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评课稿

时间:2024-04-01 13:02:31 其他 我要投稿

石灰吟评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灰吟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石灰吟评课稿1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石灰吟》这首七言绝句是托物言志诗。学习第一首古诗,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我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石灰吟评课稿2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发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之情”的诗。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领悟诗意的同时,学习并感受诗人用以寄托强烈情感的方式。教学中,梁老师始终围绕一个“吟”字做足文章。

  从”吟“引出想象教学中,梁老师提醒孩子们”吟“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形式,但同时也表示着一定的具体意义,即为”说“。那么,石灰究竟想说些什么呢?孩子们很快通过自己浅显易懂的语言理解并说出了诗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将其纺组成一篇丰富形象的童话故事。

  从“吟”感受诗情作者以石灰自居,并非觉得好玩,而是想通过石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如何让孩子去理解和感受这层意思呢?课堂上,梁老师问孩子们:”石灰说了这么多勇士般的豪言壮语,他的心里又会怎么对自己说呢?”以期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考环节来鼓励孩子们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走近诗人的`内心,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从“吟”开始拓展,“同学们,石灰说完了自己的话,于谦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刚才有同学们说意犹未尽。用你们来替石灰和于谦继续说吧。好吗?”进行拓展练习。

  同时,梁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在教学一、二句诗时,紧紧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从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教师对文本研读较深,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阅读。能够以诗带诗,补充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扣响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们从内心里迸发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声。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于谦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深地根。

石灰吟评课稿3

  优点:

  关于生平资料的拓展老师择取得很精心,用了足足一页的资料介绍于谦的生平,我认为不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而是实现由人及物必要的知识补充。人物真实生平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力佐证。

  资料拓展的过程,就是学生将石灰之物与于谦之人进行物人互证的过程,也是将物与人进行有效连接的过程,更是由物向人认知推进的过程。

  缺点:

  遗憾的是,老师在资料呈现出之后,直接转入了对于人的.开掘中去了,没有能够让学生琢磨于谦的生平与石灰究竟有着哪些类似之处,这一步骤的缺失直接导致的恶果是物人链接时是教师直接道出了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

  建议:

  因此,老师之后再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的在这方面加强一下联系,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石灰吟评课稿4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得出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是: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一、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新奇而富有挑战性,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整体的三个实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激发出学生对未知生物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

  2、教学方法灵活:主要以导学、探究式学习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法。多媒体白板课件辅助教学和演示实验观察法有机相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用目标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如预习检测的提纲分基础知识和提高探究两部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检测部分留给学生一个课后思考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4、关注个体差异,实行赏识教育: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点评。

  如在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及时的鼓励能够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知识面很广。

  5、教师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拉动思维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如: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时,采用表格形式: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及时为学生搭建分组讨论的平台(小组讨论3分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

  二、特色:

  1、培育学生骨干:如:课前的3分钟时间留给学生,今天由学生到前面讲自己怎样种植种子,这样的活动很好。实施榜样激励和带动参与,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积累。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教学过程思路清晰,突出前后知识的'连续性、严密性。例如:本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够把前面学习细胞知识的线粒体联系起来。这样回顾前面的知识,将新旧知识综合起来,前后照应。能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能把抽象知识系统化。

  3、注重学生关于对生活实践的体验:尝试设计和大胆引入联系实际创新的三个演示实验。如:人体呼出的气体含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萌发的种子瓶中没有氧气→被种子消耗。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盛有煮熟的种子、正在萌发的种子的广口瓶中,观察现象。交流观察结果:在盛有萌发的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熄灭,而在盛有煮熟种子里的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每个实验操作都非常严谨、规范。并且前面2个实验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形象很明显。体现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色。也非常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课堂小结: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谈本节自己的收获,比较老师包揽的课堂小结教学效果更好一些。

  三、问题商榷:

  1、各个教学环节的过度和过度语言不是很自然,需要再完善,应该为引出下环节做好铺垫。如:在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意义每个问题之间缺少引入铺垫。教师的讲解能更深入一些。

  2、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缺少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的开展。

  3、教师应建立起教与学立体交叉高效的活动体系。如:可尝试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完成的预习检测提纲,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4、生物课的实验对教师是一种新挑战。课堂的3个演示实验问题,前面2个实验是学生完成,验证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也应该由2名同学完成,会更好。实验装置还需完善。

  5、学生行为:在本节课上学生注意力集中,但能否让学生情绪更饱满,思维更活跃,参与面更广,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目标。

石灰吟评课稿5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周三第三节听了尚老师的科学课,感触特别深刻。尚老师像讲故事一样带我们走进科学世界,轻松学会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本节课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在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时,仍以实验辅助,关注细节,学生回答的很出色。讲授新课时,先提出问题---清水和石灰水怎么鉴别呢,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在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巧妙的点拨,查找到课本相关的知识----二氧化碳可以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最终解决了问题。经过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尚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画漫画,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时表扬学生,解决了科学枯燥的特点,非常值得学习。

石灰吟评课稿6

  【教材简介】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设计理念】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

石灰吟评课稿7

  优点:

  教学设计精致,板块分明,条理清楚。

  开门见山,从课题入手,抓住关携穗键字——“吟”,引导学生归纳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初步感知。这里进行了自由读书,接下来,带领学生走辩嫌卜进石灰,补充石灰形成过程,了解古诗大意。紧紧抓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这两个词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情景。从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质。

  教师对文本研读较深,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阅读。能够以诗带诗,补充资料,设计情境诵读,一步步渲染打动学生内心,使人物形象逐步丰满,鲜明起来,扣响了学生心灵之弦,让他们从内心里迸发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心声。在一次次的朗读指导中,于谦的高大形象,崇高气节者碧在学生心里扎下深深地根。

  拓展延伸《咏煤炭》也是托物言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特别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与《石灰吟》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理解了文题、明白了诗意、悟出了诗情、且提高了读诗的能力。整堂课,学生从知道于谦到熟悉于谦,最后于谦的形象在学生心中。

  缺点:古诗应注重吟诵,注重学生读诗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等的指导。

石灰吟评课稿8

  沈老师执教的是古诗《石灰吟》,全诗不到三十个字,却被她挖出了很多东西,如了解诗人、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创设情境,激情朗诵;从这一系列教学设计中,无不透出教者的思考、探索与创新。总之,这是一堂很有实效的课。

  一、整体感觉较顺,给人一气呵成、抑扬顿挫的感觉。开头沈老师清楚介绍了“吟”这种文体的写法,包括后来的“托物言志”的特点,这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

  二、“创设情境,激情朗诵”的教学,非常值得学习。语言文字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更何况诗歌的语言那么精炼,如何引导学生将沉默的文字还原成有声的语言,挖出深藏于诗中的东西,从而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沈老师作了很好的尝试。她更加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铺垫,更充分地点燃学生的诵读激情,一次次“入情入境”的朗读很有感染力。

  三、故事延伸,拓展内容好。沈老师很自然地从读故诗到介绍石灰的资料,介绍于谦这个人物的一系列故事,还有从于谦小时候崇拜的人物——文天祥讲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相似的品质等。从这些教学中,不但可看出她准备充分、精心设计,也使人知道她是用心良苦。因为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加课外的阅读量、提高理解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石灰吟评课稿9

  《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1、《马诗二十三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这是一组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2、《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

  3、《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石灰吟评课稿】相关文章:

石灰吟评课稿通用01-16

《石灰吟》评课稿(精选5篇)12-11

石灰吟07-03

游子吟评课稿05-31

游子吟评课稿07-14

(优选)游子吟评课稿09-12

《石灰吟》教学设计08-04

石灰吟的教学实录片段06-27

《石灰吟墨梅》教学实录06-26

古诗《石灰吟》教学设计范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