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时间:2024-03-28 08:05:08 历史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历史教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2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数学校并没有将历史课程列入的中考科目之中,或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激发起自我的爱国之情,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现今各个科目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高,学好历史,也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如语文、政治等。但事实上,有不少教师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历史课堂的枯燥、死板,学生无学习兴趣成为了历史教学的一种现状。所以,为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其主动去了解与学习历史。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

  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反映了好奇心即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人的认识与情感密不可分,人在心情快乐时,感知会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活跃;反之,人处于消极状态则会使大脑变得不灵活,感知会迟钝。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跃、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主动学习,教学效率也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较为活泼好动,还处于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课堂一开始就要“有趣”,让学生觉得历史课也“很好玩”,进而有兴致去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应开好历史课的“头”,因为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心理特征,同时结合历史课程,将教材上较为刻板、枯燥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故事开头、歌曲开头、成语开头与诗词开头等。

  以成语开头为例。初中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有限,加上历史的悠久,生活在现代的学生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以成语导入的方式作为开头,可以使历史教学的死板、枯燥得以改善而变得轻松、有趣,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得以发散,学生就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刻地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可以将语文与历史科目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笔者首先向学生提问有关春秋与战国时代的成语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让其回答并就该成语进行解释。然后笔者再在此基础上展开该成语的来源与其背后的故事,接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上。逐层渐进,学生的好奇心必然会被激发,注意力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如此,课堂趣味性就增加了,学习气氛也得到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内容就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教学的展开也有利。

  二、观看历史视频,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现代教育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较之传统的一人、一课本、一粉笔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是更为直观、生动与形象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网络上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源很多,教师要甄选出符合教材内容的但又不失趣味性的视频。这样,方可调动学生的兴致。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中的“香港回归”时,笔者就让学生观看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又如教授八年抗日战争的时候,笔者播放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如《抗日保卫战》《历史的天空》《集结号》等。观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发言,谈谈自己对抗日的认识。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历史是抽象的,学生无法看到与触摸到。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就不会因为历史远离现实生活而产生陌生感。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也有形象具体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促使学生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伟大目标。

  三、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开展多样的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之中。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的活动有:小组合作做历史简报、演历史剧、观看历史视频“找茬”等。例如,做历史简报。首先规定简报的主题与内容如“盛世唐朝”,并提出评比要求(以内容、版式为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设计版面。随后在课堂展示、评比,先由小组阐述本小组简报的优势所在,接着进行小组互相点评、再是小组投票评选最佳简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所有的简报在教室宣传栏展出,供学生交流、欣赏。再如“观看历史视频‘找茬’”活动。为了让学生学会辨别历史,可以针对时下流行的一些“穿越”历史剧,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也“穿越”一回,让其找出其中的历史知识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如此,无疑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笔者还开展体验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实地感受历史。通过向学生讲述、介绍相关历史知识,以及布置学生布置学生写参观体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作业,如此才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3

  笔者在教学《和抗击沙俄》时,通过复习曾学习过的关于台湾的历史知识——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君主孙权也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到达被他们称为“夷洲”的台湾,这也是历史上有书为证的中国王朝第一次与台湾的联系。而在元朝时,则在台湾设立了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这说明了台湾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荷兰殖民者的占领行为属于领土侵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和的完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了台湾,使台湾回归了祖国的怀抱。通过已学知识的回顾,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台湾的历史有了完整了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图像导入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图像、照片、录像等形象有趣的教学材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实践表明,相对于长篇大论的`文字内容,形象直观的图像更能让学生接受,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图像导入法,能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到达深化主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新课导入阶段与学生谈论了历史剧《康熙王朝》,其中的一个片段:康熙皇帝为孝庄太后展示了一幅清朝的疆域地图,学生们纷纷表示对这一片段影响深刻。这时,笔者在黑板上挂上了“秦朝疆域图”和“汉朝疆域图”,让学生们观察对比,然后笔者从秦朝开始,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疆域,随后讲述了汉朝统一后的疆域。通过对比与讲述,使学生明白了在汉朝时期,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已是汉朝的统治范围。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汉朝时期西域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

