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4-04-13 07:08:17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1

  《教育心理学》看似理论很强的书籍,其实不然。里面很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都是通过实验的形式让我们了解实验所蕴涵的科学道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教育中的期望、表扬与批评。

  美术教师往往任教的班级较多,个别教师也许就忽略了评价反馈这块内容。从书中学习反馈效应实验中可以看出,反馈的重要性。反馈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及时、准确、具体地了解自己学业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就。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做出评价,美术作业如果一直不评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美术课的评价比起其他课程来说,显得更加重要。美术是一门审美艺术的课程,没有什么对和错,只有美与不美,不能一味的给学生打上等级。

  佩奇的评价实验说明了具体的评语更有效。美术作业如果只是一味的打上等级,也许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美术的'作业要有具体的评语,这个评语不一定是教师最终的书面语言,可以是来自的学生的,也可以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口头语言的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要展示出来,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有了具体的评价语言,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进步。

  书中的一些实验向我们验证了一些教学行为,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有理可依。总之,细细品读本书,会让我们的教育变得不再迷茫。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2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影响着人们对事物或活动的态度。当某人对某事物或活动感兴趣时,他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这个事物或活动,并力求去参与这种活动,希望能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通过读《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一书,知道了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想比较,在兴趣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单调,范围狭窄。

  智力落后儿童也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大部分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仅仅局限于某种事物或活动上,而对其他各种活动则表现得十分冷漠,毫无兴趣。智力落后的程度越严重,这一特点表现得就越明显。如有的儿童只喜欢劳动,对其他活动都很厌烦,不感兴趣,只要让他劳动他就特别高兴。如有的儿童只喜欢舞蹈,音乐课上一学习跳舞,他就有用不完的劲,而让他唱歌,他却无精打采。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单一,范围狭窄,往往与神经过程的惰性、活动的狭窄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法中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

  2、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尤以食物兴趣为主。

  相对而言,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比较单一,而且多局限于对物质方面,特别是吃、穿等方面的需求。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用糖、巧克力、水果等等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效果就会比用铅笔、本子作为奖品时明显。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加以恰当的配合,避免智力落后儿童产生对物质刺激的过分依赖心理,以使他们养成较高层次的精神兴趣。

  3、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

  智力落后儿童兴趣的产生往往仅局限于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或者受某种具体、生动、新奇事物的影响,很难产生更深层次上的`兴趣,很难把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做的事情与结果相联系,不考虑活动的结果,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

  4、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缺乏稳定性、持久性,易见异思迁。如当街上流行“呼拉圈”时,他们就要求父母给买,但由于不会转,又用力不当,没转几圈就感觉不好玩,就不再玩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健全儿童来说,他们除了好奇外,还有一种越转不好就越要练,非练好不可的劲头,而智力落后儿童却很难有这种表现。这说明他们不管干什么事情,兴趣都很容易转移,很难出现较为持久稳定的兴趣。

  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最好。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3

  读书笔记之《普通心理学(第四版)》

  主编:彭聃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20xx年5月第4版

  印次:20xx年8月第17次印刷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问题

  1、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有哪些需要?

  3、人的需要如何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进而推动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人的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5、遗传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心理学研究什么?

  7、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Part A

  一、笔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并且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1、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2、认知(cognition)

  (1)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称作信息加工的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认知过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3)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4)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5)记忆: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这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揭露其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人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6)语言活动:利用语言吧自己认识活动的成功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语言活动。

  2、动机和情绪。

  (1)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2)动机(motive):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4)情绪(emotion):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

  (5)认知是情绪的基础;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6)自觉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够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

  (7)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未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3、能力和人格

  (1)个性(个性心理特性):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2)心理特性: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1、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

  2、刺激(stimulus):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3、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4、行为的复杂性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5、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

  6、行为具有外显的特点,可以用客观方法进行测量。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法则: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8、库恩(20xx):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规律。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4

