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稿必备(实用)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规律》评课稿必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1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7、毛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师有戴眼镜的和无戴眼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指出错误,并强调怎么排列我们才能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2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3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有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出示学生喜闻乐见,喜欢的六一节日的装扮主题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十分亲切自然,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一出示彩旗、彩花和灯笼,男女生的排队跳舞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话表述规律和猜测接下去物体的排列规律。在教学课件中用了圈一圈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摆放都是以两个或三个为一组的,看起来更加一目了然。学生在观察、探究、猜测中发现规律。
练习多样,层次分明,巩固有效。在练习中,屠老师通过涂一涂,说一说等不同形式,不同梯度的练习,由易到难。从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到创造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每个练习都精心设计,有明显的针对性,巩固性,实现了练习的实效性。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习惯培养,始终如一。屠老师针对低段学生学习培养的特点,采取课堂中教师的'提醒,学生的互相学习,口号提醒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
这节课值得商榷的问题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都会找规律了。问题是:当学生找到规律后,是否要求他们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将找到的规律表示出来,又该要求学生的表述达到怎样的程度?还是只要学生感悟到规律,会摆,会画就行了?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4
今天听了周xx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她分别从猜谜导入,引出规律、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动手操作,感受规律、联系实际,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延伸规律这十二个层次展开教学。
一、猜谜导入,引出规律
让学生从简单的猜谜游戏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规律的存在,通过先出示熊猫、小狗,让学生猜后面的动物,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创设了红花和蓝花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随意观察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了不同的探索过程,有不同的体验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现的规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把获得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简单数学模型。并通过让学生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感知不同的规律。
四、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通过欣赏与广泛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晚会时用的礼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装扮生活,美化生活的愉悦。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5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是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五(下)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以往这些内容大都出现在奥数辅导和比赛中,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很大帮助。那现在新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到了教科书中,一方面可见这些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可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视。
《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从课程标准的表述里我们能够体会到,探求活动、探求过程比探求结论更加重要。如果教学的着眼点、着重点不放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上,而过分关注结论,可能导致教学从探索发现规律变成接受记忆规律。因此,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
章老师的这节课,《找规律》力求重心放在“找”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全过程,体现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具体如下:
1、充分利用导学指南,打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进的高效的课堂。
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周期问题”、“植树问题”、“搭配问题”?这些内容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章老师设计了课前探究活动——《导学指南》,这样设计既为课堂教学节省了许多时间,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其中的蕴藏的规律。
2、注重在体验中发现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内涵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就这一点,章老师出示了例题之后,先放手让学生交流、汇报,问“你是怎么得出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能演示一下吗?”先汇报了框2个数,师生共同体验了思考过程,操作过程,得出“列举”“计算”“平移”等不同的方法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要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平移”这种方法最好,有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样的认知,在平移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注意到这关键点。接着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通过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共同来平移。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接着提问,引起思考:用平移的方法比较麻烦,我们能用别的方法来找规律吗?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连续框4、5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再次框一框,验证计算的方法是否正确,从而确定规律。
经历了这个“填表—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传递给学生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教给学生今后遇到数学问题可以怎样去研究、怎样去提炼、怎样数学地表达。只有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去研究我们的教学内容、去构思教学设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打开一扇窗,让学生领略到数学教学以外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
3、及时反馈,拓展提升。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在得出了计算的方法之后,章老师通过几道有层次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找到的规律,独立解决具体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如座位——小方和小英坐在礼堂的那一题,连续设计了3个问题,(左右固定、左右不固定,由一横排到圆圈)左右不固定讨论“为什么要乘2?”,其中如果18个座位围成圈形,学生自觉议论开来,教师再次利用课件围成圈形,让学生直观思维。”再如日历题(其实是加法原理),这些变式题的.设计,大胆的拓展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以点到面,从一个问题推广到所有类似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公式体会符号算式(公式)的内涵,这样真正上升到抽象的阶段,使学生对数学规律有了更为理性的把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部分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无序到有序、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在获得找到规律的成就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的图形覆盖的规律;
6、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动画演示,让学生清新直观感知移动的过程,数出移动的次数,为理解规律垫底了基础,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我个人都认为一节数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1、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2、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今天章老师的课正是具备了这两点,总之,老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以现代的观念、巧妙的设计、灵活的方法、愉悦的情感,清晰地思路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不足之处:
作为以“找规律”为课题的数学课,把握找规律的落脚点——找规律重在“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精彩发言中出现的有价值的数学思维动态,并使其得以延续。希望章老师更要注重倾听和思考。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6
本学期听了胡老师的找规律这一节课,现在说说我的感受。两节课两位老师都合理运用了课件,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收放自如,以生为本,课堂互动良好。在最后的练习方面,练习内容还要甄选一下。找规律的过程要深入到数学的本质。对于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是很容易找到的。教学走到这一步还是浅层次的,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规律?要引领学生走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一一对应,让学生借助这个工具,达到对规律的本质认识。
规律的描述不应强求统一,而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习惯。不少教师教学时,先借助主题图教学“两端的物体”“中间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其实教材没有给出标准的叙述。我想教材的意图还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只要准确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太多的限制。
要通过变式去理解规律,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一一间隔的排列形式,除了例题中的两端相同的情况,还有两端不同,排成圆形的情况。通过画图、实物展示、动画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有剩余,排在外面的多;如果没有剩余,就同样多。通过变换的形式去认识不变的本质。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7
