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时间:2024-04-22 15:27:04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15篇[精选]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

  《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过程中人类的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实用工具等的变化;

  难点:认同古人类化石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类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工具

  无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根据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女娲造人,上帝造人,都是传说,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课时完成

  教师: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阅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非地区,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他们树栖,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丰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让学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点。

  火的使用对古代人类有何意义?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个体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数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明显的特征。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它们如今生活状况如何呢?请课外小组向我们汇报一下。

  现代类人猿处于灭绝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加入我们是类人猿保护协会的成员,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技能训练

  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动性。阅读教材第6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课后小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后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

  →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

  1、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3

  爬行类

  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蛇

  1.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保护身体及防止水分蒸发。

  2.呼吸:终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4.体温:不恒定,冬天冬眠。

  (二)龟、鳖、鳄

  扬子鳄是我国古老而又珍贵的爬行动物。

  (三)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毒蛇与无毒蛇

  1.区别:本质区别是有无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伤后要及时处理。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属于蛇适应陆地生活特点的是( )

  ①体内受精,卵生,卵外有卵壳保护 ②用肺呼吸 ③皮肤干燥,有角质鳞片 ④体温不恒定 ⑤有灵活的颈,利于发现周围的情况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栖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龟、鳖的呼吸器官是( )

  (A)鳃 (B)肺 (C)鳃和肺 (D)肺和皮肤

  (3)下列不属于爬行类比两栖类高等特征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产大型的硬壳卵

  (D)心脏有三个腔,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

  (A)体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体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阳光的温度孵化

  (C)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D)体内受精,卵具坚韧的卵壳,生殖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2.课后练习

  (5)将青蛙和蛇的主要区别填入下表。 名称 项目 青 蛙 蛇

  生活环境 a g

  身体分部 b h

  皮肤和覆盖物 c i

  呼吸 d j

  循环系统 e k

  生殖发育 f l

  3、参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潮湿陆地上 b头、躯干、四肢 c裸露、湿润 d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 e心室无膈膜,动静脉血完全混合 f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 g陆地生活 h头、颈、躯干、四肢(退化)、尾 i干燥,覆盖角质鳞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内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体内受精,生殖脱离了水环境,卵外有卵壳,发育过程无变态。

  七、参考资料

  变色龙

  变色龙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种爬行动物,它的学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体表可以变化颜色。变色龙体长2535厘米左右,的有60多厘米。它的皮肤的真皮内有色素细胞,通过各种色素细胞的迁移,使皮肤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的色彩相似。

  变色龙的基本体色是淡绿色或棕色,在阳光下这种体色变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温环境中,这种体色会变得更深一些。变色龙的两只眼睛同时可以向不同方向观望:用一只眼睛向上看,用另一只眼向前看。当它远远地看见一只昆虫时,先保持冷静,不慌不忙,接着伸出长长的舌头。舌顶端是富有弹性的,只要能够到昆虫,昆虫就会粘在舌头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岛上的战争

  在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岛。这座岛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岛屿,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约有2万条毒蛇。

  蛇岛上生存着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们的主要本事有两样: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时,一条蛇爬到树枝上,头稍稍抬起一点,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当一只小鸟落到树上离蛇的前半身不远时,蛇的颊窝感到了温度的变化,判断出了来者的大小,然后猛扑过去咬住鸟的身体,毒液顺着毒牙注入鸟的体内。被捕的鸟挣扎很短的时间就死去了。蝮蛇有个特别的本事,嘴能张开120度,吞下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鸟。

  蛇岛上经常发生“战争”,主要是蛇鼠之战。

  按照专家的解释,岛上的鼠是停靠的渔船带来的。岛上的鼠学名叫褐家鼠,是一种身体强壮性情凶猛的鼠。误上蛇岛的鼠无法回陆地了,为了生存下来,它们只能吃树籽、草籽、树根,也学会了到海边捕食海胆、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说,鼠是夜间活动,蛇是白天捕食,应该互不侵犯,可岛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夸张点说,在蛇岛,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当蛇完全进入冬眠时,是无力与侵害它们的鼠抗争的,只好被鼠吃掉。当然,由于岛上鼠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足以对蝮蛇的种群构成危害。但当蛇冬眠后醒来,鼠又成了它们的腹中之物。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4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重点)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

