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

时间:2024-03-29 17:41:56 春鹏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1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一个孩子的心理来想象一棵树的感觉,但它所要叙述的又不仅仅是“我”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读到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想象的世界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想象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去想去做。在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童话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倾向于强调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积极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这种积极的关系能够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2

  《我变成了一棵树》将人与动物、植物的彼此相遇与认同,描绘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种真实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间的这份交流、关怀显得格外自然。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作者运用想象的写作方法。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读,所以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读要有一个过程,必须由浅入深,有层次的.去读,因此,我设计分三步读。

  第一步:朗读,这是读的最初阶段。

  在指导读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让他们在读中初步感受文本。

  第二步:诵读,这一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朗读节奏及情感,这一步我先范读,力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中,边理解文章内涵和感情,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把感情读出来,读到位!

  第三步:悟读。激发学生深思,由作品生发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学习和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3

  一、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同学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同学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同学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三、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自学提示(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出问题答案,解决本文重难点;接着再次读文,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积累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诗句,丰富自己的语言。最后,发散孩子们的思维,进行一次小练笔《假如我是一棵树》,抓住“读写结合”点,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4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母亲是最关心自己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我紧紧扣住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安排了说话练习“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5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最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立了三个目标。一是在阅读中感受孩子的坚强和乐观,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体会自信、乐观的心理情绪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培养健康心理。二是在读书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质朴与含义的深刻,把握文章结构线索上明暗两条线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的特点。三是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借助想像填补文章空白,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不同语言环境中细节描写的不同作用。感悟孩子的坚强执着和乐观,体会母爱的伟大。

  在教学本课的开始,先抓住题目理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了“成全”的意思,通过课题,知道了一个小孩救活了一棵险些被丢弃的小树苗,使之成长为一棵大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是在通过自己的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着自己。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联系全文,让学生弄懂促使母亲作出这项重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明白孩子成全一棵树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同时感受母爱的伟大。让学生理解“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用意:第一次是交代孩子是个残疾人,后几次是为了表现孩子取得成功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大的努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思维训练,在思维深刻性,广阔性上进行了尝试,尤其是两次想象环节的设计更突出体现了这点。在具体想象情节环节设计中,我有意给了孩子们一些必要的支撑,如“让我们走进孩子挖树坑这个画面:看,孩子吃力地挥动着铁锹,当他碰到一块很大的石头,他(动作);当他细细的小手被磨出水泡时,他(神态),当母亲唤他休息时,他说(语言),此时此刻,他想(心理)”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但在操作过程中,我忽视了环节的整合过程,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割裂开来,缺乏一个整合的完整过程,使想象空间不够宽广,这是最令我遗憾的一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信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自信面对生活。这是将语言训练与心理教育巧妙结合的训练点。语文课上要学习语言表达,进行思维训练,并在情感熏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启迪情智。学科渗透不是改变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而是借助于学科本身特点,在语言文字品评过程中渗透相关心理教育,这里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节课在这点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不够成熟但有所收获。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常常是注重的情感忽视了内容,重视了文字忽略了内涵,侧重了朗读轻视了思维,在遗憾中尝试,又在尝试中反思。课堂永远是新鲜的,学生永远是鲜活的,动态的课堂,随机生成的教育契机,需要我们不断是思索和尝试。我深知道路漫长,但我已起行。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6

  今天,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童话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本书是作家顾鹰写的。整本书是由27个小故事编写而成的,有《我变成了一棵树》、《兔子和雪人》、《女巫和她的猫》……每一个小故事都很精彩,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我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树》主要讲了一个名叫英英的孩子,因为不想吃饭,所以变成了一棵树。她变成了一棵特别的树,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她邀请了许多小动物住进来,有小兔子、小刺猬、小松鼠……到了傍晚,妈妈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小动物们吃得津津有味。这时,英英肚子也饿了,她开始想念家里香喷喷的饭菜,她不停地流口水。最后,妈妈为她也准备了食物,英英发现世界上最关心她的'人还是妈妈。

  读完这个故事,我发现有时候我正玩得起劲,妈妈叫我吃饭或者写作业,我都会非常不耐烦和不高兴。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她会包容我的一切,把最好的留给我。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7

  “我是一棵树”这是我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做的一个游戏,是结合本周的教学主题《大树和小花》而开展的。最主要的是让幼儿能够知道用身体模仿树的形状,表达自己对树朋友的特征的认识。并且能够丰富肢体语言,学习合作表演。对树的组成有一定的认识。幼儿能互相合作,合作顺利。

  在游戏中,印象让我最深的是幼儿之间能够在相互合作中较好的引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首先是幼儿活动能力得到提高,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注意帮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孩子行动、思考、学习。孩子对活动内容从不熟悉到了解,对语言题材从不了解到得心应手,玩法从一种扩至数种,从一个人玩到合作玩,自己分配好角色,幼儿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那种排除障碍,战胜一切困难的能力对幼儿将终身受益。让幼儿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感觉。

  再次是幼儿的个性、品德得到培养。通过活动幼儿心理生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不断地得到落实。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大胆勇敢,自信心、成功感,克服困难毅力的形成都将会对幼儿的明天产生积极的作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世界,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世界。我们要因地制宜,及时的发现于扑捉。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8

  每一篇课文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老师带着学生最后穿过枝叶花朵,摘得果实。这些枝叶繁华就好像是丰富的词句,而这些果实才是最后要习得的能力。习作单元的整体感,更像是这样一个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品读语言,欣赏花叶;习得多样的写作方法,摘得果实,最后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成果。

  这篇课文是在“想象”主题的习作单元中,通过课文感受想象的效果,探出一条写作的路径,老师有很多写作方法的指导,同时明确地呈现在板书中。

  首先,想象作文需要什么?