  三、故事导入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沉淀了不胜其数的传奇人物和形形历史故事,而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特别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使用讲故事的方法作为课堂导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时,笔者在新课导入阶段为学生讲述了“烽火戏诸候”,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最后被杀的历史过程,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笔者将课堂导入正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纷乱,分裂时间最为长久的时代之一。时势造英雄,这一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人物和壮怀激烈的历史事件,如励精图治,最终九合诸侯、成就霸业的齐桓公;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报仇雪耻的勾践;还有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最终葬身疆场的赵括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色彩斑斓的历史时期,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就这样,通过故事导入,成功的将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

  四、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4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运用情境教学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来构建的特定的教学氛围,借以来促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自主探究行为等等,从而实现历史知识渗透、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等教学目的的方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表演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离学生的现在生活很远,单一的讲述、渗透不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喜欢表演、展示自我、模仿等特征,为学生构建一个表演情境,即:营造一定的角色,让学生来扮演,增强他们的真实感,从内心来启迪学生,诱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认知历史知识。如:在学习中国历史中的“明清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时,所涉及的明朝时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产生关系有所疑惑,同时学生对于明清的经济体制大都是通过电视、网络了解到的,没有真正的关注过。鉴于此,笔者让学生结合这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清朝经济发展的故事并分角色扮演。进而,在表演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时所内涵的经济体制本质。这样,构建表演情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自主收集素材、编写故事等等,促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历史知识。

  二、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氛围,诱发学生情感共鸣

  初中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其独立能力还很欠缺,很容易受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传达信息、实现教与学的基本途径更是影响学生视觉、感觉等器官的关键因素。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语言艺术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即:以语言的形式来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轻松、自由、活泼、容易生情的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表达自我、张扬自我个性等等,启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教师通过随意性、艺术性的语言和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如:在学习“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内容时,笔者深情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来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即: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这样以情深意长的诗作乡愁来动学生之情,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情不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峡两岸的关系,吸引学生自主去关注海峡两岸,自主的收集相关信息等等,诱发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有效的实现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三、运用高科技再现历史情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如今高科技的多项成果已经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多媒体、互联网、投影、录像等等都从视觉、听觉等不同途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这些高科技作为教学工具不仅仅是方便教师陈述、促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高科技能够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的接触历史信息,更有效的感知历史,活跃思维。像运用计算机程序编程能够将教师的思维过程以计算机图形和文字双重出现,形成一定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再现真实的历史现象,将历史情境近似地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记忆和了解,深化历史教学。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教学内容时,笔者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图画、影视,如:将南京的老百姓当作日军练习射击的活靶子、活埋南京老百姓、杀死南京城的百姓等场面,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再现当时历史画面,定格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我们作为当代学生应该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历史情境将情感升华为对历史知识的理性认知,了解只有我们自己强大了才能够不受欺负。高科技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它以其特殊的、真实的形式有效的冲击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学习。

  总的来说,情境教学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产物,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作为教师应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5

  历史是一门涉及内容丰富、年代跨度较大的综合性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历史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可以这么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对历史了解的甚少,并且一些历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再或者学生通过看一些穿越剧等这些电是节目,对历史的了解有很大的偏差,不能认清历史的真正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人民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了解历史,提高历史修养。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现在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并且很多内容呈现形式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如历史人物图片、小故事、历史知识对比等,较之前相比,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因此,很多老师认为历史变得越来越“好教”,而且认为学生会对历史教科书产生兴趣,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历史成绩不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学生多历史的学习依然是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更不要说能将历史与现在的生活联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无非就是教师不能合理地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能有效地运用课堂那45分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积极的探索初中历史的教学技巧,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给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气氛活跃的课堂。下面,笔者刍议几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技巧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1 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每天与初中生生活在一起,经过这些年的研究观察,笔者清楚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有较强的的好奇心、思维比较敏捷发散、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初中生对历史故事感兴趣。鉴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适当的历史故事讲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地学习历史。历史故事包括:真实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著及古文等文学作品、电视剧及电影等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但是讲述这些故事时要注意三个问题:(1)选择的故事素材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也就是选择合适的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2)选择的故事素材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一般选择的故事要积极向上;(3)讲述这些故事时要分清哪些故事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哪些故事是不符合历史,甚至是虚构的。例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可以将草船借箭的故事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篇片段是诸葛亮和鲁肃两个人的故事,但是真实的历史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与诸葛亮没有关系。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通过作品中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对比,还原历史真相,使得学生既明白真实历史的客观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历史故事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精心准备这些历史故事,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熟悉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也可以上课之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准备历史故事,上课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这样就树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一起求证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2 多媒体教学法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大部分学校教室都已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法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技巧。这种教学技巧既减轻了教师的上课压力,又能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最直观的的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选择合适的文字故事、小视频、图片等运用到教学,还原历史场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往往也对这些图片、视频、文字故事等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3 板书的应用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技巧。板书一直是教师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但是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板书逐渐被取代。现在很多课堂已经看不到粉笔字。教师为了省事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忽略了板书重要的教学作用。好的板书,不仅可以清楚的为学生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的记忆,板书能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特别是在单元复习时,板书的重要的作用会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板书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板书要字迹工整、清楚、美观;(2)语言要简洁、准确;(3)板书结构要合理,知识脉络要清晰;(4)板书要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历史教师要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板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优化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师也不能忽略板书的重要作用,板书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教材的重难点、强化记忆,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板书的应用。

