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复习教学设计(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77—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出示: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形餐桌,它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 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 小组内交流.
(3) 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 )线图形。(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 ( )(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 )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2
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20看图列算式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图意,能提出问题。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式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在于们生活中。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教学具准备:数字卡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
13-4= 15-6= 17-9= 14-7= 11-5=
11-9= 14-6= 16-7= 12-3= 18-9=
2、看图填算式:?个
(学生动手摆算式)有15个
12-4=8
12-8=4 15-7=8
二、导入:
出示P20森林动物图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美丽吗?图上画的是哪里?
三、新授:
1、引导学生看图,准确叙述图意,并能提出问题。你看到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如:草地上原来有15只小鹿,跑了9只,还剩几只小鹿?
2、谁能完整的把意思说一遍?(多指几个学生说图意)
3、那谁会列式计算?算式里的15、9和6分别指什么?
4、下面另外几幅图学法一样,教师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环保教育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生和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动笔填写空格。
四、练习:
学生自编应用题,其他同学列式在课堂练习本上。
如:我们班组成学习小组,有两个组,一共有16个人,第一组有9个人,那么第二组有几个人?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教材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目标:
1、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和估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增强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师生一起说说复习单元的的内容: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估算乘法。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并逐一展示,最后全体评议。
(1)先出示口算乘法算式,分小组指名回报,全体评议。
(2)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3)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4)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5)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一个乘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6)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一个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7)请写出你自己喜欢的估算乘法的笔算乘法,并完成计算。
三、测评训练
1、列竖式计算
24×5=? 123×3=? 412×6=? 324×5=? 138×6=
108×6= 204×5=? 150×6= 300×3= 235×3=
39×5≈ 302×8≈ 599×6≈ 71×9≈? 108×4≈
2、解决问题
(1)小红每天上学骑7分钟自行车,他平均每分钟骑185米,小红家和学校距离多少米?
(2)老师把全班分成9组做实验,每组5人。后来有改成每组9人,这样可以分成几组?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4
复习目标: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与联系。
2、复习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使用及其进率。
3、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利用转化思想进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
4、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
体积公式的应用。
复习思路:
展示学生整理知识的思维导图——由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同学补充说明,自然引出知识——系统整理知识——集中训练知识(发散式训练)
复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随机拿起学生桌面上的一饮料瓶,提问:同学们,这个饮料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这个饮料瓶的什么?(体积)那这个饮料瓶中所装饮料的体积叫做饮料瓶的什么?(容积),你们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复习课。(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复习课)
二、知识梳理:
1、展示同学们整理设计的思维导图。
2、你们最想向哪位同学学习,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
3.有谁要补充的吗?或者有谁要向这位同学提建议的吗?
4、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很多,也很对,但是有些零散,你们看,老师把你们说的知识点分了一下,就三类:(一边说,一边随机贴成脉络图)
第一类:意义:体积和容积的定义。
第二类: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单位的换算。
第三类:应用: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不规则物体(石块、土豆等)的体积计算。
大家看,这样归纳一下怎么样?
(学生:嗯,老师,这样看起来整多了,一点也不乱。)
好,大家既然觉得这样还可以,那么我们下面就按照这三大类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吧。
三、集中训练:
教师根据本课设计了七个版块的题目,课件制成链接点击式,学生随机做哪一个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一)意义理解
1、物体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冰箱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4、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的桔汁,如果小明倒了3杯,那么小红也一定能倒3杯。()
(二)单位的使用
1、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2、一个冬瓜的体积约是8()
3、一台冰箱的容积是201()
4、一小瓶眼药水的容积是30()
5、一个大型冷库的容积是150()
(三)单位的换算
5、7升=()升()毫升
50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立方米=()立方厘米
(四)计算误区解析
1、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吗?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那它的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吗?
