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

时间:2024-03-19 07:46: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读后感

  《三国》读后感 篇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每当我吟诵到这句诗时,便想起了赤壁之战的情景,自然就想到了这部相关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说起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迷上了看《三国演义》。大概是十岁开始,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书中的内容竟然越看越懂。于是一到空闲时间,便拿起《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自从阅读了《三国演义》之后,便被书中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说到关羽,他可真是一位智勇双全又侠肝义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美须公。关于他的事迹,人们千古传唱,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黄汉升,单刀赴会以及水淹七军等等。其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单刀赴会时,把东吴的官兵视如同草芥,全然不惧,谈笑自若,当他乘船离去时鲁肃等人都愕然一般。关公可谓是人中的“精英”,关于他的歇后语也很多,在此就不再添余笔了。还有诸葛亮,他也是我所佩服的一个人。他“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他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而且还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者。

  关于他的事迹也很多,什么巧借东风,三气周公瑾、六出祁山和名成八阵图之类的。可最令我佩服的是“死诸葛能走仲达,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这一回合,讲述的是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叫姜维接受他的`遗命,将他的木像雕刻在车上。等魏兵追来后,便将此木像推出阵前,魏兵遇见了木像孔明后,以为中了孔明的计,便吓得丢盔弃甲,调头就跑,姜维等到人也不来追赶,望山路徐徐而退,这就是他的韬略。他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做到了“尽躬尽瘁”,最终因过于劳累而死,临死前还设下了一计,赶走了司马懿,保护了三十万大军的安全。

  他的高尚人格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提起了刘备,我就免要讲到曹操,因为整部小说讲的是拥刘反曹的思想。事实上,我并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奸雄”,只许人家夸他的优点,不许提他的缺点,倒是刘备,让我有几份佩服:他虽然文没有韬,武没有略,但他算得上一个君子,与曹操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作者就借刘备与曹操两人的矛盾主线入手,为本书的主题思想。在三国中,还有很多人令我佩服,如: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等,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武将,他们的精神品质也都值得我们学习,大凡看毕,无不心底佩服。

  读完了本书后,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朝代经历一段时间后,有时就会分裂或灭亡,然后成为一个新的朝代。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直至今天。

  《三国》读后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仍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完《三国演义》,一个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我脑中挥洒不去。曹操有句诗好:“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也应了《三国演义》最后两句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三国早已成梦,浪花淘尽英雄啊!我读得并不深,只想凭浅薄的见识谈谈几位英雄,以表敬佩之情。

  我之前读过几篇诗词,《龟虽寿》里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短歌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气势磅礴,印象很深,不难想象,作者是胸襟博大之人,而此人便是曹操。可《三国演义》里,曹操却是奸雄。可能是作者带有主观色彩的缘故,但曹操能收拢人心,创立基业,也确实不易。后人有诗说他“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但我其实很佩服曹操,奸诈也罢,残忍也罢,都只是片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觉得曹操博大的一面比那些片面实在大得多。曹曹死前嘱咐侍妾分香卖履的一番话很感人,书中未提的取文姬回汉的'事也有功,还有他的文章,他的诗歌,为人熟知。他处在乱世,“扶天子以令诸候,”虽被世人唾骂,但却功不可没。从说纷云,他也非我所能体会。

  读了《三国演义》不能不提诸葛亮。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通天文,晓地理,呼风唤雨,过去未来,无所不知。他一心保蜀国,二写出师表,三气周瑜,四番用计,五路退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图迷敌,而聂绀驽先生却说“诸葛亮小本经营,东支出绌,勉强维持了几年,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谈不上天下英雄”。谁知呢?不过单凭几句话就能气死周瑜,一张口就能骂死王朗,还有那感人肺脯的《出师表》,实在令人感叹。

  还有周瑜,曹操赤壁之战败于他之手,足见多谋,另一方面,他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可见他眼光浅短,器量狭小?可有人说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书中却写成如此狭小心胸,周瑜要是知道罗贯中这样写他,不被气死也难了。

  至于《三国演义》里的其他人物。比如刘备,忠诚仁厚,三顾草庐,其诚意可见不一般,还有关羽,忠心不二,曹操如此厚待之,他却一心向汉;至于张飞,勇猛异常。有句歇后语叫“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我觉得十分有趣。还有赵云,当阳长坂单骑救主,老时还力斩五将,勇不可挡。还有黄忠、张辽、徐晃、姜维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唉,那么多英雄人物,形象仍旧那么鲜活,栩栩如生。他们虽名留千秋,浪花却已淘尽英雄,千言万语也只是留下一声叹息罢了。

