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3-29 07:20:30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分析】

  1、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训练体系低年级“乐于表达”,训练学生对写话的兴趣,能乐于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

  2、能够把句子写完整、通顺;

  3、能运用好学过的词语造句;

  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等标点符号。

  【学习者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能够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故事,并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用语言的能力。常常是条理不清、词不达意、牛头不对马嘴。 教学的重难点:

  1、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2、“重视文本”根据课文内容积累好词、好句;

  3、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4、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

  5、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回忆,确定写作素材;

  1、谈话启发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生:我的朋友有同学、邻居、亲戚,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

  生:我有十分熟悉的.小伙伴。

  师: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

  生:有!自然界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这些也是我们的朋友。 师: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师: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你对它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1、亲自喂养、接触过的动物,如金鱼、猫、哈巴狗、小鸡、小鸭?

  2、到动物园、海洋世界观察过的动物,如老虎、孔雀、海龟、各种鱼类?3在电视(动物世界)和书本上了解到的动物。

  3、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 ,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把自己当成“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准备向别人介绍。

  2、说一说

  师:你画的什么,能向别人介绍一下吗?

  生:我家养着一只小花猫,它的头上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身上长着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

  师:你讲得很清楚。可是,如果前面不说是猫,你们能知道所讲的是什么动物吗?不能!这是为什么?“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四条腿,一条尾巴”的动物多着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动物的特征,找出动物之间的不同点来。师:你的领悟很好,能举个例子吗?

  生:比喻说,鸡的嘴巴是尖尖的,鸭的嘴巴是扁扁的,小猪的嘴巴是圆圆的。鸟类的爪,兽类的蹄,贝类的壳,鱼类的鳞,它们的外形和作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是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动物描述得更加具体形象呢?

  3、师生归纳

  4、小组交流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读一读:○边读边把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改过来,把拗口的句子改通顺。 2评一评:哪部分写得欠具体,表达不准确,相互提议改一改。

  3、想一想:自己的感情表达充分吗,还可以怎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班级交流如何写作物作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2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2)发现微粒数量太大,直接表述微粒数量不便于计算;

  (3)类比生活中用“堆量”处理较大个数的经验,提出微粒个数的“堆”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如何设计“堆”的个数便于化学计算。

  学生活动:利用国际单位制的定义,尝试计算,在计算中发现这样的“堆量”设计,让每一“堆”微粒的质量刚好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车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的定义。

  学生活动:

  (1)延续之前关于“堆量”讨论的思路,尝试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阿伏伽德罗常数相关规定的目的。

  (2)通过实践计算,熟悉相关概念的关系和计算方式。

  (二)环节二 气体摩尔体积

  [任务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关注到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1)明确电解水实验中氢气氧气体积比与物质的量比刚好相等,提出。

  (2)提出“条件相同时,物质的量相同的氢气与氧气,它们的体积也是相同的”的猜想;

  (3)利用教师所给数据,完成对猜想的验证。

  [任务2]教师引导:给出1mol不同固体、不同液体体积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单位物质的量体积的影响因素,及气体物质的特点。

  学生活动:

  (1)通过对比和计算,发现不同固体、不同液体单位物质的量体积不相同,而只有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单位物质的量的体积相同。

  (2)从微观角度分析影响单位物质的量物质体积的因素,找到对于气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是远大于微粒本身大小,是影响体积的主要因素;

  [任务3]教师引导:明确摩尔体积的概念,分析专门讨论气体摩尔体积的价值。

  学生活动:建立摩尔体积的概念,明确相同条件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相等,宏观上的气体的体积比可以直接反应微观上气体微粒的个数关系。

  (三)环节三 物质的量浓度

  [任务1]教师引导:回顾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讨论对于溶液,如何建立溶质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关系。

  学生活动:

  (1)回顾之前所学知识,明确物质的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计算方式。

  (2)根据老师对于溶液问题所提出的计算要求,设计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任务2]教师引导:以精度为切入点,讨论如何配置0.100mol/L的NaCl溶液。

  学生活动:

  (1)明确教师所提精度要求,反思已知实验器材不能满足精度要求;

  (2)在明确教师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出“大肚”“细颈”的容量瓶;