  色彩心理学的实用性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体现,例如:红色、黄色和橙色使得人们胃口大开;广告牌大多为红色、橙色和黄色;宣传单上的重要信息用暖色高彩度的颜色突出;化妆中,可以制造立体感和纵深感的眼影就是后退色;日本传统插花艺术中,后面摆蓝色的花,前面摆红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构造出一种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面。

  人们的睡眠质量不仅与自身有关,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不仅与照明的颜色有关,例如:照明的颜色会对人体内一种叫做褪黑激素的荷尔蒙的分泌产生影响,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这种荷尔蒙通常在夜间分泌;而青白色的荧光灯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卧室里最好安装白炽灯或者其他可以发出温暖的黄色和米黄色的灯具。如果挑灯夜战的话,适合荧光灯下工作。还与灯光色彩等有关,例如:蓝色具有催眠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消除紧张感,从而起到镇静的作用。建议蓝色搭配白色和米色为佳,蓝色太多会引起孤独感,冬天会感觉很冷。白色也有较好的催眠作用。绿色也有催眠作用,绿色使得人们从心理上放松。白炽灯、间接照明发出温暖的米黄色灯光以及让人感觉安心的淡橙色灯光都具有催眠作用。当人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看彩度高的红色比较好;红色使人清醒,增强人的紧张感,使血压升高。

  在快餐店、咖啡厅两个地方等人,感受都不一样;在快餐厅等人会使人焦躁,而咖啡厅则更适合等人。餐店的装潢以橘黄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会使人心情愉悦兴奋,以及增进食欲的作用,也会使时间感觉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等人会使人烦躁。水果的红色和橙色、蔬菜的绿色、红烧肉的红色、生鱼片的白色和黄色配以芥末的绿色、牛肉盖浇饭的黄白搭配让人看了有垂涎欲滴的感觉。相反地,紫色和黄绿色最能抑制食欲,减肥的人们可以尝试。日本料理中,黑色的餐具突出了食物的颜色,产生强烈的.对比。

  保险箱的应用很广,保险箱的颜色多为深色,以黑色和墨绿色为主。相同的颜色,色彩明亮程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感觉重,色彩鲜艳程度对重量的感觉影响与色彩明亮程度对色彩的影响道理一样(浅色和鲜艳色彩的包可使人放松)。同等重量的箱子,与黄色箱子相比蓝色看上去更重,与蓝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更重。

  公司的装扮对员工有影响,而会议室的装潢对会议有一定影响。建议公司会议室以蓝色为基调,会使会议效率提高、使人放松;另外员工衣着方面也有注意,红色面积太大会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难以做出决断。青白色的荧光灯会使时间变快,而温暖的白炽灯相反,会使时间变慢。单纯的工作需要最好使用荧光灯,白炽灯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相反,卧室中适合用白炽灯,营造悠闲温暖的感觉。

  人们若想使自己显得苗条,穿着有一定作用。藏青色明度低,为收缩色;黑丝袜也有收缩作用。搭配服装时,若想打造出苗条的身材,建议采用冷色系中明度低、彩度低的颜色;下身穿黑色,上身内穿黑色外搭其他收缩色外套,敞开衣襟效果更好。黑色固然可以显瘦,这是比较普遍的运用;但是黑色可以将包括紫外线在内的所有光线遮断,使光线几乎无法到达皮肤,长此以往,皮肤就会加速老化,产生皱纹,过快衰老,因此不能过多得穿着黑色,可以试着穿着其他颜色的衣服达成很好的平衡。

  我个人赞同色彩心理学的神秘以及实用,因此比较感兴趣。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5

  放假期间有幸阅读《小学教学心理学》一书。读着读着,真的被教育大家的理念所吸引了,后来的每次阅读都感觉到自己在汲取很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看完这本书,我良久无言。内心的感受已非“受益匪浅”所能概括得了的,选印象深刻的两点内容及一些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优化教室环境,支持学生学习,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