  《三国》读后感 篇3

  随着开卷的历史交替,朝化易帜,我身容其中。激烈处,壮志满怀,双拳尽握。苍凉处,为那悲壮掬一把热泪。

  君不见那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未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诸葛亮孔明呼?那一份睿智衰伤赚取了多少人文墨仕的尊敬。

  君不见那一位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呼?在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中将这一句能臣与奸雄发挥得淋漓尽致。

  君不见关羽那一位正气凛然,终记得桃花三结义中的那一份情义。尽管曹操厚待,依旧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追刘备。却又为报曹操之恩,而不顾军令状于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好一个天地忠义好男儿。

  君不见......

  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一幕幕成败转运帷为握。

  合闭《三国演义》,心仍难平伏,为那些英雄的忠孝仁义勇所感动。鼎足三分以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不愿再步三国乱世之后尘,非英勇而能为,而因智仁平安天下。

  一曲三国东流去......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翻开手中的《三国演义》,写尽人间智勇忠孝义。烽火战马锣鼓旌期,天下群雄起而逐鹿中原,以致最后一致而三分。

  随着开卷的.历史交替,朝化易帜,我身容其中。激烈处,壮志满怀,双拳尽握。苍凉处,为那悲壮掬一把热泪。

  君不见那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未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的诸葛亮孔明呼?那一份睿智衰伤赚取了多少人文墨仕的尊敬。

  君不见那一位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呼?在讨董卓,诛吕布,灭袁术,征袁绍中将这一句能臣与奸雄发挥得淋漓尽致。

  君不见关羽那一位正气凛然,终记得桃花三结义中的那一份情义。尽管曹操厚待,依旧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追刘备。却又为报曹操之恩,而不顾军令状于华容道上义释曹操。好一个天地忠义好男儿。

  君不见......

  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一幕幕成败转运帷为握。

  合闭《三国演义》,心仍难平伏,为那些英雄的忠孝仁义勇所感动。鼎足三分以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不愿再步三国乱世之后尘,非英勇而能为,而因智仁平安天下。

  《三国》读后感 篇4

  其实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很小的时候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已经浮光掠影般看过一遍。但是印象不是很深刻。这次暑假抽空仔细看了一遍这本文学名著。感触良多。

  古时候的人,可以为了兄弟而放弃一切,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多么让人震撼。 但是他们友谊的背后也有这共同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主子与奴才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暴露无遗。大家崇拜曹操。因为他雄才大略。有胆识有气魄。可是在他伟大的背后他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贪生怕死

  张飞在战场上是多么了得。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是最后因为喝醉就死在2个士卒手上。关羽也是因为骄傲自大败走麦城被人砍下头颅。 刘备为了帮二弟报仇 ,不故大局。率大军与东吴开战结果被火少连营300里。这一把火烧尽了刘皇叔的气数。烧灭了蜀国复兴的希望。

  所以这些英雄人物都是不完美的。我认为这篇著作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的鲜明。让人记忆深刻。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外貌还是个性都很鲜明。这是我对这篇著作最欣赏的地方,可惜结局并不完美。不过这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谁能去更改呢。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懂的了许多道理。懂的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相处关系。懂的了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性。让我决定发奋图强。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在以后的竞争中能够站有一席之地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

  要是这么看来还是曹操懂得用人啊,袁绍和袁术有那么多良臣武将,最终未成正果怨谁呢?犹如健力宝集团的董事长李经伟,如果把体操王子李宁扶植起来以后,在李宁牌服装公司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还是看刘备是如何笑着拥抱曹操的吧!刘备一看说了袁术和袁绍,曹操皆给否定了,这可如何是好?干脆还是说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和益州的刘璋吧!结果还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人家曹操是大款老板一句话全部否定了。正如现在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长设计再好的制度,呈交土豹子老板那里,咔咔几下就全给毙了。尽管人力资源部长满肚子委屈还得笑脸相迎迎合着说:还是老板高明啊!要不企业怎么会发展到今天,而且老板都成为什么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了。没有两下子能经常与政要官员研讨国事?

