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故事
数学教学故事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鼓励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混合的算式,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关注了下面两点:
1.关注画图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的作用。
在教学中,出示每一个问题之后,都先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呈现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为正确列式计算打好基础。
2.关注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内容相似,解题思路虽然存在不同,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当学生解决完每一个例题之后,都及时回顾反思,总结解题思路,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亲自讲过故事吗?在一次语文课上,淘气和同学们要轮流讲故事,这给淘气带来了一个难题,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难题吗?愿意帮他解决吗?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以及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索学习,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19页情境图。
提问:画面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淘气5分可以讲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不超过3分。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
2.画图分析题意。
(1)请学生完整叙述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信息:淘气5分讲了850字;问题:淘气3分能讲多少字)
(2)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师: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情境中给出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吗?比如列表或图示。
(独立构思,动手画一画)
(3)组织学生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只要能正确表达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即可。
3.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根据图示或表格所表示的题目信息,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师:你们是怎样列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算式中的两步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3)给淘气提出建议。
师:淘气想要3分把这个故事讲完,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淘气可以讲得快些或删掉一些情节。
(4)回顾反思,体会解题的思路。
师: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样思考?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解题过程总结:解决类似问题一般要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
4.即时训练。
(1)出示问题:笑笑讲一个故事用了4分,平均每分讲150字。如果要3分完成,每分应讲多少字?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写出答语。
师:这道题与上面例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解决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
(3)总结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此题与上面例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解决此类问题一般要先求一共是多少,再求一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进一步熟悉了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故事2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
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
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
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
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
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数学教学故事3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有25人),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只到20人,这时孩子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小机灵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半就可以了。”这时,班长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张张站起来说。有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小机灵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 这时,亚亚同学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的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故事4
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其实,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传授的方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了到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学故事5
一天,灰太狼在家里面研制一种智力超强的药水,然后它跟老婆说:“这是我研制的一种智力超强的药水,有了这个我就可以去抓羊了。”它老婆说:“还楞着干吗,还不赶快去抓羊。”喝了药水的`灰太狼跑到羊村去了,灰太狼看到了喜羊羊,灰太狼想抓喜羊羊,喜羊羊说:“停停停,你先回答我一个数学问题,如果答对了就将我们羊村的羊全带回去吃,如果答错了,那你将永远不能抓羊。”请听题:在一列始发的火车上,第一个车站上去了5个人,第二个车站上来的人数是第一个车站的5倍,第三个站上来的人数是第二个车站的5倍,第四个站又下来了5人,请问车里还有多个人?
灰太狼哭着掐着手指,不够,脚趾也用上了,算的头晕脑胀的,过了一会,灰太狼说:“我知道了,没人了!”喜羊羊说:“错了,答案是120人,(5*5=25(人)25*5=125(人)125—5=120(人))哈哈!你快回去你就自己家慢慢算吧!”说完,一个炸弹把它打到天上去了,只听见灰太狼在天空传来一句话:“我一定会回来的……。“
只见灰太狼掉在了一颗树下,一起来,一头撞在了树上,失忆了回家了连自己老婆都忘记了,没抓到羊又被赶出去了。
数学教学故事6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数学教学故事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我的.数学小故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我的数学小故事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数学教学故事8
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项非常有趣而有研究意义的工作。在数学课上,有思维比拼,也有对错辩论,有积极的合作,也有巅峰的对决。如今的教学和我们儿时接受的教学方式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机械的模仿和固定的思维已经不能被这些小精灵们所接受和满足,他们个个使劲浑身解数,在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奇妙方法,像是在演绎精彩而又真实的数学童话故事。不知不觉,挑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甚至是挑战我,已经开始要求我坐到他们中间去听发言的学生讲课。在学生这种研究的劲头下,我怎么可能不被感染,也想好好研究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乐在其中,相识恨晚。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我多次尝试、反思、总结,较深的体会有:
