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2024-03-29 09:11:50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1

  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当前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学一直走不出本科教学的固定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论基础知识不如本科生扎实,论实践应用不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熟练[1]。这种教育显然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高职专业教学如何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作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课程教学中,在“订单”教育这种新型模式下改革《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模式,实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实用、够用、能用、善用的目标。

  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际教学[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如果不相应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框架模式的改革,势必会违背“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高[20xx]2号文件)的要求,并影响其发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使用从事某一业务领域工作的能力”,即“一线工作的实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作用,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针对这种弊端,我们首先了解了企业发展对于专业应用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人才的量、质和类的需求,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够用性;其次,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即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最后,适应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即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强调专业教学的“人本”性。这三方面统一的基础下,教改模式突出体现了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和“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

  首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设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用实效性强的学习材料,讲授在特定岗位工作任务中的教学实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强调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做’,才能符合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进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工作岗位中的典型环节进行分析。通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有效地指导《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考虑学生的现状;注重教材创新,内容创新,并要增加一些新元件、新技术,更好地反映技术的发展;同时要体现规范、贯标,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考虑现场应用实际和国外的对照;教学要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介绍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并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并且差异较大等特点,适当增加选学内容。对于多数学生,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只要求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而对于部分好同学,为扩大其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利于将来发展,适当增加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零件设计时的合理选材、用材,并具有正确运用热处理技术、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及材料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采取教学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采用实训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全面的理解,特别能使学生对一些行业特有规范得到认识和强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趣味性。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金属材料如何进行热处理的实例音像材料,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时多进行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在使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法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真实工作岗位中的用途。

  再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金属学基础及热处理和机械工程常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零件毛坯的选用,主要讲授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和改变材料性能的途径等。不但是冶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机电、材料、焊接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开设上,主讲教师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针对高职高专课程的特点,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为了扩大其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利于将来发展,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选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并且差异较大等特点。通过实验、实习实训与课堂教学的交互、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根据各专业的岗位能力及安排的课时的不同,主讲教师应适当删选所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学校教师队伍也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并加强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只有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足够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他的内容才会更真实,更有针对性,培养人才能围绕最新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出与实际工作无缝隙对接的专业人才。

  三、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关课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讲授理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1、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导启迪教学主体的互动。理论教学改变以往满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教师讲课时把一些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富有启发性和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师生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互学习环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影响、引导、启迪,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吸收知识能力的提高。

  2、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再现工程环境,积极开展现场教学。采取在学校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的方式,结合具体设备,边教边听边看,在工程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建了实验、实习实训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边设计边实验,密切知与做、动脑与动手之间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工程实践的体验和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将课程和实验、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4、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性教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录像片及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教学的强大表现力,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予以充分利用和展现。以电教、多媒体配合,用“动”的实物、操作、动画等,形象地模拟热处理工艺过程,表示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空间或运动的问题。对某些生产过程采用电影放映的方式,声、图并貌,所用时间不多,但教学效果很好。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掌握更好;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效果

  使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后,能够围绕最新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培养与实际工作无缝隙对接的专业人才。

  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零件设计时的合理选材、用材,并具有正确运用热处理技术、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及材料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真实工作岗位中的用途。

  因此,在进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工作岗位中的典型环节进行分析。通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有效地指导《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工作。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2

  传统课堂教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目前课堂教学的要求,同时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育下,好学生课堂上容易“吃不饱”,而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觉得“吃不下”,很难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一课堂上的现实矛盾,“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出。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然而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有效渗透分层教学机制?本文针对此课题提出了几点策略。

  一、备课分层,因人而异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必经环节,课备得好就等于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传统课堂的教师备课仅仅只针对某一课程中的重难点来进行。在这样的备课方式下,教师可以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将知识点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然而学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对知识点的吸收程度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备课分层主导的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出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的要求高一些,中等学生的教学目标适中即可,而对于后进生的要求稍微降低一些,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备课分层不仅仅局限在教材的层面上,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备学生,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准备出不同的课堂问题。对于优等生,准备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中等生准备实践性较强的问题,而为后进生准备的问题难度要稍微降低一些,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够回答出来,一方面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分层,因材施教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分层需要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有教材和材料的含义,根据教材的分层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目前有很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在分层教学中适当穿插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材料的分层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由目前可用的教学资源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有影音资料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然后由学生创设情境来模仿;有实物材料的时候,可以由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

  例如,牛津初中英语8A教材中,第一单元学习的阅读有三段内容描写friend,在教学方法上分层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就可以让优等生通过叙述的方式刻画一位好朋友的形象。其中要包括朋友的character,hobby和habit,尽可能全面地将好朋友展示给同学们;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表述出朋友的appearance,eyesight等方面即可,而对于后进生,能够说出朋友的个性和体型特征就符合要求了。

