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评课稿集锦[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
聆听了许老师和张老师同课异构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两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之所以说充满困惑,是因为之前自己在诗歌的教学中比较敷衍,特别是对诵读欣赏中的诗歌,有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读读,再大体讲讲意思就结束了,对于诗歌内在的美挖掘的还不够。往往学生在学完诗歌以后,能够理解大意,能够背诵,而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则是完全迷茫。所以很期待两位老师的课,希望能给我的教学带来一些帮助,果然这两堂课让我收获满满。
许老师以读贯穿整堂课,每一次读的要求都不一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学生的多次诵读中,许老师都是带着赞许的语言在鼓励着每个学生,并且在鼓励中又传授朗诵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作者的心境来把握诗歌的情感曲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张老师则是在课堂初始,就向我们解读了李白的诗风。无论是余光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回忆他本人的诗歌,都向我们展现了李白诗风的磅礴大气。整堂课以磅礴大气为线索,并穿插了古人对“愁”的描写,通过李白的《秋浦歌》和杜甫的`《春望》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的愁,全班同学都沉浸在诗意的世界中。
两位老师的课对我的感触很深,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我认为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让学生能静下心,走进诗歌的世界;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味,在阅读中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三是要教会学生从关键字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继而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以上就是我听了两位老师课后的一些感悟,我也会把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今后的教学中,相信一定会对我的进步有帮助。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2
今天,听了董老师一节《扮亮语言》的作文指导课,这是一节扎实有效且有特色的课,深感从中受益多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的理念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老师以学生的阅读积累:《老王》《背影》《又是一年粽米》等经典片段的再现,引导学生从中感受、总结其中在“扮亮语言”方面的技法;又以学生佳作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最后在升格练习环节,老师依然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了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升格训练。整堂课,老师以学情为教学的起点,学教相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二、 本节课在“三学循环”的模式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议学”“悟学”环节,改变了以往“议”“悟”截然分开的模式,采用边议边悟边练,议悟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显得灵动而不僵化,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三、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学以致用扎实有效。老师在方法感悟这一环节,所引的材料十分精心,皆为阅读教学中的名家经典片段,打通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小结语言表达的技法,每一个方法小结之后,老师都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到的方法进行升格训练,学生实践充分,学以致用扎实有效,收到了良好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残缺的艺术。我觉得作为“三学循环”教学模式下的示范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发探讨:
1、如何正确处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2、“导入”部分内容与下面教学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可考虑删去,这样内容就更集中。
3、作文教学过程中是否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恰当的运用“合作学习”;学生练习时,是否需要先讨论再自已操练。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3
不学习就会退步,就会痛苦,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我的工作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每当这些让我头疼的问题缠绕我的时候,我会痛苦不堪,急于去解决,听课是我最常用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通过听课——这个业务上的学习,我解决了许多让我感到头痛欲裂的难题,正是这样的方式,我得到了进步。
观摩其他老师的课,我总结了她们的优点:
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
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们备课都非常用心,对课本的内容了解的很透彻。
二、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武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找出,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英子的感情升华。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三、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
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刘老师《让小草生生不息》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
五、亲切的评价语言
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赵主任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今后的.职业道路上,我会努力吸取这些老师的宝贵经验,以长取短,避免在教学上的不足,必须不断地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业务上的这些直观听课学习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了很多的宝贵经验,让我烦恼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烟消云散,让我在以后的职业道理上更加轻松,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水平。
初中语文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4)这是一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
5)较成功的一节课。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4
听了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老师讲的再多也是老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初中语文评课稿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立异阅览的习气。
这种教育恳求学生在阅览进程中“能有自个的情感体会,开端体会着作的内在,从中取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示。对着作的思想豪情倾向,能联络文明布景作出自个的评估;对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个的体会;品尝着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言语。”在悉数教育进程中,肖老师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联络:
学生和老师的联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联络的从头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晰指出:“阅览是学生的特性化做法,不应以老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览实习。”因而,肖老师贯穿在讲堂中的一条主线即是让学生去阅览去品尝。肖老师既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学生,又活泼表现帮学效果。课前预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画为学生供给更多的阅览体会。
肖老师把阅览作了五个时期的组织:
第一阶段:师大声朗诵,全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处理字、词、句。
肖老师选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法,让学生读出新的感触、新的体会和特性化的了解。在阅览进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览办法,处理学生阅览中遇到的艰难,更要珍爱学生一同的感触、体会和了解,这么老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操纵者,而是学生阅览的火伴,是阅览团体中才干略强的一员。在这一时期,肖老师斗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纷歧样的见地,这种勇于说“不”的精力值得学习和学习。
第四阶段:品读根究,精确评估。这儿有“自个思考”“团体谈论”“师生协作”“老师指点”等几种办法。老师计划几个要害的疑问:
(1、翻译语句。2、表现莲高尚的语句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归纳莲高尚的语句。)让学生去根究、去评估。
第五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谈论释疑。
在这一时期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疑问。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完毕仍然存在次第发作了改动,终究说牡丹之爱?