1、放手让孩子创新,适合他们的年龄阶段的创新。
我们确实比学生考虑事情要周全,也就不自觉的想为他们安排好一切,包括要学生怎么去想,怎么去做,但是我们想的不一定被学生喜欢和接受,所以还是让他们回归这个年龄段最真实和最自然的思维形式,自由的生成一些创新的东西。数学课上在讲十几减几的题目时,有不少他或许是没认真听老师的课,或许是他就是愿意那么去想,他就愿意把12-4分解成12-3-1,在我看来没有必要,这和12-4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家就是喜欢这么分解,而且又做不错,那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好呢?显然书上没有提倡这种做法。如果让学生去编书,他们也许会加入这种方法。
2、教师要教的少,让学生学的多。
这一点是生本教育最根本的一点体现吧,封住自己的.嘴的同时,意味着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让学生学的多,怎么样学生才愿意学。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言而喻是很有挑战的,如何在课前设计有趣味性、有探索兴趣的问题,这是一节成功研讨课的关键。起初,预习并不顺利,学生只是作为一项任务把它完成,再加上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还很差,所以预习作业往往完成的不佳。低龄儿童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就不是很强,但是对于挑战性的任务甚感兴趣,比如,和别人比赛谁的方法好,谁学会的快,谁能自己解决较有难度的事情,谁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优胜者。正是基于这些易刺激学生大脑兴奋的诱因,我在预习中多加入了挑战性的问题解决,学生的兴致提高,已能慢慢主动提高作业的质量,多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讲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学生们居然在课上提出了好几种计算方法,方法如下(1)“24-8”把8分成4和4和;(2)“24-8”用竖式;(3)用竖式,24的2上面还标有退位的点,并且这个点是学生在写完之后,又跑到讲台上重新加上的;(4)“24-8”,把24分成了10和14;这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看的出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就等着我们怎么去帮助他们挖掘了,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少说,不要污染孩子的思想,可以的时候,只在一旁打气、看表演、鼓掌就可以了,有难度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暗示也就足够了。
3、小组合作既促进学习,又增进友谊。
小组合作应该是生本教育课堂的精髓,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教会学生,最终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会的效果。如何培养小组有效的合作呢?起先,给我最大的困惑是不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序有质的说好,反而给了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孩子一个更不动脑筋贪玩的好机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这种心急,给了我一段时间的打击,让我快对低年级的孩子失去合作的信心。但是,也许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照亮了他们的心,也许是他们懂得了合作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分享,更是一种力量。于是,他们慢慢走到了合作的行列中。现在,孩子们已经能够在小组内进行简单的讨论,并学会了帮助别人,也可以走上讲台当一回小老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提高,相信给孩子些时间和空间,不断更新我们的思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就让我们静等花开。
总的说来,自己懂得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太少,不足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以后的工作中还应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研读教材,深入把握教学核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大脑,早日成为一名专业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故事9
我有一节数学课是排在体育课后面的,经常到了上课时间,学生还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后来,我每到这节课,就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结果,学生不但没有因为体育训练而影响学习,反而体育课一结束就回教室安静地等着我来讲故事。有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
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设悬念:事实上,教材中很多应用题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大家可作一番比较。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
数学教学故事10
小学生还是小孩子,"玩"还是他们的天性,如何让他们既能满足玩的欲望,又能在玩中学到数学,学好数学,才能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惊讶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让儿童在课上真正活跃起来。
一、以"玩"为引子,让学生"兴"起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到校园去求出几棵大树的周长,汇报他们的求法,显然,正是由于学生爱玩的天性,又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学生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致盎然。
二、以"用"为引子,让学生"动"起来。
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简单的统计》我提出问题"我班同学的'近视率是多少"同时放映一些我国近年青少年近视[〕不断上升的片子,引导学生如何去统计,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情景去学习,不经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学习就主动,自觉的用数学的目光去看待生活。从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励志文章)
三、以"想"为引子,让学生"飞"起来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思索,有时甚至还会有奇思妙想。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太空。
如教学"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让学生发挥形象,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去动手剪开,思维豁然开朗。可剪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不同图形,让你大开眼界。
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容易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能有效地撩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去积极思维。设计出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游戏,形成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给我们的数学课充满神奇的魅力。
数学教学故事11
教学片断一:
师:今天这堂课先请大家认识一个成语。(出示成语:朝三暮四)
师:“朝三暮四”本来的意思就是早上3个,晚上4个。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多媒体播放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这则故事想发表什么意见?