(五)初级应用
1、将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2、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可以切成()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3、东村要修一个长80米,宽50米,深1、5米的晒水池,如果要在池中放入1、2米深的.水,水池内水的体积是()立方米。
(六)中级应用
1、有一个棱长4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8平方分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320升,这个水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水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七)高级应用
把一块长46厘米,宽2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的四角各剪掉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剩下的铁皮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本节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立足于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并且针对本单元在日常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展开集中训练。现将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导入比较自然,能够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饮料瓶的体积与容积引入课题,自然简洁。
二、知识整理到位。第四单元的看起来虽然没几课,但是每一课时里的知识都很多,进率,公式……如果全写在黑板上,很乱,也会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我先让学生回家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课堂上再请思维导图知识点整理得较好的同学带头梳理知识点,让同学们自己补充,然后我提出我的想法,就是分成三类:意义,单位,应用,并随机完成脉络图的板书。但是,在前期,学生自己说知识点的时候,可能是我问题的导向不够强,对学生思维启发不到位,所以一开始学生说得不好,后来还可以,有点耽误时间了。
三、习题的训练直奔考点。小组成员老师一致反映,我在习题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复习的终极目的是学生会做题,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所以我多选择了学生在平时容易错的题目,但这样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这些题多属于中等难度的习题,对于后进生来讲要求就有点高了,这样会影响照顾到全体学生,这个有必要改进一下。还有就是在题量的安排上,有些大,导致最后一道题目没有做完,这说明我对课堂容量的把握还有欠缺。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5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8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进一步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组成与大小,区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考。
3、问题解决: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重要性。
4、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并喜欢上数学。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组成、书序。
2、难点:理解数位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教师已经完成73——81页所有《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复习和整理。本节课全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以内各数的认识、组成、书序、数位的复习,第二段是“计算”,第三阶段是:“用数学”。
本单元的教材是没有《整理和复习》这一内容的安排的,所以本节课全部的教学安排都是需要教师整理和总结的。根据教材的整体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整理和复习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带领学生自己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对11—20以内的不进位和不退位加减法的方法进行复习指导;最后,通过生活实例复习巩固“用数学”。在“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环节中,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收集信息,确定参加运算的数据,选择适当的算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实践中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独立尝试自己复习的同时,在老师的带领下,彻底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的大小的比较,自己独立说出20以内的计算方法。并对解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巩固并加深。
教材设计思路: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由情景引出各各复习点并进行讨论、研究,并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学习,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遵从了从生活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了数学无处不在。
教学措施:
在教学时,以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把具体的操作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帮助学生从实物中脱离出来;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达到熟练准确计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体验,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观察收集数据的能力。
教学建议:
1、帮助了学生梳理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包括数字的认识、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等等。并且在已经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巩固了学生的认识,并且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数学王国”故事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渴望知道最后的结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原本十分枯燥的陈述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愉快的学习到应该获取的知识,应该发展的的能力。
3、多种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对《11—20以内数的认识》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不同层次的孩子获得成功,收获自信。比如让孩子们互相出题,这样让每个孩子都当上了小老师,学生兴趣很浓,把自己经常错的题目出给别人,希望能考倒别人,这样让孩子们不经意间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对自己的知识漏洞加以填补,也对其他的孩子做个提醒。
4、重视理解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一般的复习课都会由老师直接梳理知识,而这堂课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孩子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由孩子自己完成整个整理的全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整理知识的乐趣,能领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真正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5、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努力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字的审美认识,在生生交流,生生互评中,让孩子取长补短。评价学生的马虎现象,孩子们兴趣大增,他们能从非常细致的角度去评判,“我知道她为什么这样错”等等。学生不仅能准确的找出错误,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提醒自己不犯类似的错,课堂在和谐的气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美丽的数学王国里面,住着很多数字宝宝,他们每一个都很特别,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起快乐的生活着。下面我们就去数学王国看一看吧!
师激趣:同学们,我们去看看数字王国里面的数字宝宝吧!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创设有趣的情景自然导入到复习中)
2、引出课题:
师:你认识那些数字宝宝啦?