肖老师尽量让学生自个处理,老师做以恰当指点。
第六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成,齐读完毕。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联络。阅览本是一种发明性的劳作,假定读者仅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无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阅览,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一同劳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师仍是学生,都不应当把投合当作尊敬,也不要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即是书的主人。因而,我以为肖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即是一种特性化的阅览和发明性的劳作。
第三,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文学是日子的反映,阅览是日子的构成有些,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是十分亲近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览的观念,既要照顾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个的日子;既要为今日的应试去认知和了解,更要为明日的打开去批评和立异。肖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恰是衔接阅览和日子的联络的一条有用路径。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5
每次听姚老师的课都会有许多启发。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我看来,她既像是一个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大将,又像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母亲,让人不禁陶醉于她的课堂。
这次听了姚老师上的《行道树》,同样也让我有许多收获。总的感受可以用“高效”两个字来概括。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下面我就谈谈感受最深的三点,也就是姚老师在课堂上关注的三个方面的有效性。
一、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姚老师的课堂提问就是高效的。比如,文本解读时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A、读了“ ”,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 ”,我体会到了“ ”。C、读了“ ”,我不理解的是“ ”。这三个句式看似零散,其实很好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A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外形,BC句式是引导学生关注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于是之后归纳行道树是一列怎样的树也就水到渠成了。又比如,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是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姚老师采用的是分层提问,各个击破的方法,也就是抓住了“神圣”、“痛苦”、“深沉”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提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会痛苦?深沉是什么意思?能否找出它的'同义词?之后又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整合起来。这种先分后合的提问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无疑是高效的。
二、关注学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姚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比如,她在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刚开始时就不失时机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找答案。又比如,学生齐读课文后,姚老师及时作出评价:读得整齐,响亮,但是行道树的感情没有很好体现出来。这一评价其实也渗透着朗读方法的指导。相信这些学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将会受益匪浅。
三、关注课堂拓展的有效性。目前,有一些课堂拓展存在着偏差,只是为拓展而拓展,拓展的内容与文本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姚老师的这堂课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却能够和文本有机整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无痕境界。她首先设计了第一个小环节:面对行道树,请你选择一种修辞,用形象的语言,对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学生当堂写并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不仅能以读促写,也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在写中更深刻地领悟行道树的内心和品质,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延伸和深化。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小环节:社会上有没有像行道树那样的人呢?这是对前面这个环节的进一步延伸:由对行道树内心和品质的领悟延伸到了无私奉献这一类人,这就很好地把文本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总之,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是谈了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不成熟的体会,还望在座各位老师指正。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6
《记承天寺夜游》
今天有幸聆听了xxx老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面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可以总领本课内容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老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老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老师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2、为什么作者眼里只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助,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老师的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
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罗老师先走进去,教学生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再走出来,教学生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进去,重点教学生如何理解白描写法;再走出来,在难点处设置疑问,
巧妙引导,终于让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三.教学方法注重一个“活”字。
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那么,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罗老师本节课运用了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教学法等。其中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启发教学法的运用。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罗老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
2.朗读法的运用。有道是:学文千法,朗读为本。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整个教学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范读、有齐读,有男生读,有女生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次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四.教学有效要强调一个“实”字。
课堂教学要做到实,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节课罗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与本课相关的各种背景资料,都认真对待,丝毫不马虎。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无论哪种风格,都应该以认真解读文本为基础,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然而,语文课堂就像电影一样,是个遗憾的艺术。当然,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还有教学时间处理不妥当,前松后紧。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7
