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原文、翻译及解析古诗

时间:2024-11-11 23:29:58 雪桃 冬至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原文、翻译及解析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原文、翻译及解析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原文、翻译及解析古诗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译文

  每年冬至节,都一家人,在异乡为客,生活穷困潦倒。

  江上风景虽好,唯独自己渐渐老去。时间长了,就连这些异乡的风物,也觉得和家乡的一样。

  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后离开皇宫的往事来。

  每到此时,心里无限感伤,顿觉前路迷茫,何处才能见到三秦。

  注释

  (1)至日:指冬至、夏至。这里指冬至。

  (2)泥:缠着。

  (3)形容:外貌;模样。

  (4)风俗:指一地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5)杖藜: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6)丹壑:指峡谷深渊中一汪水池。形容山中胜景。

  (7)鸣玉:原指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后常常比喻出仕在朝。

  (8)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唐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

  (9)心折:心惊,心碎;伤感。形容伤感到极点。

  (10)一寸: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11)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分给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因称关中为三秦。

  赏析

  杜甫这首《冬至》从题材上看属羁旅诗,抒发了对流离异乡与仕途无望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首联,“年年”对“忽忽”,对偶、叠词妙用,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依据《诗源辨体》的点评:“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dài]荡,遂入小变(和以前不同)。一般律诗,首联尾联并不要求对偶,可是诗人却有意为之,八句皆对,何故?只因一气呵成,舒畅淋漓,故脱口而出,并无违和感。所谓“情到深处句便工”,读来感同身受。

  首句“长为客”三字,可为一诗纲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至日”,即冬至。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得不说,全诗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莫过于“泥”。泥,表示沾着、黏着,让人无法摆脱又苦于其中。准确表达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同时,这个“泥”还会让人联想到冬至日的雨雪天,诗人经常行走在真实泥泞的道路上。这个泥,既有本体的表述,又有深层的寓意。所谓一字难改,就是说的杜诗吧。

  颔联,“江上”二字,点明写作地点。唐代,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这样的节日本应在家,摆上好菜,温壶好酒。可是诗人却做不到,他们一家人正在江上四处漂泊,生活没着没落,归途无期,仕途无望。也许,正是在江上,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才引发了诗人堆积如山的感叹与忧愁。诗人的容颜,早已在漂泊中形容枯槁。为什么用一个“独”呢?真的是只有诗人一个人老去么?当然不是,这一个“独”,是为了与下文天边风物呼应。山河未变,而人先老。“自相亲”三字,也是用得非常老练,呼应首句“长为客”,正因长时间他乡作客,才能与这些异地风俗相互亲近。

  颈联,“杖藜雪后”对“鸣玉朝来”,“临丹壑”对“散紫宸”,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通读中间二联,不难发现“江上”句为实,“天边”句为虚;“杖藜”句为实,“鸣玉”句为虚,诗人采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尾联,“心折”意为伤感到极点,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寸,指心为方寸之地。这一句,纪晓岚认为是凑字数,为全诗之败笔,亦有人认为过于苛责。实际上“无一寸”,正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特殊日子感伤的程度。路迷,标明诗人找不到出路,也预示着战乱又起,切断了诗人回乡的路。可即便诗人过得如此落魄,仍然心忧天下,寄希望于朝廷,能够平定战乱,收复河山。

  “三秦”借指位于陕西西安的朝廷,表现了诗人对盛唐时代的无限思念。何处,说明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十分迷茫。

  这首诗,明显是作者写于晚年,当是靠山严武去世之后五年内所写。与此诗沉郁大不同的,诗人之前还写有一首轻快的《小至》,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此时阴气开始收敛,阳气开始回升,诗人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说明了冬去春来的交汇景象。

  “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在在这首诗歌的感情全无《冬至》的低沉,昂然向上,想必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对于杜甫而言,那是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我虽身处异乡,但这里景物与故乡的并无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醉方休吧。”这也是作者对于“天边风俗自相亲”的另一种诠释吧。

  解析

  首联“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直接点明了诗人多年来每逢冬至都在他乡做客的漂泊经历,以及这种长期漂泊所带来的无穷愁苦。“年年”强调了时间的长久,“长为客”则凸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一个“泥”字更是生动地表现出穷愁如泥沼般将诗人紧紧缠绕,难以挣脱,让读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种愁苦、阴冷的氛围。

  颔联“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承接上联的“穷愁”,进一步描写诗人旅居他乡的境况。诗人看到自己在江边的形貌,感觉只有自己在衰老,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而“天边风俗自相亲”,看似写各地风俗人情各自相亲,实则透露出诗人作为异乡人的孤独与对故土风俗人情的思念。这两句以粗线条勾勒出诗人的“形容”,使首联的穷愁更加形象化。

  颈联“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中,诗人在雪后拄着藜杖来到丹壑,这里的“丹壑”是眼前的凄凉之景,而“鸣玉朝来散紫宸”则是诗人回忆起在长安时宫中早朝结束后官员们佩玉鸣响离开紫宸殿的情景。今昔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今日的落魄与往昔的热闹形成的巨大反差,也把诗人内心的“穷愁”更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尾联“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是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心折”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仿佛心已经破碎不堪。“路迷何处见三秦”,诗人因久客难归而对人生路途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这里的“三秦”代指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渴望回归却又不知路在何方的无奈。

  总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将他晚年漂泊生活的苦与愁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每一句都相互呼应,情感真挚深沉,让读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诗人的寒冷与愁绪。

【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原文、翻译及解析古诗】相关文章:

冬至杜甫古诗翻译12-25

北宋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翻译及解析04-14

辛酉冬至古诗解析10-25

唐朝诗人司空图《河湟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04-14

浣溪沙原文「翻译」赏析晏殊古诗11-25

《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及翻译赏析12-22

邯郸冬至夜思家原文、翻译、赏析11-01

减字木兰花·冬至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冬至的古诗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