生: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出旧知,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知识引入:
1、第一阶段数序的复习:
师:数字宝宝们排好队,站成一条欢迎我们了。你能帮数字宝宝们,完成下面的空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一共有(10)个数字;
2)从左边数,从右边数;
3)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针对以上问题,综合复习数的大小、书序等知识。
4)学生独立说出数的组成,同桌之间相互考一考。加强学生之间互动。
(设计意图:创设了故事情境,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2、第二阶段计算的复习:
师:填数字。通过故事引入的形式,练习到现在的加减法计算,简单易懂复习旧知,巩固新知。
学生能够很快的回答出算式。并要求学生讲出算理。
3、第三阶段解决问题的复习:
通过排队的小游戏,感受第几和第几之间的数字的变化规律。
三、复习巩固
师:下面我们来参观一下数字王国。
生:好啊好啊!
1、第一站填一填。
2、第二站帮小猪。
3、第三站解决问题。
4、第四站那是几。
5、第五站神秘大礼包。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数字王国的过程,带领学生再次复习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
板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 19—6=13
11:1个十和:1个一。 15+2=17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一张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口算卡片数张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听算
12-914-615-716-913-7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3-7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比一比,看谁说得的方法多方法好)
二、练习指导
1、退位减法表
(1)出示20以内退位法表,引导学生发现表中的规律。
A、竖着看,分别读出每行的算式及结果,边读边思考,每竖行是怎样排列的'。启发学生回答。
B、横着看。让学生默读每排的算式及结果,想一想,各排是怎样排列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回答)
C、问:从减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吗?启发学生回答。
2、练习
(1)让学生把差是6、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如:16-8=□-□,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所有等于8的算式。
(2)教师读算式,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3)针对学生容易弄错的题进行练习。
3、一画四式
师:你能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吗?试一试。看书第24页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外作业
P24:2
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四、思维训练
在()中填上适当的数
()-9<515-()>6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同学们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且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7+5=125+7=128+7=157+8=15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关“面积”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建立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讨论、归纳整理的活动过程中,树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2、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能对物体面积进行估测,并能进行有关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能利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面积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面积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学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各一张、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小黑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入课题,明确复习目标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有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现在咱们来用彩色笔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比赛开始(学生操作完后),请冠军介绍经验,你选择的是这张小的纸来涂,是吗?那么,我们涂色的部分叫什么呢?(面积)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面积”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面积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沟通联系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师:对于面积的有关知识在这一章我们已经学过了,那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部分知识呢?请大家好好想一想或者打开书看P70-87页,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组长做好记录,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小组讨论整理这部分知识,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刚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了整理,哪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
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和点其他小组补充。(要复习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建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及举例说明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还有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有关面积的知识,并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
师:老师也整理了一下这些知识,师出示:
(1)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0 10000 100 100
(3)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师:观察上面几个面积单位,如果都以1个单位来看,你认为哪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面积最大呢?它们分别适合在生活中计量哪些物体的面积时使用这些单位呢?你能举例说说吗?(课桌面 学校的操场 我国的领土 橡皮擦 练习本 邮票面 手绢面 毛巾 教室 夷陵广场)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5平方千米=500公顷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棵大树高16平方米。
(4)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大正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2、估计一下教室地面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如果知道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请问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我们要在教室的天花板一周围上装饰线条,那是计算它的什么呢?提醒学生注意区分面积和周长的不同。
3、同学们,请拿出你们涂色的长方形,请估测一下它的面积,实际测量一下它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
4、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哪些问题用到了面积的有关知识?
四、回顾小结,寄托心语。
师:不知不觉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40分钟,能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一些收获吗?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圆的有关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掌握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及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进行知识点归纳,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导入: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就对学过的《圆》这个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与复习)
2.出示4个板块: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环和扇形的认识。
小组内针对自己的板块交流课前整理内容(知识点和典型问题),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知识点:将组员整理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做好分工,准备汇报;
(2)典型问题:与组员交流自己整理的典型问题及解答方法,讨论解决问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互相补充学习。
3、小组依次展示四个板块的整理情况
汇报流程:
(1)展示本组知识点梳理,征求全班意见;
(2)全班补充。
教师参与交流,适时点拨、总结,完成板书“智慧树”。
二、知识技能小检测
1、出示检测题(满分100分),独立完成。
2、请学生来说答案并讲解,与全班互动。
3、自己评分、总结,教师统计自测情况。
三、生活中的数学
1、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学以致用,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2)给圆桌配备一个正方形桌布,给方桌配备一个圆形桌布,桌布至少要多大?