生1:我觉得猴子太傻了,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总数不是一样的吗?
生2:养猴人太狡猾了,他只不过把早上吃的个数和晚上吃的个数调了个儿,猴子就上当了。
师:看来这个有趣的故事里,还藏着一个值得探索的数学问题呢?我们看,早上吃3个桃子晚上吃4个桃子,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一天一共吃多少个桃子?
师:那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我们也可以知道——
生:一共吃了多少个桃子?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调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
师:××同学的这种猜想,我们可以怎样进行验证呢?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根竹竿,上面绑了一块糖,请一名同学拿着它的末端把糖放到自己的嘴里。谁愿意的?
(一名学生上来,怎么都吃不到糖。)
师:下面我要请四名同学上来,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吃到糖。
(学生开始都只顾把糖往自己嘴里放,后来突然领悟到把糖互相送到对方的嘴里,就都能吃到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看似轻松,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以打印的方式出示:有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为自己做事,但是可以为别人做事,这样收获的总和还是一样的,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关系时,有人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会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在一个概念里寻觅灵魂,在一道公式里追索真理……因此,我们应基于知识,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渗透思想方法我们常说,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很明显的知识线索,如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这是一条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隐性的数学方法线索,它是蕴涵、渗透在知识体系中的,是一条无形的线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必须善于揭示知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将终身受益。上面案例中的两个片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总结一应用”这一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拥有了这些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数学教学故事12
窗外,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多好的天气啊!然而教室里却是死气沉沉的一片,学生个个无精打采。
也许是学生已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渐觉老套(我接班不到三个月啊!);或许我的教学风格太墨守成规,难以适应本班的实际情况?唉,这是一节试卷讲评课,也许是讲评试题总是充满机械化的过程,学生提不起兴趣吧?你看看,寥寥无几的手,有气无力的回答,让我为自己的教学感到悲哀,我还站在讲台上有什么用呢?学生对讲评的教学程序已经索然无味了。这次期中考试总体成绩很不理想,学生竟然不加以重视!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了可怕的摇篮曲,让学生在午后昏昏睡去。我知道再讲下去也无用了,接原路走只能适得其反。不行!我得出点“花招”,错误率这么高,必须让他们更加重视,以便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可怎么办呢?强硬的口气肯定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反而会让学生的沉闷愈演愈烈。给点信心吧:“同学们,这次尽管大家考得不大理想,但不要紧,下次再努力,我相信下次我们一定会有进步的!”可学生似乎还是提不起劲来。窗外铺着懒洋洋地阳光,现在是下午第一节,学生中午没休息好,学生有点疲倦了。这么难展开教学。呵,我居然把课堂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课次上,真是可笑!但我心理明白,这不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打起精神认真听讲,掌握好解题方法,下次碰到了就得心应手喽!”我尽量用鼓励性的言语来执行我的教学计划,但学生的热情还是处于疲软状态,几个交流下来,学生的状态还不令人满意。难道,课堂真的要成为我上演独角戏的舞台了?!
