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0 09:39:40 设计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设计理念

  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2、根据示意图分析、解决问题

  3、反思解题过程

  (1)引导交流: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用以前学过的列表的'方法能把信息整理清楚吗?这样一个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用什么方法能将条件和问题整理清楚?

  使学生明确: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如果画个图就可以将题意表达的更清楚了。

  (2)自主尝试画图

  要求画出的图能让人更清楚地看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组织交流: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结合示意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画的好?哪些需要改进?

  重点引导学生关注:a.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b.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根据刚才的讨论,修正自己画的图。

  看示意图分析: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什么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

  你认为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一般怎样做?

  明确:

  理解题意画示意图整理信息

  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交流

  学生尝试画图、交流汇报

  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

  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提问: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鱼池的长?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鱼池的宽?你能解决吗?

  2、想想做做第1题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画图,同桌检查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并结合所列式子再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让学生结合示意图或所列的表格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哪一类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一般常用哪种解题策略?你还有什么收获?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五、作业设计

  校园里原有一块面积是210平方米的长方形草坪,如果草坪的宽增加6米,面积就增加到300平方米,原来草坪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六、教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策略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过程:

  分了五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导入,先出示一个条件,让学生初步体验只有一个条件无法求出问题,接着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一个能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只有两个相关联的条件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是教学例题,感悟策略。出示例题后重点让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从两个角度提炼出了数量关系,然后说解题思路,主要讲清楚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条件什么。完成填表和列式后沟通了两者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解决问题时我们紧紧抓住条件在思考。揭示课题。

  第三环节是变式沟通,形成策略。通过两个变式的教学,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知。接着安排了皮球那道题目,学生对条件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个题目结束后,安排了回顾反思,这一环节是新教材比较强调的,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四环节是练习巩固,运用策略。选取了想想做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最后在分析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第三个小窍门。紧接着请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第5题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一是学生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二是国际象棋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三是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四是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第五环节是课堂总结,交流 收获。回顾学习了什么内容,以及解决问题时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作合理的取舍。

  教学准备:

  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策略”是什么意思吗?(指名答:方法)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是用哪些策略去解决问题的呢?(画图,列表)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旧知引入,激起学生回忆,帮助学生打开原有知识结构,为新知的有效建构作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场景图,自主读题。

  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提问: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我们能帮助王大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18米)

  师:长、宽的和又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

  生1:长、宽的和应该是18÷2=9米。

  生2:围长方形必须知道长和宽是多少。

  (2)动手操作: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围一围,说出你围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一一列举出来。板书:一一列举

  (小组合作摆小棒,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

  ①汇报交流:

  生1:长8,宽1米。

  生2:长6,宽3米。

  ②师:用小棒围来寻求答案感觉怎样?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会怎样?

  生1:用的时间会很多。

  生2:用小棒围会比较麻烦。

  生3:答案可能有重复和遗漏(板书:重复、遗漏)

  [设计意图]以帮助王大叔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运用填表列举。

  (1)拿出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3上的),动手操作

  师:请大家用表格把几种围法一一列举出来。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长方形的面积(平方米)

  (2)师:一共列举出多少种围法?

  师:比较学生两种围法(有顺序和无顺序)哪种好?板书:有序

  师:用表格列举与摆小棒相比有什么好处?

  生: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在列举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这样答案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3、反思列举方法。

  (1)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生1: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2: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2)师:如果你是王大叔,你会选择那种围法?

  生1:第4种(长5宽4)

  生2:因为第4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羊圈最大,王大叔就能养更多的羊了。

  4、感悟列举策略。

  小结:同学们都开动了脑筋,而且分析得很有道理。通过一一列举可以将答案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来。大家为王大叔解决了难题,为了表示感谢,下面王大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比较归纳,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

  5、游戏活动。

  拿出飞镖和靶盘,让学生认识一下靶盘及其环数的分布(与P64练一练靶盘一样),介绍游戏规则。

  师:咱们来做个投飞镖的游戏,看看能投中多少环。(指名一生掷飞镖)

  师:如果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投的话,也投中两次,你觉得他可能会得到多少环?把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的列举在课前准备的表格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结游戏:指出106与88的得分是相同的,应该算一种,所以这题一共有5种不同的环数。大家在一一列举时还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合理的取舍。(板书:一一列举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6、自学例2

  师:王大叔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再来帮帮他吗?(出示例2及其场景图)

  师:“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还可以订阅3本)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列表。

  生2:有序的一一列举。

  师:列举时,你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然后再订阅几本的情况?