  通过依次梳理作者想象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想象作文不仅需要有趣的想象,还需要有趣的语句。

  其次,想象作文怎么写?

  在交流过程中,以体会作者丰富有趣的想象力为切入点,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生动的。在学生随机交流的过程中,自然地归纳出对话读者、写出细节、避免单调的写作方法。每一课中有几个精简的方法,加上对前一课的方法回顾,摘得的果实越来越多。

  最后,想象作文也有逻辑,有情感。

  合情合理的想象,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在想象作文时更要注意。除了逻辑线索,好的想象作文还包含情感的流露。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9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想象的神奇以及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胡老师以这两点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神奇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

  本篇课文里其实还有一条明显的主线,那就是英英的心情变化,惊喜、激动、紧张、失望到最后的恍然大悟,从中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不会被错认的天使,但这部分,胡老师并没有涉及,应该是放到第二课时去上。

  胡老师的课堂机密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想象习作单元,两篇肯的学习是为接下去的想详习作奠定基础,即学习想象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同时又要接近生活。因此,胡老师在这节课上尽心了两次仿写,并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大胆想象,贴近生活为”评价标准进行点评。

  学习变成大树部分,从“你觉得哪些想象有趣神奇”入手,并适当地动手圈画,然后再在班里交流。对这一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此处进行了第二次仿写,学生创作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应该加以引导。

  学习鸟窝里住进小动物时,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读第5、6段时,并划出大胆想象、贴近生活的句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言,感受想象的神奇有的说长出各种各样的鸟窝很有意思,有些说鸟窝会跳舞很有意思,此时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一直很活跃,教师的引领功不可没。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三年级下册“想象”习作主题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掌握想象的方法,并把奇特的想象写清楚。这节课,学习氛围轻松有趣,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一、紧扣教学目标,逐层推进。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始终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联系生活经验,有层次地推进课后问题二的交流、想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内驱力。老师能巧妙地指导朗读,在朗读、评价中感受文字的魅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能力。又以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推进学习活动,分步学习大胆想象的方法,来搭建可操作的想象支架,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从而“真实地”展开新奇的想象。

  二、依托文本,关联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由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形状和谁住进去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又把“我”的口水是液体,这一特点,联结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值得商榷的是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又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呢?那就必须关注本课的语言表达。这也是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难点。老师可以进一步构建教学,通过读文、发现归纳特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联系,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可以利用课文,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组织学生再次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语言表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写法。这也是学生语言建构与创造的过程。如果抓住课文中第7、12自然段采用列举的方法、第5、8自然段的设问句让想象充满悬念、第12到20自然段的对话很多等这些语言现象来进行探究、交流,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看法时,提炼出了这些语言表达的方法,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言对于表达的作用。继而,再去引导学生进行仿说仿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对于写什么、怎么写不会是漫无目的,而是有法可依,把想象写清楚会更有效地落实了。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10

  一、紧扣事物特点,发现想象的秘密

  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课的想象,就是结合生活中事物的特点来展开的。在日常的认知中,鸟窝的特点是椭圆形或半圆形的,可是课文中却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什么形状都有;生活中,鸟窝是小鸟住的,而课文中,小白兔、小刺猬、小鳄鱼都可以住,甚至人类喜欢也可以住进去。这就是围绕生活中鸟窝这一事物的特点进行变换着想象,李老师把它称之为“变换特点想象”。再如,把“我”的口水想象成下雨了、牛奶打翻了、虫子撒尿、大树在哭……这是围绕口水是液体,联结相关事物进行想象,李老师称之为课“联结特点想象”。这样的文本细读,为“大胆想象”指出了具体的路径,是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学习的,也让想象的起点变得真实、亲切。

  二、借助思维导图,落实习作支架

  课文提供了“变换特点”和“关联特点”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去“关联”或者“变换”特点呢?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困难点,李老师又提供了思路——从抓住特点的不同角度,在构思上进一步细化,让习作的支架真正成为学生可操作的习作步骤、有效的习作阶梯。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在构思上,李老师始终在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想象的`桥梁,通过对比、总结,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作者怎样想象的方法层层剖析,同时边剖析边提供了“叶脉式”“发散式”两种不同的思维导图,将作者的想象思路直观地呈现,同时也是给予了梳理想象思路的范例。

  三、关注语言表达,写清想象事物

  掌握了从不同角度去变换、关联特点去想象的方法,学生再借助思维导图厘清了自己的想象,“怎样写清想象事物”,如何组织想象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新奇有趣,是本课的另一个难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李老师合理利用课文,组织学生再次围绕着“想象有意思”的部分就语言表达进行分析,学习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新奇感受,关注作者有意思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自然而然地提炼出了语言表达的方法。继而,老师再将学生的发现,由点及面地,与整篇课文中相同的写法关联,通过课文的例子进一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设问”“列举”“举例子”“创编对话”等表达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写清想象。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优选 11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里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

  文章以妈妈叫“我”吃饭开头,引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奇特愿望,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没想到愿望真的.实现了,“我”变成了一棵长满鸟窝的树。然后具体描述了“我”变成树之后发生的趣事:小动物们住进各种形状的鸟窝,妈妈坐在鸟窝里给小动物分食物,“我”馋得直流口水。

  “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事情非常有趣,是因为作者善于想象,使得“我”在想象世界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

  课后题是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设置的。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在交流中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第二题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借鉴课文的思路,展开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12-10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通用12-10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10-07

《我变成了一棵树》评课稿(精选11篇)02-20

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评课稿通用12-21

我变成了一棵树优秀评课稿(通用5篇)09-30

《会变的颜色》评课稿06-30

我是一棵树评课稿范文10-12

《会变的小手套》评课稿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