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杨》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 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
⑴ 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⑵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 ……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有感情地朗读链接《帐篷》。
五、课后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白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题读题。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
2、设置悬念。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
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例: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白杨树长得高大挺拔。)
4、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课后习题4。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学习提示;读懂第2、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课后习题4)
二、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学习提示:它告诉我们读懂句子里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是什么?
(2)强化对方法的理解:这种方法分成哪两个步骤来进行?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
(1)一位旅客和卫士各指的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从哥哥和小妹妹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白杨外形特点是什么?
(3)从字面上看。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2、交流自学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3、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完成课后习题2。
4、朗读指导。
四、学习第三段。
1、作者连用了几个只晓得?把它们划出来。并认真读这些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现在孩子们认识到了白杨的哪些优秀品质?
3、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字面上看是讲什么的`?联系上下文想它所含着的意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课文中的爸爸是怎么样的人?
2、你认为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3、交流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填空。
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 );几棵小树指是( );风沙指的是( )。
2、完成课后练习。
参考资料:
一、关于课后习题
1、第1题:概括地说,是荒凉而恶劣的环境。具体见第1自然段。
2、第2题:第(1)句为哪里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第(2)句为不管是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3、第3题:第(1)句是有疑而问;第(2)句是自问自答;第(3)句是无疑而问,是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即没有这么大的伞。
《白杨》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1.抄写课后词语.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白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杨朔《荔枝蜜》。
2.这篇文章赞美了蜜蜂的哪些优秀品质?仅仅赞美蜜蜂么?还赞美了谁? 师:看上去像在写蜜蜂,其实是借蜜蜂来赞扬像蜜蜂一样勤劳的人民,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作“借物喻人”。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 板书19课《白杨》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回顾课文主要事情。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西部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并初读了课文,那谁能告诉大家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一个新疆工作者在旅途中向他的子女介绍长在戈壁滩上白杨树的情况。 师:就是写了这样一件事,那这位边疆的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呢?请打开课本画一画。
(二)白杨树的特点 1.小组学习 师: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找到的句子,并说一说爸爸介绍了白杨的那些特点? 2.小组汇报交流(一人读,一人说感受)
主持:我们小组认为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树的。读“”这里边有三句话,每一句话都写出了白杨树的一个特点。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高大挺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生长范围广)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抵御灾害、很坚强、生命力强、白杨树能抗拒各种各样的灾害)
后两人:我们想带着自己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集体交流) 师:这一小组讨论得非常好,把白杨的特点说的`很全面。(加一颗星) 3.引导
师:课文中写爸爸透过车窗看到的白杨树是生长在哪呢? 生:戈壁滩
师:对,大戈壁,你们找一找课文哪一个自然介绍了大戈壁的景色?(指名读)
老师这有一幅图,你们边听边看,体会一下大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一看看不到边,很荒芜。
(2)像沙漠一样,没有水也没有山。 (3)没有人烟,无法生存,很荒凉。
师:总之,这个环境是非常得恶劣。但,就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白杨树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直,就像同学们刚刚说到的它生命力强(板书)。
师: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对它来说都是自然灾害,但它却能抵御这些自然灾害。谁能给大家读一读体会这个特点?这体现出白杨树能抵御灾害(板书) 语言训练:“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用这个关联词赞美一下别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
师:刚才这一小组和我们一起理解了这三句话,我知道了白杨树不但高大挺拔,而且适应力强,还能抵御自然灾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那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来读一读?
生:读13段。
师:表白是什么意思? 生:坦白的告诉,解释说明 师:那爸爸想要表白的,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那爸爸他到底表白怎样的心呢?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我请同学来读一读14自然段,
思考:既然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那么孩子们现在只知道什么? 师:那孩子们只知道什么? 生:
师:是啊,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只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光知道这些,仅仅知道这些,就知道这些
师:孩子们只知道这些,那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
(小组讨论,怎么讨论,由组长来读这三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就停下来,思考他们不知道什么?)
师: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
为什么爸爸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而不在自己的家乡读书? 不知道新疆当时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结。同学们读三个只知道,你们每读一个只知道,我就读一个同学们总结出来的不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但是你们通过上节课老师介绍给你们的时代背景,你们知不知道?
生:服从祖国需要,来到边疆建设工作。
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来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 荒凉、穷(50年代的城市都很差,更别说新疆了)
过渡:同学们,正像你们理解的一样,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爸爸妈妈服从祖国的需要,来到新疆扎根建设。我想你们是能够理解爸爸的心意,可是孩子们现在不能够理解。那爸爸到底通过介绍白杨想表白一个建设者怎样的心呢?让我们再看爸爸的这几句话。默读,看看爸爸到底在表白怎样的心呢?
生:1-2句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树一样服从国家的需要,扎根边疆,献身边疆。3句爸爸想告诉孩子,以后遇到困难,都要坚强,不退缩。
师:同学们,这第三句除去教育孩子们不怕困难以外,有没有说他们这一代建设者也是不怕困难的呢?
