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1 08:57:17 设计 我要投稿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妙的童年的夏夜。

  2、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予我启蒙的?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说谜语)

  二、品味歌谣之美。

  1、是啊,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皎洁的月关下为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成了我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尤其是那动人的歌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出示歌谣。

  自由朗读,指名读喜欢的歌谣,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自由朗读第1-5自然段,母亲是怎样唱歌谣,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生交流,出示“她用甜甜是……音韵。”

  “三月的和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

  “小溪的流水”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读呢?(轻,慢)

  指名读歌谣,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播放歌谣,什么感觉?(美)就课文中所说的那样,引读“她用……”

  理解“芳香的音韵”

  5、出示:“母亲忙完了……歌谣。”

  “劳累”为什么还要唱歌谣呢?体会到什么?你被妈妈怎样搂过吗?是什么感觉?

  是啊,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呀,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让我们再次吟诵这两首歌谣。

  6、同学们,你们也没有发现在母亲的歌谣里,都与什么有关?(月)这两首歌谣都是母亲看到这美丽的月夜,即兴吟唱出来的.,这说明母亲会唱许多的歌谣。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怎么会唱这么多歌谣呢?

  7、品读第5小节。

  理解“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两个“长”。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开朗。”

  理解“混沌”,“豁然开朗”

  再读歌谣,透过歌谣我明白了什么?齐读这句话,这就是“启蒙”。

  8、总结:在那柔和的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难怪作者说:“童年的……”(引读)

  三、品读童谣之美。

  1、过渡: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歌谣,你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2、出示童谣。

  3、自由念,可以用手或脚打节拍。

  4、这些童谣念着什么感觉?

  5、在这样的夏夜,有着这么有趣幽默的童谣,所以作者说:“童年的……”

  四、感悟母爱之美。

  1、过渡:让我们再回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现在的孙有田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人,作家了。此时在回首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回味,母亲到底给了我哪些启蒙,仅仅是(指板书)这歌谣童谣吗?

  2、出示“母亲不识字,……王国。”

  3、齐读,这么有才华的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她的启蒙老师,为什么?

  4、是啊,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最初的民间文学的启蒙,想象的启蒙,诗歌的启蒙,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设计:飞向诗歌的王国)

  5、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童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她对孩子最朴素,最纯净的爱全部给了我。

  6、过渡: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出示原文)。教师深情朗读。

  7、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今天当我再读母亲当年唱的那些令我快乐无比的歌谣,童谣,又是这样的心情?为什么?

  (伤心,感激,心酸,悲伤……)

  8、小练笔:写下你对自己母亲的感激。

  9、总结:“母亲”,一个多么响亮的字眼,“母爱”,一种多么深沉的爱。让我们感激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2

  课前谈话:

  1.今天大家很精神,你们觉得今天老师紧张吗?我昨天在家里躺在床上,怎么写睡不着觉,你们知道什么原因吗?

  2.让学生摸老师的心

  3学生介绍自己,老师们一定给你最热烈的掌声。

  班长发言

  我这么想着你们,你们有没有想我,为什么?

  师生交流

  (吉建和老师想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放松,甚至有些试图得到全场听课教师的“……”的味道,但娱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殊不知对于我身边的盐城当地的老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您说的每一句话,似乎大家都很清楚,我身边的一位教师就不断地提在你前面说您将要讲的话,呵呵!被人猜透了!)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十分精彩,老师让大家听一段音乐

  一、课前谈话

  1.当你回忆我们学的第一课时,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情景吗?(师生交流)

  2.出示文章配图:在这宁静温馨,月光入水的夜晚,母亲给我唱歌曲,讲故事、唱歌谣,讲谜语

  在母亲的陪伴下,作者是多么幸福啊?你们有没有想过长大后的作者做什么职业呢?

  书上是怎样说的?打开书读一读。(你是从这句话提问出来的,你真会思考,我们一起把这一节一起读读)

  学生读(很动听)

  当你读完这句话之后,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

  不着急举手,想一想,想好了请提问?

  学生提问

  想了解孙友田写过哪些作品?(老师喜欢听不同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母亲为什么在月光下说和唱?

  这些民谣为什么可以让我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请大家自读课文中的歌谣,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在读歌谣的时候,可能还很难把原因和歌谣结合起来想,至少我可能有些困难,把作者引向诗歌的王国,还要结合课文的其他内容来谈呢?读歌谣就是读歌谣。目标要准!)

  学生自读

  二、新授课文

  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学生读(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还有谁愿意读读看。

  (4)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齐读)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的”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学生读)还有谁也能像他这样深情地读读呢?(学生读――齐读)

  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我再请刚才那位男生读这两小节。(学生读)这么断的时间,你的进步这么大,真了不起。

  (5)这歌曲是母亲唱出来的,你们想唱吗?一起来。(老师领唱)

  (老师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了这样的音乐。不知道是资料搜集来的,还是特意请音乐老师编谱的,反正很好,很适合学生的口味。)

  (6)有谁有勇气来唱唱这首歌谣?(指名学生唱)

  (这时老师选择一个音色非常出众的学生来唱,我想可能是有所准备的,全场七百多名教师,比这个孩子唱得还好听的人并不多,我倒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唱歌,因为这不是音乐课,这是语文课,如果是为了展示某个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哪不如在音乐课上更好一些。也许有老师认为这是精彩的一个部分,我倒恰恰觉得是一个败笔)

  学生唱完,老师很幽默地说:和你握了手,我都不想洗了。

  2.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1)生:向往美好的生活

  (2)那第一首歌谣呢?

  (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是还要为孩子唱歌,说明什么?她希望什么呢?

  (4)母亲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像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那是我们的日子……

  (6)你读到这儿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是清苦的呢?