我的思绪在飞速旋转,眼睛一亮。于是我路峰一转问道:“也许你不知道,在我作这张考卷时,做错了一题。幸亏何老师指出,不然全班的考卷都会改错了,可这题目看起也不难,我竟然做错了。那么你猜猜老师是哪一题错了?看谁能先指出来,同时也说说老师错误的原因?看看哪位同学最了解老师?”听到我的问话,学生有点兴奋起来,果然精神了起来。“我知道,我猜是‘3时36分=分’这题。老师你可能会等于3.36时,你把分与时的进率看成了100。”“不可能,这么简单的题目老师会做错吗?老师还时常提醒我们要注意时间的进率不同于其他单位的进率呢!我认为是这题:‘用10减去5.5的差去除10.8,商是多少?’”我笑着问:“为什么呢?”“因为,因为……”这位学生有点紧张,刚才被反驳的同学看着他嘻嘻笑,这位同学平时极少发言,今天能积极回答实属不易。给他点鼓励吧:“说出来,看你能不能先指出老师的错误,当我的老师!”“是因为题目中用差去除10.8,‘去除’说明必须调换位置,就是用10.8除以差才可以。而你曾跟我们讲过说,在你读小学的时候就经常产生没有调换位置的错误!”我听了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说的有理!”“那么老师错的就是这一题了?”我笑着说:“你希望老师一直错到现在啊!后来我通过认真学习,明白了‘除’与‘去除’均要调换位置。你知道吗?”“我当然知道,而‘除以’和‘被某数除’就无需调换位置喽!”想不到,还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能力。“看来不是这一题。”那位学生嘴里喃喃念道,满面迷惑地坐下来之后,立即有人迫不及待地接上:“我认为是这题:‘0.49949精确到百分位约是()’。因为这题经常有人会等于0.5,把保留后百分位上的0给去掉了。”“对,这题容易出错,我以前会算成0.40,没有连续向前进1。”我笑盈盈地故作疑惑状问:“难道我也会重复你们的错误吗?不过还得谢谢你们两位为大家指出了解题中易错的地方。”这时一旁沉思已久的何清波说:“我猜是这道简算题‘0.125×0.25×32’。”“为什么呢?”“因为这题好多人简便方法运用错了。”“你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吗?要不你到黑板上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吧!”清波健步走上来,在黑板上写下:0.125×0.25×32=0.125×8+0.25×4=1+1=2。写完后,他指着“+”振振有词地说:“错就错在这个‘+’,把32分成8和4是对的.,但别忘了是8×4等于32,而不是相加,所以加号必须改成乘号。”话还未落音,下面的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故作惭愧状地说:“说得老师还好,看来我得下岗了。”底下个个同学哈哈大笑……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都意犹未民说。机灵鬼何伟达说:“老师其实没有做错,在骗我们呢?”“这难说,人总有错误的时候。”“是老师在哄人,整张试卷都已讲评完了。到底是哪一题嘛?”“你猜嘛!”“老师真狡猾!”看着学生个个精神充沛,神情迫切,我语重心长地说:“其实,老师错在哪一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发现了错误的原因及是否掌握好了解题的方法。只要我们能善于去探讨去研究,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从学生沉思的神情中我能读出,他们会懂得我的意图的……
说句心里话,以前我对讲评课一直存在“畏惧感”,不知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通过这节课,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快感。同时我认真审视这堂课,又进行了深思:
1、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呢?我想应坚决摒弃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那样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变口若悬河的讲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作为教师应舍得打破事先策划的教学预设,随机应变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调控,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效果样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通过这次教学,我认为教学中需要润滑剂,要有新意,不经意间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小花招”,能为教学带来精彩的花絮。比如穿插一些幽默。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同时还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现其鲜活、灵动的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愿我们的教学能营造一片清新的天地,让学生在其中尽情飞舞,舞出灿烂的明天!
数学教学故事13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故事本身对一年级的孩子就有很强的吸引力,阅读数学故事便是学生、教师、故事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读数学故事的过程中,引领学生跟故事中的主角一起进入到美妙的数学乐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难学,它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故事中的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激发学生创造自己心中数学故事的热情,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想象空间与思维空间中自由的驰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在故事中获取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创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创造力。3.通过展示交流自创的数学故事,初步学会评价与自我评价,学会欣赏他人作品。
三、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有趣的数学。
四、学习难点
创作绘本,寓数学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
五、学习准备
数学绘本故事《珍珠宝盒》、彩笔、空白画本。
六、学习流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热情
1.听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数学绘本故事《珍珠宝盒》。故事内容见附页。
【设计说明:引领学生跟故事中的主角一起进入到美妙的数学乐园,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会发现: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难学,它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议故事,获取故事中的数学信息,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2)打开珍珠宝盒的秘密是什么?(3)你认为故事中谁最聪明?为什么?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获取数学信息,并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更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激发学生创作数学故事的热情,水到渠成。】
(二)自己动手,编画数学绘本故事
大家都喜欢听数学故事,又非常爱动脑筋思考故事里的数学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编数学故事呢?那就拿起你手中的彩笔,发挥你的想象,来编一个彩色的数学故事吧!