过渡:同学们,正是在当年,这些千千万万的儿女他们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城市,
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来到了艰苦的地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有些人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建设者怎能不令人敬佩呢?他们不正是具有白杨品格的人么?请你们自己来赞美一下这些建设者吧。
师: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刚才爸爸透过车窗看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他实际是想到了谁?(千千万万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那现在列车在前进,爸爸望着车外的白杨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请读16自然段,思考:他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后来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呢? 师:当我们理解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再来看题目,题目叫白杨,但这篇文章实际是在赞美谁?
生:赞美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
师:那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远大志向
奉献精神(板书) 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作者通过介绍白杨的特点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说点什么? 4.拓展
(1)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像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等。请选择一个夸夸他们,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2)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 板书设计 白杨
借物喻人
赞扬
高大挺直
远大志向 生命力强
抵御灾害
奉献精神
《白杨》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白杨》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处处能见到一种树——白杨(板书),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导学1—3自然段:
1、指名读,问: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没有山、水、人,天地浑黄一体。)
2、看图,问: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挺秀)像什么?(卫士)
3、指名读。
师: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白杨还长得高大挺秀,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赞美)
三、导学4—14自然段:
1、过渡:刚才那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白杨,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是什么样子?
2、分角色朗读4—14自然段。思考: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找出来做上记号。
3、小组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出示:“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填关键词。)
4、白杨甘愿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说明它有一种什么精神?(奉献)
5、指导朗读。提示:白杨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朗读时应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呢?(赞美)
6、过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自愿去建设边疆。这些建设者与白杨有什么相同点?(坚强,奉献精神)
四、导读15—17自然段:
1、问:爸爸仅仅是介绍白杨吗?(表白自己的.心)
师:这是借物喻人。
2、自由朗读15—17自然段,讨论:爸爸在表白什么心愿?(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尽管工作、生活条件差,环境艰苦,课从来无怨无悔,希望子女学好本领,将来建设边疆。)
3、“爸爸的这些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只知道……”是什么句式?(并列)
4、问: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们来?(像爸爸那样,长大后扎根边疆)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5、想想说说:在边疆工作条件艰苦,请大家想想,有些同学的父母工作条件也很差,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平时看过的书籍,想想边疆建设者生活、工作条件有多艰苦。
过渡: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边疆建设者的一员“爸爸”这时又在想什么?
五、导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①“又陷入沉思”在想什么?第一次“出神”在想什么?
②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儿女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祖国后继有人。)
2、指导朗读,读出信心、决心、希望。
六、小结:
1、通过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这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板书设计:
白杨
奉献
白杨爸爸
高大挺秀建设者
坚强希望
《白杨》教学设计7
三维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认识1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板书:白杨并画小白杨)
课前交流:你在哪里见过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呢?
(随处可见,是一种普通的树,很高大。)
有一位作家是这样评价白杨树的:(课件)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作家为什么赞美白杨树,他只是赞美白杨树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五十年前一列西去的列车上,跟作家袁鹰一起,去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一、初识白杨
提出问题:请注意屏幕,文中的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它又长的怎样呢?(放课件)
(环境恶劣,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白杨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长的高、大、挺、秀。(板书)
二、理解白杨
同学们刚才看的很入迷,列车上的人看得怎样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一遍文章,看看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生自由读)
爸爸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呢?
(出示课件:爸爸的话)
默读,你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自由谈)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 究竟“哪儿”会需要白杨呢?
2、 你能按照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这句话可以看出白杨的什么特点?(生命力强。)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风沙、雨雪、干旱、洪水”说明环境恶劣。
2、从“不管……不管……总是……”感受到什么?
(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考验下,总是保持他的正直、坚强的品格,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句话看出白杨有怎样的品质?(坚强不屈。)
(白杨本性正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屈。在舒适的环境中它能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照样能长的高大挺秀。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不怕风霜雨雪,不怕严寒酷暑。不管环境怎样的恶劣,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4、你敬佩白杨吗?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敬佩吗?
指导学生朗读(一生读——师范读——生再读———齐声读)
5、让我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来直接赞美白杨吧!
三、领会心愿,明晰形象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爸爸妈妈很早就来到了新疆,他们有文化,有知识,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他们舍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开始创业。
请同学们默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你能读懂爸爸的心吗?
1、他们全家都到新疆来,他们准备干什么?
2、新疆很偏远,环境很恶劣,他们就不怕吗?
因为他们有高尚的情怀,有奉献精神;因为他们生命力强,有奉献的本领;因为他们坚强不屈,不怕这里环境恶劣。祖国的边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了这里)
你明白爸爸的.身份了吗?(爸爸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
你明白爸爸的心愿了吗?(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献身边疆)。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哪一段?再品味一下爸爸的话。
(生读)
爸爸为什么要赞美白杨呢?赞美白杨就是赞美了谁?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火车鸣笛)
对呀,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这句话是写的树吗?(写的人,写的是像爸爸一样的许许多多的支援边疆的建设者们。)
在我们祖国的边疆,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他们抛弃了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个荒凉的地方,默默奉献着他们的青春年华,这一切,都是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都是为了大地的丰收。
同学们,再读一读爸爸话吧!。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3、爸爸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呢?(生自由谈)
师:也许他在憧憬着新疆美好的明天,也许他在想,为了建设祖国边疆做出奉献,我无怨无悔;也许他还有点儿担心,孩子会适应这里的一切吗?