  三、课堂作业分层,共同提升

  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也是教师调整教学进度与策略的重要手段,传统课堂上作业布置应一视同仁,尽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是优等生会浪费很多时间在简单的`题型上,后进生却还不会做,达不到效果。分层教学法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有针对性地实施,综合题有利于优等生锻炼语言的扩展能力,提高题对于中等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基础题可以巩固后进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牛津初中英语9A教材中,第五单元的时态学习时,就可以让优等生通过写小作文来区分had better,have to等短语的用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通过造句的方式,将不同时态的句型表达出来;而对于后进生,则通过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能够区分出各个时态的表达方式。课堂作业分层可以使学生在达到练习要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分层教学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成功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共同提高。本文针对作者教学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三条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措施,从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实施方法和课堂作业的布置出发,结合实例,为广大的初中英语教师提供借鉴。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一、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二、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

  (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

  (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三、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四、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五、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4

  一、构建历史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素材,奠定改革基础

  我们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学校情况及教学特点,组织全区教研活动研讨历史教学资源库创设的细则,各个学校通过集体备课打磨资源库建设,通过信息平台,经过集中全区骨干教师研讨、整合、梳理,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初中历史电子教学资源库。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类整理各种类型的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形成历史图片及文字材料库;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编制初中历史电子教案及课堂导学案;针对具体课堂教学开发、积累一套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初中历史教学课件;通过检测与反馈积累、构建具有有效检测功能的试题库、习题库;搜集、剪辑形成具有教学意义的多媒体素材库。在构建资源库过程中,采用集体备课和多轮备课形式开展资源库的建设。特别是教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对各种课程资源的设计、思考、制作、使用、体验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教学情景加以整理而形成的片段资料。

  资源库把“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作为一级主题,以此作为导航索引的目录。

  二级主题以课程标准中的“历史专题”中的“主题词”作为下拉式菜单,以三级主题作为资源库的基本单位,以图片、文字材料、视频、影音文件等呈现。资源库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规定的历史知识从背景资源、发展情况、相关内容、资源链接等方面一一予以呈现。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根据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资料库中从地理环境、历史遗址、传说故事、图书资料、热门研究等方面反映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古代传说和文明情况,以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标准进行独具匠心的解释。电子教学资源库建设服务学科教学,注重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相结合。

  如在学习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洋务运动》,如何理解洋务运动的本质?可从图片库中选出两幅图:“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炮房”和“轮船招商局在上海的总办事处”,同时选择相关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异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的近代化即以洋务运动作为开端。

  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招募外国工匠制造枪炮和轮船,有工人20xx多人,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的性质特点:

  一是它有严重的封建性,如经费官拨、军事管理、产品官用;

  二是它带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性质,如使用机器生产,实行雇佣制剥削等。轮船招商局由李鸿章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洋务派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时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多艘,既经营国内运输,也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性质特点,一方面,它仍具有封建性,如国家控制企业,内部实行封建衙门式管理。另一方面,它比军事企业增强了资本主义性质:一是它吸收了私人资本;二是产品投放市场,已是一种商品生产。通过对两幅图片及相关史料的分析,可知洋务派开办的企业里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这也充分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构建历史教学资源库便于将相关史实联系在一起。

  例如《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沿海;《马关条约》增开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内地——长江流域腹地,最富庶的地区。日本为何要增开这几个通商口岸?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的重要性不用多说,清代的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水路枢纽,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商业经济中心。另一口岸沙市呢?大多数学生不大清楚,必须要有史料的支撑,才能认清日本的狼子野心。

  通过查阅资源库中“沙市”这一条目,我们了解了沙市在当时也是米粮集散之地,沙市、九江、芜湖、无锡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米市。可见日本通商口岸不是随意划的,是对中国的了解,是有预谋的。按照条约规定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可见日本的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内地。

  二、围绕资源信息,进行互动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于历史资源。在上新课前,从资源库中提取相关的历史资源,如播放一些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或大型文献资料片的有关片段,让学生观看欣赏和体验思考,由此引入新课;先放一段与新课有关的音乐或主题歌曲,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材料的引入,通过师生互动,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在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从资源库中选出相关的材料和图片。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激发学生对马克思这位历史人物的好奇心;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激起学生对马克思成就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也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在资源库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资源信息,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极为重要。解答问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即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例如我在进行《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公开课教学时,从材料库中引出民国时期的这样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副对联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学生通过上下联中关键词“千古”与“万岁”的对比,理解了上联中时人对袁世凯篡权后复古称帝的不满,下联则是时人对中华民国抱有的期待。

  历史信息无处不在,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信息,只不过这些信息是零散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如电视剧的误导。学生有基础是好事,学习会有兴趣,负面影响可能会起干扰作用,如学生太过了解你要讲授的知识。如诸葛亮和周瑜的'京剧脸谱,戏剧形象中周瑜是小生,俊俏而无胡子,诸葛亮通常是有胡子的,外型上看,问学生谁的年龄大?接下来提供史学材料,即诸葛亮和周瑜的年龄材料,发现周瑜(175-210年)大诸葛亮(181年—234年)6岁,由此使学生认知:历史与戏剧的区别。