  4 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技巧。教师对教学技巧的研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历史,牢记历史事实,以史为鉴。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6

  一、界定两个教学原则,确保初中历史教学有章可循

  有人说历史教学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倒不是别的意思,而是想对历史事件形成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就必须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实施教学,而不是随心所欲。因此,要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学生,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掌握好如下一些原则,才能让历史成为照亮未来的明镜。

  一是客观开放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研究历史事件不能囿于别人的认知,而应该看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解读是否符合当下的价值体系,是否能让学生在对此历史事件的学习中获得的认知,能够迁移到对其它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认识当中去。

  二是长远发展原则。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以生为本正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我们更多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科学、客观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

  二、注重两个教学策略,确保初中历史教学切实有效

  教学论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种教学理念的实现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依靠教师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的。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笔者以为在注重以上两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注意如下一些实施策略:

  首先是要平衡好考试评价与科学历史观形成的关系。客观地讲,作为今天的学校学习,不可能绕开考试评价这一关,用有些专家的话说“不注重应试,学生就过不了当下这一关”,但这位专家还提醒我们“不注意素质,学生将过不了未来的那一关”。显然,这里所说的“素质”在初中历史教学背景下,指的就是学生的科学历史观。

  其次是要基于科学系统的历史观实施教学。历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因而也就不能不考虑知识传授过程中的系统性。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对教学研究的经验,我们发现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进行分类,还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都会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中的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系统性。但在教学中有时由于教材编排等需要,历史知识之间往往会被人为地分开,造成了我们在教学时容易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从而使得学生无法在类似的历史之间形成一以贯之的认识,也就造成了历史教学的一些不足。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提出教学中要注意无论是从政治发展,还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都要以相同的历史观看待类似的历史事件。

  在考虑这一教学策略时,一个很重要的注意点就是历史教学担负着帮学生获得正确历史知识,获得正确历史观的任务,而这往往意味着历史教学要更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来自于小说或故事中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形象,从这个角度看,上一原则中引用的东汉末年曹操例子中也具有这样的思维。而且,遵循这一原则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于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利用巧妙的问题在教学目标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认知失衡,让学生产生探究历史规律的内驱力。

  三、反思两个教学关系,确保初中历史教学向前发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两个教学关系需要反思,这样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一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历史教学必须是基于历史寻找未来社会发展规律的;二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理顺前一关系,历史与未来才能更好地联结,理顺后一关系,学生才能与历史之间更好地联结。这两个关系亦是历史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限于篇幅,拙作不再赘述。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7

  一、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

  笔者对我校256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特点进行过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历史课;90%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在他们答错题时多进行鼓励,而不是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89%的学生要求多上历史活动课和多媒体课;85%以上的学生希望教师上历史课能给他们多讲讲课外的知识,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观点;90%以上的学生表示喜欢有风度、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平等对待学生的教师。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由于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尊心较强;他们个性不断成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学习的要求,有展示自我的意愿;他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要求教师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而且比较关注教师的修养和人格魅力;他们喜欢活动性的、生动有趣的教学;他们有学习上的竞争意识,表现出较强的好胜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关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心理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有效策略来激发他们历史学习兴趣。

  二、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如何使其积极的态度变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呢?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先导,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引发和激励。笔者在教学中就比较注意给学生创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学生上课注意力就会格外集中,求知欲比较旺盛。比如,不少学生爱看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连续剧,我在上相关课程时就告诉他们,你们上好这节课就会发现,电视剧里面讲的一些内容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就格外认真,回家后还会和他们父母讲电视剧的那些情节是虚构的。

