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4-03-21 16:03:28 设计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9篇(合集)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方案9篇(合集)

设计方案 篇1

  (一)利用销售收入进行纳税筹划

  关于土地增值税的筹划,根据其计算公式和纳税规定,主要集中在收人总额、扣除金额和税率这三个方面。其中,收人总额白_接与销售收人挂钩,因此,需要权衡税后利润和所缴纳税款,合理确定房屋销售价格。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房地产企业所建造的房屋属于普通住宅,且增值率低于20%的,可以免征土地增值税。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具体的筹划方案设计时,需要权衡企业所缴税款和税后利润之间的关系。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销售装修成品房的方式增加销售成本,进而降低增值额所占比例。

  (二)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公司的组织形式进行纳税筹划需要在房地产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合理分配投人成本和销售收人,并以此来控制增值率。此种方法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设立装修公司。由房地产公司在其内部设立装修公司,可将原来的一份房屋销售合同,变为两份合同,一份是毛坯房销售合同,另一份是房地产公司关联装修公司的房屋装修合同,通过合同设计,可减轻房地产公司应缴土地增值税。二是成立销售公司,成立销售公司的'日的在于利用房地产公司与下属销售公司之间的组织关系,合理分配下属销售公司和房地产公司之间的销售任务,这样可以对销售收人进行重新分配,并以此降低应缴土地增值税。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2、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许”、“似乎”词语的意思。

  3、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

  难点:能学习第四自然段对兵马俑神态的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有关兵马俑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师: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深入研究3、4自然段,领略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风采。

  二、 学习3、4自然段

  1、自由读3、4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简要概括(板书:阵容 神态)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先近距离观察一下这些秦俑的风采吧!

  (2)齐读第一句话,理解“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3)指导朗读:古代的雕塑家们把兵马俑雕得像活的一样,高明的作者又把它写活了,我们能不能把它读活呢?

  (4)自由练读,重点读喜欢的兵马俑的句子。

  (5)汇报:

  A、有的兵俑,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这也许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老战士。

  这个老战士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猛)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虎视眈眈)

  B、有的兵俑,束着头发,一脸稚气,这可能是刚入伍的新兵。

  大家喜欢这样的'小战士么?喜欢他的什么?读出小战士的活泼、稚气。

  C、一匹匹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要读出战马的什么?理解“膘肥体壮”“竖耳瞪眼”。

  (6)我们连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再来感受一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齐读。

  (7)师:听你们读得这么有滋有味,老师也想读,可以么?

  (8)师读,故意少读“似乎、也许、可能”。

  (9)老师这样读可以么?为什么?(有这些词说明是猜测)

  (10)出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问:你能不能学着作者的样,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兵马俑的外貌、神态来猜测呢?注意要用上“似乎、也许、可能”。

  (1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2)交流汇报。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这些兵马俑不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当你看到军阵精妙的布局时,更会为之惊叹!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么?准备怎么介绍?

  (4)学生准备介绍,要求用不同方法,如画图介绍、朗读、复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等。

  (5)汇报。

  三、总结

  师:这一列列、一行行的金戈铁马,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师板书,生齐说)

  板书设计:整体

  军 阵 部分 前——后——两侧和最后

  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 老战士:虎视眈眈

  神 态 新兵:一脸稚气

  战马:膘肥体壮

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文中的乌塔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可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讲了什么事;五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乌塔的性格特点,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目标与要点分析: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策略设计: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最远到过哪儿?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及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重点句段,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欧洲吗?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自然段的重点句,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说感受,板书词语

  (2)现在你眼中的乌塔又是什么样的?

  (3)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个生活独立、能干、懂事、聪明的小女孩。

  五、学习第8、9小节中对乌塔正面语言的描写,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点

  六、小结,说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乌塔,这时,你想对乌塔说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补充材料《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较量》。

  八、练笔提高:同学们对乌塔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从〈乌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学实施

  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能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出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节课结束了,但我期望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和无限的思考。

  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煅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目的,我就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达到这两个目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用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喜欢乌塔的在一组,其余在另一组。在课堂上,我发觉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讨论得非常激烈。我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参与到辩论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思潍火花。我们要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

  当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有时放一放手,也会有精彩的发现。

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活动准备:乌龟、蜗牛、请问的木偶各一个,3组图画

  活动重点: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引入,邀请幼儿观看木偶表演。

  2.情景导入:

  (1)通过木偶剧的名字“怪脾气的'小乌龟”引起幼儿观看的兴趣。

  老师有表情的提出问题:小乌龟为什么是怪脾气?