听说姚老师将给我们年轻教师开一堂课,内心不免有些激动,因为能聆听名师的课对很多人来说实属不易。姚老师教授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改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行道树》一课,文章主要是借行道树的自白,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听了真是受益匪浅。
这堂最为亮点的地方就该属几个主问题的设计,它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让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在哪里生活?”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就开始积极地思考,有人说选择在沙漠里生活这样可以将沙漠变成森林,也有人选择在山顶生活,因为可以欣赏美丽的风景……在学生众说纷纭的过程中,有人选择自我奉献,有人选择享受生活,那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就开始疑问和好奇,在想象的世界里学生的思维又在不断旋转,升腾。“于是,教师就带着他们走进了行道树的世界。接着,姚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一组有意思的问题:
请选择下列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A、读了……,我仿佛看到了……;
B、读了……我体会到了……;
C、读了……我不理解的是……”。
这是一组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组,第一组的问题其实与教师一开始的引导是紧密相连的.,“行道树会选择在哪生活呢?”学生的疑问在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这个句式“我读了……我仿佛看到了……”来解开谜底;“那它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原因也很容易在“我读了……我体会到了……”这个句式中找到,这样循序渐进地赏析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行道树甘愿自我牺牲,无私奉献,以苦为乐等等这样的精神品质就浮出了水面;最后再以“读了……我不理解的是……”这个句子来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可谓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地都想到了这个哲理性的句子: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是一个人生哲理,在对这个句子把握的过程中不仅学生感受到了行道树的内心世界,而且教师也顺理成章地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教学目标。
余映潮曾经在他的论文中这样谈到:“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于是有了一片美丽的良田沃土。可见,主问题的设计和把握对提升一堂课的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姚老师的课,处处洋溢着大家风范,她富有诗意的语言不但感染着在座的学生,同时也让我这个后辈产生了钦慕之意。稍稍遗憾的就是:这堂课答似乎问答替代了美读。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8
今天我听了黄老师的一节作文课《炼一双慧眼,学会选材》。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黄老师选的内容又是最难上的一节。因为选材如同选美,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如何用一双慧眼,学会选材,真不是一件容易说清的事情。
我从黄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很多亮点,例证一二。
1、重积累。
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能围绕“快乐”的主题去收集材料:词语、古诗、名言、故事等等,这种原始语言素材的积累,不仅能丰富写作素材,实则建立了一个大的语文库,是在为大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老师面对七年级的学生能想到学生高中以后的发展,这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看到好多的学生记了有八九百字,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是主动去做的,是愉快地完成的,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学校三学循环中自学的宗旨。
2、苦经营
黄老师留给人的印象是苦干、是实干,我也从教学的设计到展示给学生用的材料上看到老师的苦心经营。既要选出有问题的病文,又要选择事例新鲜、典型的佳作,这就要求老师也要独具慧眼。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牵引学生来说一说、改一改、评一评,既有教又有学,既有指导又有练习,相得益彰。
但是黄老师的课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作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天真、活泼、烂漫,他们的眼睛里印下的都是世界的美丽,纯真的想法,指导他们把这些变成文字,就可以了,写作是心灵的泉水叮咚,要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尽情倾泻,才能写出感动心灵的好作品。可是在这节课中,黄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概念化的东西:什么是主旨、选材、精心的选材,这些硬梆梆的概念化的知识学生消化不了,与写作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反倒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从积累的快乐主题的材料入手展示,来评价学生的作文《我很快乐》,找出选材的问题,接着就让学生来评议另一篇作文《那一次,我真的很棒》,教学环节脱节了。尽管学生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但是只是语言方面的材料,事例材料并不多。另外既然搜集了以快乐为主题的材料,为什么不围绕作文《我很快乐》进行选材方面的指导呢?这样不是更有的放矢吗?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只追求课堂容量的大和环节的齐全花样,更要了解自己的学情和教学的最终目的。
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欢歌吧!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9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让学生说灰太狼红太狼的特点,学生因为感兴趣发言特别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用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三、课前准备充分
老师在课前准备了自己的下水文,让学生有型可参,学生克服了作文畏
难情绪。并且老师在课前收集了一些好词好句为学生写作前作好铺垫。
四、注重方法指导
中心句加具体事例,开头结尾的方法。
五、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作文指导课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于老师提供了句式,规范了语言。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以片断训练为重点。段,是介于“句”和“篇”之间的表现形式。段,在结构方式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包括并列、总分、因果等。句,这一教学环节无不渗透着教师指导学生片断组合以及谋篇布局的良苦用心。
教师成功地引进口语交际。这堂课先口语交际,再习作,融口语交际、习作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开拓思路。说和写相互配合、渗透。口语交际有效地提升了习作质量。我们知道,说话是从内部语言到书面语言的桥梁。加强学生对口头语言的训练,是保证由句列段的过渡乃至完成小学作文教学任务的需要。口头语言倾泻于笔端,便是生动的文章。林老师的这节课无不体现着“从说到写”的这一科学规律。
六、多元评价,画龙点睛
在这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而且评价方式多元,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及师生互评。在评点中,再次让学生揣摩写法,感悟本次习作的要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拓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林老师在每次学生交流之前,总不忘交代学生认真听,想想“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更精彩?”我们可以看到,课中,学生始终在专心地聆听同学的说话,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的发言。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获得共同提高。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0
观看了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要这样教“语文”。我们惊喜地认识到研修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变化,研修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取得的进步。针对这节课,我认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新课先是情。