  生:从只订阅1本的开始考虑会比较简单。

  师: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是哪几种?(3种)

  如果订阅2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分别是哪几种?(指名回答,3种,让学生明白这个地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列举:《科学世界》《七彩文学》,《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数学乐园》)

  如果订阅3本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1种)

  师:那么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订阅方法?(7种)

  师:拿出我们课前准备的表(教材P64上的),用打“√”表示订法,动手做一做,完成这个表格。(教师巡视,对于困难的学生可作适当的指导)

  师:怎么从这张表中看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么看?(竖着看,一列就是一种订阅方法)

  师:通过一一列举,不但能看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而且还能看出每种订法分别订的什么书。要得到全部答案,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说出: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解决前两个问题的经验,通过自我反思自学例2,既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考查,又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巩固了方法。

  三、课堂练习。

  课本第66页1、2、3,当堂校对。

  [设计意图]考虑到时间比较紧,课堂练习既作为巩固又作为课堂作业,并当堂进行校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弥补学生不足,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课堂效率。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一一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是国标本数学与原来教材相比的一大亮点,在遇到问题时,如何采用“策略”、采用何种“策略”,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有序思维”和“枚举”的特点和价值。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例1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用火柴棒去围长方形,让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摆放之前,我设计了“长、宽的和是多少呢?为什么要知道长、宽的和?”这样的问题,这让学生体会到求出长、宽的和是围长方形的关键所在,为学生的分析创设了一定的坡度。在动手围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学生按顺序找出了长和宽,有的学生无序找出了长和宽,通过比较,学生感到有序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为了让学生从围一围过渡到用表格一一列举,我提出了“如果是100根栅栏用小棒围又会怎么样?”进而体现出用表格一一列举的好处。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注重了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将“练一练”安排在例1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轻松的巩固了新知,明白了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同时应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作合理的取舍,进一步优化了策略。接下来的例2是让学生进行订阅报刊,对订阅的要求,学生能很快了解。用表格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已经成为他们的首选。总体来说,要学生熟练地一一列举,还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在练习中感悟,为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积累经验。

  二、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是需要动力的。现代数学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将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即兴趣的激发。本课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取生活中的,学生可以解决的学习问题,以助人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适当的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保证了学生参与体验时空。学习素材和学习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3)、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难点: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巩固对11—20各数的认识,以解决排队中的问题,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再学习“排队中的学问”,重点已不在于对基数、序数的认识,而是让学生理解两数之间数学个数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在理解“间隔人数”这一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实际的排队情景,让学生在实际中感悟“之间”的意思。

  教学建议:

  “排队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但是这里面蕴含的数学问题却是学生从未想到过的。“排队问题”学习目的,是理解解决有关排队中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会根据不同的思考方法列式;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画图的形式来理解解决排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尝试从优化的角度考虑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在此阶段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类似问题。但学生在理解和计算“间隔人数”这一问题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讲授新课之前先进行了排队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理解“之间”的含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接受后面的知识比较快。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数数游戏

  (1)、 从12数到19

  (2)、从20数到14

  2、从同学们熟悉的排队入手,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引导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排队中的学问。

  (用学生常见的游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参与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在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出示课件教材79页情境图)

  (一)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1、 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 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几,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出示课件知道了什么?)

  (用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起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 独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学生,动手排一排。

  2.小组交流:怎么排的?

  3、 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

  生可能汇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同学。(师在黑板上示范板书方法二:○○○○○○○○○○○○○○○

  师:大家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这两个○分别代表谁?

