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7 17:29:43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1

  一、复习词语,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2.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4.过渡:这是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

  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这“好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由复习词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由鲁迅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过渡到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深入探究,品词析句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词语,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PPT出示重点语句: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引导学生抓住“一天云锦”“万颗奔星”体会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②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美丽,幽雅,有趣”?(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影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③小结:这些文字正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

  ④指导朗读。

  (3)感悟重点句: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①引导学生抓住“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来体会其有趣、幽雅。

  ②指导朗读。

  ③小结: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4)品悟第7自然段。

  ①自由读一读第7自然段,圈一圈“好的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一丈红、大红花、斑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

  ②说一说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好的故事”中的“美丽,幽雅,有趣”。(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人、事,体会其“美丽,幽雅,有趣”;抓住“忽而碎散”“全被拉长了”“退缩了”“碎散”“伸长”等词语体会画面中的变化之美及无限的趣味。)

  ③小结: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具体而优美,使人如临其境,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好的故事”美的特质。

  ④指导朗读。

  (5)配乐引读: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设计意图:围绕“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感受,体会其中的画面感,同时借助朗读来抒发情感,以读促讲。

  三、借助资料,深入阅读

  1.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来到的期望。)

  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4.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5.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谈感受。

  预设:

  ①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②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情感。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开头和结尾中环境描写的含义,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

  四、拓展练笔,积累运用

  1.鲁迅的梦中有那么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样的“美丽,幽雅,有趣”。你的梦境中或心中幻想过这样美丽、有趣的事物吗?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吧。写时不妨借鉴一下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可以富于变化,突出色彩,传递细腻的美感。

  2.学生动笔练写。

  3.交流评议。

  4.书写本课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焰 削 瞬 凝 骤 掷 陡

  (2)引导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强调“臼”的笔顺,强调“掷、陡”中“阝”的写法,重点示范“瞬、凝、骤”。

  (4)学生练习书写,投影展示学生书写作品,师生评价。

  5.布置作业: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美好的梦境或心中美好的景物。在指导书写生字中,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累优美语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描绘的梦境非常美,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但是由于时代差别,作者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不完全一样。为了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我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来深入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资料补充,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昏沉的夜”中的压抑、苦闷,更能体会作者再现这“好的故事”的用意。特别是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由资料的介入补充,学生被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而深深感动,回头再读“好的故事”,融进更多的情感,学生的体会就更深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

  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

  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

  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引导学生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小组里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归纳概括。(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一个梦境。)

  引导学生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4~8自然段):“我”梦中所见的“好的故事”。

  第三部分(9~12自然段):“我”清醒过来回到现实,“好的故事”破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搁、综、澄、萍、藻、漾。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3.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有困难。师生进行交流,教师强调“萍、藻”是上下结构,“搁、综、澄、漾”是左右结构。

  4.教师相机进行示范。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6.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在观察、示范、临写、评价的基础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话题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二、写作背景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三、初步感知

  1、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3、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梦境乌桕、新禾、野花……农夫、村妇、村女……天、云、竹……)

  四、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定。

  2、“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我”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但“我”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鲁迅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二、重点赏析

  1、【课件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课件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板书:美丽、幽雅、有趣)

  三、写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在这情结中,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板书:现实——梦境——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

  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

  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

  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

  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

  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

  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3-02

部编版松鼠教学设计12-15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05-30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教学设计02-04

部编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12-1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教学设计09-04

部编版《司马光》教学设计03-14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教学设计12-14

部编版三下语文《肥皂泡》的教学设计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