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1
一颗充满智慧的“鸭蛋”
——评王曜君老师的《端午的鸭蛋》
在《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讲座中,王老师详细地阐述了自己对教师智慧的理解及构建规划,着实让人受益匪浅。而王老师的《端午的鸭蛋》一课,则真实地让人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大到教学设计,小到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教学设计简约深刻。让我们先来大体回顾一下王老师的这节课:开篇从玉环的端午风俗导入,转而联系作者故乡高邮的端午风俗,继而赏玩鸭蛋的各种玩法并从中体味童心,探究文中重要词句并从中解读乡情,最终在为汪曾祺填写墓碑中结束该课。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了,归纳起来无非就是“风俗”、“童心”、“乡情”、“总结”四个环节。但王老师的这节课却打破了各教学板块层层堆积的传统模式,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之感。溯其根源,还得归功于王老师深远的立意,对教学目标的把握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有自己的定位”。他紧紧抓住“童心”与“乡情”两个重点,课堂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小问题则围绕这两个重点展开,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难道鸭蛋也有智商吗?”“写高邮鸭蛋时哪句话写得太有趣,太有味道,太好玩了?”看似轻松的提问背后洋溢着的是教师的智慧和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插科打诨之余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领悟到了“文化”这一艰深晦涩的字眼。整节课显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紧凑有序而又妙趣横生,毫无拼凑之感。
延伸拓展旁征博引。两年前有幸观摩了王老师的《老王》一课,相互比较之余发现两节课中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如:在挑鸭蛋,吃鸭蛋的环节探讨之后,王老师引用了鲁迅《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段话——“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看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借大文豪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对汪曾祺“童心”的解读上来。又比如,在感悟“乡情”时,王老师又引用了1981年初秋,汪曾祺受高邮市政府的邀请,回到他魂牵梦萦阔别已久的故乡时的欣喜之情,以及汪曾祺在看《梦故乡》时流出的深情的泪水两段背景资料,伴着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顶峰,无需多言,浓浓的乡情弥漫在了课堂之上,扎根在了学生的心中。而在课堂的结尾,王老师再次借用汪明为父亲汪曾祺在墓碑上刻字的背景故事,并请学生猜测他大概会写什么这一活动,为课堂画上了最后靓丽的一笔,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老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孩子”。他曾经说过:“教师眼中不能仅仅是教案,而应该是学生。”在这节《端午的鸭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设计上,王老师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端午的风俗入手,探讨鸭蛋络子的玩法,使孩子感觉不沉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其次,王老师对孩子的关注还体现在他简约的教学语言上。在整个课堂中,我们很少听到“归纳文章主题思想”,“品析句子深层含义”等味同嚼蜡的指令性话语,而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且让我们来看王老师课堂中提的这几个问题:鸭蛋络子有哪几种玩法?你觉得哪种最好玩?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猜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几岁……一系列充满童趣的提问,使整堂课犹如一个游玩交流会,王老师就如一个孩子王般领着学生充满好奇地自然走进文本中去,又心满意足地自然走出来。而在这中间,则闪烁着师生们灵性的智慧之光。
再回过头来看一遍这篇课文的听课笔记,深觉从中我能学习的东西有太多太多。从王老师精致的教学设计,到他幽默的语言,甚至是板书中那颗以“童心”和“乡情”为双黄的高邮鸭蛋,无一不浓缩着教师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扎实的教学功底。做一个富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教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诗意和灵性的思想栖居地,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的追求。最后,让我们记住王老师的这句话吧——“当你把教育理解为教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书匠;当你认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复一日地消耗体力;当你把教育想象成教育本来面目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2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好就好在一份散淡,一份从容,一份家常,还有一份纯美。很多老师选它来上公开课,我听过几堂名师的公开课,看过好多教学设计,各有精彩的亮点。不过,走上讲台才半年的新教师黄芸芸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却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就是清新、灵性、灵动。
首先,定位准确。这堂课将教学目标、重难点定位:品味本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直接关注语言的本身直达作者情感的核心。定位明晰之后,黄老师带领学生品味最感兴趣的语句: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针对此处的描写,学生品析、朗读,细节描写的生活化、生动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示范引路。在学生讨论“吃法讲究”时,黄老师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提升与示范。小小的一处描写,老师选出了四个品析的点:一处破折号,一处拟声词,两处动词,品析生动、有情趣。示范之后,老师让学生进一步从文中继续找出句子来品析,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品出了鸭蛋的滋味,品出了作者儿时的生活情趣,更是体味到了汪曾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亲切怀想,对故乡的无比热爱。所以,在讲到“鸭蛋背后的故事”这个环节就水到渠成。
第三,过渡灵动。黄老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让学生读课题,让学生从课题中发现一些信息,然后就围绕着“鸭蛋”、“端午”、“端午的鸭蛋”“鸭蛋背后的故事”几个话题展开,思路清晰有新意,如剥笋一样,层层深入,直至让学生领会到汪曾祺先生写作此文的深意。
美中不足的是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太少,对学生还不够放手。希望黄老师今后注重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的时间,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己讨论的机会,相信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3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对初中学生来说不算太难,但要激起情感共鸣,集中兴奋点怕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搜集处理资源信息,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设计出符合新课标和课改精神的教案、课件,运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神奇,营造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熏陶渐染,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因为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媒体和资源利用
远程教育网络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首先我从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下载了与本课有关的作家作品简介、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和相关图片资源,完成对信息与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接着结合新课标精神和我班学生的实际,剔除其中偏难的,跟不上课标与课改要求的部分,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设计出课件、教案。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搜集资料,有条理地发表见解;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结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课前根据需要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有关端午节的习俗,预先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成就,对理解课文极有帮助。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朗读教学的氛围,抓住结构和语言这一中心环节,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给予充分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体现互动的教学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富于人文特色,在品味中感受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五、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值端午,这个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听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激趣法、平等对话法、引导点拨法、激励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反思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许多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诸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一提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赛龙舟、吃粽子,吃咸鸭蛋”(多媒体展示一以下画面:赛龙舟、粽子、鸭蛋等,这个导入使学生目注神驰,观此思彼,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以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补充,进入角色。)
(二)制订目标,明确意向。(三)检查预习,了解作者,正音,释词。(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课文,思考:
1本文开头重点介绍了作者家乡的端午的哪些习俗?这和鸭蛋有什么关联?
2请你以“那是一种的鸭蛋”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高邮鸭蛋的特点。
3作者对端午的鸭蛋怀着什么感情?
此三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理解,整体感知课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品味赏析,理解语言特点
1、朗读品味(8分钟)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作者把对家乡的爱,流淌成文字,一行一行娓娓道来。请你浏览二三段,把最喜欢的句子找一句来读。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2、归纳小结:本文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拯救传统节日,我来做什么〉为题写篇感悟。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七、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赏析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抓住文学鉴赏的关键环节,反复品味语言。培养其美感和文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4、注意开拓学生思路,关注社会,进行反思。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能力。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优秀范文]12-10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07-25
八年级语文《端午鸭蛋》评课稿01-24
优秀语文评课稿09-26
[优秀]语文评课稿09-01
《端午的鸭蛋》课的教学反思06-28
语文《桥》优秀评课稿07-30
优秀的小学语文评课稿06-26
[优秀]小学语文评课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