  (2)通过入场须知,让幼儿了解看木偶剧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看木偶剧的表演。

  2.问题导入:

  (1) 木偶剧的名字叫什么呀?

  (2) 小乌龟有个什么样的怪脾气呀?

  (3) 小乌龟要干什么去?他碰到了谁?(引导幼儿说出小蜗牛和小青蛙对小乌龟说的话)

  (4) 小乌龟发生了什么事情?

  (5) 小乌龟的这个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

  3.分组:将幼儿分成3组,由班上3位教师带领一起讲述故事。

  (1) 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进行讲述。

  (2) 请幼儿尝试自己讲述。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3月是学雷锋活动月,我们学校借此契机向学生普及一次义务爱心教育活动,决定开展一“向雷锋叔叔学习”系列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帮助别人,幸福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奉献爱心的美好心灵。

  二、活动安排

  (1)、学校将组织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 3月3日晨会)

  (2)、利用班队课,讲讲雷锋的故事、背背雷锋的名言、读读雷锋的日记,论论雷锋的精神。材料可到图书室借阅或上网查找。(第四周班队课)

  通过班队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雷锋精神的含义,紧紧围绕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要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加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以及爱身边的人的教育。

  2、要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雷锋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要学习雷锋“火车行千里,好事一火车”那样时时处处做好事。

  3、要学习雷锋的严于律己、孜孜以学的自我修养原则,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努力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培养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4、要学习雷锋的'“四个对待”,即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3)、各班出好一期有关雷锋的板报。要求:板报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切合班里的实际,大力宣传班中的好人好事,找出最有代表性、最有意义的好人好事来做典型。由各班中队长负责组织少先队员出好这一期板报。(3月中旬进行评比)

  (4)、组织学生观看雷锋电影。(具体时间另定)

  (5)、结合“3·12”植树节,开展绿化、环保活动:

  (一)常规要求:

  1、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抛垃圾。

  2、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随便踩草地。

  3、节约资源,不随便浪费水、电。

  4、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的绿化、环保活动。

  (二)各年级要求:

  1、低年级的同学负责管好自己班内的保洁工作。

  2、中高年级的同学负责自己班包干区的清洁以及拔杂草的工作。

  (6)、少先队大队干部“学习雷锋故事、宣传雷锋精神”活动,分组到一、二、三年级各班进行雷锋事迹的宣传;教低年级整理自己的物品;(利用第五周班队课)

  (7)、参加一次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

  1、在学生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

  2、各班派出雏鹰小队,具体任务另行通知,(对象:四、五、六年级,时间:3月11日)

  (8)、举行一次“雷锋精神伴我成长”主题红领巾广播,同时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3月31日晨会)

  (9)、开展一场“校园手拉手”募捐活动。向身边的贫困生伸出友谊之手。募捐所得,一部分为贫困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一部分存入校扶贫基金。学校将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开展扶贫活动。

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为诗人是谁?

  纪伯伦。

  有没有同学知道纪伯伦的情况?

  (学生介绍纪伯伦)

  (不知道也没有关系)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纪伯伦吧!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今天,这份礼物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下面,我们就将它打开。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散文诗《浪之歌》,然后说说你认为这首抒情散文诗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自由地谈谈你读了这首诗后的真实感受。

  (追问: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三、深入探究

  这到底是不是一首单纯的情诗呢?哪位同学的看法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呢?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明确:他通过诗歌的形式倾诉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朗读。追问:这一遍读下来,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你觉得哪些句子能够表达这种感情呢?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你试着给大家读一读。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我在自己班里上这一节课时,有同学认为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爱国之情。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呢?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是啊!浪对美人鱼、对有情人、对礁石、对落难的人、对美女丽人也有着同样的爱,尽管礁石对它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可见,浪还是一个博爱者。纪伯伦曾在他的诗中写到“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我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整个大地”。而这种博爱思想很好地体现在这首诗的第五

  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遍,体会作者的这份深情。

  (齐读第五段)

  是的,纪伯伦的确是想借助这首诗表达对祖国,对全人类的热爱之情,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节奏朗读这首《浪之歌》呢?