这是一篇关于一年级找规律评课,一年级找规律评课稿,一年级数学找规律评课的文章。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
5月25日,终于听到和老师精彩的课。长时间没交低年级了,对低年级教学陌生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有个性、聪明、视野开阔,如何上好低年级的课,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心里面一直很佩服低年级老师,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新颖,教学风格独特,课堂调控得非常好,节奏松紧分寸拿捏得准,和老师的《找规律》就是一节很好观摩课。通过听课学习,谈谈一点心得:
一、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从和老师接到上课任务以后,就开始着手备课,对于一个有多年教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对于上这样一节空开课,应该是小菜一碟,可和老师却很认真对待,安排好时间,提前备课,做好充分准备。从一开始时间的不确定,到最后定下来,和老师没有任何怨言,她以学校大局为主,对学校的大型活动让路,包括学校的教学、家长开放日、同一天的语文科组公开课冲撞等,和老师都自己排好时间,改动原来设定的时间来迁就、方便全科组的老师集体听课学习,她不从个人方面着想,不是抱着应付了事心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实在感动。
二、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金老师设计“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让学生猜下面出现的是什么水果,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老师的问题“你是怎样知道的?”,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学生也马上会用流利的准确的语言回答“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三、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和老师多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图形排列并展示,通过课前感知规律——情境中发现规律——操作中深化规律——体会中创新规律——生活中应用规律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进行教学。金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借助课件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探索规律的各种活动中,自主探究、主动地去发现,创造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知识梳理,归纳规律
从新课开始,和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例题,到课堂练习各个环节,都能及时让学生说出按什么的规律来排列,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规律所在,其实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新课导入就引导学生说出按什么顺序排列,例题在黑板板书以及课件演示都清晰地每组的规律归纳出来,例如彩旗是“红黄为一组”、小花是“绿紫为一组”、灯笼是“紫红为一组”等等,通过引导、归纳、板书,使学生掌握规律,并能把规律完成进行表述。
课堂上还充分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学生学的轻松,老师也从容组织课堂教学,课间穿插拍手找规律、听音乐等,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又使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可见和老师匠心所在。一节课下来没有感到压迫、紧迫感,气氛轻松愉快,心情愉悦。
听完这节课,除了学习金老师有点之外,本人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1、可以再调整一下课堂节奏,使课堂组织更显紧凑,增加密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有规律的现象,更彰显课堂的有效教学。
2、在提高方面,和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涂熟练,设定了一条星状手链,让学生涂颜色。当时我们几个听课老师同时讨论:如果再放开一点,只要求设计一条精美手链,我想会更发挥孩子积极性,更开拓孩子想
象力,从、颜色、图形、排列等,聪明的孩子思维能得到更大发展,使整节课的深度得到提升,使孩子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8
11月7号上午听了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崔老师年轻又充满活力,整节课的思路清晰,课堂讲解透彻,教态自然。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但丝毫没有“青涩”的感觉。
课后,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九个人聚在工作室对这节课进行评课,大家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感觉崔老师在这节课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最后,高红妹老师给我们做了点晴之笔的点评,肯定了崔老师的教学效果,肯定了老师的教学思路,肯定了本节课的难点攻克得比较好。但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难点的处理还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彻底,才能更好的照顾中下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给出了修改意见:
1、给的任务要明确。
2、给的合作时间要明确。
3、小组每人的分工要明确。
4、汇报时学生的语言要规范,要让全班同学都参与。
5、对本节课的余数:0、1、 2、分别代表那个颜色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才能类推和应用。
高老师不愧是名师,一下子就点出问题的关键,每个人心里一下子都豁然开朗,也能更好的体会到这节课的精采。
真的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要好好的珍惜啊!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5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一、听了宋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宋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宋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小编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9
《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吴老师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所以吴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
吴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再过一个多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高兴吗?到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我们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也没有亲手布置过教室,就先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布置的?(出示主题图)感觉怎么样?问:
1、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彩花、灯笼是不是随随便便、乱七八糟放的?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接着去找找彩旗的规律:(出示课件:彩旗按红、黄交替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请大家猜一猜,最后这面彩旗会是什么颜色?看看对不对(课件:最后一面变成黄色)?。你们是怎
样想的?(课件:出示规律的划分线说说彩旗的规律是什么?再采用2人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彩花、灯笼和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二、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中其实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三、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吴老师在课中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有学生说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有规律的,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音乐中的节奏也是有规律的。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过马路时的红绿灯是有规律的,有的.说人行道上的斑马线是有规律的,有的说教室里的电灯排列有规律,还有的人的两只走路时也是有规律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
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10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11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找规律》评课稿必备12
5月31日上午第三节课,我们数学组的老师齐聚在一年级五班,共同学习了张鑫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回顾张老师的教学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巧妙的“设”
导入部分张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挑战记忆的游戏,第一幅图中的图形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没有学生记住图形的排列顺序,第二幅、第三幅图中的图形有规律,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这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规律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更美观,自然引入课题,为下面学生探索规律,体验规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适时的“引”
根据导入环节的第二、三幅图引入新课,学生虽然明白每一幅图中的图形都有规律,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些啰嗦,不会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图形的排列规律。张老师适时引导,先让学生听老师说,再由个别学生尝试说,三、大胆的“放”
在新知传授过程中,张师能够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得“放手”于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出示的主题图中自主探索、寻找、认识、感受、发现规律的存在,并突出“找”这一过程。通过“找”彩旗、“找”彩灯、“找”小朋友的排列特点,有哪些规律,让孩子们找一找,说一说,发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使学生在充分发现规律、感受规律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开放的“摆”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动的过程。张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贴画,以小组为单位,创设有规律排列的图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找规律》评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评课稿12-18
找规律评课稿06-12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11-21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12-15
《找规律》评课稿12-18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10-06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09-19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09-03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09-04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