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09 10:35:0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在拜读了《为真学而教》这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课前做好调查,以学定教。

  做到以下三个不教:

  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做到了这三个不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多学。

  二、把讲授变为探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在现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摸索、体会去理解新知。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摒弃“满堂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探索、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深化。

  三、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等待。往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卡住,这可能正是他们思维效率最高的时刻,这种思维结果会留下最深刻印象,如果老师启发得当,全班同学也会进入一个高度集中的思维过程。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在学习上,过程和答案同等重要。

  四、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

  以往的课堂,我们只是让学生做好“听”的角色就行了,认为你听好了自然就学会了,但现实与愿望总是有差距,总有那么多的学生看似一个很好的听众,却学不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经过“少教多学”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做好上面几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要比老师去总结效果好的多。

  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现为真学而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的愉快,让老师教的轻松。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读完冯卫东院长的《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思考很多:作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

  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教师要不时回到儿童时代,用那时的心与理来“度”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习体验,不能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做到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听、看得来的知识虽然来得快,但通过“做”、思考、感悟才会久远的影响、润泽孩子的心智成长和精神发育。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

  衡量教师教学的标准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有“真学”理念的提出,必有“假学”情形的存在——带得走的错教有存在合理性吗?“多多”就能“益善”吗?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圆满真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反问或检讨过自我,甚至成为许多人共同的追求:追求在最短时间里给学生最多知识,追求最高正确率,追求课堂零缺陷、零遗憾、零阻碍……冯老师带领我们回到教育原点,回到儿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辨析多与少、好与坏、快与慢、流畅与阻碍、圆满与缺憾……

  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间的一个执着信念:不剥夺儿童真实学习的权利,还儿童完整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挑战中获得思维的发展,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而所谓立竿见影、行云流水的课堂,正背离了这样的初衷——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以外在的显学代替思维的潜学,以“机显”代替“人思”,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于是,儿童缺席了,真学离场了。

  让学习真正发生

  书的下篇提出九种“改课”举措:激发情意,充满想学的能量;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改造问题,渐入深学的幽境;设置障碍,撩拨“强学”的欲望;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变组结构,放大活学的功效;卷入“玩—动”,走向乐学的胜地。涵盖了学习动机、教与学策略、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高视点地勾勒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愿景。

  在这篇里,“挑战”“难度”“深度”“错误”等是“出镜率”较高的词,它们组成真学课堂的共同特征:课程规定要讲的不直接讲,学生已会的不重复讲,学生能自知的不抢先讲,学生力有不逮、无法独立发现或解决的不着急讲;让学生充分试错和暴露错误,适当地让他们碰壁、胶着、纠结和摸索;当有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错误,只轻轻一点,又把临门一脚的机会还给学生,更多由他们自力破门。引导学生悟理明道,将有质量的时间更多花在长效的核心知识上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联想起那则著名的'寓言?好心人不忍心看着毛毛虫在蛹中苦苦挣扎,帮它破茧而出,结果这只早出的蝴蝶永远失去飞翔的力量。

  所以,要“抵抗住告诉学生任何应该知道的东西的冲动”(澳大利亚课程专家约翰特纳语),因为“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语)。至此,“真学”课堂的蓝图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它开放、多元,富于变化和启迪,充满挑战与成长,有时则是学生“批判思维的温床,质疑精神的沃土”。

  为真学而教,说难也易,那就是要做到尊重学习: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并将其引领到核心价值、核心素养的方向;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干预和指导;尊重儿童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

  我们需要真学的理念,真正好的理念会转化成教育的动力,提升教育行为,但好的理念更需要我们以实际行动展示和表现出来,化思想为行动力!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暑假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深有感触。走进中年,那种身不由己,由身至心的累,让我心力交瘁。所以时常抱怨我们有负担加重的烦恼,有力不从心的惆怅,有对事业竞争的压力,有对青春已过的失落,有对日常琐屑的牢骚,有对未来衰老的悲惧······

  作为教师,曾被繁琐细致的工作而忙到焦头烂额,曾被学生闯祸气到怒火冲天,曾被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承受着重重的压力,慢慢地,我们就开始抱怨生活,埋怨工作。我有时抱怨学生:早自习不开口读书;简单的作业题做不会;测验的卷子也不交;一个简单的知识讲了好多遍还是做不出,真是急死了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人总有一块自己看不到的地方,那里就是这个人的盲点,那里就是自己所站的位置,人的盲目性让我们毫无意义的抱怨自己,却不会主动反思,改正自己的行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