  生:第一个代表小丽,第二个代表小宇。

  师帮忙简化:可以这样画图 ○○○○○○

  学生可能汇报:还可以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课件出示怎样解答?)(板书方法一:11 12 13 14)

  师提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

  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0和15 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要求数他们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多样化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突出讲解用列算式解决的方法

  师:同学们真棒!不过刚刚我看到了有同学是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结果不是4,大家一起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学生找出原因得出:15-10这个算式不对,应该列式为15-10-1=4。(板书方法三:15-10-1=4(个)

  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

  解答正确吗?(板书口答: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数数、画图的方法来想一想、说一说。

  (教师帮助学生方法优化)

  归纳总结:刚才我们用数一数、摆一摆和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看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小动物按顺序排队,小猴排第十一位,小兔排第十七位,小猴和小兔中间有( )只小动物。

  2、做一做(出示教材79页情景图)

  3、(出示教材80页第5题情景图)今天是星期一,今天有雨,运动会推迟3天再开。推迟后,运动会星期几开?

  4、(出示教材81页第6题情景图)今天我从第10页读到第14页,明天该读第15页了。他今天读了几页?

  5、18个小朋友排队,从前往后数,林林排第3个,从后往前数,东东排第3个。林林和东东之间还有几个小朋友?

  四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一:○○○○○○

  方法二:11 12 13 14

  方法三:15-10-1=4(个)

  口答: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5

  授课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第八册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P89~90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上新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位哑巴走进商店想买一把锤子,他用手语比划了好几遍,店主硬是不明白他想买什么,哑巴灵机一动,做了一个敲钉子的手势,店主就立刻明白了哑巴想买把锤子。此时来了一位盲人,他也想买一把锤子,你们猜

  他会怎么做呢?为了买锤子,哑巴和盲人,采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些方法我们称“策略”,可见,策略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各不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香港迪斯尼乐园,去过吗,想去吗。这是迪斯尼乐园的喷水池,喷水池周围有四个长方形的花坛分别种有郁金香、月季花、兰花和蝴蝶花。建筑师们在修建工程中,遇到了些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帮他们解决吗?首先让我们走进郁金香花坛。

  ⑴1号长方形花坛里种的是郁金香,花坛长8米,在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原来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从这题中你们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想想看,我们能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得更清楚些呢?谁来说说看(生:整理文字、列表、画图等)

  用你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把这道题的信息整理一下。(教师巡视,收集资料)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策略(1、整理文字或列表的方法,2、画图的方法等)

  整理文字: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列表:用的是什么策略?介绍一下。

  画示意图:

  请你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策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有没有要完善的地方(要求不要太高,学生只要能清楚表达出条件和问题就行)

  ⑶比较:比较这几种策略,哪一种整理的方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列表、画示意图)列表整理信息是上学期学过的策略,今天我们将研究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策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画一下。 ⑷教师示范画图。

  要先画长方形表示花坛原来的面积,长是8米,修建时长增加3米,这个花坛的'面积增加18平方米,增加的18平方米在什么地方?谁来指一指,怎样表示呢?

  8米3米

  ⑸你们能用这种画示意图的策略来整理题中的信息吗?拿出练习纸,画画看。

  ⑹要求花坛原来的面积,它是个什么图形?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长知道吗?宽呢?(板书:宽)怎样求?18÷3为什么?求出了宽,下面的问题会解决了吗?在练习纸上做一做。

  ⑺交流反馈解题的情况。

  宽:18÷3=6(米)

  面积:8×6=48(平方米)

  ⑻刚才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的,通过画示意图可以把题中的信息表示的更清楚,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策略继续解决问题。

  2、循序渐进,深入问题。

  出示题目2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月季花,原来宽20米,后来因扩建道路,花坛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花坛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的花坛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⑴还有哪些信息示意图中没有表示出来呢?

  ⑵你们能把它画出来吗?跟老师的一比,看看你们画的对吗?为什么用虚线表示?

