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评课稿

时间:2024-04-11 18:46:42 其他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评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科学评课稿1

  一、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从游戏开始,两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都用一口气吹出的气球为什么不一样大,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跟呼吸有关、跟肺活量有关……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分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留到课后回家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五、课堂评价及时到位而又不做作,给人一种自然亲切的感觉“太棒了”“真好”等等

小学科学评课稿2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注重学生的探究研讨。

  2、开头简洁

  从对学生见过的青蛙导入,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在进行比较整理;

  “北极狐和红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等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4、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

  科学教学目的是什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次教学有了这个延伸。

  建议改进的`地方:

  关键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目标;

  动物的哪些身体特点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的提出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同种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就不会出现后面汇报中动物的生活习性的问题了。

小学科学评课稿3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周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周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课堂生成的艺术造诣,让我沉醉其中,下课音乐响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到啦?怎么这么快?

  科学是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并研究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而科学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去见识各种自然现象,给学生指引一条路,让学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奥秘。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周老师有这么几点让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导入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师很自然的利用课前一支歌,从听力过渡到眼力,让学生找寻画面上的青蛙,可谓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对荷花从中的青蛙,周老师别具匠心、精心处理,六只青蛙将它们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有显眼的,有隐蔽的,找寻的难度各不相同,从而让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适应的相对性。为整堂课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知识收放有度,重点有侧重、难点有突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个别生物不代表整个自然界,为了突出生物适应的普遍性,周老师由点到面,从个体适应、到多种生物适应、一直到动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适应。其中采用了师生共同探讨,学生举例、生生交流等多种手段,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全班学生参与课堂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科学知识。

  对待课堂中的重点环节时,周老师展现出自己大师的风采,对重点浓墨重彩、例如:他通过让学生对图片中情景的解读,学生的举例、发放标本让学生体验,等手段,来突出自己对重点的重视。

  而面对难点,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分层突破,例如:周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对蝎子的行为进行假设。而后他又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提出验证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不管学生提出来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学生的智慧进行甄别和完善,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思考、有斗争,有分析,有提高。而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改进,使实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而在数据处理方面,周老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处理和分析,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理念。

  三、渗透情感教育,倡导大自然观点

  从生物的适应、到生物的适应的相对性,到生物不适应被淘汰;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到我们的一点一滴与环境休戚相关;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就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今天这节课的教育功能得到升华,学生接受了生态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种大自然观。

  四、亲切的形态语言、倡导民主的教学气氛

  一堂课,有的是鼓励、肯定、有的是赞许、掌声,没有斥责、批评,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亲切、慈爱的一面。语言精练,语气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周老师这节课是一节精彩的课,一节引人入胜的课,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这节课中再做些这样的改变,可能会更精彩:

  1、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类似老鹰捕食,体色与环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离了狼的毒口,来补充说明生物的适应,可能对学生理解适应的意义更佳。

  2、如果利用环境物种的变化等再设置一些问题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让学生对适应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给人一种荷叶浮在水面的感觉。

  当然,如果说一节课,是一件艺术品,哪遗憾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面对一节课,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去领略艺术的魅力。艺术是需要挖掘的,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仅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不到之处,请众君见谅。

  再次谢谢周老师辛苦、卓越的工作,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节高水准的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4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听了王宁璐老师的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下面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宁璐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组成的,共10“宝贝”,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却少了一点应用。教材中,在学生得出科学概念之后,还出现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铁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铁材料制作的。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直观性的教学,后来又通过学校游园活动得到启示,换成了四(4)班的飞镖游戏。老师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园游戏到第一个探究活动磁铁有磁性,再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3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是一节很好的具有科学味道的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5

  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小学科学评课稿6

  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科学评课稿7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小学科学评课稿8

  1.例子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之间脱节,分析例子时只是就例子讲例子,没有能够做到与所要论证的知识点密切结合起来。

  比如在让学生探究“先做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先做一个有道德的学生”时,当学生说“我成绩不好,那就去做有道德的学生”时,虽然点出了这两者不矛盾,但没有更进一步得点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了,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是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成绩)”,同时有同学说“成绩好重要,因为高考重要”,我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成绩好(科学文化修养高是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的,所以他们不矛盾,是能够相互促进的)”

  比如,在用“老人跌倒了,扶不扶的”事例导入之后,在讲存在道德冲突的原因时,没有借助这个事例进而去分析,生活方式的变化(与以往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即有人认为要扶,有人认为不要扶,出现了多种声音(多元价值)