  当我们提到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时,很少人会把它与设置教室环境相联系。本书中明确论述了设置教室环境的重要性。在一所加入开放计划的小学里,有个六年级的孩子这样评论自己的教室:教室很好,看上去很漂亮,每一面墙都挂满了图画和模型。它漂亮又温暖,地上还有柔软的地毯,就是有人跌倒也不会受伤。我最喜欢那些摆在教室一面的设施,可以方便我们自主学习。可见,孩子们也会对每天学习的场所有自己的印象和感受。教室布置要服务于学生、教育、社会化和个体心理发展的多方面要求,因此可以把它设为一个课题。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向学生征询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审视教室环境,而不是想当然地接受。参与教室环境的思考与设计能唤起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我理解能力。

  二、师生平等,突出学生主体,这是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学生既是长者,又是朋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给学生有陈述意见,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权力,同时,学生也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接受教师启发,引导的同时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然而,主体是不能恩赐的,主体必须要有会学的本领。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将这些本领传授给学生。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交流”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控程序,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如在语文课中我们可以按“感知——理解——评价”将其分为“导入初读、精读、深读、总结”几个环节,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这些程序,使之为学生所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程序自己进行学习,进行发现交流,教师精讲、重点点拨,释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回顾这本书的章章节节,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差距很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掌握教学心理学知识是必须的。本书中提及的一些理念,已经做了的,我们要继续坚持,还没做到的,我们要争取做到。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立即出发构建真正的课堂,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6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多个角度来给教师正确的知道,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战争,要猜对对方的作战心里,用兵策略,见招拆招,小到日常与人交往,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才能实现无障碍的交流。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就是要明白学生的心思,顺利的指引学生的学习生活。 我对本书的第十章:满足学生的需求:动机,比较感兴趣。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动机的。

  去逛街,想要买漂亮的衣服,潜在的动机就是想让自己更美丽。努力学习,想考上好的学校,内在的动机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等等。如果给予了最佳条件,最好的动机,学生的潜能能将得到挖掘。当然,每个人做事情的动机是不同的,老师所给学生设定的动机,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森林中有很多不同的树木,对其中一棵树来讲是最佳的条件,可能对其他树来说并不是,比如:柳树需要靠近水源,而橡树则需要远离水源。有的树喜阴,另外一些数目向阳。一些树木喜欢这种类型的土壤,另外一些树木喜欢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些树木是落叶树,需要进行休眠,而其他是常青树。对每一颗树来说,适宜的环境平衡是一定量的水,阳光,空气,空间和温度的混合。动机是一样的:尽管动机内有很多核心条件,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就是要达到基本的平衡。

  因此,动机是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能挖掘其潜能的最佳条件。

  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共同的学习动机。如:在英语课堂上,我会用小印章作为学生这一节课认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英语课本上都会有一个印张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我都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盖章,这些小印章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人成就,每个人都有成为成功者的动机。这个动机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是遇到不同的学习任务,总会有个别同学的动机不那么明显,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不同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7

  将近一个月读完的,每读完一章都会及时做笔记。下面是全本书个人认为比较精华的部分,有些地方对我特别有启发(本来想在这些地方加粗的,发现豆瓣的评论不能对文字进行编辑)。由于豆瓣的文字不能编辑,因此这里该加粗的没加粗......我的evernote上看着还好。

  总结下来,强烈推荐读一下这本书。看完之后,对很多社会现象都可以解释,从而避免自己陷入这种心理陷阱,同时对促进自己的很多方面都有帮助。

  比如自己最喜欢的“行为与态度”那一章,行为和态度可以相互促进,因此有时即使强迫自己微笑,也可以缓和自己内心的苦闷。这很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再比如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怕坐飞机,这是一种易得性直觉的.心理现象。人们会过度重视生动鲜明的例证,因此对错误对象产生不恰当的恐惧,高估其概率。因此一次飞机失事,这种生动的例证会让人们高估其发生的概率。

  再比如,书上说,解释的过程也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知觉。因此当我们说某人好话或者坏话时,人们会试图将这些特质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多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哈哈。

  还有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现象玩一些“心机”,比如登门槛现象。你想让别人帮你忙时,别人可能不愿意,此时你可以先让他帮一个大忙,别人如果不愿,“好吧,既然这个不行,那你能不能帮我这个小忙......”。