  (7)齐读这一句

  在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这里不长粮食,长是什么意思?(体会一个字却不同的意思,挺好的)

  (这是语文的工具性的体现,非常有必要,在随后的宋非老师的课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老师处理得比较好,比宋非也还要自然一些。)

  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的耕种,那歌谣便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吟诵了两首歌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自己读书吧。

  3.学习童谣

  (1)学生自读

  (2)同学们读了很多遍了,你对童谣有什么感觉?

  (3)师生交流

  学生:有趣。你能把你觉得最有兴趣的童谣读给我们听吗?

  再请一位学生读(老师说:不要看书了,太累了)

  老师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除了有趣,你对于这个童谣还有什么感觉?

  学生说(琅琅上口)指名读

  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

  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到草原上,感受美好的生活,下面我们一起读(女生第一首,男生第二首,全班齐读)

  虽然有点乱,但是乱的有趣

  4.刚才我们读了这些童谣,你们的头脑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1)学生说:

  (2)其他的两首诗有没有人来想像一下吗?

  (3)师生交流

  (4)同学们,这些童谣让你们浮想翩翩,也让童年的孙友田,飞向了童话的王国。再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5)教师语言过渡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

  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聪明的母亲

  也是在书中看出来的。(学生说)

  (3)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

  (4)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有自己的见解)

  (5)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6.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当孙友田再次回到故乡,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

  (1)出示文章的内容,(配上一段关于赞颂母爱的歌曲)《这个人就是娘》

  (2)同学们当你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么样?

  (3)师生交流(班长说)

  (4)也许你的母亲并不会唱歌谣,母亲才是你们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的母亲,健康长寿。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

  2、童谣和歌谣让大家产生了兴趣,老师希望大家把对歌谣和童谣的喜爱之情放在自己的脸上。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首歌谣怎么样?

  (3)还有谁想读呢?

  (4)你为什么喜欢呢?

  (5)再指名读

  二、新授

  1、妈妈的声音就更好听了,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这一部分

  (1)学生自己读

  (2)说说在妈妈的歌声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3)师生交流

  妈妈很勤劳

  (4)老师想请大家读读这一段,看看你们体会到什么?

  妈妈的声音很甜,为什么?给你的感觉呢?

  “吟唱”是怎样地唱吗?

  轻轻地唱,柔和地唱

  妈妈为什么要轻轻地唱呢?

  (5)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描写月色的词去体会体会,

  2、学生读书

  学生说:星星……月亮升起来,月色立即……

  谁能像她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月色的宁静。

  3、你读得真深情啊,男孩子愿意吗?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老师来读读,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到那副画面了吗?齐读

  还找到了哪些词和句呢?

  同学们,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

  从母亲的歌谣中感受着母亲的圣洁和美丽,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感受一下。

  4、文章的哪些地方也能让你感受浓浓的母爱呢?

  (1)学生说:

  (2)指导“混沌”、“豁然开朗”的意思。

  (3)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们明白了什么?“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4)为什么我们生活清苦,却充满了快乐了

  (5)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

  学生交流

  5、是啊,我们的家乡土地贫瘠,所以我们精神生活是丰富,不仅是对我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故乡的爱,也传递给了我。知道有这样一首歌谣就是表达了这个意思

  (1)学生齐读

  (2)文章中还让你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你们有这样被妈妈搂过呢?你有什么感觉吗?什么情况下?请你带着这种被搂的感觉读读这句话。

  (4)其实同学,母亲也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相应的课文内容。

  6、同学们,在母亲的歌谣中,饱含着浓浓的爱意、浓浓的深情啊。请一位学生再来读读这一句

  (1)指名读-女生齐读-

  7、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芳香的音韵,是怎样理解的呢?

  (1)学生说

  (2)听起来妈妈的歌声就是闻到了花香,我们也用甜甜的嗓音来读读妈妈的歌谣呢……

  (3)指名读――再指名

  诗一般的感受,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打断大家了,谁愿意来读读。再指名

  8、童年的孙友田是幸福的,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作家了,他说母亲不识字却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谁来说说看,母亲是我启蒙老师

  (3)因为母亲在歌谣中交我……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4)如果你用自己话说说就更好了。这是老师点评的话。

  (5)其实母亲并不知道童谣对我这样,会将作者熏陶成一个作家。孙友田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的妇女,但是……

  读:

  但是是母亲读:“启迪”

  虽然母亲不认识一个字读“飞向王国”

  9、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是月光启蒙?这是一个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你们发现什么了,

  (1)小组交流

  (2)师生交流

  (3)载月光下启蒙我的,把母亲比喻成月亮,照亮自己混沌的童心,母亲和月光一样……母亲用甜甜的嗓音衬托出了月光的柔和。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课文吧

  10、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我长高了,母亲……我长大了……我……

  (1)听人读课文,

  (2)这就是现在的`母亲,

  (3)教师说: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是曾经……读

  可是曾经想三月的和风,学生读。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当我们再想起那些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为自己的吟唱的那些歌谣的时候,你们此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学生谈自己谈感受:童年的幸福,

  11、同学们,让我们在走回那个美好的夜晚,看看母亲年轻的时候为我们做的一切

  (1)出示flash,《明月千里寄相思》

  (2)再读读吧(出示相应的文字)

  (3)现在的母亲,……如果你是孙友田,你会说些什么呢?