  刘备实在不知怎样应对了,满脑门子的汗都下来了,只好以服输的低姿态向曹操讪笑着说:除了这几个,简直想不出来了。曹操听后转身回到桌边,满满地自己倒了一杯衡水老白干一口闷下,又笑着对刘备说:一个英雄人物,应胸怀大志,腹有良谋,对于天下事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刘备也不含糊会见缝插针,马上笑脸问道:这样的英雄,谁能称得?曹操就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如论当事英雄,只有你我啊!

  《三国》读后感 篇5

  今年寒假我读了元代小说家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他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罗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气魄最大的古典小说。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自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历史。

  在这部名著中,罗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恨情感,客观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还有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欺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铤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方面有着惊人的掠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赵云、鲁肃、周瑜以及董卓、袁绍、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征。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入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的却是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抹抹惊心动魄的战场,深吸变化的战斗形式,描绘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过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乎常人的技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故意。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挥洒,叙事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气势磅礴渲染战场的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三国演义》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添加了灿烂的光彩。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声名远扬海外,被译为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俄国汉学家赞该书时“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杰作法国文学家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为”史诗般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这部不可超越的经典一其无与伦比的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文学魅力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

  《三国》读后感 篇6

  久闻易中天对《三国演义》见解独到,并偶尔也会在电视中观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这次借管委会第二期读书学习活动的机会,将《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阅之。易中天用现代的眼光解读讲述三国严肃正史,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和孙吴的权利斗争;最后三分归一统,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通过这次阅读让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新的了解,最为深刻的应当属曹操。

  在阅读之前曹操给我的历史形象应该是冷酷奸诈的,当然也是受了儿时看的电视《三国演义》的倾向"尊刘贬曹"造成的,阅读之后使我对曹操产生了敬佩之情,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曹操之所以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我觉得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

  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与如今企业竞争的时代不无两样,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亦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那么一个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不只是单靠工资的,而是必须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来,首先就是要让员工信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信服企业文化,通过好的管理制度,来做到人为我所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企业都那么重视人力资源的原因。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次阿里巴巴马云的演讲,期间有个记者问马云:"你认为这世上缺乏人才吗?",马云就十分肯定地说:"不!"当时我就认为马云的意思可能是:这世上并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以及怎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后来马云的讲话也验证了我的想法,他说:"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钱投在员工身上,我们坚信员工不成长,公司不会成长".

  诚然,曹操的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令行禁止,赏罚分明等用人之道可以给现代管理带来很多启示和借鉴。

  《三国》读后感 篇7

  自古说三国便有二书出众,一为《三国志》,一为《三国演义》。能读《三国志》者,方大之家也,而吾等白丁,空能观《三国演义》之文采。虽为白丁,悟性也不差也,能观出一二乱世生存,飞黄腾达之道也。

  三国不乏英雄豪杰,我但独赏司马懿,此人精通处世之道,做事之理,最后还能一统三国,建立晋朝,靠的全是一张厚脸皮。

  司马懿与刘备,为三国两大厚脸皮担当。刘备原为卖草鞋之村夫,却能奇荆州,占蜀地,与曹、刘三分天下。他曾投曹操、袁绍、孙权、吕布,可谁又能想到这曾经在自己手下的“小弟”能当上汉中王呢?刘备脸皮虽厚,却也“成也脸皮,败也脸皮”。虽关羽被杀,东吴却有和谈之意,刘备此时却不能厚下脸皮联吴抗曹,而是一心为弟报仇,与东吴为敌,蜀国从此疲于战争,不久就衰没了。

  司马懿则不然,他在曹操手下效力多年,厚积薄发,最后能使司马一族夺取王位。司马懿脸皮之厚,虽孔明不能及也,他们俩同为两国丞相,同为军事奇才,在计谋上孔明略胜一筹,但司马懿在脸皮上却远胜孔明。话说孔明北伐,棋逢对手,与司马懿一站,两者互有输赢,孔明虽有绝妙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但司马懿稳中求胜,坚守不出,只待孔明粮草短缺无力再战。诸葛亮只得一计损招,欲使司马懿出战。殊不知孔明送了一纸求战书与一件女人衣裳,意在羞辱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的脸皮“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东西南北风”,竟穿这件女人衣裳,施红粉位于阵前。虽然脸皮丢尽,却也气得孔明直欲气血身亡。哎,孔明虽一世英雄,却败在厚脸皮之上啊。