  请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读)

  四、质疑解疑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是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疑惑吗?和你合作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

  哪个小组还有什么疑问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吗?

  (全班质疑解疑)

  五、深情朗读

  对大自然如此满怀深情的描述来自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也正是诗人热爱生命的真切体现。在纪伯伦诗作中,景是大自然的景,情则是人类的情,二者互相映照,融为一体。因此,对自然之美的歌颂也正是对生命之美的歌颂。

  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之后,我有理由相信你们能够将作者对祖国对全人类的热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请男同学和女同学各推荐一个朗读高手深情朗诵这首诗,比一比谁读得好。

  (或“有请班里的朗读高手XX同学为大家奉上一首深情的《浪之歌》。”男同学读完后其女同学作一定的点评,反之亦然。如果时间允许,学生朗读的效果不够好,教师范读一遍)

  (配乐朗读)

  刚才,我们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了精彩的解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评论家们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学习资料,先放在语文课代表这里,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观点。

  (分发学习资料)

  六、课堂小结

  除了浪之外,只要你注意聆听,雨点的敲击声也是一种乐曲。大家可以按照我们学习《浪之歌》时的步骤,自学《雨之歌》。我相信,能把《浪之歌》解读得这么好的你们,一定能读懂《雨之歌》!

  让我们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中结束这堂课。愿每个同学都有一双有灵性的眼,一颗有灵性的心。

设计方案 篇7

  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一):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二):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一)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

  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二)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

  (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透过诗作的表面文字理解诗的主旨。

  2、理解纸船的象征意义。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世纪老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给他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朗星稀的一个夜晚,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信仰、你的存蓄、你的诗词和我的思想一缕缕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世纪老人和她的朋友分别是谁吗?(著名女作家──冰心 印度诗圣──泰戈尔)

  1、介绍作者: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籍贯福建长乐。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冰心在创作上深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300多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结集为《繁星》和《春水》。1923~1926年,她把自己在旅途和异国的见闻和感受以及对往事的回忆, 陆续写成亲昵恳切的29封寄小读者的信,集结为《寄小读者》,后来又相继出版了《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都是写给孩子、宣传爱心的。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是──母亲、童心和自然。

  冰心晚年时把自己的稿费20余万,捐给了孩子和希望工程。

  冰心的一生是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敢于揭露黑暗、腐朽的东西,无私无畏的一生。的确,你会发现无论是她的作品、为人,还是思想都充满着爱。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她的诗《纸船》,看看她是怎么诠释爱、诉说爱的。

  2、介绍背景:

  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1923年秋,作者漂洋过海,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

  二、朗读

  要求:

  1、注意节奏。

  2、用低沉、深情、充满期待的、向往母爱的语调来读,读出深深的母爱。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凉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三、感受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2、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3、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悲哀”和“泪”都体现了游子对远隔万水千山的妈妈的想念之情。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

  4、第一节中哪些诗句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且由来已久?

  “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5、第二节诗人写出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写出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是否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6、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想象。这一想象有何特点?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这一想象新奇、大胆、瑰丽,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点明题旨。

  7、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8、《纸船》一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诗人叠纸船这一行为表明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10、《纸船》一诗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

  11、谈谈你对这首诗的体会:

  ⑴ 诗人对母亲执著的爱让人感动:即使纸船并没有流走,但仍然要叠。

  ⑵ 诗人对母亲浓烈的思念让人感动:“一只一只”所叠纸船数量多,“从不肯”写对母亲思念之情由来已久。

  ⑶ 诗人大胆、奇特的想象让人感动:叠纸船但纸船不一定能漂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要漂到母亲的梦里。

  ⑷ 诗人淡淡的忧郁让人感动:一个女孩儿坐在船上,独自感受着漂泊在外的寂寞与惆怅,忍受着对祖国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并痴痴的盼望纸船能够带走她给忧郁的心声。

  总结:《纸船》是来自远离家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写作角度新颖,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展开情思。托物言情,赋予纸船丰富而特别的内涵;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四、仿写

  《纸船》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请你也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设计方案 篇9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壮家粽粑。

