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2 14:31:06 设计 我要投稿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三、欣赏流程

  (一)朗读

  调动多种朗读形式(略)

  (二)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预习布置预习《长相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板书:李凭箜篌引)

  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冤枉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 坎侯、空 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

  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㈡鉴赏、背诵

  Ⅰ、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⒈吴丝蜀桐张高秋

  问: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⒉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⒊李凭中国弹箜篌。

  问: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明确: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Ⅱ、赏析第二节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问:这四句是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明确: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Ⅲ、赏析第三节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⒈赏析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⒉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⒊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明确: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⒋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妙处=手法+作用

  明确: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Ⅳ、探究

  问题思考一: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问题思考二::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㈢小结

  此诗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令人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五.总结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六.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⑴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⑵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七.作业

  背诵全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四、朗读(略)

  五、作品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

  3.学习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

  精讲点拨法鉴赏分析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互评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或是在电视上,都见过那些乐器?(学生畅所欲言)你见过这样的乐器吗?(出示课件)(生摇头)这就是箜篌,现在这种乐器已很少见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唐朝,有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他技艺之精湛,身价之高,他就是李凭。一流的乐师李凭用最好的乐器,弹奏美妙的乐曲之时,巧遇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高山流水心有灵犀,这位诗人浮想联翩,妙笔生辉,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这首描摹音乐的著名诗篇,去聆听李凭演奏箜篌发出的千古绝唱。

  二、听读感悟(出示课件)

  三、自读赏析(出示课件)

  1、结合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意象入手,谈谈作者具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李凭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曲怎样的特点?

  2、整体上诗歌通过这一系列意象,表现了箜篌曲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意象乐曲特点及变化手法效果

  总结提升品读巩固

  师: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诗人却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音乐的?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教师引导分析:

  吴丝蜀桐:“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

  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

  张高秋: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像礼花一样,起于弦上一点然后发散到长空去。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仿佛在俯首谛听。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教师引导分析: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

  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感人肺腑。它和上面的“空山”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面对这样出神入化的音乐,人们不仅要问,这是谁呀?能够弹奏也这么感人的音乐?原来这是李凭在国都之中弹奏箜篌。

  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师: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生朗读,思考)

  生: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教师引导分析:

  这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A、“昆山”句是以声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B、“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师:“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生思考,讨论)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教师引导分析: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冷也感觉不到了。

  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师小结: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以下六句,诗人就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教师引导分析:

  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师引导分析:

  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

  老、瘦: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教师引导分析:

  舞蹈完成,乐曲结束。但是,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样,都是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

  四、听音乐,写句子(出示课件)

  这音乐,让我仿佛听到;

  这音乐,让我有如看到。

  五、写一写,感受文学魅力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曲旋律或一首歌曲,拨动过你的心弦,引起过你的共鸣……

  请你用动情的语言抒写出来。

  要求:

  (1)要有侧面描写;

  (2)至少要运用两种修辞方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六、课堂总结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仅仅活了二十七岁的李贺,竟然与白居易,韩愈相提并论,可见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他们都描摹了一段美妙的音乐,都神奇地再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地、泣鬼神。请同学们齐读全诗,再一次领悟李贺的妙手彩笔。(下课)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李贺

  描摹乐声形象鲜明

  演奏技艺高超

  借乐想象新奇瑰丽

  一抹红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鉴赏诗歌描摹音乐的艺术技巧。

  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借助在《琵琶行》中学到的诗歌艺术手法,鉴赏本诗描摹音乐美的特别之处。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一段音乐)音乐是无形的,要用有形的文字把它描摹出来,难吗?我们学过哪一首描摹音乐的诗歌呢?你是否还有印象?(齐背《琵琶行》)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PPT展示)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老师指导诵读,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诵读方法。详见课本39、40页。把相关概念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2、再次诵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作者是如何用有形的文字把无形的音乐描摹出来的?请结合诗句,谈谈诗人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要求:前后桌形成一个小组,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王开岭

  (5)侧面烘托,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①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②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③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④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⑤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⑥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⑦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⑧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⑨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⑩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拓展: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手法: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分析说明: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

  效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其余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六、知人论世,体悟情感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有人说,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是哀伤、凄冷的呢?