  但历史上对司马懿的评价都是贬义的,甚至有“司马狗贼”一词,《三国演义》便是把司马懿气孔明写为“武侯辱仲达”,何来“辱”也!中国历史上对厚脸皮的.贬义太重,厚脸皮又有何坏也,唯李宗吾深悟其道,写下奇书《厚黑学》,以鉴后人。

  在古代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只能归隐田园,无缘官场也。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了成功,脸皮厚何足道?在如今,有特朗普任美国总统,脸皮之厚,说过的话可以当没说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他可不吃这一套,即便世人对他褒贬不一,经济仍旧蒸蒸日上,成世界第一强国。

  可见厚脸皮之妙,可为何我堂堂东方雄狮不肯接受,无奈之也。中国人骨子里的穷酸秀才味是时候为实现中国梦,为适应世界而改变了。中国人一旦改变,雄鸡将能傲然于世也 1。

  《三国》读后感 篇8

  飘飞的烟火,滚滚的尘土。使我再次拿起手中的厚卷,这书卷是一种历史的积淀,给我一种沧桑的厚重感。翻开书看到的竟是打着响鼻的战马,拿着锋锐武器的士兵。

  似乎回到了从前,第一次看书的从前……

  那时的我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儿,看书也只知道各个人物的武艺或者智谋,还模仿着他们的招式和同学们比手划脚,开心我还不知道他们的真正魅力所在。

  现在我上了初中,这个暑假我再读《三国演义》,我从字里行间竟然能想象到滚滚长江,千帆锁江,雄姿英发的周郎,胸有成竹的站在江边,锐利的眼眸观察着破军的时机。美丽娇柔的小乔在身边抚琴,纤细的手指在一根根琴弦上滑动,带动了曼妙的乐曲飞散在天边,长江带来的风把她的长发吹起,头饰在风的吹动下发出了叮叮的响声。紫袍的孔明手持羽扇,站在七星台,仰望星空,他的紫袍和黑夜融在一起,露出自信的微笑。

  熟读《三国演义》发现,作品是以诸葛亮为中心人物而进行结构的。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空有图王霸业之心,却无尺寸可守之地,而“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刘备才如鱼得水,眼界顿开,起死回生,宏图大展。蜀国的江山,既由诸葛亮开创,也靠诸葛亮辅佐。三国的斗争,因有诸葛亮参加而光彩熠熠。

  诸葛亮也一直处于斗争的漩涡。诸葛亮逝世之后,姜维九伐中原,继承的是诸葛亮的遗志,无非是六出祁山的翻版。有了诸葛亮,作品才有了主心骨,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在作者笔下,诸葛亮乃旷古奇才:隆中对策,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博望用火,初出茅庐便叫曹军丧胆;舌战群儒,使江南名士心怯口讷;赤壁鏖兵,让交战双方悉听调遣;七擒孟获,布信义于南蛮;六出祁山,著威望于海内;运筹帷幄,使风流倜傥、威震赤壁的'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然而,终其一生,他的事业没有成功,他的理想化为泡影,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确立的价值目标。他在离开茅庐时对童子说的话,却也没能实现。

  这次读了三国,竟对生活有些感慨。一生为国,纵有豪情盖天之气,百万军中夺上将人头之勇,未出茅庐知三分天下之谋,结果也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有人眼光很大,茫茫人海中,竟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朋友啊,看清自己的脚步慢慢走,看的远固然好,但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着自己的辉煌努力更为重要。

  在与名著同行的路上,《三国演义》成了我的老师,它不会一下子全给你,而是总让我们挖掘着挖掘着,就能找到里面的真理,找到里面的真实。就如它的开篇词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读后感 篇9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著作。让多少人百看不厌。

  就单书中的那鲜明的人物个性,就叫人赞不绝口。罗贯中先生将刘备作为主角,创造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将三兄弟的义薄云天,豪情壮志给勾画得惟妙惟肖。还有那曹操,在前几个章节的英雄形象比刘关张还要突出,光是刺杀董卓那段,是否令人感觉他就是当代的荆轲?孙权在作家的笔小简直是个黄毛小子,不管干什么,无不显示出他懦弱无能的形象,真搞不懂孟德公所说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怎么来的。他手下的周瑜还给写成了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

