才能和本领,也不得不惋惜她的生命凋零。她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是她一生机关算尽却自毁前途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读后感15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明白,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我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先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必须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先,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孩子都十分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后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我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那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感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我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我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感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礼貌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料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感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感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光,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资料是鼓励我们,就应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我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资料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就应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自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一样、民族性格迥异,自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礼貌之邦的脚步。因此,对于不一样民族各自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决定一个人怎样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我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5-11

《红楼梦》读后感05-10

《红楼梦》读后感08-23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1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6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06-12

读后感红楼梦02-01

红楼梦读后感06-27

《红楼梦》读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