李老师利用现有资源———课文插图创设情景,让孩子从观察到说话,认识图画美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语文学习,可谓“未成曲调先用情”,调足了学生胃口。
2、感受画面再激情。李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赏读儿歌,在教学中先发挥自身声情并茂地导读的优势向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夏日荷塘美景图。然后采取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配上动作表情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了画面——美,读出了感受———可爱,也读出了对学习的喜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识字激情。
3、初步探究兴致浓。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孩子再读儿歌,抓住顺口的特点————押“ao”韵,引出带有“包”字的一系列形声字。而后随文识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组织教学,引领孩子在文字王国中遨游。课堂上老师教得张弛有度,学生学得兴致浓浓。
4、总结特点——————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抓住“你们怎样记住它们”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领悟形声字的特点。最后通过两个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顺利地完成了目标教学。
5、指导书写——以点带面。教学中老师发挥自身书写又一优势,展示“包”字的`范写。示范中渗透了方法指导,评价中找出了存在的不足。写字教学落实得扎实到位。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课堂延伸,把语文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记、积累汉字。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
总之,整堂课思路清晰严谨,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课堂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很好地体现了从“内容分析”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也很好实现了“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1
听了李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李老师讲的再多也是老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
这种教育恳求学生在阅览进程中“能有自个的情感体会,开端体会着作的内在,从中取得对天然、社会、人生的有利启示。对着作的思想豪情倾向,能联络文明布景作出自个的评估;对着作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个的体会;品尝着作中富于表现力的言语。”在悉数教育进程中,李老师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联络:
学生和老师的联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联络的从头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晰指出:“阅览是学生的特性化做法,不应以老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览实习。”因而,李老师贯穿在讲堂中的一条主线即是让学生去阅览去品尝。李老师既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学生,又活泼表现帮学效果。课前预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画为学生供给更多的阅览体会。
李老师把阅览作了五个时期的组织:
第一阶段:师大声朗诵,全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处理字、词、句。
李老师选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法,让学生读出新的感触、新的体会和特性化的了解。在阅览进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览办法,处理学生阅览中遇到的艰难,更要珍爱学生一同的感触、体会和了解,这么老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操纵者,而是学生阅览的火伴,是阅览团体中才干略强的一员。在这一时期,李老师斗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纷歧样的见地,这种勇于说“不”的精力值得学习和学习。
第四阶段:品读根究,精确评估。这儿有“自个思考”“团体谈论”“师生协作”“老师指点”等几种办法。
老师计划几个要害的疑问:
1、翻译语句。
2、表现莲高尚的语句还有哪些?
3、找出文中告诉归纳莲高尚的语句。)让学生去根究、去评估。
第五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谈论释疑。
在这一时期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疑问。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完毕仍然存在次第发作了改动,终究说牡丹之爱?
李老师尽量让学生自个处理,老师做以恰当指点。
第六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成,齐读完毕。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联络。阅览本是一种发明性的劳作,假定读者仅仅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无味?只需是特性化的阅览,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着作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一同劳作的效果。所以,不管是老师仍是学生,都不应当把投合当作尊敬,也不要把阅览的.自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即是书的主人。因而,我以为李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即是一种特性化的阅览和发明性的劳作。
第三,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文学是日子的反映,阅览是日子的构成有些,阅览和日子的联络是十分亲近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览的观念,既要照顾他人的日子,更要注重自个的日子;既要为今日的应试去认知和了解,更要为明日的打开去批评和立异。李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恰是衔接阅览和日子的联络的一条有用路径。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高层次、最实用的学习机会。
说是“高层次”,本次执教的教师都是语文教研员,他们都是我们市内语文界颇有影响的语文学科带头人,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了了我们连云港市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说是“最实用”,因为执教的教研员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导者,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者,是平时语文考试的命题人,更是语文中考的命题成员库的人员。他们的语文教学代表了他们对语文教学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听课,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他们对语文课堂知识的把握,了解我市语文考试的新动向。这对于我们基层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最实用”。
由于忙于会务安排,我听了今天三节课中的两节,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觉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四点收获:
第一、老师生动的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老师的“讲”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讲语言、讲文学、讲写作,而不是去讲思想道德、讲国际风云等等。今天的课堂上,两位老师都的“讲”都很生动。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的课堂上,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教师情感表达细腻,语言有文采,深深的打动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其中一位女生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打动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生动的语文课。
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始终面带微笑,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睿智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也是我所说的生动的语文课。再有营养的饭食要好吃才能下咽,才能有助于身体健康。不好吃的饭菜不会打动人们的胃口的。所以语文课堂首先要生动。
第二、学生高声的读。读书是感悟语文的重要途径,出声朗读更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两位教研员的课堂上,我们都多次听到了学生饱含感情的读书声,教师还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体验中寻找独特的感悟。