爸爸又露出了微笑,他为什么笑?在爸爸的微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也许他在想,我的孩子一定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成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就看到了新疆美好的未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谁呢?是老一辈的建设者。
“几棵小树”指正在成长的边疆建设的新一代。
从“一棵”和“几棵”的对比中,你可以想到什么呢?
(老一辈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才播下了奉献的种子。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他们不但奉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奉献了自己的儿女。)
五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了大白杨。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的新疆的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的成就吧!
四、情感升华
1、(课件展示昔日荒滩——今日新疆——建设者风采。)
是他们,撑起了祖国建设的大厦;是他们,不讲条件,不怕艰苦;是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就是建设者的风采,这就是白杨精神。)
作者正式通过赞美白杨,赞美了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和千千万万的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人们。(板书:借物喻人)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和孩子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祖国需要你们,祖国的大西北需要你们,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本领,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一样,为开发、建设祖国的大西北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了你的付出,祖国的大西北一定会更美丽。
五、作业
1、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六、板书设计:
19白杨(借物喻人)
树 人
本性正直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献身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q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妈妈也在xq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q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xq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q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q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q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q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 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
前指导。
《白杨》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驳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讲读课文
1、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2、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教时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六”
《白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白杨》
教学要求:
1、通过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样做人的道理。
2、在初步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有一定含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多揣摩,多体会,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有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或挂图)及重点字句的投影,配乐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它们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件。(课文配乐录音,戈壁、白杨的影像或图片。)
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悄,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惰。卫士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白杨傲然挺立的样子。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那里的环境的?
(1)学生指出词语并秆词。(茫茫、戈壁、浑黄一体。)
(2)集体朗诵。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不畏艰难的品格。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1)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外在)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1)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3)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直面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等等。)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意义。
(1)出示投影: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亦可小声读),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3)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投影或挂图):
(1)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2)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力??
(3)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4)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
教师板书:爸爸的心愿: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9.教师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1)白杨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畏惧恶劣的环境,不畏惧艰难,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牛根。边疆建设者也同白杨一样,生活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在需要自己的地方顽强生长,作出贡献;(2)课文先写环境,又写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接着通过爸爸的回答,写了白杨树的内在特点,三者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环境的恶劣衬托白杨树的顽强,由白杨树的外形引出白杨树内在的`品质,由环境到树,再由环境、树到人,课文的叙述条理非常清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1)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一棵高大的白杨暗指什么?儿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4)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出神 沉思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理活动。
三、识记生字、生词。
1.出示投影片,学生填空练习: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 )。
(2)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浑黄一体。
(3)爸爸只是向孩子( )白杨树吗?
(4)他们只知道爸爸在( )工作。
2.请几位同学说出戈、晰、介、疆等宁识记字形的方法。
3.在练习本上写几遍本课的生字。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都干f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白杨》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较为得心应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7个新词。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抄写第12自然段,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速度。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白杨的特点。
2、体会爸爸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的希望。
【教学思路】
通过对《白杨》一课的了解,带领孩子们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让孩子们亲自去感受一下,真正的去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及特点。进一步地体会建设者们高尚的情操,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进而提高自身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导性导入
通过对白杨的生活环境的了解及自身的特点的认识(启发学生对白杨的实质问题的了解),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出示课件:
1、大戈壁的精彩图片。
(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2、师生通过画面进行情景对话:
师:“伴随着作者我们一同坐上火车飞快的驶向边疆。随着响亮的火车声,我们走进了你──‘白杨’(师生)。窗外不断的闪过你的身影,是那么的──‘高大挺拔’(师生)。
二、听朗读并分小组来讨论问题(出示课件)
1、通过谁的话点出了白杨树的特点?
2、白杨树自身的特点(结合适应戈壁生活),那么某某话中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3、为什么爸爸看到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出一丝微笑?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出示课件:
通过观赏建设者们在边疆建设的场景,让孩子们感悟他们的非凡行为,使孩子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得到教育和启示。
三、练习题
结合练习题,进一步回顾本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
1、“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2、爸爸的第一次、第二次沉思分别因为什么?
3、后来又微笑了,是因为什么?
4、如果你站在那些边疆者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朗读课文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既陶冶情操又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掌握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分小组进行评比性的朗读。
3、班内选拔性朗读。
五、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枝干挺直高大
白杨 生长范围广、适应极强 人
有极强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感悟道理的同时把握中心,使课堂教学扬帆归航。
【《白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杨》教学设计12-30
课文白杨的教学设计07-05
教学设计:课文白杨07-05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03-07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2-15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02-29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06-28
《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9
《白杨和小河》优秀教学设计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