  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尤其是人到中年的我,家里的事,孩子的事,学校里的事,自己的事,不定期的像晴雨表一样,阴、少云、晴、雷雨、乌云。心情受到琐事的影响,经常的发个小脾气,时常抱怨。有时想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承受、去分担,承受生命里的苦难。人到中年,就应学会去珍惜拥有的,用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

  而作为老师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日常生活工作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阳光,时刻用母亲般的胸怀对待学生和教育事业,塑造好老师的阳光心态,做一个阳光教师。

  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观察细致入微并善于模仿的孩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自爱,只有以身作则,才能为人师表。除了自爱以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之外,教师还必须爱人。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在履行职责时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教育的基础。因为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概括而言就是“教书育人”。我们经常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就是辛勤耕耘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用道德的阳光培育出鲜艳的花朵就是教师这类园丁所肩负的重任。教师明确自己的.使命,化使命为动力,才能不断地消除奋斗道路上的苦与累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才能调整心态,不断进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师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激励学生:方法总比困难多。但真正用到自己身上,却又少了。有句名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们不会学,也许并不是他们笨,而是老师使用的方法不适宜。面对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们总是使用一种方法授课,却期望得到一样好的结果,这怎么可能呢?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的技巧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擅长于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学习的结果自然是有差异的。所以,差生是慢慢形成的:因为他们总是不适应老师的方法,慢慢地成绩就差了。这也可以从有的学生换个老师学习成绩就上来了找到依据。老师要对每个学生对症下药,要求很高,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有这么多精力。所以要因材施教和进行小班教学。

  我们镇教育指导中心,为了培养全镇的教师们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最近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叫《做不抱怨的教师》的心灵励志书。这本书是《做不抱怨的教师丛书》的第一本,它从八大方面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书中很多的案例和故事中的观点和道理,我都非常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带着抱怨的心情冲进办公室,而办公桌上的杯子早已被同事给倒上了开水;自己有事了中午值班,同事主动帮着自己值班;感冒了,同事帮忙看班,学生亲切的一句问候,甚至一个微笑……点点滴滴,温暖和谐,有这样团结包容的团队,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孩子。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心情又在乌云之后忽然变成了晴天。

  是的,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责任心、细心,还是宽容心,只要我们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从今后,努力做个不抱怨的老师,不抱怨孩子的犯错,不抱怨家长,不抱怨自己的选择!怀一颗宽容的心,在温暖和谐的办公大家庭中,怀着阳光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5

  近一个星期以来,我正在读《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里的“幼儿园本研修”部分,这部分内容使我了解到为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我们国家进行多次幼教改革,所有这些努力使我们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幼儿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教育规律,对教师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知道要做好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应该做到“三心二意”。所谓“三心二意”,是指爱心、信心、恒心这“三心”,真情实意、深情厚谊这“二意”,能做到三心二意的老师一定是热爱孩子,善于研究孩子、会呵护孩子心灵、受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书中谈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摸索出来的,以往的一日活动中存在着六多现象,即集体活动多于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多于游戏活动,室内活动多于户外活动,等待时间多,控制时间多,班级人数多。联系自己的教学,虽然仅是不同往日,幼儿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以幼儿为本,更具科学性,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在教育活动中,因急于求成,过多的干预了孩子的自由学习。老师讲的过多,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的空间。生活教育中有时缺乏耐心,不是去教孩子做,而是过多的帮孩子做,导致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一个教师不管他唱的有多好,弹得有多棒,也不管他的课上的有多创新,如果没有很好的师幼关系作基础,课堂上没有师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他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表演罢了。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听的懂得话,把教育融进游戏盒生活之中,还给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得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灵活的教育个体,促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多的学习,不断的向专业方向发展。

【教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带教心得体会07-03

教师继教的心得体会07-14

教师带教心得体会03-09

教师保教心得体会01-04

教师教后应写教后记06-22

保教老师心得体会06-02

带教老师的心得体会12-27

带教老师心得体会03-22

幼儿园教师保教心得体会06-20

暑期音乐教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