东海县教研室张法庄老师在课堂上注重朗读、齐读、散读,不拘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文本的氛围里。新浦区教研员张永春老师也把学生的朗读运用的恰如其分,达到了“读”的目的。
第三、学生思考的“深”。授课教师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张法庄老师让学生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并围绕所找到的句子进行深入挖掘,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张永春老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反复诵读,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的深入的思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第四、学生练的“实”。也许有的老师说:今天的语文课上没看到教师出什么题目给学生做啊,怎么能说练的“实”呢?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对新课程观照下的语文测试练习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语文考试中,总是把“知识点”作为考试训练的重点,但是,今天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我们的语文训练必须从“知识点”转到“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训练上,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今天语文考试的要点。
在两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让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还有专门的书面表达,比如张永春老师就专门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感悟写出来,这样的训练是针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训练,是治“本”的做法,而不是我们通常的知识点训练,这是我们要深入领会的。
除了收获,还有几点疑问提出来向专家请教,并和同仁一起交流。
第一、语文课堂上要不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听了两位教研员的语文课上都没有运用任何的教学辅助手段,这是不是向我们基层语文教师传达一种导向?如果是,是不是和今天我们的优质资源进课堂有矛盾呢?
第二、教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今天听的一节课上,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后,我发现授课教师多次简单的评价是“不对”、“你思考的不全面”、“我的意思你没听懂”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值得商榷?
第三、课堂上,提问的面不是过于狭窄?我大概数了一下两位教研员提问的学生,80%以上都集中在前三排,特别是第一排,似乎每个学生都被提问了,有的还有三四次机会,第三排以后的学生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这可能和今天听课的人很多,教师无法走动有关系,但这里是不是还需要扩大提问的面,让参与的学生更多呢?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说的不对的地方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3
曾经看到过叶澜教授评论一堂好课的标准,他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性的、常态下的和有待完善的课。以此来衡量姚老师上的《行道树》一课,这应该就是一堂好课。《行道树》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它出现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当中。课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文刻画了行道树作为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可以激发读者对自己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但是,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富有哲理的语言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姚老师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感知,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注重语言的运用,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一切水到渠成,又拟乎信手拈来,不禁为姚老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也为她松驰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驾奴能力钦佩。总的来说,听课之后三点感受很深。
第一,和谐是激活课堂的催化剂。我觉得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其中,教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很重要。当全班朗读完课文后,老师及时给予评价:读得比较整齐、响亮;当学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同学又作了很好的解释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讲得也很深刻;当一位同学因紧张而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师的鼓励是:慢慢来,别着急,其实你讲得很好。再加上老师温暖的微笑,亲切的姿态,让我们感觉到老师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
第二,自主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是一堂课的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执行者,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姚老师在这堂课中,给了学生三个句式:读了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读了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_;读了______,我不理解_______。让学生用这三个句式,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一环节成了整堂课的主要环节,给了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非常好地引导与点播。整节课,学生就是在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深入对文本的解读的。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有的时候不同于我们大人,他们提的问题有时也是我们很难预测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对文本要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第三,有效是课堂结出的硕果。一堂有效的课堂,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姚老师在这堂课中非常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不仅重视学生学会了什么 ,更注重教会学生会学。比如在要求学生选择三个句式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的时候,每一个句式都强调读了什么,我怎么样,这实际上教给学生阅读要立足于文本;比如有学生提出“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一句怎么理解的时候,姚老师问“堕落”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什么,这里指什么;学生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一句怎么理解,姚老师问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为什么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深沉”什么意思,找找它的同义词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姚老师引导得非常巧妙,同时也教给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要求全班同学一齐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的要求是:拿起课本,身体坐正,大声地朗读。这既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也是一种朗读习惯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里吧。
【初中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的评课稿06-25
初中语文评课稿01-29
初中语文评课稿02-06
初中语文评课稿(精选)11-18
初中语文评课稿模板06-25
初中语文诗歌评课稿06-25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精选06-25
初中语文评课稿【精】03-21
初中语文《爱莲说》评课稿03-24
初中语文评课稿精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