  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个性。很早以前,我慕名而读,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坏蛋,刘备是位仁德广布天下的仁义之君,孙权就是个打酱油的,可有可无。但后来,我发现三位都是大英雄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再后来,我读了正史,发现罗贯中先生写《三国演义》是有很大的情感因素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而送命,我都以为罗贯中先生和他家有仇,周瑜的军事能力无可挑剔的,他可是撑起吴国一片天的大都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大伟人,是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中,更是把他吹得神乎其神,令人感觉他不是人,压根就是个神。其实没有这么夸张,但不管看他的政治能力还是军事能力,甚至是气量都可以说是位无可挑剔的伟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再次读《三国演义》,发现文章也有不少糟粕,比如有一次,不小心将曹操袁绍的`攻打路线写错了,东西南北都弄错了。我就不说在哪了,否则太丢面子。还有,书中一直强调刘备的仁义道德,不断贬低曹操。但我认为曹操还是很地道的,刘备只不过是假仁假义,注意自己的名声,再加上演技而已。刘备建立蜀汉时,制造出了值百钱,就是人家只值一块钱的铜币,他用更少铜的分量造出来的钱却值一百块,导致通货膨胀。老百姓都没钱了,比如卖米的人家给一百个铜币可以买多少米,你现在一个分量不值一块的当一百去用,随便几个值百钱就能让一个大土豪变得家破人亡,这和搜刮民脂民膏的土匪还有区别吗?这是还小时候灭亡时令人潸然泪下的蜀汉吗?相比之下,曹操就地道很多,一是一二是二,就算再怎么残暴也做不出这种勾当啊。

  我最喜欢曹操和孔明。曹操有着征服天下的志向,懂得招揽人才。在军事上用兵如神,令后人钦佩。孔明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内政令即将灭亡的蜀汉又看到了一丝希望。他,重用政敌李严后代,如此气量,怎不叫人佩服!

  “胜者王侯败者贼,一将功成万骨枯。”纵使不同的书籍,对不同的英雄有着不一样的评说,需要我们认真地去审视英雄,敬畏英雄。英雄已逝,精神长存。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更多地是汲取智慧,成就自我。

  《三国》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词出自《三国演义》,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曹操,孙权,刘备的英雄人物风云再起,纷争不断,生动地描写的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和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涿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中前期刘备和曹操之间相互征战,中后期司马懿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这幅画卷里既有鼓角争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同时也有情意深长的友情。

  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令人难忘。有求贤若渴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仁德善良的刘备,乐不思蜀的刘禅,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鲁肃,忠心耿耿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前三分定天下,出山后连用三把大火,挫动曹军的锐气。分别是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其中火烧赤壁更是使得曹军大败。他能言善辩,曾在江东舌战群儒,让孙权派兵救刘备。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更显得他神机妙算。连周瑜都输他一筹,他洞悉敌友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上演空城计,退了司马懿五十万大兵。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一心一意操劳蜀国大小事宜,他六出祁山想尽快收复中原却不幸在五丈原逝世诸葛亮一生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仁德的刘备。他三顾茅庐不顾兄弟的劝告执意进山三请诸葛亮可见他礼贤下士。他宁每日步行十里也不弃百姓于不顾,可见他的仁义。也正因为刘备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君主,才能让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三国演义》这本书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如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长板坡吼退曹军,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等。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做事前要思考清楚要考虑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在学习上不能骄傲自满因为骄兵必败,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以上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想。

  《三国》读后感 篇11

  自古以来,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曹操的成见都很深,认为曹操不仅奸,而且残,可我不这样认为。细细地品味曹操,他也有英雄的一面。

  豁达篇

  曹操有任人唯才的博大胸襟。关羽被曹操俘虏之后,曹操并没有因为他是刘备的一员干将而诛杀关羽,而是以礼相待,并任为将军。当他讨伐袁绍时,曾被陈琳一纸缴文骂得狗血喷头,辱及祖宗。但他爱惜陈琳的才华,不但不杀,反而委以重任。在打败袁绍时,曹操从图书中发现曹操部下和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些谋士提出建议,把这些怀有二心的人统统抓来杀掉。不料,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书信烧毁,他对周围的将士说:“大战在即,敌强我弱,连我亦自身难保,何况属下将士呢?谋个好出路,人之常情也。”