  ⑶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出现在花坛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学生结合算式说说解题的思路。

  ⑷同样是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分析问题,这题与第一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深入交流,展开问题。

  3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兰花,如果这个花坛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先在图上画一画,再解答)

  ⑴“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这里的或者是什么意思,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分析并解答吗,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⑵四人为一小组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⑶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4、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下面还有一道题,要考考大家了。

  4号长方形花坛种的是蝴蝶花,长50米,宽40米。修建时,花坛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花坛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上画出增加的部分或在纸上列表,再解答)

  ⑴学生独立完成。

  ⑵交流:让学生先用列表的策略方式来解答。

  ⑶有不同的策略吗?

  先让学生从自己所画的示意图中指出增加的部分,再根据示意图说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⑷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今天我们学习的策略现在看来是最简便的。但是,随着你们知识的增长,将来一定会发现更多、更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

  策略:画示意图

  寻找长方形的长和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梳理以前的学习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积极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梳理和体会以前学习中用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策略。

  生活中,有时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尝试使用,体会策略。

  结合图片出示问题:

  1.要知道大树的高度,你有什么好的策略?

  2.要求出土豆的`体积,有哪些好的策略?

  三、结合课本,回顾所学。

  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教师适时评价点拨。

  【(1)画图①可以帮助我们列举出所有的情况;②能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十进制、分数的意义和运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③画图能帮助我们分析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2)列表①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进行推理;②能帮助我们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3)猜想与尝试策略帮我们类比之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4)使用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简单问题的思考发现复杂问题的规律。】

  四、练习延伸,灵活应用。

  1.赵、丁、王三人中,一位是工人,一位是教师,一位是医生。已知:①赵不在学校上班,②王和教师是邻居,③赵和医生是朋友。谁是工人,谁是教师,谁是医生?

  2.鸡兔同笼,上有20个头,下有48只脚,求鸡兔各多少只?

  3.马虎在计算一道除法时,把被除数9.8的小数点忘记了,计算的结果比正确结果多了12.6,正确的商是几?除数是几?

  4.探究:111111111×111111111=?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

  列表

  猜想与尝试

  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倒推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建立倒推法的一般解题流程

  1、路线倒推

  师:前不久,学校组织大家去春游,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游玩后一位同学写了这样的一篇数学日记。来,听一听。

  (录音:我们8点从学校出发,一路经过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最后到达雏鹰军校。下午沿原路返回,你知道我们的返回路线吗?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谁能回答?

  生:返回路线是从雏鹰军校出发,经过老山风景区、长江大桥,最后到学校。

  (出示:学校←长江大桥←老山风景区←雏鹰军校)

  师:原来你是倒过来想的。

  2、翻牌倒推

  师:下面老师玩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

  生:想

  师:看好了。

  (出示三张牌:先第一张和第二张交换位置,再将第二张和第三张交换位置)

  师:要想知道原来这三张牌是怎样摆放的`,怎么办?

  生:(上台操作)先交换第二张和第三张位置,再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位置。

  师:你为什么这样操作?

  生:我是倒过来想的,刚才最后交换的是第二和第三张,那我就先交换这两张,在交换第一张和第二张。

  师:原来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3、运算倒推

  师:我们再来玩一个小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

  (出示:)

  师:你能立刻报出表示多少吗?

  生:18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6×5=3030-20=1010+8=18

  师:你也是倒过来想的

  4、小结

  师:刚才这3个问题,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生:倒过来想的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倒过来想的方法称之为“倒推”(板书:倒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用倒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题,探究倒推法

  1、(出示例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小明原有一些邮票,收集了24张,送给小军30张,剩52张。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

  师:你能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吗?

  同座位讨论,其中一人记录。

  生:(同座位讨论整理过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整理的?

  生:原有?张→又收集24张→送给小军30张→还剩52张

  师:我们已经整理了信息,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试一试。

  生:(尝试解题)

  师:谁来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生1:52+30-24=58(张)

  师:你能具体说说算式的意思吗?

  生:从结果开始想,送出的要收回,而收集的要去掉。

  师:你听懂了吗?

  这个结果正确吗?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58+24—30=52(张)

  师:你是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这一题你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2:52+(30-24)=58(张)

  师:你能解释算式意思吗?