  (4)请大家把你想说的写下来,写给自己的母亲。

  音乐,柔美的音乐,图片,一个半月,一张大手握着小手的图片,在黑与白的颜色中,感受着点点滴滴的爱,母亲的爱,深切的爱。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写出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好的一种情境。宋非担心孩子会不会流泪,因为这是一种表象的内容,但是周锋说得对,上这样的课文,不是为了孩子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

  (5)突然音乐停了,学生完成了,音乐又响了,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表达孙友田对母亲想说的话,

  (6)同学们,这是多么美妙的一首诗歌,母亲给我的歌谣,是很美的。

  12、老师谢谢大家陪伴我过度过一段非常美妙的时光。谢谢同学们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4

  开课时间

  20xx.3.10

  听课人数

  30

  开课年级

  五

  科 目

  语文

  开课级别

  市级

  研究目的

  回归语文本色,构建绿色课堂

  课 题

  月光启蒙

  教学简况

  一、检查预习导入:

  1、板书:孙友田,对于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是啊,孙友田是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杰出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孙友田的一篇文章——

  3、板书——启蒙(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这个“蒙”字)知道启蒙是什么意思吗?

  4、板书——月光

  5、把课题读一下,指名读。⑴指导:你为什么这样读?⑵让我们来一起来美美地读课题。

  6、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跟大家交流交流。

  7、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

  2、检查初读情况:⑴做到正确、流利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考考。⑵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指导:①第一节中:“篱笆”的“笆”、“时辰”的“辰”读轻声

  ②第五节中:混沌(混是多音字)这个词以前学过,在哪一课?还记得意思吗?在本文中呢?找到文中句子读读?说说什么意思?知道了“混沌”,推想一下“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启蒙。母亲把这份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说成一个四字词语就是——月光启蒙。

  莲花落(注意“落”的读音)听过吗?是什么玩意?读读文中句子,你来猜测一下。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第一个“长”读?为什么?第二个呢?)

  ③歌谣:(出示)介绍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童谣等。(生读,教师纠正“亮堂堂”的读音。)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④童谣:介绍童谣:适合儿童口头传颂的歌谣,形式比较简单,富有童趣。同学们喜欢童谣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试试看!(打节拍,趣味读童谣)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解决开头提出的疑问:你能解决哪个问题?从哪知道的?——引读14节

  2、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呢?快速浏览全文在书上列小标题。

  3、交流:

  ⑴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⑵看看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分别是哪几节写的?在文中分段做好标记。

  ⑶指导概括主要内容:把小标题连起来,再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质疑。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明白了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方式启蒙我的,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搜集儿歌童谣。2、积累描写月夜美景的词句。

  综

  合

  评

  语

  本课教学层次清晰、环节分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灵活,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学习真实有效,切实提高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效。导入巧妙、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老师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鉴定人

  鉴定单位

  (盖章)

  溧阳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审核人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散文,齐读课题。

  二、检查自主学习收获

  1、指导书写生字

  课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课文,自学了生字,老师在翻阅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卡时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学生出错的情况相机指导。

  2、交流主要内容。

  生字同学们已经写得很漂亮了,课前老师还让同学们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遇到困难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个同学概括得怎么样。出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卡,大家看看这个同学概括的主要内容合适吗?

  概括要点:时间:作者童年的时候。事件:母亲是怎样对我进行教育的。结果: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3、质疑问难。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发现了预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家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相信收获都不小。在预习中很多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在梳理同学们的问题时发现这两个问题比较集中,而且很有价值。出示学生的问题:“母亲不识字,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课文为什么以月光启蒙做题目?”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个问题中都有个关键的词语启蒙,那什么是启蒙呢?

  三、理解“启蒙”

  1、启蒙什么意思?(启:开启。蒙:愚昧无知。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

  这是字典中的解释,我们还可以根据蒙这个字来理解。

  蒙字在古代曾经这样写,猜猜看上面的部分像什么?师解释本义是指用草木枝叶遮挡住了头部,这样就看不清,听不见,启是开启的意思,启蒙就是把头上的枝叶全去掉了,耳清目明,什么都明白了。

  2、文中有一句话也告诉我们启蒙的意思,出示:

  母亲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启蒙就是由混沌到豁然开朗。(板书)母亲不识字,为什么是我的启蒙老师呢?

  出示最后一段:

  自由读,放开说,师引导(母亲用这些民歌、民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飞向了诗歌的王国。板书:民间文学想象)

  3、理解民间文学。(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4、母亲是怎样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怎样用智慧启迪我的想象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四、品味歌谣的启蒙

  1、出示两首歌谣,指名读。

  2、指导朗读。

  (1)母亲是这样读的吗?文中有一段话提示了我们应该怎样读,你能找出来吗?

  (2)理解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

  出示课文第四段:如果把这个句子变成这样你还能读好吗?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小院立即飘满了她的音韵。

  “三月的和风”(是什么季节的风?它和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不同?轻轻的、暖暖的、舒服,还有花的芳香,春风拂面)

  小溪的流水听过吗?放视频。(欢快、悦耳、清脆)

  是什么“像三月的和风”那样轻柔、“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悦耳?(母亲的歌声)

  (3)指导朗读。

  这两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声音特别动听,就像闻到了花的香味一样让人陶醉,所以作者感觉是一种芳香的.音韵,多美的语言啊!这就是散文的语言魅力,你能把这种令人陶醉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

  读得真好啊,我们的礼堂也充满了这种芳香的音韵。

  (4)再读歌谣

  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两首歌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刚才同学们是读出来的,你能用你喜欢的音调唱出来吗?