  能力目标: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引言:同学们在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上或许看到过,非洲某干旱地区的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而变得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只能卷曲在地上。同学们或许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早上上学时忘了或来不及吃早点,结果到10点左右时,就会感到头晕、心慌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盒装或袋装。

  认真观看,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纷纷议论开来。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食物的包装。以上人为一小组针对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分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完成对5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调查。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

  (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播放FLASH]: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能量呢?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虽不能量,但也很重要。维生素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要从外界摄取的有机物。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书P21表9-1盒装或袋装食物调查表。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本小组的调查表。

  积极发言,说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证实自己的结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七大类,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集体回答。

  回答出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

  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步骤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分析]: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4[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

  [提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样营养物质吗?

  [小游戏]: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自学]:书上22-23页有关内容。

  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重温整个实验过程,填写图表。

  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通过小游戏趣味性的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并在书上勾划。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能量,多余的贮存后起到保温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

  维生素--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等。

  [讲述]:我们只需少量的维生素,但它是维持身体良好健康所必须的。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吗?

  [阅读]: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书P23)和(书P26课外阅读)。

  [练习]:完成连线题。

  [出示]:佝偻病、坏血病、夜盲症的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播放FLASH]: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讲述]: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则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物,它们对人体有何作用呢?

  []:水--是一种溶剂、运输的媒介、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无机盐--参与人体的

  学生自己进行,并在书上勾划下重要内容。

  脱口说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通过连线题了解维生素及其缺乏症。

  积极思考,利用平时各累的知识进行回答,同学间相互补充。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水和无机盐

  观察实验:食物中含有无机盐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观察]: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提问]:几种重要的无机盐的作用。(钙、铁、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图。提问,如果便秘,怎样调节饮食?

  [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干的小麦种子燃烧后成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的知识,脱口而出剩下的物质是无机盐。

  通过阅读和日常积累的知识,说出钙是强壮的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的;铁是制造红血球所需;缺碘会患大脖子病。

  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仔细聆听,开阔知识面。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6

  学习目标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重点

  1、说出眼的基本结构。2、视觉形成的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难点视觉形成的过程及预防近视的对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图片见书P79)

  外层______:眼球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中层:虹膜:中层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睫状体:连接_______和_______的中间部分.

  内层: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内容物晶状体:像凸透镜,曲度可以调节,使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视觉:外界光线在视膜上成像,感光细胞产生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输给大脑皮层的神经,形成视觉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视眼的原因

  由于眼球__________过长,或晶状体______过大,使物像落在视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近视眼由于物像落在视膜前方,故应配戴________.纠正。

  2、看P82图4—51,了解预防近视应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盘点收获

  师生共同本节课的收获;师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课堂达标

  1、眼球的瞳孔、晶状体和视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A.镜头光圈和胶卷B.胶卷镜头和光圈C.光圈镜头和胶卷D.镜头胶卷和光圈

  2、为了预防近视眼,应该是( )

  A.走路看书B.在强光下看书C.不躺卧看书D.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3、依据“眼球的基本结构图”回答以下问题:

  (1)有的同学沉迷于上,不但影响了学业的发展,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电脑显示屏,容易导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复原状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卷。

  (3)某人的眼球结构完好无损,但他也是盲人,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损,导致 上产生的图象信息无法传导到 所致。

  五、作业布置

  1、P85--------1、42、预习《耳朵与听觉》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7

  一、指导思想: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类的生命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态度也很好,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在个人展示阶段需要加强管理指导,需要在新的学期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要做到严管理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结合,提高学习成绩。

  三、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图表、实验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进一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能力。是半学期工作重点。

  四、具体措施:

  1、强化管理,针对个别学生要真正了解他们对生物学习的态度,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个别找来谈心,上课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及时鼓励,多和班主任沟通,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态度的转变。