  2.针对学生独立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初中学生的认知活动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对学习有了更多自己的见解。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比如一次我在上初三复习课评讲练习时,就有学生提出改错题只要前后通顺就可以了,主语、时间等应该都可以动的观点,我觉得学生言之成理,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事实上这位学生的意见与中考的新精神不谋而合,而学生的意见得到教师的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大增。随着学生独立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这样既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增强也是学生独立性提高的表现,笔者就注意在教学中增加竞争的环节,如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中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竞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明理求知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在现时的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针对学生喜欢活动课和多媒体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动身实践、动手制作。笔者会布置学生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我家姓氏的来源、调查我父母的知青生活 、调查我家的文物等。学生很喜欢上多媒体课,而且也通过电脑课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笔者就让学生设计一些课的幻灯片,结果从中还发现了不少好作品。这些做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奇妙的效果。

  4.穿插引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穿插引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所谓“穿插”,就是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片段。所谓“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加”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进”。课堂上的“穿插引进”可以是作品的背景材料、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朗诵、角色扮演、抢答等。“穿插引进”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5.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古往今来,人们好不吝啬的肯定历史的作用,如:“欲知大道,必先治史”“读史使人明智”等。这些绝非溢美之词,这样一门智慧的学科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在中学,历史一直被作为副科对待,加之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大多数乡镇中学急功近利,历史课常有主课教师兼任而成为自习课,学生的历史知识几乎为空白,甚至连朝代顺序都搞不清楚,当然学生也不爱学历史课,理由五花八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易学”,他们认为历史就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就学好了,因此上课不用心听讲、平时不花时间、考前背一背、考试抄一抄就行了。另一种认为历史难学,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而他们恰恰讨厌背诵。那么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面对如此窘境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加强自身素质、激活历史课。与其怨天尤人做无用之功,不如从自身坐起,改善教学方法把历史课上活,展现历史课程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8

  一、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课原本应是无比精彩的一门学科,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不顾其趣味性,一味地让学生勾重点,记笔记,然后读读背背,从而导致这一有趣的学科变得无比枯燥,学生们对历史教学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认为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摒弃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解决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自主探索并获得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内容,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讲解,然后勾画重点让学生进行读背的话,势必导致学生不胜其烦,根本毫无学习的兴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箭之仇、管鲍之交是讲谁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讨论之后,自然而然引入对管仲的介绍,然后进一步设问:管仲对齐国的贡献有哪些?欲知详情,请打开《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文。这样,从小处着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会沉浸于自身滔滔不绝的讲说中,讲教材内容,分析历史,分析人物,整个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对于一些主观性的评价,学生也只能以教师的观点为标准,毫无自主性可言,学生们完全成为了接收知识的机器。这样的方式,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毫无帮助,学生们习惯了知识的接收,一旦涉及到谈谈自己观点的问题,大多无从下手。对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样,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使之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收复新疆》这一内容,在掌握了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并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并收复新疆的史实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顺利收复新疆?你如何看待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行为,你如何评价这一人物?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从而充分激活其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而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高,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得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但实际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未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仍未能真正认识到“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区别,仍然只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从设计问题入手。确实,教师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久之,学习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9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转变。但是,现状之下,多数中学并不重视历史教学工作,不看重历史学习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只是采用简单的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束缚学生发展的因素。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都存在一定的困境,其效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通过改革来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是我们应该重视且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1.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于中学而言,升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因此,传统教学理念之下学校与教师更加注重对语数外的教学,从而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以及教学投入方面出现明显的倾斜。而历史作为文史性学科,通常被认为是只要通过背诵就能得到高分,因此,其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就呈现出滞后性。除此之外,在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文史性学科逐渐被市场经济体制认为是实用性极低的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其从属性的副科地位也始终未得到改善。在这样的社会及学校背景之下,中学历史教学面对着双重困境的夹击,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与进展,这也是当前中学历史面临的'首要问题。

  2.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正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根深蒂固、历史学科的不被重视导致其师资力量逐渐弱化,从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仍有很大的提升进步空间。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在当前的中学中,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代劳”,为了完成工作量与工作任务而不得不教授的一门学科。这就导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投入非常有限,且在客观环境下可能有心无力。部分并不符合教学标准的人员进入历史教学领域,整体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学成效。