  这歌谣里包含了一分芳香的母爱,一种芳香的诗情,你喜欢吗?作者就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喜欢上了民间文学中的歌谣。

  五、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启蒙。

  童谣:

  “童谣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想怎么读就可以怎么读。我把歌谣给你们,让你们再体验一次童年的无拘无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吧!”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

  (2)指名表演读,体会童谣的幽默风趣,给作者童年带来的乐趣。

  谜语:大家猜过谜语吗?猜谜语时要怎样才能猜出来?(要根据谜面内容去联想,可以开发智力)

  讲神话故事:母亲还可能讲哪些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启迪了作者的想象。

  是啊,唱童谣、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不识字的母亲也许并不知道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但她满怀对孩子的爱,把勤劳,把想象,把诗情,把智慧通过这些方式传给了我,让我喜欢上了民间文学。那母亲算不算我的启蒙老师呢?

  出示句子: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齐读。

  那你们知道作者长大后取得了哪些成就吗?结合你查阅的资料来谈谈你对孙友田的了解。

  孙友田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那母亲算不算他的启蒙老师呢?

  再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六、感受母爱,理解月光启蒙

  1、课文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呢?

  2、学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1)母亲对我的教育是在月光下进行的。

  (2)月光轻轻的,柔柔的,正象征着母亲那种柔和的母爱。

  (3)月光是明亮的,母亲的启蒙教育多像月光一样为我指明了方向,引领我走向了诗歌的王国。

  3、图文结合,升华主题

  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画面,母亲已经和月光融为了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你能读出这种美好的意境吗?

  指导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此时月光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月光,月光启蒙就是母爱启蒙,让我们再读课题,去体会那份浓浓的母爱。(齐读课题)

  可是同学们知道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身患重病,失去了记忆,作者把他所有的感激与怀念融入了文章中,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和这幅美好的画面已经永远定格在作者的脑海中,让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齐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课下请同学们去阅读一下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述语言导入,齐读课题。指导要读出静谧,再读一遍。初读了课文《月光启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画,

  3、师引读并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学习重点句,质疑。

  师:有没有想过,在皎洁的月光下,文章的作者孙友田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打开书,找一找。(引导学生说出: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为什么能使我展开丰富的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呢?师板书:飞向诗歌的王国。)

  5、这个疑问我们是不是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应该抓住母亲为我唱的那些民歌民谣。)

  二、学习民歌民谣

  1、出示学习要求:自主阅读课文中的歌谣和童谣,老师提出三个要求,注意“心”上都加了双引号。

  第一个要求,用心朗读,把歌谣和童谣读流畅。

  第二个要求,用心品赏,品就是感悟,你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去品味,你也可以联系上下文品赏,更可以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三个要求是用心感受,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和童谣告诉了什么?

  2、生自主阅读。

  3、指名读歌谣。师: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将你的朗读面貌展现出来。

  (生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4、师生评价

  (师启发寻找读书方法:老师觉得还不仅要读得流畅,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谁去找找看,课文中有没有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生讨论:母亲朗读歌谣的时候,是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让人觉得非常亲切,非常有节奏。)

  5、相机启发学生像母亲一样朗读,注意从词到句。

  6、母亲充满着深情,母亲是多么地温柔,用甜甜的,轻轻的,深情的感觉再去读那两首歌谣。

  生自读。

  7、男女生分读两首歌谣。

  (1)男生吟唱第一首歌谣,我们女生听着。

  (男生读。有柔情了吗?如果再轻一点,再深情一点就更好了。男生再读。不错,今天老师才明白,什么叫铮铮铁汉,似水柔情。)

  (2)女生读第二首童谣。

  (女生读。像母亲,真温柔。)

  8、配乐吟唱。文中说,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轻轻地吟唱,你们想唱吗?当年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旋律,已无从考证,今天老师谱了一首旋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在心中默默地唱。

  师播放音乐,唱。生配乐吟唱童谣。非常甜美,这次唱,老师有个要求,想象在皎洁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情里,轻轻地摇晃,身体要轻松地摇晃好吗?生齐唱。

  6、交流感受:非常优美,非常恬静的歌谣,还记得老师在前面提到的三个用心读的要求吗?现在老师想听听你对这两首歌谣的感受。(母亲向往着幸福的生活;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母亲热爱劳动,爱家庭。)

  三、学习童谣

  1、讨论童谣特点。

  师:学习语文,只有用心,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除了有动听的歌谣,母亲还给孙友田带来了幽默风趣的童谣,告诉老师,你在读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这三首童谣有共同的特点。

  (形式简单,内容有趣,富有韵味,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节奏读童谣。

  师: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就更有趣。伸出你的小手,打着节拍来吟诵第一首童谣。

  生边拍手边吟诵。如果把节奏调快一些,变成四拍就更有趣了。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把第三首童谣吟诵一下。

  3、试描述童谣画面。

  师:刚才有的同学边打拍子,边笑,笑我就体会到了,你已经体会到童谣的有趣。我想知道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有趣的画面?

  四、再次学习重点句。

  1、再读这句话。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解疑。

  师:这些民歌民谣不仅激发了孙友田的想象,也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还记得刚才提的问题吗?现在我们看一看板书就知道了。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动人的歌谣,充满着诗情画意,和诗歌有关吗?母亲唱的幽默风趣的童谣。充满韵味,朗朗上口,和诗歌有关吗?怪不得,母亲的民歌民谣,能引领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呢,这个问题懂了吗?还有疑问吗?