  2、组织好学生的阅读、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要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提高组内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精心备课设计好学案、导案、写好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教学中得与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4、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3.加深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4.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

  2.探究活动的组织及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选出组长,并分工负责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种材料、用具。

  四、课时分配

  2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课本P41-42“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并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填写在教科书上。

  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通过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设疑、提问、引入新课。

  巡视,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表格。

  大多数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种食物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讨论,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

  1.1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和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

  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并与同学交流。举出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18的旁边,再举出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写在图IV—20的旁边。

  讨论: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体细胞所含物质和能量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书。

  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交流,评价。

  (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问题

  看课本P23中的插图,互相交流,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就不同,实验的方法步骤也会有区别。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

  2.2作出假设

  各小组根据自己小组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后作出假设。

  2.3.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计划。对制定的计划进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咱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

  2.4得出结论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指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安全和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

  2.5表达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进行交流。

  水与无机盐维生素的种类,缺乏时的病症和相应的食物治疗

  对误差人进行反思。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指导学生分析误差的原因。

  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三、膳食纤维

  根据角色扮演情况,将相关知识填人课本P25表l及P26表2。

  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

  小结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

  练习巩固

  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2.关注食品安全。

  3.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关心长辈的饮食。

  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1.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

  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三、教学难点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装袋和包装盒,以备教学需要;电视报刊中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课前培训学生,指导小组长如何展开调查和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评比栏和课前课后学生设计午餐食谱营养差异性的对比图。让学生明确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展开调查或收集有关合理营养、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课前尝试为家长或自己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带各种食品包装袋;课前询问家长购买肉类、鱼类及其他食品时是怎样挑选的。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合理营养

  1.1不注意合理营养的.危害

  课前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自主讨论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营养的危害。

  1.2什么是合理营养?

  观察、讨论、归纳:怎样做才是合理营养。

  1.3“我”该怎么做?

  师生合作,为本班制定一个合理营养的文明公约。运用知识指导生活,设计午餐食谱再次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并对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评一评,比一比,然后参加全年级的设计赛,并把好的作品办成生物专刊。

  合理营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阅读书上提供的信息并观察书上的插图或自制投影片,结合身边实例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合理营养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并利用节假日亲自烹调,为长辈献上一份爱心。

  阅读课后“营养师”资料,拓宽视野

  创设问题情境,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典型实例,指导学生阅读书上提供的报刊信息,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讨论,组织并参与全班交流、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有效性。归纳并用投影片展示该如何做到合理营养。

  关注健康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注:书上第三节内容可作为学生调查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之一)

  课前提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组织交流,做出评价。

  二、食品安全

  2.1整体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课前布置,发布收集到的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听取学生的资料发布,引导学生分析,组织学生讨论。

  2.2怎样购买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装食品。(会读包装袋上的内容)

  b.非安全的包装食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盒上的内容,分组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学生发言予以肯定并纠正或补充某些内容。

  就课前了解的知识进行组间交流。

  听取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比较,建议学生课后到菜市场进行“实战演习”。

  三、预防食物中毒

  3.1小专家进行现场小讲座,听取有关知识,并提问和补充。

  和学生一起听取小讲座,对进行讲授的同学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污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3.2讨论:能用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或饲料喂养家禽家畜吗?为什么?

  有人说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农药含量少,可放心购买,对吗?

  在教师启发下思考: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会导致食品的污染?

  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

  认真听取学生讨论并及时点拔。

  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肯定学生的分析,再次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了解绿色食品

  阅读有关资料,思考并了解绿色食品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课本中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鼓励学生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9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 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2008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师:对,这几种病都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甲状腺激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生:讨论、表达[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国大部分地区饮食里缺少碘,碘不足会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盐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师:讲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相关内容。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岛素的分泌有关,你们知道有什么关系吗?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

  1、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的过程;、

  2、胎儿和母体间的物质交换;

  3、增进敬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的不利影响的资料。从父母那里了解生育、养育自己的情况;

  (2)教师: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模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在多媒体创设的情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亲情氛围中引入课题,非常自然、轻松地与学生交流:①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古代的类人猿,那么你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②为什么一定要爸爸、妈妈两个人才能生出你来呢?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启发学生回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等知识)④看来,爸爸妈妈的生殖细胞也一定要经过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来。可见,我们人的生殖并不神秘,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⑤那么我们人的生殖细胞分别叫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结合的呢?我们得从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系统──生殖系统开始谈起。

  二、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指导学生自学,要求

  1)按顺序认识生殖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联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发生变化?