  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备课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比如: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我要如何引导他的回答?例子是如何体现所要论证的知识点的,例子不能只是纯粹的.引出知识点等问题;二是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认真筛选素材,使素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例子泛滥却与知识点相关不大,容易导致上课缺乏深度,只是浮于表面。

  2.面对学生纯粹捣蛋的学生的一些扯淡回答,教师可以不加以理会,因为教师会被他带飞,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对课堂教学没有意义(只是让大家乐一下),容易使课堂缺乏正式感,走向随意性的弊端。

  3.小结太过简单,同时也缺乏系统的方法。比如这节课小结时应该这样:这节课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修养和学科文化修养“讲了三个大的问题”是什么(含义、关系)为什么(原因)怎么做(具体要求)“,难点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具体措施。或者也可以这样小结,让学生来回答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4.没有时间讲练习!无法就本课的重难点检测出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时间把握上一直是硬伤。

  5.上次跟pz探讨“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回答,进而避免学生睡觉或者游离课堂”这个问题时,他说“问题是你问他们问题,特别是课本的知识点,他们并不想回答啊。”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有了一点思考,喜欢问问题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回答不上来,那就变成了自问自答,反而更尴尬!所以还不如不问!这节课我就发现了,每次问课本的知识点时,学生就不说话了,或者真的回答不上来。也许是我问得太深了,反而就成了无效提问。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主要这个问题。

  6.语言表达上的不顺畅。

小学科学评课稿9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镇长江小学的一名教师,我校有机会为全州小学研究科学课教学提供视频课例,感到十分荣幸。在此,我受教研室科学课教研员的委托,并代表学校综合学科教研组对谭玉波老师执教的《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研究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学习方法新课程教学强调转变学习方式,科学课更强调探究学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

  科学课教学在运用课程六大理念的同时更要关注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专家认为"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无法构筑科学的一切"。本课的研究活动试图在研究学习方法和科学方法方面作一些尝试。

  1、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经常用到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考察法、测量法、练习法等学习方171717,这些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仍然适用。运用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选用学习方法作必要的引导和指导,使学生运用的方法更恰当、更科学,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中,谭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的方法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发现温度计液柱随温度高低变化而变化的现象,用讨论的方法确定"验证引起温度计液柱变化因素"的办法;用测量的方法形成"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的科学概念等。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有以下共识:

  第一,学生学习科学,要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更轻松,更主动积极地学习。恰当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方法要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在选用学习方法时,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及时对学生运用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第三,学习方法不是学习技巧的简单罗列,学习方法是贯穿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活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指能使人快乐地学习,轻松地学习,能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地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总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学习方法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2、探讨科学方法。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指标之一。它是指对于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能够了解与把握,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与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会提出假设与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和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

  在《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分组实验感知温度、感知温度计液柱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及比较武汉和长春温度的不同之处时,对科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通过我们的初步研究,认为:

  第一,科学方法与科学的学习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方法注重探究全过程,科学方法中要运用学习方法。如感知温度计液柱的变化时用到了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方法。而学习方法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操作技能等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与策略。

  第二,掌握科学方法要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愿意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学习品质。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不能空洞说教,教师的引领要注重过程,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如:用什么知识、什法去解决问题,如何猜想与假设,如何收集信息与数据,如何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整理,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等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只有在教师有效地多次引导下,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

  第四,落实学生的亲历活动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必要前提。《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对课改前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行抽样统计与分析,总体合格率仅为34.9,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难以落实亲历活动,学生难以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关联程度。比如本节课中要认识"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物体的`温度,学生才会有所体验,长期坚持落实亲历活动,科学方法才得以掌握。

  二、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科学知识占较大比重,如: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计的构造,摄氏温度计用什么符号表示,摄氏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每个刻度表示多少度,怎样读写摄氏温度等等。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呢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1、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什么是物体的温度"之前用了实验的学习方法、比较的思维方法对物体的冷热程度进行充分体验。在学习温度计的构造时,用观察的方法,发挥实物工具的直观作用。在读写温度时,用比较的方法找出相同与不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

  2、运用现代学习方式获取科学知识。教学中,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如:在了解温度计构造时,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感知温度计的液柱变化、刻度上的数字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时,运用了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

  3、注重探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读写摄氏温度时,在充分运用比较这种思维方法的前提下,学生找出了几种不同的温度,那么怎样读写这些不同的温度呢谭老师注重了读写方法的有效引导。在揭示"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这一科学概念时,讲求知识的简约性,在学生体验三杯水冷热程度不同的基础上,教师直接揭示什么是温度,减少了不必要的探究环节。