  3、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

  师:文中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真是非常的丰富,可那里,我们的日子过得又怎么样啊?(很清苦。)

  4、齐读造成清苦的原因。

  出示:黄河留给……齐读。

  5、交流感受,理解两个“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再读,用心读。

  (我感悟到住在黄河边上的人们,虽然深受黄河的苦难,但也孕育着许多歌谣。)

  6、体会老百姓创作歌谣的动机。

  师:黄河边勤劳的人们,他们创造歌谣,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对生活的憧憬、对生活的爱、热爱劳动、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地丰富。)

  五、总结全文

  1、感情激发作者热爱母亲之情。

  师:永远充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只要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他们都爱,他们用这种爱,通过歌谣创造出来,母亲也把这种爱,传递给我,使我从小明白,要爱世间一切的事物,母亲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配乐: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曾经,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唱童谣,给我讲故事,猜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地长大,终于成长成一个优秀的诗人。我长高了,母亲的背却弯了,我长大了,而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而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她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母亲曾对自己的子女那么期盼,现在日子好过了,而母亲再也感受不到了。

  2、出示孙友田的一段: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白发,而我的心里永远珍藏着故乡的明月。

  4、尝试用语言唤醒孙友田的母亲。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歌谣与童谣的特点。

  3、结合语境,了解“芳香”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后鼻音。)

  2、“启蒙”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在文中这位“初学者”是谁?介绍“我”(孙友田)

  3、孙友田是一位当代作家,《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出自于他的笔下。想听他的小故事吗?

  孙友田,出生于安徽北部的小山村,父母都不识字,8岁时他才上镇里唯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不识字,但对他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我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他,看着他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

  3、谁在月下启蒙孙友田?(母亲)可我的母亲不识字,如何是我的启蒙老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9个生字

  指名读,正音。这些生字你怎样快速地记住它们呢?(鼓励学生组词说句、和熟字比较、也可以提醒其他同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2、出示下面句子

  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指名读,要求读正确、通顺。评价。(提出“笆”和“辰”应读轻声)

  句2: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要求同上。(指出“混”是多音字,理解“混沌”与“豁然开朗”)

  句3: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像一尊玉石雕像。

  要求同上。(理解“高深莫测”、“已至中天”)

  3、发现:这三个句子和题目有什么共同之处?(都写到了“月”)

  4、师:夏夜的月下,你和你的父母都会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小结:是啊,如水的月光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清风朗月里,农村的孩子可以去尽情地玩耍,逮蛐蛐、捉迷藏……父母在月下喝茶、聊天。城里的孩子会陪着父母逛商场、看电视、玩游戏。可如水的月色却给童年的孙友田不一样的感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太多的感受。他难以忘记月下的母亲,忘记月下母亲为他所做的一切。

  三、初步感知课文

  1、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童年月下启蒙。(1~13自然段)

  2、请同学们自由读1~13自然段,想想月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

  指名回答,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谜语大家一定很熟悉,母亲讲的神话故事你们听说过吗?就讲两个吗?儿时的我听过吗?所以在我眼中——(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童话世界。)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竟)

  4、歌谣和童谣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画出歌谣和童谣的句子读读,读熟后,说说。小结各自的特点,练读.

  5、想听听母亲吟唱的歌谣吗?有个小要求,请你说说听完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用一个比喻句就更好了。(播放后指名说。)

  师过渡:在我的耳中,母亲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6、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说说这是怎样的歌声,用文中的词语说。(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一样的、像小溪的流水一样的、芳香的)

  思考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悦耳动听,让我陶醉)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

  四、小结本节课

  1、这篇文章作者孙友田主要回忆了月下母亲为我——(手势、齐读板书)

  2、师:为什么童年夏夜下的母亲会让我记忆犹新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字

  拿出钢笔,在书上认真描一描这9个生字。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3)齐读。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感受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也为下文体会“启蒙”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母亲不是不识字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3、师总结:是啊,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导致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四)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故事谜语

  2、找生读讲故事部分。

  3、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

  (五)学习最后部分

  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齐读。

  5、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6、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三、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4、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师生齐诵歌谣。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9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受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揭题

  2、 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指名读,这句话勾起了你怎样的回忆?指名读 齐读

  3、 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和著名作家孙友田一起,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二、 自主探索,重点感悟

  1、 自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把它划下来,多品读、品读,也可以在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2、 学生交流,重点语段预设

  ① 月夜景色的美妙

  闭上眼,想象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怎样?指名读 女生齐读

  ② 歌谣的美妙

  指名读歌谣,母亲唱得怎样?“芳香”一般指什么?为什么说母亲唱的歌芳香呢?从中你仿佛感觉到了什么?(轻柔 甜美)指名读 齐读

  ③ 故事的美妙

  你觉得还会讲哪些故事?你听了这些故事后会想些什么?

  ④ 童谣的美妙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童谣,你都搜集到了哪些?

  ⑤ 猜谜的美妙(略)

  3、可这样一个会唱歌、会讲故事、会说谜语的母亲竟然不识一字,她有怎么会有资格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谈一谈你的想法。

  三、 师生共融,情感共振

  1、 我想,不管谁拥有了这样一位母亲,都会觉得无比幸福,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谈谈你的感受。

  2、 就象一句古话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的妈妈总有老的那一天,当她们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我们能不能象感动中国中捐肾救母的田世国一样做呢?

  3、 可是现在我们却可能因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可能因为她们的唠叨而抱怨不止,也可能 因为没有帮我们收拾书包而怨声载道,今天就让我们在这里静静地回忆她们对我们的好……你们都想起了什么?

  4、 听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别犹豫了,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吧!

  四、 作业

  过不了多久就是母亲节了,为你们的妈妈做些什么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3.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2.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幻灯片:课文插图。看到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者想说些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座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中听一听从这小院中传出的动听的歌声。(板书:月光启蒙)

  二.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1.书上哪句话描绘了这美妙的月色?

  2.投影幻灯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3.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4.在这美妙的月色当中,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投影歌谣的幻灯片。

  5.逐一朗读两支歌谣,理解歌谣的意思。齐读,边读边打节拍。

  6.这歌词写得美,母亲的歌声也美。作者怎样描写母亲的声音?

