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评课稿

时间:2024-04-14 15:31:38 其他 我要投稿

《三顾茅庐》评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顾茅庐》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顾茅庐》评课稿1

  一、优点:善于开发、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许老师的《三顾茅庐》在文本的拓展上也处理得很有新意。在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巧妙地插入了《出师表》片段,既丰富了文本,又引导学生体会到诸葛亮当时的心情,从而更深地感受到刘备的诚意。这个课例给我们一个启示: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不断更新、拓宽,不断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将是取之不尽、丰富多彩的。

  二、建议。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三顾茅庐》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错的:以体会刘备的诚意为主线,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谈感受;引入《出师表》片段,让学生走进诸葛亮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刘备的诚心;最后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刘备对话,产生了生成性语言。整个的教学设计很有层次。但教师在有些环节仍表现为牵着学生鼻子走,这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在教学“二顾茅庐”、“三顾茅庐”时都用了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刘备的诚意?这个问题的出示一下子框住了学生的感受,限制学生只能从“体会诚意”这个角度去解读文本。而事实上,学生阅读课文后,会有多种不同的感受,或喜欢张飞的率真可爱,或讨厌刘备的工于心计与虚伪,或感动于刘备的诚意。教师最好先让学生接触文本,自主体验、感悟,给他们畅谈感受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拔高他们的阅读体验。

  2、营造大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 《三顾茅庐》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但可惜仅仅停留在“诚”这个表层上,如有个学生说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事实上“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还有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尤其在对人学生的回答才高度需求的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有其现实意义。如果教师再追问一句“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有什么启发呢?”也许能引导学生领悟到这个成语更深的意蕴,从而使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更大气,更富有时代气息。

《三顾茅庐》评课稿2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沈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课堂有三点值得学习:

  一、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巧妙合理。教学板块清晰,复习导入后,直接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入手,让学生品读文章,品味重点词句。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从而也体现了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者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刘备动作的词,进而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课堂中,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阶下等候,快步见面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刘备的`谦恭和诚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

  三、拓展适度,课外延伸恰到好处。对“下马”代表尊敬的拓展,对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拓展,对刘备、诸葛亮年龄与地位的拓展,帮助学生对“尊重”的理解;对三分天下及诸葛亮出山后所打胜仗的拓展,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所有的拓展无不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可谓点睛之笔。

  四、对于“恭”的教学也是匠心独运。既进行了生字教学,又因为心字底,让学生明白刘备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的诚心诚意。

  建议:

  1、课文中的三句比喻句教学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沈老师能巧妙地将其进行集中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凸显教学的重点了。

  2、本文可以学习的重点比较多,可以做适当的取舍,有舍才有得。

《三顾茅庐》评课稿3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因此,王老师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特点”上:(一是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二是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旷世奇才)。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整堂课的教学,王老师以“从哪里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让人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教学时,王老师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重点词句,并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感情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在感悟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进一步的感悟人物特点。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中,王老师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出了其引导作用,以至于让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够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顾茅庐》评课稿4

  语文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语文课应该是简单的、扎实的、朴实的;语文首先是姓“语”。以上观点都是对当前新课程下的语文课的很实在的思索。今天我听了董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很好地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是一堂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紧扣“求贤若渴”,自读自悟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阅读,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结构紧凑、扎实、有效。学生围绕刘备“求贤若渴”这一中心,自由找重点句,抓重点词自读自悟,层层深入。看似自由,其实在课堂中却能多次看到教师精彩的引领作用,如在学习刘备三顾茅庐时的动作语言,让学生感悟他的求贤若渴。学生在自读感悟了3句句子后,教师适时地穿插了有关历史资料说明“等候的时间长”,最后教师又通过师生合作反复朗读的方式,突出刘备的“恭恭敬敬”。整堂课师生的合作很常态,语文味十足。

  二、走进人物内心,指导朗读。

  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读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刘备“诚心诚意”是真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他们当时的想法,指导学生朗读,祈祷了很好的效果,刘备的大声斥责,张飞的卤莽,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得惟妙惟肖。指导朗读时,教师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能力的培养。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朗读很有层次。

  三、注重课程资源整合,具有大语文观。

  本课中紧紧围绕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教师不时插入有关刘备和诸葛亮身份的资料,以及刘备等候诸葛亮时间的内容更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在课的最后又观看了刘备和诸葛亮相见的场面,更深地感受到诸葛亮正是被刘备的求贤若渴精神所感动才出山辅佐刘备。教师还通过小建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尊重人才的故事。整堂课形成了课前引导——课中指导——课后延伸”的整体探究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师具有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

  四、研讨之处:

  刘备在三顾茅庐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张飞,张飞的卤莽更突出刘备的诚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对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的感悟,还应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的理解,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的体现。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刘备恭恭敬敬等候的时间之久时,拓展了一个资料,这对文本的理解很有好处,但所呈现的资料的古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如半晌、时辰等,这样的拓展才更有效果。

《三顾茅庐》评课稿5

  听了张老师课,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巧妙合理。从全班开始诵读名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教学板块清晰,接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研讨“三顾茅庐”的意思,让学生通过品读刘备与张飞等人的对话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一般,张弛有度。

  二、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张老师紧扣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中心组织教学,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特点。通过刘备和张飞语言的对比,师生几次品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刘备尊重人才的.感受。

  三、尊重主体,课堂教学扎实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自主的,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时时展示着张老师的信任与鼓励,如读张飞说的话时,老师说:“读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老师相信你会读好的。”有这样的信任鼓励孩子能不读好吗?

  建议:张老师的课堂上感觉学生读得太少,语文课以读为主,如果以读代讲,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否会更好。以上是本人愚见,与张老师共同学习。

【《三顾茅庐》评课稿】相关文章:

三顾茅庐评课稿06-19

《三顾茅庐》评课稿12-16

三顾茅庐评课稿03-11

《三顾茅庐》评课稿范文07-01

三顾茅庐评课稿4篇03-11

优秀评课稿优秀评课稿02-13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语言课评课稿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