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生物的课外活动总结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1
高中生物较初中生物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初、高中两个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初中生物教学除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外,还肩负着为进一步的高中学习奠定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的重任。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课程计划没有落实,教学时间不能保证;有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多少年来非中考学科的地位(这种情况在我市即将得到改观)……这些问题导致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完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很多欠缺,从而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
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下面主要从初中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工作。
1 明确“有效衔接”的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有效衔接”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习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做起。教师思想的认同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有效衔接”非常重要,意义深远,因为“有效衔接”是学生生物学习发展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对比分析,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在哪些地方存在知识、技能的脱节,了解初中哪些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必须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并未完全解决会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教师只有寻找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才能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方,指导有法。
2 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1 深入了解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上的差别
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知识、基本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所学习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这个多年来非中考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由于在初中只是会考学科,成绩不记入升学考试总分,所在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2.2 充分理解和把握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生物教材较通俗易懂,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日常生活,较形象生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初中教师要通览课标,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生物学的核心主题(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在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既能实现初中阶段的内容相对完整,又能使高中阶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以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较为深入。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生态学的主题,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而高中则是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加深入要求。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生物的内容相联。如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知识点与后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初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以及课后的DIY――合理密植、光合作用需要光等为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深入学习做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使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生物学习的过渡。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初中生物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强化各种能力培养。
3.1 课堂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生物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设问等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去想象、猜想,从而感悟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确立了研究的问题后,经常不设定实验器材,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所需器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 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教师要依托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生物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除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
4 做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有效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融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步入高中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4.1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督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加强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2 加强高中必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侧重在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上。教师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要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展示、归纳;对有些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矫正反馈、大胆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因势利导,点拨思维,形成认知结构,不仅能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不断地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规范操作,苦练实验基本技能,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自己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科技中充满了生物,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求知欲,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3)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抓住时机,多渠道、多方位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如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坚持使用启发式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比较和分析,以旧带新或以新忆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过程中深化旧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为培养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5 做好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有效衔接”
考试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内容,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诊断性、激励性,淡化甄别功能。考试的形式可以有卷面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要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要求为纲,以改定考,命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能力立意为主,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关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从学生答题情况人手,找出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达成三维目标。加强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督查,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中考命题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上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2
一、组织初中生物实验活动的科学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学习活动具有极具重要的意义,可以全面提升生物教学整体质量,并激发学生内在的价值潜能。打造高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可以进一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并增强初中生内在的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实践技能。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得到进一步锻炼,在不断的小组竞争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协同合作,并在积极的合作中实现良性竞争,以全面优化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进而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水平。
二、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环节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应对与不断完善。具体来讲,首要问题是,教师仍旧深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没能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生物实验教学环节之中,使得生物实验教学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无法全面的激发出来。伴随素质教育、新课改步伐的持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具体内容虽进行了一定调节变化,使得实验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教师从根本层面来讲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学重点仍旧选定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上,无法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水平。另外,初中实验教学阶段中,组织的各项实验活动还欠缺一定的探究性,经常是在学生已知实验结论后方组织验证性实验,没能令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具体的结论,这样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技能极为不利。
