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读后感

时间:2024-04-09 06:54:43 农/林/牧/渔 我要投稿

[优]范爱农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爱农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范爱农读后感

范爱农读后感1

  《范爱农》便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如今阅读此文,蛇反映的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首位,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有勇气直面自我,才有勇气直面世界。鲁迅正是带着自我批判的歉疚心情描述对范爱农的最初印象的:“白眼看鸡虫”的傲态,“钝滞”而“冷”的《论语》,“离奇”而“可悲”的表现使“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这样写,一下子就勾勒出人物的独特形象,同时也毫无掩饰地暴露出自己的偏狭。

  有了真诚,才能知己、识人、论世;而能够客观地本质地对待世界和人,也才有可能真诚。真诚是贯穿全文,并推动叙事发展的感情的动力线。这条线,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一条叙述和范爱农的交往过程,一条抒写对范爱农的逐步理解。前者在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记叙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或用精炼传神的白描,刻画其外貌、言谈、行为,表现人物性格。或以衬托对比手法,突出人们的内在思想和凄凉境遇。一位朴实、平凡、正直、耿介、孤独而又软弱无力,渴望革命,追求革命,不愿与旧势力同流合污而最终被吞噬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后者在刻画的同时写出对不物的理解过程。误会的消除,友情的来往,共事的经过,死因的疑惑,无不贯注着真挚的情感。这情感既包含着范爱农对鲁迅的深情,也带着鲁迅的沉郁的自谴之情。它始而激动,继而舒缓,终而回荡,内里起伏着一股暖流,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社会历史感慨。情感的深化,导致思想的深化。真诚的情感使创作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达到真实、质朴、自然的高度美学境界。

  ps: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以全欣赏的角度写下的读后感,其中不乏过于主观的观点,但仍是本着追求史实而写下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鲁迅在安徽巡抚思铭被刺杀后的同乡会中,发现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对鲁迅的意见大抵是反对。一问才知道: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鲁迅就愤怒起来了,觉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也害怕,于是坚持要发电。于是两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鲁迅厌恶范爱农甚过满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两人才在绍兴相见,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时鲁迅又翻出那段往事,范爱农与鲁迅处处作对,原来是鲁迅再税关的一次摇头,使范爱农以为鲁迅瞧不起他。

  这告诉我们,要与他人多交流、沟通,阐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误会。如果鲁迅在同乡会上问一问范爱农,或许两人早就成为朋友了。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对他人的错误行为加以体谅,毕竟每个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错。但原则上的问题不能让步。鲁迅和范爱农都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同时,我们对事物也不要太敏感,范爱农把鲁迅的一次摇头当作轻视,实在不应该。

  总而言之,只要有宽广的心胸,就会避免很多误会。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他率直、孤傲,有些义气用事,但为人豪爽,做事勤快,对革命抱有极大的热情。起初,他是鲁迅针锋相对的敌人,因为关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给师母带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所以对鲁迅很不满。后来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从此两人的梁子是结下了。在讨论是否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zf的无人道时,鲁迅主张发电报,范爱农却不支持发电报,在议及由谁发电报时,范爱农又挑衅鲁迅。

范爱农读后感2

  读完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想到了先生不是很佩服的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觉得很贴切,先生与范爱农的相遇相识相交都让我想到“美丽的错误”这个词,是同诗一样美丽而充满淡淡的却拂之不去的哀伤,一种跨越万水千山却寻不到岸端的心竭力尽之辛苦。

  先生与范爱农是在误解中相识的,这是文人间常有的美丽的错误,就如同苏轼与王安石的“桂花”轶事,多是拳拳真心,终大白于事实。先生起初误以为范爱农舍不了旧什物旧礼教,范爱农携带的绣花鞋、范爱农若干人谦让座席,使其留给先生迂腐不化的印象,不自觉间,先生就轻轻摇头了,而范爱农则误以为是先生瞧不起自我,于是对先生大为不满,此后,数次与之作对,双方闹得有些不愉快。看起来似乎开始一点也不美,可时刻总是公正的,几年后,有缘人相遇,正是凭着过去的不愉快的深刻印象,他们如命定中人一眼辨出了对方。上天似乎有意留给这对文人冰释前嫌的机会,在这个美丽的春末,他们相知相交,度过了一段风火知遇的日子。只是,之后,因时因势因钱,他们又分开了,鲁迅前往南京,而范爱农的学监被罢除后不久范爱农溺水而亡。和大多数失意文人一样,他也与这江南之水有着不解之缘,只是不知是自我投去还是的确是偶然,但这似乎已不太重要了。遗憾已经铸就了。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爱农与先生的相遇亦如莲花的开落,花开花落间,纯白如洗、淡漠如风、出污泥而不染已不足以形容纯朴的爱农的赤子之心,他就如倚楼长望的女子,期盼着懂他惜他的人出现。也彷徨痴守过,也低迷悲哀过,也轻狂不羁过,但终究等不来一个好天气,先生达达的马蹄为他送来一阵福音,短暂的欢喜过后残留无期的再等待与无限的哀伤。“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想,先生在听到爱农说“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是不是也会想到这句期望与失望交织满含心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近乎呢喃的话语。

  读爱农,总是会有淡淡的哀愁,一种不可名状的哀伤冲击着,最后最后佩服怜惜起这样一颗赤诚之心来。

  那是一颗跋涉千山万水、发奋寻找梦想的心,有文有友有酒;那是一颗骄傲到能顶对先生而谦卑到互相推位的铮铮文人心;那是一颗挣扎于压迫而不失期盼不失坚持的伤痕满铸的辛苦的心。千山万水、万水千山,爱农,在生活中执着,执着于情,执着于苦,最后没有悲伤哀怨地投入水的怀抱。

  上下五千年,爱农淌了1条历代失意文人必走的崎岖艰辛路,而先生,以纯朴的文字、冷静的回忆,以伯乐之位,叙写了五千年来文人的坎坷历程,小小的角度,大大的世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这样一颗辛劳、充满期盼而又孤寂的心呵!这样一颗颗跋涉万水千山的辛劳苦心呵!这样一缕缕孤芳自赏、如水东流的魂灵呵!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赏析:这两句话是我比较着找出来的,第一句用“很”字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憎恶,但第二句话用“爱农”表达了鲁迅对范爱农的亲切。文章开头把范爱农写得如何如何地厌恶,为后文写作者对他的友善打埋伏,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比较写出了鲁迅先生对范爱农的友谊。以至于为范爱农写了五首诗。

  总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以前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我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十分到位,朴素却又不失精练的语言,为咱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对死国难者的同学们的一种同情,一种职责。

【范爱农读后感】相关文章:

《范爱农》读书笔记5篇06-29

范爱农的读书笔记500字06-29

《范爱农》读书笔记范文650字06-29

语文北京版《范爱农》优秀教学设计12-16

《范爱农》读书笔记300字范例07-04

《范爱农》读后感12-15

范爱农的读后感12-15

范爱农读后感12-15

《范爱农》读后感07-07

范爱农读后感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