在编数学故事之前,老师有个难题想请教大家:1.数学故事与其它的童话故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2.编数学故事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故事的特点:数学故事中要有数学信息、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编画数学故事。【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故事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自由的驰骋,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刻而丰富的课堂,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展示精品数学故事
展示自编的数学故事。
1.小组内交流,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2.全班交流优秀作品,每组选一名学生上台讲数学故事,故事讲完后,引导学生共同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3.你认为谁编的数学故事最好?好在哪里?
4.你觉得自己的数学故事编得怎么样?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修改一下吧!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在自编自讲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建立评价与自我评价意识。同时,情感的激发,观察、思辨、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培养。】
数学教学故事14
数学课上,我组织学生活动:量课桌的长。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有的学生用文具盒量,有的学生用铅笔量,还有的学生用数学书量。总之,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用身边的物品来量一量。
这时,我突然看到小琳在玩笔袋,并且和同桌小瑞在小声地嘀咕着什么。我用严厉地目光望向他们,希望能起到一点威慑作用,可惜他们似乎并没有接收到我目光所传递的信息。
我耐住性子,继续往下讲课。
我让学生拿出尺子,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边说边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模仿我是怎么比划的.。学生们显得很积极,都在用大拇指和食指认真地比划着,生怕自己比划得不准。就在这时,小琳和小瑞还在不停地讲,我再次望了望他们,他俩和我的目光依然没有任何交流。
这时我虽然有点不高兴,但是看到大部分学生在认真地比划着,我实在不想影响上课的节奏,又继续往下讲课。讲着讲着,突然,一声刺耳的叫声传遍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你干什么啊”,教室迅速地安静下来,同学们把目光齐刷刷地注视着发出声音的地方。原来是小琳,只见小琳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拿的尺子也断了,气呼呼地望着她的同桌小瑞。小瑞呢,也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原来,她俩为了一把尺子根本没有听课,小琳的尺子被小瑞折断了,居然在课堂上就叫了起来。
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但我努力地克制住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我深吸一口气,这时想到和我配班的小青年吴桐在读书交流的时候,说到这样一句话:凡事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
于是,我刻意的让教室安静了数十秒钟,同学们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我怎么训他们。我轻轻地走到他俩跟前,轻轻地拿起这把断尺,轻轻地问了全班一个问题:“孩子们,我们能不能在这把断尺上找到1厘米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从小琳和小瑞的争吵中回到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孩子的思维太活跃了,在这把断尺上,以不同的视角,发现了那么多的1厘米。
我轻轻地抚摸小琳的头说:“小琳,你能不能在你这把断尺上找到1厘米呢?”