三、组织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新课改背景下,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主要是引入充满差异性、体现动态性以及开放化的模式组织生物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可全面激发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积极更新教学思路,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组织生动丰富的生物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实践教育质量。开放式教学具体来说是将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目标、现有资源、课程时间以及空间等各层面进行开放。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以及湿度”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带领学生们来到校外进行观察,也可走进森林公园,使学生们可自由的`寻找不同植被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全面激发其对大自然的探究观察热情。从此他们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课程,并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使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演示性实验、观察性实验或是制作性活动等。开展该类实验活动,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放在首位,唯有如此方能激发去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利于全面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极为有利。新时期,生物教师应全面摒弃单一层面的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使教学课堂真正的回归到学生之中,促进演示性实验教学逐步过度到制作实验等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的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一课中,教师可事先令学生在家中尝试种植花生、玉米等作物,对其生长变化做日常记录并进行细心观察。另外,可要求家长积极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这项实验。这样不但可锻炼学生动手观察、实践操作的技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另外,还可加强学生同家长的配合协作,使得亲子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增进情感。
五、组织丰富课外生物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布置一些新颖、生动、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升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外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可扩充学生视野,对教材知识形成良好的补充。例如,在学习观察叶片结构的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制作植物标本的课外活动,此活动则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到大自然采集不同的植物叶片标本。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制作等环节,可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生物知识,进而提升亲自动手以及制作观察的综合实力,同时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六、通过边学边实验,巩固学生生物知识以及实践技能
通过边学边实验,可促进讲授知识、演示实验以及分组实验的全面融合,在激励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可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之中,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完成自主实验,并得出同教材相近的结论。在操作阶段中,通常学生会对酒精为何仅能隔水加热提出疑问,教师则可在实验环节穿插答疑解释,使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促进掌握理论知识同实践过程的全面融合,进而真正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以及科学技能。
七、积极进行实验结果反思,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有效的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该阶段中,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各类实验材料的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形成合理的引导,促进他们主动反思实验结果。例如,在探究蚯蚓运动方式的课程中,学生们预判的结果是蚯蚓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会爬行的很慢,相反在硬纸板上蚯蚓会爬的更快,然而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导致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充满了浓厚的实验分析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研究,积极反思,学生们会意识到,硬纸板外表对蚯蚓体液将形成一定的吸附作用,预判结果同现实结果的出入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硬纸板。而将这个实验材料换成不具备吸附作用的毛玻璃后,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分析,将得出同预期结果相同的最终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对于结果的反思、分析、再验证,将锻炼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课堂教学效率将全面提升。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3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将初中物理课程与创新教育相整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情景不容乐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受传统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在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下,部分老师仍存在以分数、成绩论英雄的错误思想,对学生创新能力不加以重视,造成了大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创新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巧设问题,实施创新教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探索才会发现真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说,对于初中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教学,在使用尺子引导学生测量物理课本长度的实践中,笔者要学生将尺子的零刻度与物理课本的一端对齐,则尺子另一端的数值就是物理课本的长度,让学生自行进行测量。在测量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并没有急于总结实验结论,而是引入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尺子没有零刻度,应当怎样测量书本的长度呢?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结合生活实际,实施创新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结合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问题、现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实生活中许多方面都涉及物理知识和规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生活元素,将课程教学中的物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燃起学生的创新之火。比如说,对于电学部分的串并联课程教学,笔者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电路图,向学生展示串联、并联的区别和联系。在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操能力等,笔者还将全班学生分组,让各小组自行设计出不同的电路图。在实践环节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兴致勃勃、兴致高昂,积极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不断尝试着采用双触开关、单刀双掷双控等方式,完成电路图的设计任务,满足设计活动的要求。
三、开展探究式学习,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与探究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实施创新教育,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发挥探究式学习的魅力,开展探究式学习。比如说,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就应当摒弃传统告知学生定律为何物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自行归纳总结牛顿定律。在教学中,教师以一定的历史事件引出教学课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是什么维持物体运动,及其原因?为什么力中止后,物体依然继续运动?在光滑、粗糙等不同的表面上,物体运动的速度、距离为什么不等?按照这样的探究环节,让学生在不断总结定理之后,又不断地定理,避免学生思想的教条化,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在积累物理知识学习规律和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不断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实施创新教育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媒体集声音、图片、文字和动画于一体,能够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作为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对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开展多媒体创新教育,带给学生试听感官享受的同时,还能够将课堂试验中无法演示的宏观、微观等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创设鲜活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多媒体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扩充课程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信息多样化的需要。
五、拓展课外教学活动,实施创新教育
课外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阔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初中物理教学做好课堂45分钟创新教育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和利用课余时间,拓展学生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活动中来。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富有创新色彩的课外小活动: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如何让一个从3楼掉下来的'鸡蛋不会碎裂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势必会绞尽脑汁,探索各种减缓冲击力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科学内涵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课外环境具有一定的开发性,打破了课堂与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推动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总之,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应当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出发,遵循教学活动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环境,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正确认识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需要老师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教育,致力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工作上来。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的课外活动总结12-15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方案07-02
初中生物课外活动计划11-23
课外活动总结07-02
课外活动总结05-13
小学课外活动总结05-23
育人课外活动总结12-13
大学课外活动总结05-10
舞蹈课外活动总结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