  或许正因为他豁达的情怀,才使攀龙附凤的谋士纷至沓来。此乃英雄的胸襟。

  仁义篇

  当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被张绣所杀时,他在典韦墓前痛哭:“典韦呀,失去你比失去吾儿还要痛心呀!”可见曹操爱将胜爱子,多好的首领!此外,曹操对贤士丝毫不敢怠慢,意见都能采纳,曹操说过:“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仁义,法令有度,当他的马受惊而践踏麦田时,曹操割发代首。曹操不是一个好臣子,但三国的乱世如果没有他,北方人民怎能有安定的生活?他在“忠君”与“忠天下”中选择了后者。此乃英雄的'品质。

  理想篇

  53岁的曹操继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又领兵北征乌桓,经过数月的斗争,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胜利班师回邺城时,他想到了刘表、刘备、孙权等依旧各霸一方,国家依然还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他深感到虽然自己老了,但仍身肩重担,还要不懈努力。顿时他激情涌上心头,雄心勃勃地挥笔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一种伟大的政治抱负,有着让生命变为永恒的味道,显得大气中略显深沉的品位。此乃英雄的谋略。

  感受曹操,学会以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事物,何必斤斤计较?为了抢到座位而在上车时你推我挤,这种情况我不止一次遇到,有些人脚都踩痛了仍“毫不逊色”地挤。

  有时班级同学间相互推让重活,都不愿去干,其实,以班级为重,把“小”我在“大”家中磨合。吃些亏,倒能收获心理上的快乐!这也是仁。

  心中有理想,有人生目标,向着目标奋斗,不畏艰险,终能成功。这不也是英雄的行为?

  在这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曹操,感受曹操的豁达、仁义、有理想!用自己的诚实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那么你将收获快乐。

  《三国》读后感 篇12

  《三国演义》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古代名著,为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内容令人流连忘返:战争的场景让人仿佛听到了兵器相击的鸣响;人与人的对话充满了无限的情意……就是在这样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称赞的经典名著,我寻找到了许多……

  割须代首

  曹操有次带兵路过麦田,让兵管好马,不能踩踏麦田,违者砍头。可是,曹操自己的马在走的时候,一只斑鸠飞过,收了惊吓,踩到了麦田。曹操立即要人用军法处置自己的踩踏之罪。众人大惊:没有这个将领以后怎么打天下?于是曹操就用头发代替自己的头割了下来。

  其实,曹操用头发代替头的方法是一种象征而已。因为头发会长出来,可是头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来是以身作则,实质是逍遥法外。就像现在某些犯罪的人,他们自首,交出赃款,去除权利,甚至消除党籍,就可以减轻很多罪行了,难道不是和“割须代首”同种性质的吗?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总是“割须代首”的人,那种人不能让人信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刘备身边当谋士,曹操想拉拢徐庶,知道他是一个孝子,找到了他的母亲,仿冒徐母的字迹写了信,让徐庶离开刘备。徐庶临走之前给刘备推荐了更好的谋士。徐母知道了这件事,自杀了。徐庶在曹操这里一生都没有为曹操做什么。

  看起来,徐庶想做到忠孝两全,但是其实是误人误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后母亲自杀。曹操手下除了徐庶还有其他谋士,徐庶的一言不发却使他的才华被自己埋没了。就像现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满足自己的'工作,就以为自己不可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埋没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要乐业,要积极实现自我价值。

  携民渡江

  新野之战后,刘备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刘备在弃城逃跑之际,说:“现在这城已经撑不住了,愿意追随我的和我一起过江。”全城人都带着老老小小来了。刘备奔向江陵,众将叫刘备弃下百姓,因为百姓耽误了时间,刘备不肯。在当阳,曹操追到,刘备抵敌不住,独自逃走。

  这段故事后人觉得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在真正的危机袭来的时候,独自逃跑。那么“携民渡江”应为“挟民渡江”,爱民实为害民。现在,一些官员要处理城市污水,让市民捐款,市民觉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们拿钱去挥霍,正事从不做。这也是“携民渡江”。所以,我们遇事不要意气行事,要用理性来看到事情的本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古代的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在里面学到很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品三国读后感范文大全 三三国演义读后感读后感06-09

《三国》读后感06-24

三国读后感02-17

三国读后感07-10

有关《三国》读后感07-02

《品三国》读后感06-24

品三国读后感06-23

《品三国》读后感01-28

三国关羽读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