  (3)结合容量瓶的精度要求,明确使用容量瓶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任务3]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设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完成操作流程。

  学生活动:

  (1)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设计操作流程,并明确操作的注意事项;

  (2)主动设计“烧杯中溶解在转移至容量瓶中”“多次洗涤转移至容量瓶中”等为实现实验精度的“特殊操作”,并理解每步操作的目标以及不进行该操作的造成的误差;

  (3)两人一组完整完成实验操作。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 ”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 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 :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 :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 :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 :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物理量

  单位名称

  长度

  米

  质量

  千克

  时间

  秒

  电流

  安[培]

  热力学温度

  开[尔文]

  发光强度

  坎[德拉]

  物质的量

  摩尔

  讲述 :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 :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 :“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 :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 12 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

  阅读 :教材45页

  讲述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 A ,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 23 mol -1 。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 ,近似值6.02×10 23 mol -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 :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 23 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 -23 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 23 mol -1 。

  提问 :1mol小麦约含有6.02×10 23 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 :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 23 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 9 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 -14 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 2 。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 23 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 2 含有3.01×10 23 个氢原子。

  (6)3molNH 3 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 2 ,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 23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 2 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 23 ×1=6.02×10 23 个。

  (6)正确。3molNH 3 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 :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 2 SO 4 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 2 SO 4 ,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

  (3)4molO 2 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 + 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

  答案 :(1)6.02×10 23 (2)3×6.02×10 23 ,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 23 (5)2mol

  讨论 :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 23 。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 :教材P 48 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 12 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 A ,近似值6.02×10 23 mol -1 。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 -1 ),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 23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 + 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 -19 C,则

  NA=

  下面着重介绍单分子膜法测定常数的操作方法。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学习用单分子膜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实验用品

  胶头滴管、量筒(10mL)、圆形水槽(直径30cm)、直尺。

  硬脂酸的苯溶液。

  实验原理

  硬脂酸能在水面上扩散而形成单分子层,由滴入硬脂酸刚好形成单分子膜的质量m及单分子膜面积s,每个硬脂酸的截面积A,求出每个硬脂酸分子质量m分子,再由硬脂酸分子的摩尔质量M,即可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N。

  实验步骤

  1.测定从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

  取一尖嘴拉得较细的胶头滴管,吸入硬脂酸的苯溶液,往小量筒中滴入1mL,然后记下它的滴数,并计算出1滴硬脂酸苯溶液的体积V1。

  2.测定水槽中水的表面积

  用直尺从三个不同方位准确量出水槽的内径,取其平均值。

  3.硬脂酸单分子膜的形成

  用胶头滴管(如滴管外有溶液,用滤纸擦去)吸取硬脂酸的苯溶液在距水面约5cm处,垂直往水面上滴一滴,待苯全部挥发,硬脂酸全部扩散至看不到油珠时,再滴第二滴。如此逐滴滴下,直到滴下一滴后,硬脂酸溶液不再扩散,而呈透镜状时为止。记下所滴硬脂酸溶液的滴数d。

  4.把水槽中水倒掉,用清水将水槽洗刷干净后,注入半槽水,重复以上操作二次。重复操作时,先将滴管内剩余的溶液挤净,吸取新鲜溶液,以免由于滴管口的苯挥发引起溶液浓度的变化。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

  5.计算

  (1)如称取硬脂酸的质量为m,配成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那么每毫升硬脂酸的苯溶液中含硬脂酸的质量为m/V。

  (2)测得每滴硬脂酸的苯溶液的体积为V1,形成单分子膜滴入硬脂酸溶液的滴数为(d—1)(详见注释),那么形成单分子膜需用硬脂酸的质量为:

  (3)根据水槽直径,计算出水槽中水的表面积S。已知每个硬脂酸分子的截面积A=2.2×10 -15 cm 2 ,在水面形成的硬脂酸的分子个数为:S/A。

  (4)根据(2)和(3)的结果,可计算出每个硬脂酸分子的质量为:

  (5)1mol硬脂酸的质量等于284g(即M=284g/mol),所以1mol硬脂酸中含有硬脂酸的分子个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为:

  注释:当最后一滴硬脂酸溶液滴下后,这滴溶液在水面呈透镜状,说这滴溶液没有扩散,即没有参与单分子膜的形成。这时单分子膜已经形成完毕,应停止滴入溶液,所以,在计算形成单分子膜所需硬脂酸溶液的滴数时,应将最后一滴减掉,即滴数计为d—1。

  说明 :

  一、实验成功标志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NA在(5-7)×10 23 范围内为成功。

  二、失败征象

  实验测定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量级不等于1×10 23 。

  三、原因分析

  1.因为苯是易挥发的溶剂,故在配制、使用硬脂酸苯溶液的过程中因为苯的挥发,造成浓度的变化。

  2.在测量每滴硬脂酸苯溶液体积时是连续滴液的,在形成单分子膜时的滴液是间歇的,同时,滴管内液体多少不同,手捏胶头的力不同这些因素,均可导致液滴的大小不均匀。

  3.水槽洗涤不干净,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4.水槽水面直径测量不准确也会造成误差。

  四、注意问题

  1.苯中有少量的水,可用无水氯化钙或氧化钙除去。

  2.配好待用的硬脂酸苯溶液一定要严加密封,防止苯的挥发。在使用过程中要随时加塞塞住。

  3.在使用胶头滴管滴液时,均要采取垂直滴入法,以保持液滴大小均匀。

  4.在形成单分子膜的过程中,应保持水面平静,防止单分子膜重叠。

  5.水槽的洗涤:每做完一次实验,一定要把水槽洗涤干净。否则,第二次实验所需硬脂酸苯溶液的滴数将明显减少,因为残留在水槽内的硬脂酸分子会占据部分水面。洗涤方法:用自来水充满水槽,让水从水槽边溢出,反复2-3次即可。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质量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教材首先通过举例,如地球上的物体及宇宙中的天体,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通过让学生思考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进而给出质量的初步解释,并让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教材介绍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平的构造,在知道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在实际测量中学习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使用规则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教材通过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实验来让学生学会天平的使用。首先在学生实验前把涉及器材安全的问题作为强制性要求,并提示学生思考这样要求的道理。托盘天平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不应生硬地告诉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不讲任何道理,学生只要记住了、照着做,就算达到要求了。其实,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教材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三、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具体通过讲解、设疑、自学、小组讨论,使同学们认识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而改变。通过观察、讲解、示范操作,学生亲自操作,让学生认识天平的结构,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主动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探究的快乐,这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天平是精密的测量工具,通过对天平的学习,培养学生注意仪器安全的意识。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橡皮筋、火柴棒、一截车胎、大头针、大螺栓、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出示橡皮筋、火柴棒、一截车胎、大头针、大螺栓、木块等让学生观察。

  思考: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根据讨论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

  大头针和大螺栓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

  火柴棒和木块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

  橡皮筋和车胎为一类,它们都是由橡胶制成的。

  根据前面的分类教师讲解:大头针和大螺栓、火柴棒和木块、橡皮筋和车胎,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橡胶,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思考:结合上面的几个例子回答,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相同吗?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不相同。大头针和大螺栓虽然都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但两者所含铁的多少不同,大螺栓比大头针所含的铁多;火柴棒和木块都是由木材这构成,但木块比火柴棒所含的木材多。从熟悉的实例入手,培养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质量概念做好了铺垫。新课教学(30分钟)一、质量

  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其中的“质”指物质,“量”是“数量”,指物质的多少。

  思考:物理中所说的“质量”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产品“质量”相同吗?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讨论总结: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

  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20两。

  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了解“千克”的由来。阅读第“小资料”,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并引导学生完成下列的单位换算:

  细菌:m=1×10-11kg=1×10-11×103g=1×10-8g=1×10-5mg

  一元硬币:m=6×10-3kg=6×10-3×103g=6g

  新生儿:m=3kg

  成人:m=70kg

  大象:m=6.0×103kg=6t

  轮船:m=107kg=107×10-3t=104t

  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如一头大象约6t、一名中学生约50kg、一枚一元硬币约6g、一个鸡蛋约50g,一本物理课本约200g,一张邮票约50mg、一枚大头针约80mg。

  物理中所说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产品“质量”是表示产品优劣。

  学生按要求操作。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本领。

  让学生认识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二、质量的测量

  你知道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结合实物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

  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

  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三、天平的使用

  通过播放课件,或挂图,结合实物让学生认识托盘天平的主要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通过交流总结,明确: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在分度盘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学生自学课本“天平的使用”部分,讨论使用天平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学生实验分组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

  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你所用的天平有没有检查天平底座是否水平的装置?应怎样调平?你的天平的平衡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交流总结: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分析讨论:

  1.利用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你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2.测量墨水瓶中最多能盛多少水,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怎样测量更合理?

