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01 07:03:39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岭淮河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秦岭淮河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秦岭淮河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呈现课本P23页两封电子邮件的图片,并提问:⑴找一找:阅读了这两封信,你感受到小红和小明的家乡有何差异?⑵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进行回答。

  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看一看:南北分界在哪里?

  1.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2的活动题:⑴对照图5—13和图5—18,说说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⑵你的家乡位于哪一个地理区域内?

  2.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和《秦岭—淮河地区图》,让学生明确南方和北方的地理范围及界限。

  1.学生观察地图,并完成课本P22页的活动题。

  2.小组合作学习,⑴在图上找出秦岭和淮河,并说出它们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⑵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南北方怎样划分的?⑶填出表格一。

  主要地形单元主要气候类型主要省级单位南方北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说一说:南北差异在哪里?

  呈现反映南北方在“吃、住、行”方面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

  1.欣赏图片资料。

  2.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并完成表格二。

  南方北方吃住行

  3.完成课本P23页的最后一个活动题。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有关信息,知道日常生活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议一议:南北差异缘由是何?

  1.根据说一说环节中的表格二,引导学生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

  2.呈现图5—32《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变化?⑵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哪,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⑶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呈现图5—33《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7月份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是多少?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⑵7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变化?

  4.呈现图5—34《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⑴读图,说一说南北方的降水量有何差异?⑵找一找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5.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和图5—35,并提出下列问题:⑴我国的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什么地方?耕作制度有什么不同?水田区和旱作区各主要有什么农作物?⑵联系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说说气温和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及航运有什么影响?(用表格综合)。

  6.同时呈现表格二和表格三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

  1.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气候)

  2.观察、分析图5—32,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3.观察、分析图5—33,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4.归纳南北方在气温上的特点。

  5.观察、分析图5—34,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6.阅读课文P25和图5—35并完成教师的提问,填写表格三。

  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航运北方南方

  7.仔细观察已填写的表格二和表格三,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

  8.小组讨论,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想一想:南北差异如何用?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分析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结合实例归纳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小结

  1.根据板书进行小结。

  2.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谈收获,了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探究研讨课,教学活动中对探究研讨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体现,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本课以南北差异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伸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3)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培养学生爱乡之情,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因为会看地图,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南北差异的缘由”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年降水量线图,让学生从这些地图中寻找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

  2.不足之处

  (1)在学情上,学生对南北方的差异没有直观的感受,很多同学没去过北方,很多体验是不具备的。而对此,我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详细的北方生产生活场景,所以导致学生对南北差异的表现的回答更多的是“以书为本”──照搬书本内容,缺少自我的体验和思考。同时,学生回答也不够全面。另外实际授课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的解读不够全面。有些问题是泛泛而谈。还有,实际授课中对学生问题的回应和延伸不够,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

  (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的分析还不够深入,使得很多学生还是很难对此类地图进行分析,更不用说从中获取信息。

【秦岭淮河七年级历史上册《秦岭—淮河分南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七年级《秦岭——淮河分南北》评课稿07-02

秦淮河有感07-01

因为遇见你——秦岭-作文03-01

夜游秦淮河作文02-03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04-07

秦淮河水体污染原因分析06-21

岭淮河农业方面知识点总结06-28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27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1篇05-15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7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