  2、利用橡皮泥通过揉、团、搓、切、压等方法做出壮家粽粑的形状,并利用粽叶、棉线等辅助材料将所捏出粽粑形状的胶泥包成粽粑。

  3、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

  利用橡皮泥通过揉、团、搓、切、压等方法做出壮家粽粑的形状。

  活动难点:

  利用粽叶、棉线等辅助材料将所捏出粽粑形状的胶泥包成粽粑。

  活动准备:

  实物粽粑若干、粽叶若干、棉线若干、粽粑范例作品、各色橡皮泥、泥工板、泥工刀、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壮家粽粑

  1、教师出示实物壮家粽粑,幼儿观察。

  2、讨论壮家粽粑:

 (1)你们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幼儿讲讲所见的粽粑。

  (2)教:小朋友们看看这粽粑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来做成的?

  教师:对,小朋友说得很准确,里面包的是香喷喷糯米,里面有的还包有豆沙,猪肉,板栗,绿豆等东西。

 (3)教师将粽粑打开,引导幼儿观察粽粑的形状,了解各个部分所用材料。

  (4)教:这就是粽粑,壮族人民特有的粽粑------壮家粽粑。

  (5)教:那请小朋友告诉马老师,你们家是什么时候包粽子的呢?

  (幼儿自由作答)

  (6)教师小结包粽子过春节是壮族的传统习俗。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用糯米祭祀由来已久。壮族有“无粽不成年”之说。过年,粽子是主角,供于祭台之上。以前,粽子是壮族群众过年餐桌上的美味,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它又成为人们互送礼物的`赠品,代表着喜庆、团结和团圆。

  二、欣赏范例作品

  1、“今天马老师给小朋友带来自己亲手包的粽粑,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师出示范例粽粑。

  2、“你们猜猜今天马老师带来的粽粑里面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呢?

  3、教师将范例粽粑打开,教师与幼儿观察范例作品。

  4、教:“现在马老师向小朋友们介绍壮家粽粑的制作材料和方法。”

  ⑴制作材料:

  胶泥、胶泥板、泥工刀、粽叶、棉线

  ⑵制作方法:

  A:拿出你的胶泥,分成你想要的大小,团成个圆,把胶泥团得圆滑后在胶泥板上搓,将其弄成圆滑的圆柱形,再用泥工刀切出圆柱形的头尾、再将圆柱胶泥平放,定好中心,用泥工刀从中间分别向两头斜切三角形状,然后再用捏,压等方法将泥状弄成粽粑状。

  B:包粽子

  将粽叶平放,把粽粑状的胶泥块放在粽叶上,将其包起来,之后再用棉线将其一圈一圈包好,绑好。这样漂亮的壮家粽粑就做好了。包粽子这活儿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不仅选材严谨,而且包法也有学问,绳条扎得过紧或过松,都影响粽子的质量。包得过紧,糯米和豆沙不容易熟;过松则水容易渗进去,糯米和豆沙变成糊状。另外,粽叶折包得不均匀也影响粽子棱角的整齐美观。

  ⑶制作要求:

  桌子上的胶泥人手一盒,分出来不用的胶泥要放回盒子里,泥工刀和粽叶不能到处乱丢,胶泥要在胶泥板上进行,泥工刀不能到处乱刺。

  5、教:“看到这么漂亮的粽粑,你们想不想也自己动手包一个粽粑呀?现在马老师请小朋友们开始包粽粑吧!看哪个小朋友包的粽粑最漂亮。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评析

  1、教师展示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的作品,并给予表扬。

  2、教师:哇~学前三班的小朋友可真能干,包了那么多的漂亮壮家粽粑,我们一起来煮粽粑吧!

  (教师假装拿着部分幼儿的粽粑放到锅里煮)

  3.品尝粽粑:现在请小朋友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然后把小手洗干净,我们一起来品尝粽粑!

  教学反思

  1、本次教学活动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符合我们班幼儿年龄特点,难度适中,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

  2、本次教材来源于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因此,在展开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兴趣高涨,愿意动手完成作品,而且效果很好。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希望能够拿真正的棕叶给幼儿操作,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11-08

[经典]设计方案09-16

设计方案(经典)10-05

设计方案[精选]10-01

(经典)设计方案10-07

【经典】设计方案10-06

设计方案【经典】09-30

[精选]设计方案10-22

【精选】设计方案10-24

设计方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