  7.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

  理解“芳香的音韵”

  指导配乐朗读。

  8.简介黄河的改道:作者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省。我们知道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的原因,黄河经历了多次的改道,曾经黄河就从作者的家乡安徽的北部流过。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泥土十分贫瘠,自然就长不出丰盛的五谷来。

  9.投影幻灯片: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理解:“长歌谣”

  10.歌谣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童年的作者来说,歌谣的内容不一定会懂但母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却会久久留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投影幻灯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名朗读

  理解:“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投影幻灯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指导配乐朗读。

  三.学习4至8自然段

  1.过渡:母亲用歌声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开始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这就是得到了启蒙的教育。请同学们再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还有什么地方让我受到了启蒙的教育。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

  唱童谣

  (1)投影童谣幻灯片

  (2)逐一朗读,边读边打节拍

  (3)这些童谣当中都有小狗、小猫、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是小孩子再熟悉不过的了,自然会引起我的兴趣和联想。

  (1)分角色朗读猜谜语的段落

  (2)猜谜活动,又一次使我的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懂得怎样用联想和想象去猜谜,这又是一种启蒙。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所以作者写到:“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投影幻灯片: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指名朗读。

  3.练习用“母亲用_________________让(为)我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4.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感激)

  5.教师配乐简介写作背景: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是的,作者孙友田是多么想对他的母亲说这些话呀!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的母亲因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而失去了记忆。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漠然地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面对着失去了记忆的母亲,如果你就是孙友田,此时此刻,你还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怀念)

  6.指导配乐朗读这段话。

  五.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投影幻灯片: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2.孙友田在《月光启蒙》的原文的结尾还这样写到,投影幻灯片:“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学生齐读

  3.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篇孙友田所写的散文《母爱似水》。

  投影幻灯片:散文《母爱似水》。教师配乐朗诵《母爱似水》。

  4.播放歌曲《懂你》,教师引述:“这首歌歌名叫《懂你》,唱给天下所有的母亲。歌中唱到:一年一年,风霜着你的笑脸,你寂寞的心还有谁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了你什么样的关怀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吗?

 5.同学们,让我们将她铭记于心,永远地爱她吧,她就是——母亲。

  六.完成作业。

  五、作业设计

  1.说一说

  对母亲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2.写一写

  试着写一两首童谣。

  六、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2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选自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民歌、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动人情景,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是精神成长的根基,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文中母亲、歌谣、月光其实已经融为一体,置于“故乡”这一背景下,“母亲”和“月光”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意象,成为学生通往“月”文化的一把钥匙。

  设计理念:

  基于故乡背景,设置情境,围绕“什么启蒙了‘我’”这个笼罩全篇的主问题,通过再现文本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细读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母亲”和“月光”这统一的意象,进而丰富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义,梳理内容

  1、检查生字,朗读课文。

  2、借助文中句概括主要内容。

  ①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

  ②能从文中找一个句子并稍作改动概括文章内容吗?

  (出示:母亲用民歌、故事、童谣、谜语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3、追溯字源理解“启蒙”,把握主要内容。

  ①(出示:XX)这就是“XX ”,它下、上分别是什么?整个字是什么意思?“启蒙”呢?(“蒙”字下面是一只鸟,上面是一个盖子,用盖子盖住鸟是遮蔽的意思;“启蒙”就是打开盖子,就是去蔽的意思。)

  ②(指上句)人启蒙前怎样?启蒙之后呢?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什么启蒙了我呢?

  设计意图: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运用抽象的线条描摹、比附事物,是一幅幅精美、深邃的全息图画。教师带领学生追溯“”的造字原理,弄懂字形与字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心中留下的就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幅画、一段故事。“启蒙”是文眼,结合“蒙”的字源分析理解“启蒙”,再结合语境理解“混沌”、“豁然开朗”等词语,它们就不再是字典上的概念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训练了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一举多得。

  二、情景还原,唤醒歌谣

  作者说是民歌、故事、童谣、谜语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这些我们也都读了,我们被“启蒙”了吗?为什么没有呢?我们再来读一读。

  1、民歌。

  ①读民歌,批注出你的理解。

  ②你对这两首民歌有什么理解?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

  ③课文讲民歌是母亲唱的,我们来听一听。

  ④歌声美吗?这一唱,民歌似乎已经被唤醒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一女生讲故事《嫦娥奔月》)

  ②听着这迷人的故事,神秘莫测的夜空似乎成了一个神话世界。齐读这段话,想象那些神话故事。

  3、童谣。

  童谣有趣在哪儿呢?大家可以自由读一读。

  4、谜语。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扮演母亲,你们来猜。

  设计意图:民歌童谣、神话故事是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传统文化之门,但它与学生经验之间存在着隔阂,如果不能让文字背景中的美好事物复活,那么文本只是文本,作为读者的学生不可能领略到其中的精彩。这个版块教学,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师生一起聆听民歌、神话故事,诵读童谣,猜谜语,文本就能得以复活,民间文学的魅力也能得以展现。

  三、品词析句,走近母亲

  1、你看民歌、故事、童谣、谜语似乎不再是抽象的文字,已经复活了,可是我们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了吗?仅仅是这些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浏览课文,划出写母亲的句子并批注。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是因为“洗完澡”母亲有干净的体香,二是因为“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

  试想躺在母亲怀里,聆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然后美美地读这句话。

  ②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③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从这一句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3、这一读可以发现我们读歌谣时缺少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揣摩,引燃学生情感点,把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置于“母亲”这个背景里,使本来孤立的文字更多了一份浓浓温馨的感情色彩,母亲勤劳、聪颖、圣洁的形象,就可以伴随着民间文化扎根到学生心灵的沃土上。

  四、拓宽背景,走进故乡

  1、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歌谣使我豁然开朗。读课文第5节思考: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呢?