  测量墨水瓶中最多能盛多少水,必须要进行如下操作:①墨水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墨水瓶和水的总质量;②用天平测出空墨水瓶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操作顺序可以有两种:①②③或②①③,这两种方法都能测量出水的质量,但若按前一种方法,必须把墨水瓶里的水倒干净,可是墨水瓶里的水是倒不干净的,瓶壁上多少会沾有一些水,这样测量得不准确。所以,要准确科学地进行测量,必须采用第二种方法。

  总结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

  (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

  (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交流总结: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防止损伤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往盘里增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用后及时将砝码放回砝码盒里。

  (2)防止锈蚀 要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用手摸天平盘,不准把潮湿的东西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准直接用手拿。

  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利用天平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你遇到问题是:大头针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分度值,无法直接测量。采用的方法是:测多算少。

  天平是较复杂和紧密的测量工具,只有掌握各部分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仪器的意识。

  仪器的使用规则都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体会天平的操作程序和规则,就明白并学会了如何用天平称量质量。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四、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实验探究:

  1.用天平称量一块橡皮泥的质量。把橡皮泥捏成其他形状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用天平称量室温下的铁块质量。把这个铁块放在沸水中煮一段时间,取出擦干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4.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物体被宇航员带到太空后,质量没有变化。

  实验总结: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得出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梳理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5

  一、 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 “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理论知识,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单位以及应用。 3.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以及和本单元《从实验中学化学》中心内容的联系来看,《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 。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游戏。通过学生数粉笔的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为接下来的课题的引入做准备。 ⑵质疑。游戏后,对游戏结果提出质疑,结合生活分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⑶分析总结。在“物质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问题——结合生活的能力,运用已学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 学情学法分析

  ⒈ 学情分析

  ⑴ 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物质的量是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比较抽象,以高一学生的已有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要完全理解,并懂得运用比较困难。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挖掘化学知识,并能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比来理解记忆新知识。

  ⑵ 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而在此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⒉ 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是学生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⑴ 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即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⑵ 探索——发现问题

  对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⑶ 回顾对比——举一反三

  本节教材是理论知识,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再对比引入新知识,能更好的理解记忆新概念。

  三、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教学法为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思考去认知新知识,“发现”得出结论和规律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通过举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例子发现化学问题,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类比的方式来学习理解新概念。

  综上所述,可依据“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得出结论——回顾对比——加深理解——提问——学会应用”

  四、 教学过程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

  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

  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

  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

  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从本章到第十四章讲述力学知识,初二物理《质量》教学要点设计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在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本章而言,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其中两项基本技能。所以,本章是基础的一章。 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是基础的一节。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能力目标:

  ①会调节天平平衡;

  ②会使用游码;

  ③初步学习用天平称固体的质量;

  ④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3〉方法目标:

  ①继续学习“从现象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②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归纳法”归纳文段要点;

  ③初步学习“实验探索法”发现事物内部规律的学习方法。

  〈4〉德育目标:

  ①在质量初步概念的引出过程中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②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虽说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但教材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较低,因此,它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天平作为一种常用测量质量工具,是后续章节有关实验的不可或缺的仪器;并且,它是质量测量中一种较为精密工具,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习天平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质量”:现象归纳法、练习法;

  “质量的测量”:实验探索法、关键词归纳法。

  四、板书设计:

  1、质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单位:

  (1)通用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1t=______kg

  克——1g=______kg

  毫克——1mg=___kg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及教案设计06-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03-30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2-08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05-08

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评课稿07-02

《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反思07-26

“物质运输的器官”教学反思04-07

优秀教学设计02-24

设计师教你如何量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