  生:在变化过程中,小明的邮票总共减少了6张,所以要用剩下的52张加上6张。

  师:听懂了吗?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原来有52张邮票。

  2、小结:

  师:第一种解法,是从结果出发,按顺序倒推出原来的情况。第二种解法,先比较小明的邮票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再从结果出发倒推退出原来的情况。

  师:这两种解法列式不同,但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采用了倒推的方法。

  师: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倒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师:原来用倒推解决这种问题,是一种既简洁又方便的解题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3、试一试

  出示图:

  师: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甲乙两杯果汁原来共重400毫升,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果汁就同样多了,求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生1:400÷2=200(毫升)

  甲:200+40=240(毫升)

  乙:200-40=160(毫升)

  师:你能具体说说这三步的意思吗?

  生1:400÷2=200(毫升)求的是现在甲、乙两杯有多少毫升,再把到入乙杯的40毫升倒回去,200+40=240(毫升),求出甲原来有多少毫升,200-40=160(毫升),求出乙原来有多少毫升。

  师:他是用倒推的方法解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60页的例2和“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部分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体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

  2、使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的意识;经历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灵活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信息的?(列表整理)当条件比较多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

  我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怎么想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找到基本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有个水库管理员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帮帮他,好吗?)

  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始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他列表整理了数据)

  时间

  9:00

  11:00

  13:00

  15: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12

  24

  36

  48

  1、(1)这张表格该怎么理解呢?

  A.我们先来看时间这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每次观测的时间都间隔2小时。

  B.再看这一行,你是怎么理解的?谁来说一说?

  与7:00比,到9:00下降12cm,到11:00下降24cm,到13:00下降36cm,到15:00下降48cm。

  7:00—9:00,2小时下降12cm,9:00—11:00,2小时下降12cm,11:00—13:00,2小时下降12cm,13:00—15:00,2小时下降12cm。

  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2)如果水库管理员继续列表整理,接下来的时间是几时(17:00),那么到17:00水位下降多少厘米?(60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我们可以算出什么?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就表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速度是不变的。

  (3)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让我们照什么样的速度?

  (题目中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要求我们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

  请一位同学把我们从表格中找出的这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再读一遍。

  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理解题意,明白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想呢?我们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还可以有其他的想法。

  把你的想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

  指名交流。(预设学生的想法)

  (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2)从问题想起,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3)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通过列表找出答案;

  (4)根据120厘米是12厘米的10倍,想到所需要的时间是2小时的10倍。

  3、(1)根据刚才我们所想的解题思路,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写在作业纸上)

  (2)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列式计算时,说一说每一步计算表示什么?

  A.12÷2=6厘米B.120÷12=10

  120÷6=20小时2×10=20小时

  C.

  时间

  15:00

  17:00

  19:00

  21:00

  23:00

  1:00

  3:00

  与7:00比水位下降/cm

  48

  60

  72

  84

  96

  108

  120

  7:00—15:00是经过了8个小时,2小时2小时地增加。到3:00一共要放水20小时。

  4、答案是否正确,我们还需要检验。我们在学习完例1后,就有了一些检验的方法,谁来说一说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1)学生说检验的方法:把问题的答案20小时变成已知条件,带到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

  也就是这样变一变:水库的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照这样的速度,经过20小时?

  谁来补充一下问题?(经过20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把算式写在检验的方框里。

  12÷2=6厘米20×6=120厘米

  我们算出的120厘米正好是题目中原来的条件,那就说明我们原来解决的问题算出的答案20小时就是正确的。

  学生一起口答,教师板书:一共要放水20小时。

  (2)把问题变成条件,代入原来的题目中去算一算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这是检验的一般方法。其实还有检验的方法。这个问题有2种不同的解法,我们在检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题,如果两种不同方法的答案相同,也能检验出你所算的答案是正确的。这种检验方法适用于有不同解法的实际问题。(多种方法相互检验)

  5、刚才我们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求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你会解答吗?