  一. 社会中的自我

  1. 自我的概念

  1.1 社会自我

  自我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别人会如何评价我们。

  1.2 自我与文化(文化影响对自我的认识) 1.3 自我认识

  在解释、预测我们的行为时,经常犯错;在预测自己的感觉时,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感觉。

  1.4 知觉的自我控制

  自我效能: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自我效能越高,则可能会更健康和有成就。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控制点:命运是由自己控制的,还是取决于外部机会和力量。越倾向于内控,则可能更优秀,并延长满足感。成功者更可能把挫折看成意外。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促进个人在事情中的控制度,可以增强个人的健康、幸福。

  1.5 自尊

  自尊主要建立在外部因素(外貌、别人的称赞等)基础上的人自我价值感脆弱,更多面临压力、愤怒、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培养自己的才能和发展人际关系,会最终带来更大的益处。

  1.6 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 bias)

  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于自己,失败归于其他因素。在担责上,多数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单了更多的责任。

  盲目乐观上,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不容易遭受灾难、更容易幸免于难,于是常常不系安全带、闯红灯等等。

  1.7 虚假普遍性:我们常常认为别人跟我们想的一样、高估跟我们有同样行为人的数目;

  1.8 虚假独特性:在获得成功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能力或品德超乎寻常;

  1.9 自我展示:虚假的谦逊;自我妨碍(因延误而失败好过全力以赴而失败)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8

  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是从德国学者冯特的研究开始的。在冯特之前,关于人类的心理有诸多的探讨,但大多以哲学的形式出现,并没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科。在15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折服于完美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模型,并且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由机械原理解释,心理学也不免染上了机械决定论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心理是身体对于刺激的反射活动,反过来心理也会作用于身体,即所谓的身—心二元理论。

  后来,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诸多作家中,洛克、休谟和穆勒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对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复杂的意识是多个元素的组合,组合的过程就是联想,这种组合十分类似于机械的组合。这些观点为后来冯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铺垫。也有从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比如赫尔姆霍兹测量了身体的反应时间和神经传动时间,韦伯则测量了身体感觉的两点阈值,也叫最小可觉差。比如,我触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这是两个地方,但是如果我触碰了你肩胛的两个点,只要这两个点足够近,你就分辨不出来这是两个点,这个足够近的距离就是最小可觉差。

  总之,在冯特之前,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冯特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和经验主义学派一样,也把意识经验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以及兴奋/抑制。这些元素组合以后就是意识经验,冯特不同于经验主义学者的是,他提出了统觉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组合不是机械的、静态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积极的组合。一个人要想仔细分析他的意识经验,他就必须能够把意识经验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过程就必须用到内省法,这是一个对于心理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方法,同时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方法。

  同时期,艾宾浩斯研究了人的学习过程,并发现了遗忘曲线,这个遗忘曲线一直到现在还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三位学者则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冯特的理论,布伦塔诺认为冯特的研究集中于心理活动的结果(比如看到了什么),而忽视了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为什么这么看),而这个过程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斯顿夫则反对冯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他认为心理学的基本数据是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人为的、抽象的分解,这个分解过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损坏了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屈尔佩则扩展了内省法,冯特的内省法力求让被试者客观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识,而屈尔佩则鼓励被试者更多的描述主观感受,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被试者体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屈尔佩认为心理学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事实的科学,而不是冯特理解的不依赖于经验者的客观事实的科学。

  后冯特时代的集大成者非铁钦纳莫属,铁钦纳不再关注冯特所关注的元素,而是关注元素的组织过程,或者说构造过程,所以也称为构造主义。为了研究元素的组织过程,就需要更加精确的界定元素,这进而也就需要更加规范的内省法,铁钦纳试图通过标准的提问来规范内省法,但这一试验方法使得受试者刻板的回答问题,遗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信息。铁钦纳的理论受到了学界的普遍批评,以至于铁钦纳本人晚年也不再坚持构造主义,转向维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顿夫倡导的现象学。