小琳目光有点躲闪地看着我,支支吾吾地说:“刻度5到刻度6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小琳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自己断了的尺子。
“真是聪明的孩子!”听到我的表扬,她喜滋滋的坐了下去。接下来的课,大家听得都很认真。
课结束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我庆幸自己的冷处理,课堂意外来了,是回避还是面对?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数学教学故事15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回忆:小时候常常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到现在,对故事中的情节还念念不忘。奥地利物理学家弗里希(O.R.Frisch)也说过“科学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保持这种孩提时的天性”。教师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大伤脑筋的时候,不妨借助起伏跌宕的数学故事来演绎数学,调节数学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有效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使其主动地去学习,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想方设法去了解它、掌握它。高等数学被人们认为是严格的硬性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数学故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无穷级数》新课的引入中,先讲述蠕虫与橡皮绳的故事:一条蠕虫在长为1公里的橡皮绳的一端点上。蠕虫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沿橡皮绳匀速向另一端爬行,而橡皮绳以每秒1公里的速度均匀伸长,如此下去,蠕虫能否到达橡皮绳的另一端点?凭直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蠕虫的爬行速度与橡皮绳拉长的速度差距太大,蠕虫绝不能爬到另一端。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由于橡皮绳是均匀伸长的,所以蠕虫随着拉伸也向前位移。1公里等于100,000厘米,所以在第一秒末,爬行了整个橡皮绳的1/100000,在第二秒内,蠕虫在2公里长的橡皮绳上爬行了它的1/200000,在第三秒内,它又爬行了3公里长的橡皮绳的1/300000……,所以,在第n秒末,蠕虫的爬行长度为1/1000001+(1+1/2+1/3+1/4…+1/n)。当n充分大时,这个数能否大于1?也就是括号里的和式能否大于100000呢?停顿一下,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找到这个正整数N,使上述结果成立。也就是说蠕虫在第N秒时已经爬到了橡皮绳的另一端点。这时同学肯定议论纷纷,因为这个结论出乎意料,使人无不惊奇。然后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入正题:这是因为无穷数列是一个发散数列,它可以大于任一个有限的数值。这样引出课题,枯燥的数学内容就变得有趣、生动,使学生乐于接受,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学生兴趣盎然,回味无穷,且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学习效率因此而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样讲效果好得多。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引用了大量的数学语言,这使得数学知识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在数学教学时讲述数学故事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极限是高等数学中研究函数的方法,极限的概念是高等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基础,但是极限的定义却是摆在所有学习高等数学的学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讲极限的时候不妨讲述芝诺“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故事:乌龟和阿基里斯赛跑,乌龟提前跑了一段,不妨设为100米,而阿基里斯的速度比乌龟快得多,假设他的速度为乌龟的10倍,这样当阿基里斯跑了100米到乌龟的出发点时,乌龟向前跑了10米;当阿基里斯再追了这10米时,乌龟又向前跑了1米,……如此继续下去,因为追赶者必须首先到达被追赶者的原来位置,所以被追赶者总是在追赶者的前面,由此得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显然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古希腊人之所以被这个问题困惑了两千多年,主要是他们将运动中的`“无限过程”与“无限时间”混为一谈。因为一个无限过程固然需要无限个时间段,但这无限个时间段的总和却可以是一个“有限值”。这个问题说明了古希腊人已经发现了“无穷小量”与“很小的量”这两概念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只有在人们掌握了极限知识之后,才能真正地了解。通过讲述极限理论建立过程的故事,使学生对极限定义的产生过程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极限理论对于微积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对极限概念的理解。
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在讲述函数极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记载和三国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刘微的“割圆求周”(简称割圆术)对极限概念的贡献的故事;在介绍定积分定义时,向学生讲我国隋代建造的跨度达37米的大石桥——赵州桥,它是用一条条长方形条石砌成,一段段直的条石却砌成了一整条弧形曲线的拱圈,这也就是微积分中“以直代曲”(“以常代变”)基本思想的生动原型;讲授线性代数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九章算术》的历史成就,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系统总结了一次方程的解法,实际上为在线性代数中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法提供了雏形等。还有我国近代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等人的故事等等。由此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许多贡献的伟大民族。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必将彪炳千秋,从而激励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演变,重要思想方法诸如函数、微积分、公理化、悖论等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或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对立与统一。因此讲好数学故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观、唯物观,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如在无穷小量的教学中,可以讲述“数学的第二次危机”的故事:随着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的诞生,一方面给传统数学方法带来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也给传统数学带来无法理解的概念与方法,突出表现在对“无穷小”概念的理解。