  让学生在作业纸上试做,交流解法(你是怎么想的)

  A.12÷2=6厘米B.16÷2=8

  16×6=96厘米12×8=96厘米

  答:经过16小时水位一共下降96厘米。

  6、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刚才的解题过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1)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是不变的,这是解题的关键。

  (2)有多种方法时,我们要灵活选择,多种方法可以互相检验。

  三、练习

  带着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我们试着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练一练1

  (1)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笔记本价格不变)

  2、练一练2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本字典的厚度不变)

  机动题目:

  3、练习九第4题

  (1)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找到不变量:每瓶果汁的容量不变)

  (4)检验一下,看做对了没有。我们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练习九第5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3、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

  小棒、答题纸、扑克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谈话:看,这是什么?(扑克牌)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自主读题。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围成一个长方形。生2:周长2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周长22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一长一宽是11厘米。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课件:22÷2=11厘米)

  师: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需要先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再计算出面积进行比较。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帮王大叔啊?请把你认为可行的方案写在表格里。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填写。

  (学生填写)

  3、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整理的拿到前面和大家一起交流?(选择一位无序整理一位有序整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一一列举都得到5种围法,比较一下,你更欣赏谁的整理?理由是什么?(板书:有条理、有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优点?(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生调整表格。

  师:你建议王大叔选择哪种围法?为什么?

  4、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观察表格,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还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在()情况下,长和宽(),面积越大。(课件)

  师:瞧,有序地一一列举不仅帮王大叔解决了问题,我们从中还能获得其他的规律呢。

  三.检测完善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题,小组讨论)

  交流: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是怎样确定的?

  说明: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每隔40分钟发出铃声的规律,继续一一列举到16:00,就能知道哪些时刻也是会发出铃声的。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要怎样选择怎样搭配?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一共有多少搭配?说说列举的顺序。

  师:进入“智慧屋”,你敢挑战吗?

  3、练习十七第1题。

  你能列举出所有算式吗?(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提醒学生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所以一共可以写出9道。

  4、练习十七第2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表格,汇报。

  5、练习十七第3题。

  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想想有几种情况?(可以贴一张、两张、三张、四张)遇到这种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先分类,再一一列举。)

  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6、练习十七第6题。

  师:“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请在练习纸上自己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

  共同校对。按照顺序列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环数?

  (交流时明确:8+8=16,10+6=16,算同一种环数。)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感受使用列举法时的有序性。

  3、进一步发展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然后小结:我们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一第7题。

  指名读题,问: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你是这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一第八题。

  指名读题,问:“只是向东、向北走”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完成:我们可以将直线相交的点用字母代替,列举出所有的路线,并按一定的顺序列举。

  4、完成路线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要求仔细读题。

  三、完成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可在书上画一画)并进行集体订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文字贴图。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在黑板上贴课题)

  一、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

  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想送他一个美名“小小策略家”。

  问: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

  2.直接提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师:对,今天我们要像曹冲一样巧妙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

  过渡语: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也找头大象来称称他的重量好不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就解决一个身边的数学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列表的策略

  1.生活中的难题(课件)

  以动画图片的方式呈现情境:元旦快到了,为了使庆祝元旦的活动更有意义,固城中心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准备分别在本班举行一次“我是环保小卫士”演讲比赛。瞧,四位班长正在买奖品呢。五(1)班买了9本笔记本用去36元;五(2)班要买11本笔记本;五(3)班用52元买笔记本。五(4)班要买8支钢笔。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课件依次出示三个问题)

  问:这些问题现在都能解决吗?(为“五(4)班要买8支钢笔共要多少元”打下伏笔。)

  (生广泛发言,教师及时肯定和评价)

  3.第一个问题能解决吗?

  图中有那么多信息怎么办?(张贴:整理信息)

  四人小组交流: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整理信息的方法呢?

  师:整理信息的方法是多样的。你们平时经常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吗?

  4.师生共同完成列表整理信息。(在黑板上列表。)

  过渡语:老师今天要教一种新的整理方法,你们想学吗?