  不管是前冯特时代还是后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仍然有意无意的把人看成机械。一直到机能主义的出现,心理学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机械,但机能主义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动物的层次,还没有到人的.层次。机能主义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理如何发挥它的机能,以使得有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发扬光大的背景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渗透。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所着《心理学原理》对冯特和铁钦纳理论形成了较为决裂的对抗。詹姆斯认为心理生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变化着的总体经验,意识是连续流动的,任何把意识分成独立暂时的尝试注定是扭曲的,并强调意识是机能和目的,是为了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是进化的产物。安杰尔的《心理学》对于机能主义的进一步阐释使得机能主义逐渐获得普遍认可,到1930年,在与冯特和铁钦纳的争论中,机能主义完全取得了胜利。

  机能主义的遗产是应用心理学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测试被普遍用于征兵活动中;威特默将心理学用于变态行为的治疗和评估;希利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中心,心理学被用于临床;霍桑则把心理学拓展到工业组织中,发展出了工业组织心理学;闵思特伯格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心理学。

  无论如何,在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更像是一种人文科学,而华生试图将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聚焦于可以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不是对于心理活动的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行为主义肇始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条件反射,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典范。爱德华托尔曼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称为操作主义,顾名思义,操作主义关注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为必须能够客观观察和操作定义,这有这样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则主要是斯金纳的行为矫治,通过奖励强化一种行为,通过惩罚抑制一种行为,以此来达到是对于不良行为的矫治。以上的这些行为主义仍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种机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种动物,以此来假定人对于环境的刺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反应。而班杜拉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也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学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机器去研究,后来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阶段,心理学终于不再把人看成机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种高级的动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阶段,心理学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开始关注人的痛苦、恐惧和困惑。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既统一又区别,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驱,弗洛伊德关注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潜意识才是人格的驱动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确定的潜意识里,只有性,再无其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问题主要是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或者说主要是有关潜意识中的性欲与意识中的性欲被压抑的矛盾问题。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问题是对于潜意识中性欲的地位过于绝对和唯一。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中不仅有性欲,还有权利欲,权利欲也是人格的驱动之一,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潜意识中不仅仅有性欲和权利欲,人类的各种欲求不满都可能成为潜意识中埋下的隐患,并且潜意识在不同的人种中、人类进化的不同时期、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而且荣格认为潜意识很可能有预示作用,这使得荣格的理论有点神秘主义。不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还是荣格,他们都承认,联接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是梦境,所以,通过对于梦境的分析是研究潜意识和精神问题的重要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许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成就,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个等级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低等级的需求达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论中,对于人性充满了失望,每个人都是追求性欲和权利欲的可悲个体,他们的精神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肮脏的人性决定的。荣格对于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认为人性不是肮脏和破坏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而到了马斯洛,则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建设性的,简直就是光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马斯洛认为人性远远不止于此,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范文9

  礼仪,是个人文明素养在社会交往中的集中表现。一个具备素养的人,总是会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恰当而得体的言行礼仪,给人以优雅的仪态印象。这种得体的礼仪恰恰也是个人融入社会交往活动的基本要求。

  就拿第一印象来说,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否良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们的社交前途是否顺利。心理学家指出: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这些印象的形成只不过需要短短的3分钟。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最初的45秒尤为重要。这45秒需要注重很多礼仪,比如怎样微笑、握手、对视、行走、打招呼,甚至之前更长时间的怎么着装打扮等,这都是为了整饰好你留给别人的印象。

  其实,礼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交往中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大多数读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素养和技能。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它抛开过去我们所熟悉的外在礼仪教条和规范,而从交往双方心理上的反应来看待我们的言行举止,从而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促进双方交往的愉悦氛围,取得交往的效果。所以,下面这个共识尤其重要:任何礼仪都应该在对方的心理上产生愉悦之感。那些教条式的、僵化的礼仪形式未必就是真正的得体行为,事实上也无法达成最有效的交往效果。只有打破腐败的教条,才能走出新一片天地。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6-29

《心理学》读书笔记07-05

心理学读书笔记06-25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03-05

心理学读书笔记06-20

心理学读书笔记01-23

《心理学》读书笔记11-08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06-22

心理学书籍读书笔记06-22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