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4-21 17:00:28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内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螳螂这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请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

  3.小结

  这是一条成语,你知道它来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个练习中,我们复习了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你能说几个吗?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如果也按螳螂、蝉和黄雀这说法,那么它们在课文中分别指哪些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讨论并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吴王为什么攻打楚国?你知道当时的情况吗?把你找的资料告诉给大家

  (2)乘虚而入是什么意思?诸侯国怎么乘虚而入?

  (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设想呢?你来帮它设想一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吧。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3、这种情况,吴王设想过没有?他是怎么说的?指导读出吴王凶残、固执的口气

  4、你觉得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5、齐读课文第一节。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那么吴王最后有没有攻打楚国呢?你从哪儿知道的?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这番话是哪些话?

  五、学习第二至十一节。

  1、画出少年的话,同桌一起读读,边读边想,哪句话最使吴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读,想想:吴王悟出了什么?

  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3、齐读这句令吴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吴王从没设想后果的固执到恍然大悟,你觉得这个少年怎么样?

  5、在读读2———11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机智?

  6、师:如果说大臣的谏是直谏、力谏,那么少年的谏就是智谏巧谏

  齐读2—————11节,体会少年的机智

  你能读读吴王的话,读出恍然大悟的口气来吗?

  3、现在,你再来看看吴王又是个怎么样的人呢?(知错就改)

  五、总结课文:

  1、小结:

  吴王看到楚国过力较弱,想要去攻打楚国,他没想到其他诸侯国对他虎视眈眈,可算一个没远见的人;还听不进大臣的劝说,可算是个固执的人。然而,一个侍奉他的少年却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少年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螳螂捕蝉的含义

  (2)抄写词语

  (3)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练习用恍然大悟说一句话。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的道理。

  一、复习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齐读,板书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3、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读读吴王的话?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指名读。

  4、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么这位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迅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说了什么?(少年说了一个故事)

  2、交流: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谁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出示这个故事

  ①故事中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抓住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深有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蝉的心情怎样?练读

  “螳螂”:“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个故事有意思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板书:蝉螳螂黄雀)

  那么,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呢?

  试着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4)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同学们都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

  (5)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以后,明白了吗?

  ——明白了。

  从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相机请学生上台板书。(诸侯国——→吴王——→楚国)

  3、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动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2)他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相关的词句细心体会,我相信咱们对他一定会有更深的认识。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交流:

  1、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2、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交流:

  1、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2、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4、指导朗读:那么,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课件出示)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小组内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小组展示

  三、人物对比、欣赏少年

  1、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的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也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这是为什么呢?

  2、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更委婉一些,称得上是——智劝、巧劝。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智谋。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回头来看课文,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你从中能得到什么收获呢?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件出示)

  (从少年身上、吴王身上,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启发)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听说训练,指导复述

  1、先请同学们听写四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四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四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2、(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打个“☆”。(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教师将几位同学的听写作业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扼要地评点。)

  5、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从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6、(老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刚才学生听写的五组词语。)

  7、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8、同学们听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9、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师:故事听完了。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10、这个故事就叫——(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读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教师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谁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少年的那句话给吴王的启示最大。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句话为什么能给吴王以启示呢?(提示:再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谁像螳螂,什么是蝉,什么是黄雀。)

  3、师:这句话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说)

  (出示: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是呀!吴王是个聪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学生齐读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就是少年要告诉吴王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这也是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齐读)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三、质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提的'问题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现在想到这么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2、师小结: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3、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演?(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劝动吴王吗?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3、再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从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02-24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2-28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07-04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07-04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07-04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范文07-04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6-23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2-26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