2、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激发学生热爱数学之情
1、欣赏同学们绘制的圆形图案。
2、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取得的数学成就
(1)刘徽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他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2)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0
复习过程:
1、小组比赛背乘口诀。
2、让四人小组说说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3、全班汇报四人小组讨论的结果。
4、师生共同梳理第二单元的内容。(1)除法的含义。(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从上面的(1)、(2)、(3)方面进行复习。
(1)除法的意义。
A、老师呈现课本35页第1题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并要求学生“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B、让学生相互说说这3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C、练习。(老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除法算式,让学生说出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再出示一些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的算式,让学生进一步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A、老师出示小鸟、小鹿选汽球的图面。再采用倒计时的方法抢算。
B、让算得快的小朋友结合具体的算式说说怎样想商。
C、再组织以四人小组为参赛单位的摘平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A、老师出示课本35页工人叔叔运水果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幅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重点展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C、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D、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6、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重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2页—第55页的“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2、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说一说:
1、你学到了什么?
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2、小组讨论与交流,以表格、网络图或者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展示小组的作品,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二、想一想: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较难的或自己还不会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与交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交流学习。展示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介绍解题方法,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三、练一练:
1、第一单元练习:
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部分习题作出讲解。
2、第二单元练习: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补充有关第二单元的其他知识。
3、第三单元练习:
第3、4、6、8、9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部分习题作出讲解。
四、数学探索
第1题: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无论是什么四边形最后都是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研究图形的兴趣。
第2题:从A到B有很多路可以走,有的`是两个数相乘,有的是几个数相乘。主要练习用计算器做小数乘法,同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数学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所学图形的特征,学习逐步缩小范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2
第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伋2-6的乘法口决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23-124页第1-5题和练习二十九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复习巩固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决表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能力:通过2-6的乘法口决和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快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1-6的乘法口决:出示表,找规律
二、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三、乘法的意义
1、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
四、做124第5题
想:四()二十四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括号里填六
五、复习填括号练习
1、做124第4题2、做练习二十九第2题
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第二节:乘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124的第6、7题,练习二十九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分析应用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突破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34×56×230-7
3+35×41×448-2
2、做124页的.6题
3、练习二十九的第4、5题
4、练习二十九的第6题
5、练习二十九的第7题
6、做练习二十九的后面的思考题
二、达标测评
①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每只6元()?
②学校买来4只小篮球,()共买多少只?
③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方小明和小光各有5张邮票,他们一共有几张邮票?
三、板书设计
教后经验与失误分析: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常我们是怎样整理复习学过的知识?