  (1)图中的信息都要整理吗?(张贴:有用信息)

  (2)整理的时候把这些信息全部抄下来吗?

  先引导学生呈现纯文字的简化整理。

  如:五(1) 9本  36元

  五(2) 11本  ?元

  问:这样整理怎么样?

  师:如果再给他们加上点线框,就形成了一份表格了。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在学生的回答中张贴“有条理”)

  5.课件出示列表,并指出这样的整理叫“列表整理”。(张贴:列表)

  读表:你能从这张表格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比较:这张表与上面的情境图相比,哪个更有条理?

  6.比较各种整理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说了许多整理信息的`方法,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下,想看吗?课件依次呈现预设的四种整理:

  学生可以边看,边将看到的信息或者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

  比较: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把最喜欢的一票投给谁呢?为什么?

  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种整理方法都比较清楚,但列表更简单些。

  过渡语:看样子,列表整理信息既清楚又简单,那么我们就根据列表中的数据来解答题目吧。

  7.分析数量关系及解答。黑板上

  (1)学生根据表格说一说解答思路。

  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据表格我们可以怎么想?

  适时的明确学生是“从条件想起”的或“从问题想起”的。并张贴纸片。

  (2)完成计算,一生板演。

  汇报时,追问: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不对呢?

  三、明理内化,初步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二:五(3)班5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你能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数据后解答吗?

  你认为表格的第一列应该填什么?(五(1)和五(3))课件出示。

  接下来会填吗?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在训练卡上填表整理,并解答。学生汇报做法,课件验证。

  2.整合、简化。(课件呈现两张表格)

  (1)师:观察比较两个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为什么两个表格中都有“五(1)买本子的信息”?

  (讨论后汇报,只有通过这个信息才能知道本子的单价)

  (2)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用了两个表格,多麻烦,能不能将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表格呢?需要设计几列几行?为什么?每一行分别填什么?(课件依次呈现)

  (3)师讲解:如何不考虑班级,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

  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

  感觉怎么样?

  这里面的数据会填写吗?

  观察这个表格,你还想说什么?

  3.小结全课: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贴出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并检验。

  四、巩固提高。

  1. 完成书本P66页的第一题。

  2. 完成书本P67页的第二题。

  书本上两题,视时间而定,一般只完成第一题(字典摞起之高)。

  3. 问题三:五(4)班买8支钢笔一共用去多少元?(有问题,但无条件。)

  (1)给这一问题补充一个有用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补充(相对开放),师:还可以怎么提?

  (2)学生自主列表整理并解答。

  (3)展示3位学生不同的列表及做法。后组内四人交流、修正。

  4.开放题:根据所求问题自主选择有用的信息解答并展示。

  具体设计如下:

  学校要购买物品,商场里正在播放信息。(课件播放)

  四人小组,每个组为学校解决一个问题,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需要哪些信息?等老师播放信息。

  课件: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

  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买来的扫帚每班发3把,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擦?

  足球:每个56元 椅子:3把100元

  拖把:一把39元 粉笔:20盒46元

  排球:每个42元 扫帚:3把10元

  篮球:每个48元 办公桌:2张300元

  计算器:一个24元 黑板擦:10个20元

  学生根据课件中滚动的信息搜集相关信息列表。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用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3)列表的策略对解决其他问题也同样有效吗?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

  二、教学例1

  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

  (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

  出示:园艺工人准备用1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大一些的长方形花圃,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3,宽(m)12

  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板书:全)

  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3、导语: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问题。

  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1)请你思考之后,把不同的围法一一列举到第一张表格上。

  (2)学生汇报(投影展示三张作业纸:不全、全而无序、全而有序)

  师:这位同学列举了三种围法,他找全了吗?你有几种围法?那他缺哪一种?(教师在三种围法的表格中,填写第四种围法)现在全了吗?这张表格中剩下的空格还要不要填了?

  (3)我们来看看,和他列举的顺序不一样的请举手,把你的给大家看看,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6-09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实录06-25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案例与反思07-03

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07-04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4-14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方法07-04

《购物策略》教学设计12-17

购物策略教学设计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