  3.教学方式滞后,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会教,不知道怎样入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能只是简单地读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本就较为枯燥的历史知识更加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的滞后,还体现在教师掌握不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且部分可能成为无用功。教师的教学与时展的脱轨还体现在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学。学生积极性得不到调动,课堂教学氛围就会很差,认真听讲的学生数量有限,课下在历史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就更少。师生之间没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又一大困境。

  二、突破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策略与建议

  1.转变传统理念,重视历史学科地位

  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地位,因此,要突破历史教学当前的困境,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历史作为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丰富其视野、转变其思考问题方式的重要学科。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与思维的升华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学校与教师才能在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这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同时,要注重历史学科的深厚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融入素质教学的理念。

  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的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准入门槛,为教师队伍的质量提供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作为中学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职业培训,而培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专业讲座以及交流会等形式为教师输送专业前沿知识与信息,通过教师之间交流沟通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可行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整体历史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3.运用创新方式,重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0

  现阶段,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局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感到:历史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历史资源,并将两者加以整合,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往往被放在低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种现状给历史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以下两点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湖湘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湖南的历史知识,如四羊方尊、屈原、蔡伦,魏源《海国图志》、曾国藩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湖南志士、伟人等。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历史教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程资源,不断扩展课堂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20xx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第23题考查什么是雷锋精神,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正文中并未涉及,而是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由阅读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开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时间或人物顺序进行重新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记忆效率。

  二、整合湖南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南历史考试内容的分析,出题人主要用选择题或判断题等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湖南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湖南当地的发展历史相结合。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教材只提到了孙中山,而20xx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第19题却是:请列举两位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湖湘伟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湖南当地历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记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又能减少因单独记忆历史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发展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压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岳麓书院、雷锋纪念馆、故居等地参观,搜集历史资料,延伸历史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拉近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养成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几个活动,如仿制湖南古代文物(长沙有走马楼吴牍、四羊方尊、马王堆素纱禅衣等),临摹欧阳询“欧体”书法比赛,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初中学生“知我湖南,爱我湖南”,做一个“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再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1

  一、借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课改之后,每个单元就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人教版八奶奶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组1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组2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组3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找出5个。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二、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住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才可以在历史知识海洋中,以不变应万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三、通过微课专题,实现复习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历史微课是一项短小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利用微课来讲解专题知识点,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下学习,对历史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历史微课在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更能体现出其短时高效的特点,强化理解归纳所学,并可以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反复观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时,创新使用了微课教学方法: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二战的爆发与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意、日)与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中);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标志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3.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4.二战中的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二战的主要进程、时间线索、主要战役等内容系统高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通过简单的微课技术,融合了清晰的表达,加上充实的内容的微课运用在历史教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1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考试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这样一来好像历史就变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学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轻一些,使得学校与教师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缺乏激情,历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其实历史是初中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如果按照课本去讲,那只会是干巴巴年代与名字的堆积物,学生不仅无兴趣去学还会越听越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人类文化典故的载体之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帮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解读,以一个成语典故作为历史某一事件的阐述载体,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就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举例说,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时,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个战役定义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课文中阐述“前秦80万军队对东晋8万军队在肥水展开斗争,东晋最终取得胜利”,那稍显枯燥,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从课文中获得,教师在进行“复读”那肯定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教师以成语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典故为核心主题,展开故事性的教学,则必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又如,在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识点时,教师也以“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典故着手,进行教学组织。“投笔从戎”写的是班超为报效祖国,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而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临危不惧,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胜利完成东汉赋予他的使命。通过这两个成语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段。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被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仅学习兴趣大增,文史知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成语典故”作为教学的支点,在此之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也找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间接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在单纯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科技,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方式,把历史影音资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以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中判断其剧情是否遵循历史进行改编,如果与历史记载有出入,那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甚至可以让学生担任“编剧”,从史实的角度出发,对人物事件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影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结合社会焦点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与社会亲密接触,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种信息传入校园,也并不妨碍学生读取社会各种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信息都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进入社会信息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师可以从近段时间一些省市争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的归属为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根据个人的判断,对这起“纷争”做出相应的评述,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通过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也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从实用性的角度,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才会完全融入课堂,而教师也才能顺利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保证传输与接收双方的同步有效进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科书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06-27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随笔06-27

初中历史教师教育随笔06-27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6-28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12-17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精选」06-23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06-02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6-03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6-27

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