学生回答:整理出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机板书: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1、小组合作整理
课前大家已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现在拿出你们的数学整理记录单,把你整理的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并解决你在复习中的问题。如果发现在整理中有遗漏的内容,就边交流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中。一会在全班进行交流。看哪个小组对这部分知识梳理得更完整、更全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能有条理的独立整理复习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2、交流汇报
形式: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汇报一部分的知识。其他小组穿插交流(给予肯定或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①汇报长方体、正方体特点方面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补充)有时有2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有12条棱,8个顶点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有8个顶点
联系:
都有6个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
8个顶点。
(补充):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结:经过大家的交流补充,对于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特点上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已经梳理得很完整了,那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这两种说法又是否正确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判断练习)
(1)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12条棱按长度来分能分成三组。()
②汇报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方面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长方体表面的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求法是:S表=(ab+ah+bh)x2
正方体:正方体表面的面积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求法是:S=6a2
知识延伸: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都可以成:S表=(ab+ah+bh)x2
(补充):
(1)解决实际问题中,给表面积计算的结果取近似数时要用“进一法”。
(2)实际应用中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有时求的不是6个面的面积(举例)
小结过渡: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知识,那这两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1)一种长方体纸皮火柴盒,长6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外套、内芯共要纸皮多少平方厘米?(老师准备两个火柴盒)
(2)把下图的木块切成三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③汇报有关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
(1)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长方体的体积。
(2)长方体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长方体的容积。
(3)长方体体积与容积的求法一样:V=abh
正方体:
(1)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正方体的体积。
(2)正方体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正方体的容积。
(3)正方体体积与容积的求法一样:V=a3
知识延伸:
(1)我们是把正方体转化成长方体后才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求。
(补充):
(1)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2)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容积的计算结果取近似数时要用“去尾法”。
小结:刚才,我们是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特点、表面积、体积这三方面异同点的比较,梳理出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补充到你的整理笔记中。把你在梳理中遗漏的内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
3、再次补充整理笔记。
小结:通过大家在小组内的合作及交流补充,使我们掌握的有关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那么,在刚才小组的合作交流中,你觉得自己或同伴表现得怎么样?(借助小组的互评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评价要有对整理记录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在哪些地方进步了(点评:有进步就会有成功);在学习习惯上那表现得好;对知识梳理得怎么样(点评:你已经养成了很好的整理习惯,具有了很好的整理能力)]
小结:同学们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不断补充自己的复习笔记,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又收获了新的知识。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复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老师祝贺你们,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1、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整理下面的知识,请同学先进行个人复习,做好整理复习记录单。
[设计意图:一节课复习完后,让学生谈谈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每一个学生。]
教学反思:
本课教者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同时,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等交流互动机会。让学生自主整理,再进行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很中肯地说明了整理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缺乏系统整理。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有助于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整理过程。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表格、箭头图等。即根据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一定的方法,对所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进行有序编码。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展示学生学习个性。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25、P1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梳理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对比,明确算术法与方程的解题特点,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并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审题、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找准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小题引路,唤起回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庆六一准备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出示例题: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呢?在审题时可以画画关键词语,也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请同学们把这两道题完整解答在1号作业纸上,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方法一:是先求出已完成的,再求剩下的。(画关键词语)
方法二:60x(1-2/5)。是先求剩下占总的()/(),再求剩下的。
(预设)方法三:完成的+剩下的=总数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36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生口头检验。
订正:同位相互批改一下吧。不对的改一改。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找出了不同的关系式。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谁来说说第二题是怎么做的?
方法一:是根据“用舞蹈队人数-合比舞少的人数=合唱的'人数”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舞蹈队人数X合唱队人数占舞蹈队人数的()/()=合唱队人数”也是列方程解答的。
(预设)方法三:12÷(1-3/1)=18(人)。
师:对,这种方法还是利用“舞×(1-1/3)=合唱”这一数量关系倒过来想的。同学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用方程和算术法哪一个简单哪?是的。我们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追问: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18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
注意:先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再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否正确。
二、梳理交流、构建网络。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算术法和方程解答了这两道题,仔细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小组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师:这两道题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照什么步骤进行的?
汇报:生1:…….生2…….
师:无论用算术法还是用方程我们都要先读读题,画画关键句子,也就是先审题(板书),(说弄清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说:根据等量关系灵活的选择方法列式解答,有时用算数,有时用方程。),最后检验写答(板书)
师: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是的。根据题意,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把已知信息带入关系式,未知量没有参与运算,用算术法,未知量参与了运算,用方程。(出示课件)
3.沟通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用方程还是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出示课件联系图)同位相互说说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追问: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可以使思考过程变得简单呢?第一题为什么不用算术法哪?