  教师总结:李贺虽少年时就诗名远播,但天妒英才,却使他一生不得志,他的父亲名李晋,“晋”字与进士的“进”同音,因避讳,李贺终身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只能怀着一颗苦闷哀怨、甚至悲痛绝望的心成为科举考场外的“孤魂野鬼”,于是他将命运的捉弄,人生的失意,生活的痛苦,心情的苦闷一概写进诗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失魂落魄的“鬼才”诗人有时也想寻找生活点滴的温暖,当他听到皇家第一乐师李凭惊天动地的绝妙音乐时,他感受到了音乐热烈而强大的魅力,但当提起笔时,却鬼使神差地再一次撕裂了自己苦闷绝望的心,饱尝苦涩,饮尽辛酸,27岁时,李贺便离开了我们。

  七、回顾目标,背诵全诗

  1、个人示范背诵

  2、男女生分开背诵

  3、全班齐背

  八、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说说它们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理解诗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朗读感知,品味作品的音韵美;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的体现。

  重点:从意象、用词、章法、音韵入手分析李贺诗作之“鬼”。

  一、谈“鬼”人

  1.大家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熟悉吗?那里面有所谓的四大高手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同样在独放异彩的唐代诗坛上我们说也有许多的高手,例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那你知道“诗鬼”指的是哪位诗人吗?——李贺。那他为什么会被称为“诗鬼”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赏析他的代表诗作《李凭箜篌引》来探个究竟。

  2.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人称“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二、、读“鬼”诗

  1.听朗读带,整体感知;划出节奏,找出韵脚;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⑴韵脚(四次换韵):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⑵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⑶重点字词:①张:演奏。②中国:即国中,国都长安之中。③逗:引出。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2.指名翻译诗歌: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像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3.请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国都长安,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人物:演奏家李凭,诗人李贺。

  还有哪些嘉宾?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

  ⑴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⑵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⑶紫皇,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⑷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⑸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⑹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⑺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⑻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⑼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⑽十二门前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三、探“鬼”韵

  1.意象的“鬼”

  ⑴这首诗中描写了许多意象,在这些意象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其“凄艳诡谲”的诗风呢?

  提示: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素女愁玉碎凰叫荷泣兰笑国都冷光石破天惊老鱼跳波瘦蛟起舞吴质不眠露湿寒兔(哀伤、凄冷的意境)

  ⑵诗人不用人间的意象,而用仙界神仙的意象,这对表现李凭箜篌的音乐有什么作用?

  提示:我们可以来看“梦入神山教神妪”这一句。想象奇特,亦真亦幻,这样,既写出了箜篌音乐的惊天地泣鬼神,更体现了诗歌本身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这可以说是李贺诗歌“鬼气”的第一个表现——意象诡异。

  2.用词的“鬼”

  ⑴展示:吴丝蜀桐张(奏)高秋空山凝云颓(停)不流

  昆山玉碎(鸣)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愁)

  十二门前融(浸)冷光石破天惊逗(落)秋雨

  老鱼(锦鳞)跳波瘦蛟(潜蛟)舞

  ⑵学生朗读修改后的诗句。

  ⑶学生找自己比较有感觉的词语说一说。

  ⑷小结:从这段修改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选词用字,力求给人以陌生感,追新逐奇,有一种独特的神韵,神出鬼没。这可以说是李贺鬼韵味的第二个特点——用词新奇。

  3.章法的“鬼”

  ⑴指定学生读诗歌前两联。

  ⑵前四句为什么先交代乐声后写人物呢?

  提示: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⑶展示写音乐的常见手法有这样一些:环境渲染法、动作描绘法、以声摹声法、以形喻声法、联想典故法、议论抒情法、听者反应法。

  ⑷回顾《琵琶行》相关手法的运用。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环境渲染法,“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就是动作描绘法,“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以声摹声法,“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听者反应法。

  ⑸李贺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音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环境渲染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声摹声法、以形摹声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环境渲染法、听者反应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联想典故法、环境渲染法)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联想典故法、听者反应法)

  ⑹小结:李贺诗歌章法的一大特色——章法奇绝。

  总结:李贺诗歌“鬼气”的几方面韵味,充分显示李贺的确无愧“鬼才”的称号,在这首诗歌中,不管从音韵、意象、还是用词、章法,诗歌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李贺也都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堪称一绝。