1734年,英国哲学家、大主教贝克莱发表《分析学家或者向一个不信正教数学家的进言》,矛头指向微积分的基础——无穷小的问题,提出了所谓贝克莱悖论。他指出:牛顿在求得导数时,采取了先给x以增量0,应用二项式,从中减去以求得增量,并除以0以求出的增量与x的增量之比,然后又让0消逝,这样得出增量的最终比。这里牛顿做了违反矛盾律的手续──先设x有增量,又令增量为零,也即假设x没有增量。他认为无穷小dx既等于零又不等于零,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荒谬,“dx为逝去量的灵魂”。这就是贝克莱悖论,微积分由此而变得“神秘”。无穷小量究竟是不是零?无穷小及其分析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引发了数学的第二次危机,直到一个半世纪以后,柯西把无穷小定义为一个以零为极限的变量才解决。对这个悖论的解释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变量及有限、无限的认识缺陷,这样通过数学故事的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直接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健全人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获得都必须通过艰苦的努力。如今,我国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宠爱下,吃苦能力大大降低,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思想也少了。数学理论是数学家们经过几百万年艰苦卓绝的工作,几乎是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乃至整个生命才发展至今,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给学生介绍些数学家艰苦创业的故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
如讲授欧拉公式时,可以穿插欧拉的感人事迹:欧拉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四大数学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886篇论文和专著,其中400篇左右的论文和《积分运动原理》等经典名著是他在失明后的17年中完成的,用这个生动的实例说明“天才就是勤奋”的道理;讲述无穷级数一章中,穿插阿基米德为他的几何研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被罗马人攻陷。当时,阿基米德仍在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个几何问题,丝毫不知死神的临近。当一个罗马士兵走近他时,阿基米德让他走开,不要踩坏了他的图形,罗马士兵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他;讲“柯西中值定理”时,介绍柯西的故事;讲“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时,介绍拉格朗日的故事;……通过介绍这些伟大数学家生平事迹及他们对数学的贡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家的情况,更主要的是数学家艰苦创业、献身数学研究的光辉事迹,可以给学生以启迪:每一种数学方法的提出、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凝聚着数学家们多少辛勤的劳动,多少心血的付出,从而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及未来工作中刻苦钻研,敢于开拓,勇于进取。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最紧迫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往往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只介绍数学研究的结果,课堂讲的是定义、定理证明、公式、法则及例题,历史上许许多多精彩的思想方法被排斥于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之外。学生常常误认为数学知识都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这样的数学教学只会往学生头脑里装知识,学生对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是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思考转变。德国数学家与教育家F·克莱因(F·Klein)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一定也被数学家所遇到。在数学教学时,教师除了讲授定义、定理证明、公式、法则及例题外,还应讲述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发现的,也就是说不光要讲创造的结果更要讲创造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科书中所没有的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创新兴趣的引导,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讲定积分时,可以讲述“莱布尼茨与牛顿的故事”:莱布尼茨与英国数学家、大物理学家牛顿分别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学,牛顿建立微积分学主要是从物理学、运动学的观点出发,而莱布尼茨则从哲学、几何学的角度去考虑。今天的积分号∫、微分号d都是莱布尼茨首先使用的。这样将数学故事穿插在教学中,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因为通过教师对鲜活过程的叙述与分析,学生从中领悟到抽象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及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是怎样的情形,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学生从中可以学到数学发明创造的经验和方法。这正如波利亚所说:“数学发现是一种技巧,发现的能力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会发现的原则并付诸实践。”
总之,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适当讲述一些数学故事。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感、价值及意义,引发学生兴趣;改变数学课枯燥乏味的形象,展现数学的无穷魅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讲述我国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的确立与发展的过程,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事迹,健全学生人格;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故事】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故事-教育教学故事06-22
初中数学的教学故事06-23
小学数学的教学故事06-20
数学教学小故事05-19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01-31
数学教学经典小故事12-03
我的数学教学故事教学反思06-22
小学数学故事教学反思07-02
数学教学小故事(优选)11-02
让学生自己出题数学教学故事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