  4、认识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新课程教学中,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比较,不同点在于科学课是"科学概念"目标,其他学科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科学概念就是科学知识吗1717这一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进行了一些研究。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的区别在于:

  一是其含义不同。

  二是教学目标中的分布不同。如"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这一目标放在"过程与方法"中,这句话前一部分表述了用什么样的方法与过程去学习,后面表述的内容则是学生要掌握的科学知识。

  三是形成科学概念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强调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概念;科学知识则侧重于观察、记忆、理解与运用。科学课中,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又有紧密的联系,有的概念本身就是科学知识。如本课中的"什么是温度"既是科学概念,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

  5、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能淡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教学不能淡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轻视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改革学习方式,坚持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目的之一就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科学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条件。

  各位老师,科学课教学中的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二节课能解决的,希望与各位同仁在今后充分利用网络教研的平台多多交流,研究科学课教学,达到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老师对《温度和温度计》一课的教学与研究发表看法。谢谢大家!

小学科学评课稿10

  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

  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

  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

  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和看了摆的构造,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效果也很好。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

  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

  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渗透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

  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

  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最起码,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共同研究。

  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

小学科学评课稿11

  李老师的公开课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表达,积极思维。但在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课题的重点需定位准确,《液体的热胀冷缩》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实验本身非常简单,设计和改进实验装置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张老师应该花较多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如何去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方案。

  二、选用水的'反常膨胀作为介绍性课外知识非常不适,这对前面验证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直接冲突。有关反常膨胀的知识,张老师应该再去搜集更多资料。

  三、科学课上只有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不能只让学生说你想要的答案,要给更多学生思考和发言机会。老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询问,纠正或补充或赞同。

  四、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不是旁观者,要了解其进程,并给予其帮助。

  五、在知识应用的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应用有利的热胀冷缩,避免有害的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评课稿12

  听了吴老师的课,感触很深。整个课听下来,感觉思路很清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很到位,听着很舒服。在这里我简单分析一些吴老师的课。

  首先,上课时,吴老师问某个学生早餐吃了什么,里面有什么营养物质,简单的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有接着提问,这些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消化的进一步引入了今天的课题。新知识的切入即起了回顾的.作用,有很自然的引入了新知识。

  第二:在上课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多样化,又结合了一些视频,对知识进行梳理,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兴致很高。

  第三:小组合作的落实。据了解,她吴老师是从上个星期开始落实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制。一开始我感觉很难去实施,听了这节课后,万事开头难,什么事情要先去做了才知道。小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我也简单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既然是以学习单的模式,那么学习单是不是应该提前发下去,批改好了,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把握是否更合适呢?

  二:最后食物的消化结尾部分有些仓促,是否可以在稍微加以调整。

小学科学评课稿13

  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开门见山以实验为突破口引入本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就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小学科学评课稿14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在交流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也证实这项活动的意义。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既可以看到物质发生了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烛芯变黑、有烟上升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认识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为下一课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个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值得我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来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外部的形状,用讨论的方法确定物质的内部属性;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探究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实验前讲明了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就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实效。也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于“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科书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科书的补充。

  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应该强调安全,注意不要把燃烧后的火柴放到桌子上,因为会烫坏桌面的。

  另外,在课后延伸这方面陈老师根本没有要求学生去做。我觉得应该布置学生在课后用心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变化,这样做的话就会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详细,思路清晰,层次性强,结构紧凑,组织有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堂值得玩味的好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15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都是从已学知识入手,比如第三节课,老师让学生一起背《水调歌头》,之后一个问题:月亮怎么会有圆有缺?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堂课中,教师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拟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些不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讲老师就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及时的、正确的方法指导,使科学更具严密性。第一节金老是的找证据不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吗?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的过成中,教师都能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科学概念的落实。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评课稿》。

  另外,我们小组就还是课堂中的最后一个问题该不该留到课后回家完成。有些人认为应该在课堂中完成,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巩固科学概念的形成。可我并不这么认为,既然时间已经到了,那就该下课,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把课堂中的问题带进他们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生活中继续探讨科学概念,并能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概念去解释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样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到原来科学的领域是如此之广,而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中。

【小学科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07-23

小学科学评课稿【精选】07-15

小学科学评课稿03-03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03-04

小学科学评课稿(荐)08-06

小学科学评课稿[推荐]08-04

小学科学评课稿集锦04-26

[集合]小学科学评课稿10-03

小学科学评课稿范文10-08

杠杆的科学评课稿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