过渡:刚才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继续解决六一准备活动中的其他问题。
三、综合练习、提升技能。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审题,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时选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请在作业纸上只列式不计算。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大家同意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T1要求一共?用扇子价钱+花价钱……(体现摘录条件解题策略,板书摘录条件)
T2要求h△?先想公式:ah÷2=S△。用方程解答。
出示:错例……为什么错?用算术法怎么改?像这种题目用方程简便还是用算术法简便?互相检查检查,看同位有错误吗?错在哪里?
师:是的,在这里公式就是等量关系式。(板书:数量关系)追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像这种知道S△,求a或h。根据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的还有哪些知识?(S梯形、V锥、C长方形)
小结: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道具问题。现在来看看学生演员人数中的数学问题:
2.综合练习:连线。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一连。请完成在3#作业纸上。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认真对照一下,跟你的一样吗?
(预设)错例:这个对吗?错在哪里?(你发现了,来说说……应怎么改?……)怎样能够直观的看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出示线段图分析题意)板书(线段图)
质疑: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算式再与正确的算式连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分析后与正确的算式相连,也可以根据算式选择相对应的信息和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给每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算式,现在你能根据要求补充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吗?(出示)
3、拓展练习:补充信息和问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
订正:如果想用算术法解答,可以补充什么信息?提什么问题呢?2人说,大家同意吗?
师:同学们,如果用算术法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都是哪一类的问题?(生答:)如果用方程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又是哪一类的问题呢?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关键句相同,标准量知道用算术法,标准量不知道用方程)
师:你编对了吗?同位交换你编的题互相做一做,相互看看同位做得符合你的意思吗?(如果出现了数据除不尽时,想想应该怎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呢?)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要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弄清条件和问题的配搭关系。
2、提升练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解答。
师:节目组为小演员做演出服,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师: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你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
①方程:x+3x=120
②比:120÷(2+3)×2
③120×2/5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从不同角度思考,灵活的选用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真佩服你们。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畅所欲言话收获)相信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策略步骤
1.画关键句
2.审题
3.找等量关系
4.分析算术
5.画线段图
6.列式计算
7.摘录条件
8.检验写答方程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分周长与面积,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预设流程:
一、基础复习
1、什么是面积?我们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
2、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的记忆,是要经过重复的刺激,才会加深的,复习以上问题,通过学生再现面积有关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为能综合灵活运用有关面积的知识作好基础]
二、复习使用适当的长度与面积单位
1、学生完成课本86页的第4题,交流汇报,小结。
2、完成课本第86页的第5小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面积?
②说说四周围上花边的长度指什么?
③学生独立计算。
④小结: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设计意图:本节的练习,只要是为了让学生认分长度和面积的区别,加强学生的对面积的表象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利用面积及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86页的第6题
先提问:粉刷的面积指哪部分?学生理解后独立解决。
2、完成课本第86页的第7题
说说要算6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上水,应该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成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以后的生活作贡献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以后能不能在实际中应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两道练习题都是源于生活的题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判断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87页的第8题。
2、交流汇报。
3、小结
[设计意图:本节是针对学生在学习面积以后,对一些较难理解的表述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概念]
五、动手操作
1、学生动手操作课本第87页的第9题,可以同桌合作。
2、汇报交流。
3、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动手操作,特别是图形问题,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图形知识,因此,最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一道动手操作题。]
六、课堂总结
教学建议:
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面积单位进一步掌握,和应用所学过的面积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两个:
1、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例如练习的第7题,对于洒水车行驶6分钟,形成的洒水图形是怎样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不能理解,老师在教学时,特别要想办法让学生形成一个表象:洒水车行驶6分钟后,在路面上会形成一个洒过水的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就是洒水车6分钟所行驶的路程,宽就是洒水车洒水的宽度,只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呈现出了这么一个长方形,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这一道题。
2、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在讲解课本第86页第5题时,特别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第一个问要用面积单位,第二个问要用长度单位。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整理复习教学设计04-03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30
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4-05
《负数与小数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12-12
《整理和复习》数学教学设计04-08
《图形与变换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06-23
圆柱与圆锥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05-12
《整理和复习》课程设计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