  四、比“鬼”艺

  将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较,体会其异同。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思考:这些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同: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不可见的乐声转化为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

  异:李贺重在侧面烘托,极力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白居易极力描绘乐声本身;韩愈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少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拓“鬼”作

  1.鉴赏李贺其他能体现他“鬼才”的诗篇。

  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阅读《梦天》,试分析这首诗中是否有李贺“鬼才”特点的体现。

  2.课堂总结:一唱三叹则荡气回肠,余音袅袅而三日绕梁。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8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

  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二)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翻译: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名曲:“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三)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四.研究探讨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讨论明确:时间:高秋

  地点:中国

  乐器:箜篌(吴丝蜀桐)

  演奏者:李凭

  2.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讨论明确: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

  (2)素女,又称“素娥”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皎洁的面庞也起了愁容。

  (3)紫皇,天神紫皇,天上最尊贵的神。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作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空山中凝聚着,低垂着,不肯流走。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讨论明确:

  昆山玉碎,向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清脆而铿锵

  凤凰叫,像凤凰对舞唱和

  舒缓而悠扬芙蓉泣露,如带露荷花在哭泣

  惨淡香兰笑,如兰花在欢笑

  清丽

  4.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讨论明确:拟声,以声拟声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五.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全诗。

  六.教学反思教授本课时,应该充分发动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对诗歌的感悟、理解、阐发上来。同时应该强调朗读和背诵的作用,以读带讲,以读带悟。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了解李贺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赏析该诗的内容。

  2、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这首诗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在语文必修三中,我们曾享受过一次听觉盛宴,因为我们听了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弹奏的琵琶。今天我们随同李贺去参加一场唐朝的箜篌演奏会。

  二、海报设计:

  1、编剧兼导演:李贺

  李贺,字长吉,陇西成纪人。李贺是没落的宗室后裔。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避讳父亲的名字而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这样就堵塞了仕进之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去世了。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他被人称为“诗鬼”。

  2、主演:李凭

  唐代元和年间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

  3、乐器:箜篌

  “引”乐府诗题的一种,与“歌”“行”相近。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4、时间:晚唐的某个“高秋”

  “高秋”一语,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美妙的乐曲所表达的一种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境界。

  5、地点:长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会一定有很多粉丝参加,参加这场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请同学们依次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云:

  优美悦耳箜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显得饱满,“颓”显得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2、江娥:

  就是湘夫人,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因为丈夫舜的去世,她伤心欲绝,泪水落在竹子上化为斑竹,听了李凭弹奏的箜篌,她又泪洒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4、长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长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所以称长安为十二门。长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乐中,沉默不语。

  5、紫皇: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乐打动。

  6、女娲:

  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女娲听李凭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7、神妪: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在听众的幻觉中仿佛成夫人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8、老鱼、瘦蛟: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9、吴质:

  吴刚,他因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创随砍随合。听了李凭的箜篌声,吴刚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倚着桂树静听,彻夜不眠。

  10、寒兔:

  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小结:我们的确能体会到李凭的箜篌弹奏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力量。

  四、描写手法的探讨: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的呢?

  侧面烘托——通过箜篌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2、侧面描写的手法,是乐府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初中时曾学过一篇成功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乐府诗,大家说说是哪一篇?

  汉乐府《陌上桑》里写罗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里不是直接描绘罗敷的美丽,而是借助他人对罗敷的欣赏,达到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的目的。

  3、这首诗除了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还有其它方法吗?

  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

  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

  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4、这两句诗除了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来描写音乐,诗人还运用通感手法,

  我们怎样理解通感手法?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唤起玉石撞击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

  五、作业:

  1、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2、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背诵《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赏析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授课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检查背诵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学习内容

  (一)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仅做过几年奉礼郎(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丛九品小官),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27岁就逝世了。他早岁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他的诗构思奇特,意境怪诞,想象丰富,语言新颖诡异。他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经历,他的诗中常有感伤、消沉情调。被人称为“诗鬼”。又《昌谷集》。

  (二)阅读《李凭箜篌引》详析诗歌内容:

  (1)“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

  (2)二、三两句写乐声的效果:

  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玉碎”写出了乐声的特点“凤凰叫”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芙蓉泣露”写出了乐声的特点。“香兰笑”写出了乐声的特点。

  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4)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承上启下的句子是

  分析“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话的写作的妙处

  具体分析音响效果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5)小结:这是一曲诗的音乐,一首音乐的诗。美丽的秋空,多情的'云,悲啼的“江娥”,满面愁容的“素女”,出产美玉的“昆仑山”,充满神话色彩的“凤凰”,浸染着《楚辞》情调的“芙蓉”和“香兰”,救世的女娲,骤落的秋雨,闻弦起舞的神妪,闻声跳跃的瘦蛟和老鱼,无眠的吴质,露湿的寒兔都融入了李凭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的美妙音乐之中。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韩愈的诗歌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但是李贺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

  白居易的诗歌

  韩愈的诗歌

  李贺的诗歌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1、解题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2、学生朗诵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的妙处

  4、此诗的思想感情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三、精品作业

  (一)课堂作业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二)课后练习《新课程》第27页李贺诗二首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1

  一、导入:听音乐导入

  课间时给学生放音乐《高山流水》放松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好听在哪里?如果要用语言具体形容出来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描写音乐。

  二、明确本堂课的任务目标

  (PPT展示)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听音朗诵:

  2、自由诵读,诵读时注意

  ⑴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

  ⑵注意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由强→弱,从悲戚→欢快→冷清

  3、个人示范朗诵

  4、全班齐读

  四、品读探究,小组展示

  1、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随机抽查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演奏者李凭: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关于她当时的身价与声名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她精湛的技艺受到了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所以李贺才用他的如花妙笔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2、你们认为李凭技艺怎样?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说说你们的理由,并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提示:可从诗歌的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入手。

  要求:各小组成员合作讨论交流3分钟,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品读过程中可自主设疑:例如:

  ⑴、诗的起句开门见山,用“吴丝蜀桐”写箜篌的构造精良,用“高秋”点明季节。除此之外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⑵、“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此两句向得古人好评,认为“老”“瘦”二字,匪夷所思,极平常的字用的极生动,请指出它的妙处……

  五、鉴赏技法,总结提升

  1、鉴赏诗中正面描写音乐的句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⑴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

  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

  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

  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⑵在这句诗歌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⑶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的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⑷举出所学习过的运用通感手法的例子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

  ③“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静……”《按时看日出的人》

  2、鉴赏诗中侧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这首诗歌描写了很多听众的感受,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的身份,并描绘一下他们听李凭演奏时的神态。

  (1)江娥,就是湘妃,传说中的湘水女神,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绝。

  (2)素女,是神话中的月宫仙子,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3)紫皇,“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被音乐打动。

  (4)女娲,神话中的创世纪女神,远古时代,天裂地塌,灾凶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他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女娲听得入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斜。

  (5)神妪,成夫人,神仙婆婆,好音乐,能弹箜篌。虚心向李凭学习箜篌技艺。

  (6)老鱼、瘦蛟,潜在神秘深山的幽涧中。随音乐在水波中上下跳跃,翩翩起舞。

  (7)吴质,吴刚,月宫中神仙,整天伐桂。彻夜不眠,倚着桂树,久久立在那竟忘了睡眠。

  (8)寒兔,月宫中嫦娥的宠物。蹲伏在一旁,任凭露水斜飞滴在身上,也不肯离开。

  (9)云,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谛听。

  (10)十二门的百姓。唐代的都城长安方圆70多里,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门,共十二门。人们陶醉在美妙的弦乐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

  3、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直接描摹音乐。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听众的感受来描绘绝美的乐声。你能举出一些我们学习过的侧面描写的例子吗?这种技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优势?

  (1)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④“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汉乐府诗歌《陌上桑》

  (2)①侧面描写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③侧面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特征。

  六、小试牛刀: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七、检查背诵

  1、个人示范背诵

  2、男女生分开背诵

  3、全班齐背

  八、课后作业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说说它们的异同。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6-01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5-27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0篇06-10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07-02

《刷子李》教学设计06-23

刷子李教学设计07-03

《刷子李》教学设计12-18

《刷子李》的教学设计12-12

刷子李的教学设计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