  ①“长歌谣”是什么意思?

  ②小结:这些歌谣由大地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大地的声音,所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把故乡的爱、大地的爱、母亲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其实就是“大地”的象征。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读这段话。

  2、正是这些歌谣、这样的爱带着我走进了民间文化的王国,读最后一段。(按诗的格式分行改写)

  ①“母亲不识字”,不识字就是“蒙”,为什么还能成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②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间文学”、“民歌民谣”是这片大地上祖祖辈辈文化积淀的美,把这些给了孩子,孩子就能在诗意中成长。带着这种诗意再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提升了对歌谣、故事、谜语等民间文化的认识:它是故乡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是我成长的摇篮,就是我的“母亲”。

  五、融合意象,品味月光

  1、到这里我们逐渐明白,是母亲用民歌、童谣、故事、谜语,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2、出示第一段:

  ①“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这”指什么?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②“白布褂子”又不是好衣服,为什么要写出来?作者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比喻吗?

  3、出示朗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4、总结:其实,细读整篇文章就会发现,母亲和月光是融为一体的,母亲是月光下这一刻的母亲,月光是母亲为“我”创造幸福童年生活的月光。对于作者来说,他说月光的时候,暗示的是母亲,因为没有母亲,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但是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所以,题目是母亲启蒙,是月光启蒙,是月光母亲。

  5、最后我们来读一读孙友田的原文《月光母亲》。(开头结尾教师读,月夜、音韵、故事、谜语个别角色扮演读,民歌听音乐,童谣一起打拍子读。)

  设计意图:借助对母亲、月光融为一体的诠释,月光和母亲的意象会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形成,他们也会对我国传统月文化蕴含的象征意义有所了解,再学习本册《望月》等文本,或者积累写月的诗词,就有了一个提升的基础。课终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学生对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就能有更准确的把握,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就可以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了,情感就能发展到高潮。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让学生图文结合,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月光启蒙,月光是那样的柔和,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意的月光启蒙,去品读歌谣,品味母爱。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喜欢文中的什么?

  生:歌谣

  师:歌谣也同样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

  板书:歌谣

  课文中写了几首,请你们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一首多读几遍,读出你喜欢的原因。

  生读,师巡视学生,同学读的真投入呀。

  师:提问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歌谣。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月儿弯弯哪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着太阳。(设计意图:让学生悟出歌谣表达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从凤凰凤凰一摆头,看出来的,凤凰落在梧桐树上,那里就盖起了瓦房和楼房。

  师:是啊,凤凰是一种吉祥的鸟,它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传说它落在梧桐树上就会好运连连。

  师: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的歌谣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这首歌谣很有趣,很幽默。)

  师:那谁能用家乡话来读一读这首歌谣?

  生:读

  师:我们家乡版的歌谣是不是也很幽默,很风趣,这就是乡音乡韵,充满了乡土的气息。

  生:读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的老鼠啃锅沿。

  (设计意图:读出歌谣的韵味,感受歌谣中小动物的可爱)

  生读······听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咯吱咯吱啃锅沿的声音。还有一首谁喜欢的。

  生:毛娃······我觉得毛娃可爱有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谣还有一个特点呀,师范读

  生:押韵。

  师:谁喜欢这首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这首歌谣写了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在洗衣服的场景。

  师:现在你们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诺贝尔教学实录《童年水墨画》教案将相和课堂实录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诺贝尔》导学案因“推敲”而精彩《推敲》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生:有趣幽默、押韵、简短易懂、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生:歌谣中还有许多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之类的东西,都写在上面感觉十分的幽默风趣。

  师:是啊!记得有一位作家说哥谣是孩子们成长的精神食量,孩子们都很喜欢,孙友田的认识和你们是一样的。

  课件出示:这些民歌民谣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充满了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的歌谣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童年的夏夜······歌谣,(课件出示)

  师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出来,师唱歌谣。

  师:听了母亲的歌声有什么感觉?小组内交流。

  生:我觉得母亲的歌声甜甜的、柔柔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你的感受多丰富,就像一位小诗人);母亲的歌声优美(是啊,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甜美像春风吹在脸上)

  师: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那声音又像什么呢?

  生:像优美的小提琴曲、像黄鹂唱的歌(是啊,你们的感受多丰富呀,就像一个个小诗人了。)

  师:母亲用这甜甜的嗓音唱着,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生读

  生: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芳香的音韵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

  生:(芳香)拉长这样香味就能传的更远了。)

  生:(我们的教师飘满了芳香的音韵)

  生: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的朗读也是一种享受

  师:读到这里,你想象一下,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生:我坐在月光下认真的听母亲唱歌谣觉得是一种享受(你觉得是一种享受);我坐在月光下,闭着眼睛,摇着头,认真听母亲唱(真有创意)

  师:听着母亲唱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生读课文。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从芳香二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可以联想歌谣,联系你刚才的感受品味一下。

  生:我觉得听母亲的歌声就像花儿一样香,一样美。

  生:母亲的歌声本来是可以听到的,但我却从小院里嗅到了芳香的音韵这是我和母亲情感之间的交流。

  师:是啊!从着这芳香我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甜美,品出了母亲吟唱的歌谣让我们的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所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师:学到这里,你们可能会有一个问题,母亲不识子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同学们小声读第五自然段,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的。

  生:母亲······听 艺人(找出了母亲唱歌的原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师:刚才这位同学找的句子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生长)第二个也是生长的意思吗?生:流传 蕴育 创造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古道不生长五谷,却留传孕育歌谣。

  师:我们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哪里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造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这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课件出示)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诺贝尔教学实录《童年水墨画》教案将相和课堂实录4、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诺贝尔》导学案因“推敲”而精彩《推敲》教学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生:齐读这句话。