  三、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历史思维,推进有效教学

  情境的创设如何,是学生有兴趣主动探究和积极对话的重要前提。而巧妙的设问也是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在学习《长征》这一课时,常会引用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可是,《七律长征》在哪一个教学环节,作为史料研习更为恰当?无疑在描述长征经过、概述长征精神时,吟咏这首诗更能激发学生“历史现场”感。但作为史料引入教学,还需哪些支撑载体?无疑我们还需要一幅地图来配合。我们从资料库中提出这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根据这首诗和这幅图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进长征,了解长征,感受长征的精神,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加设问就是创设情境,因此巧妙的设问关系到情境创设是否能够成功。我在一次公开课中讲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在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国内因素时,从资源库中找到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及工业、军事近代化的成就,日本的对外政策几段史料。在教学中通过优化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断升华,学习的有效性突显。我又把师生交流的要点记录下来,形成板书提纲,知识展现一目了然。探讨历史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例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和杜勒斯握手传闻。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我们必须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上课时才能对相关史实进行还原。在上课中出示资料库中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材料一:为中国代表团作了如下规定:第一,我们不主动和美国人握手;第二,如果他们主动来握手,礼尚往来,我们不要拒绝。——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

  材料二:“一位美国发言人说,虽然杜勒斯差不多每天都和在同一间屋里,但是他从来没有和他谈过话,甚至没有朝他那方向看一眼。”——1954年5月3日美联社报道材料一中为什么为中国代表团作出这样的规定?材料二中美联社的报道说明了什么?通过对两段材料的问题设计和引导分析,日内瓦会议期间和杜勒斯握手传闻的真相便会呈现在我们面前。历史内容本身含有智慧,认识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智慧的过程。

  通过对史料的研习,一方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例如秦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我们从资源库中提取这样一段史料:公元前209年,900多农民被征发到渔阳去戍边,在大泽乡遇上大雨,道路毁坏,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都得处死。陈胜、吴广起义,从以上这段材料看出起义背景:“失期,当斩。”即误期,就斩!太残酷了!,揭竿而起势所难免。

  四、探索新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库,推动教学改革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5

  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只重视教学进度的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师的作用是单一讲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为了实现基础会计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少讲多练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本节课当成是一次企业的实习,教师准备好一些凭证,账簿,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等,上课前我们发给每位同学几张账页、凭证,并选择会计实物比较多,比价正规的中小型企业,以其一年内产生的经济活动作为模拟对象,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些系统化的练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账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在练习过程中掌握什么是复式记账原理,并能够正确、规范、快速、准确的填写各类登记账薄和凭证,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通用模式,通过这样系统化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有个初步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会计课的兴趣,为今后学习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针对学生实际,试行分层教学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对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门槛低,学生的基础较差、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现象不了解,社会阅历也很欠缺。他们不喜欢会计学知识,不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以教学大纲为原则,研究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合理的确定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需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要耐心的起发,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新知识的教学,应采取从易到难的原则,潜移默化,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达到教学要求。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我们要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练习经济活动业务中比较复杂的分录,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三、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自主探索是当今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提倡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学生积极地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一堂好课,不仅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学习新知识。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要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潜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遇到问题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要学会学习,它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己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去主动地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我们应该先讲重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和本课内容相关联的地方,然后自己去总结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小组讨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往往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学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一致,教材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实际脱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贴合生活实际,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的学习当中,一些表格和数据较多,这增加了教学难度。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大纲为目标,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安排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根本不需要或只需要创设很少的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教师的工作强度大,教学结果还不是很理想。

  要想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电脑技术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和相关的配套资源于一体,具有便于学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不仅可以缩短学时,还能够提高授课效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架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小组模拟会计实物,如企业怎样去购买材料业务,我们可以设定采购科、计划科、厂部、仓库、财务科等业务部门。

  同时让学生分组扮演厂长、财会科长、采购员等角色,然后让学生进行购买生产材料的情景演示。首先由计划科科长提出生产采购的计划,由计划科长上传给厂长进行批示,接着把批准购买材料的计划反馈给采购科,采购科根据供货商报价的性价比,确定供货商,并与之订立采购合同,合同中要明确采购材料的金额、数量和种类,以及结算的方式、发货的时间等细节。供货商发货后,采购员取得发货票,并申请付款,将有关原始凭证送到财务部门登记。

  财务部门的科员首先审核发票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所填写内容的正确性,然后按照购销合同注明的结算方式付款,如付现金或转账支票等方式。学生要按所填列的转账支票的要点开出支票存入银行。然后由记账员根据转账支票的存根和发货票填制:“借: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的记账凭证。”并由复核员审核,会计主管复核签章,由出纳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由记账员登记银行存款总账和材料采购的总账和明细账。当材料验收入库之后,由仓库保管员填写入库单登记库存保管账,并把其中一联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依据入库单填列:“借:原材料贷:材料采购记账凭证。”审核后由记账员登记原材料和材料采购的总账和明细账。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材料】相关文章: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计划03-15

师德教育学习材料07-05

初中教师业务学习心得04-14

[教师政治学习笔记]教师政治学习材料05-17

重视细节成就辉煌学习材料10-10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03-10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一篇07-04

医生职业道德学习材料(通用6篇)07-28

中心医院企业文化学习材料05-26

教师业务考核细则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