  师:所以说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神话、谜语、(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后面的部分,你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师:同学们读的真用心。

  师:你们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在那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牛郎织女在喜鹊桥上相聚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

  师:看神话故事把你们带到天上去了,母亲就是用这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生:母亲心底善良纯洁,像玉石一样晶莹剔透

  生:因为母亲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在月光照耀下就更新一尊玉石雕像。

  师:读到这里你们知道课文问什么要用月光启蒙做课题了吗?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唱歌谣,讲故事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生:因为母亲是在月光下启迪我的想象,让我分享诗歌的王国。

  师:母亲就是用歌谣神话谜语来为我播下了一粒粒爱文学爱生活的种子,让他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有田已经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有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怀念之情,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这诗一般的语言:(课件出示)

  感谢您,母亲

  使您用那一双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您,母亲

  是您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您,母亲

  是您在月光下唱的那些

  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师: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到母亲时,(课件出示)

  母亲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师: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拿起你的笔写到作业纸上。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给我唱的那些歌谣,给我讲的神话故事,给我猜的谜语,我就想起了勤劳母亲在月光下洗衣服的那些场景,我就好像看到了母亲头上的白发。

  生: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我就想起了母亲在月光下搂着我的那些场面,想起了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教学总结:同学们写得多好啊!是啊,每当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母亲唱的那一首首歌谣,讲的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猜的许许多多的谜语。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母爱,是母亲给了我终生难忘的启蒙教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了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下作业:(课件出示)

  1、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也让他们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2、母亲节就要到了,希望同学们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是写一封感恩信,报答你的母亲,相信那是你的母亲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我在讲解这节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感悟歌谣的特点,体会母亲歌声的甜美,明白课题的含义,体会作者写这篇课文的深刻用意,让学生学会感恩母爱,回报母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学插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思考: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学生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己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己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己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满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笔圈划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学生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母亲形象美是朴素的,纯洁,神圣的。)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2)体会到什么美?(嗓音甜甜,深情的。)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4)读完后你觉得哪个词显得很特别,特别的亮眼?(芳香)

  5)为什么呢?。引出并理解“芳香”:芳香是鼻子闻,而这儿指的是什么?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8)读歌谣。自由读,指名读。(读出柔和,轻轻的,甜甜的音)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D: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的世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F:童谣用拍手歌读,感受风趣

  G:猜谜语。

  自由读10~13自然段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交流

  ③分角色朗读母子间的对话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投影:“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①生朗读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满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默读课文,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练习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月光下母亲  唱童谣  启蒙“我”

  猜谜语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解题

  1、师: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你了解孙友田吗? (板书:孙友田)

  3、交流。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份他的资料。 (出示1:孙友田资料)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板书:月光启蒙)

  5、解题:

  (1)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两横,一层盖在又一层上面。

  (2)“启蒙”是什么意思?“启”就是打开,“蒙”呢?什么头?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打开,使原来遮盖的东西看得见。)齐读课题。

  6、质疑: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 (出示2:封面)

  二、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读一读课文,争取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检查读文。老师很想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第1小节,谁先来读?正音:篱笆 时辰(均读轻声)

  (2)请你点一名同学来读读第5小节。真细心,这里两个多音字,你都把它读正确了。

  ① 莲花落 听过“莲花落”吗?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吗?(“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了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② 混沌 把它放到句子里去读一读,“豁然开朗”,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

  (3)看来,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充分,讲起来就自信了。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

  3、同学们,在这月光下,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三、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1、师: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出示3:插图和文字)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也来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生对照图文诵读。

  3、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交流:多美啊!你能把这份美读出来吗?

  4、配乐指名读。 (出示4:诗歌排版第1 小节)

  5、齐读。多美的月夜啊,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四、读歌谣,学歌谣,悟“启蒙”

  1、这的确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2、交流: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出示5:两段歌谣)我们也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指名读,正音就行。

  4、指导朗读。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1)交流并出示6:她用甜甜的嗓音……

  (2)“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轻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

  (3)“小溪的流水”呢?(叮叮咚咚,很恬静)

  (4)那你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5)指名读。评: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

  齐读。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5、师: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出示7:原唱)

  听完了母亲的吟唱,适当引导。(体会母亲的'勤劳,对生活的向往)

  (1)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这动听的歌谣中看到了什么?

  (2)交流:勤劳的母亲,对生活充满向往的母亲。

  化解:凤凰,传说中一种吉祥的鸟。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3)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

  (4)交流:爱,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这深情就是一个动作,课文用“搂”。

  (5)回过去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原来,母亲在唱这些歌谣的时候,还包含着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6)这里“芳香的音韵”指什么?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你读出了什么?

  (7)小结: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充满热情、怀有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6、出示8:第5小节并引读。“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1)这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对,生长。(第一个“长”,五谷是长在泥土里的)

  (2)那么第2个“长”呢?放到句子里,联系前后句子好好读一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灵魂。第二个“长”是长在人民肥沃的土壤里的)

  (3)交流并品味“长”。课文为什么不明写“流传”而偏偏用“长”呢?

  这歌谣长在哪儿?黄河的故道边。生于此长于此的祖祖辈辈们,把这些民间的文化熏陶了母亲,又通过母亲的口传给了我。正如好的庄稼一样,长得是一茬又一茬。

  (4)出示9:“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豁然开朗。”

  (5)读到这儿,你觉得母亲用歌谣还把________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

  让我那原来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听,……放原唱歌谣。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07-04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08-16

月光启蒙优秀教学设计07-03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15篇05-21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篇08-10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6篇)08-11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06-26

《月光启蒙》教学实录06-27

月光启蒙的教学实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