  2)试着填写侧剖面图中的结构。

  2、思考与讨论:(分组交流)

  l)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么?为什么?

  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为什么?小结:结合模型,认识备器官的功能。

  3、指出:结构上男女确实有别,但功能上也存在着共同点。展示书本上的练习题2,分组讨论交流。小结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三、生殖的过程

  1、设疑: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是怎么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呢?从哪进?在哪与卵细胞结合?最终又到哪“安家落户”?利用挂图讲述排卵、受精、怀孕、胚胎发育的过程。

  2、再设疑: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泄?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及有关插图,然后得出结论: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3、结束语: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的社会问题。

  四、作业:p12:1、2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人的生殖

  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人的生殖(第二课时)

  梁蔚中学高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概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视频资料的分析,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感悟人类生殖的过程是创造奇迹的过程,该过程充满了责任和艰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渗透珍惜生命的教育;体会父母孕育孩子中感情、物质等的投入,使学生更加尊重父母;知道健康生命孕育过程,需要合适的时机,并需要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保证,进行青春期异性交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重点和难点

  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教学准备

  1、人的受精、胚胎的发育、分娩等过程的录像片。

  2、男、女生殖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人的生殖的过程原有知识的回忆,经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补充和教师的启发,能够理清思路: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思考质疑:如精子和卵细胞在人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相遇的?受精卵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经过讨论、交流,将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浮出来,引领后续的学习。直接切入主题──人的生殖。根据已有的知识,你能说说人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启发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梳理。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不够清楚或不够详细的见解提出质疑,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挖掘学生已有的关于人类生殖的基本知识,得出比较完整的过程即可,同时理出清晰的顺序。启发学生对生殖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质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精子、卵细胞和受精卵的形成学生对于生殖的基本过程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对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部位也基本清楚,教师引导学生复习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图,明确卵巢和睾丸是生殖器官中最重要的结构。认真观看录像资料,分析精子和卵细胞产生的过程以及它们的相遇具有怎样的特点。精子的旅程:艰辛。卵细胞的旅程:漫长。精子与卵细胞的相遇和结合:奇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图。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分析从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过程看,他们各自的产生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够相遇也是一种奇迹。

  三、胚胎发育质疑: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胚胎的?受精卵和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如何提供?以后的营养又是如何提供?胚胎的废物是如何排出的?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引导学生对于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中营养的供给,以及废物的排出等问题质疑和推测,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去掉一些可能性比较差的假设。组织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体验与感受学生畅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知道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充满着冒险和挑战,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慎重对待异性之间的深度交往: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孕育健康优质的新生命;流产等通过外力终止孕育生命的过程,常常还会对生育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不孕不育的遗憾。尊重和感谢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孕育和生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负,我们要感谢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所创造的生命的奇迹。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意外的因素会导致孕育过程的失败,或者导致不健康婴儿的出生?课外查阅资料的展示和分析。通过以上对于孕育和生育过程的了解,你认为孕育生命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总结,孕育生命的过程:①是爱的奇迹(所以要更加珍惜生命)。②是责任和义务的体现(所以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决定是否孕育新生命)。③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所以我们要更加尊重和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生命)。④是对生活习惯的考验(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作业:p12:3、4

  板书设计

  生殖过程

  一、受精

  1、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2、地点:输卵管

  3、意义:受精卵的形成是怀孕的开始,意味着一个新生命诞生了。

  二、胚胎发育

  1、胎儿在母体内是怎样获得营养和排出废物的?

  2、受精卵在什么部位形成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可以直接流入胎儿体内?为什么?

  三、分娩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

  (1)说出皮肤的结构组成,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术语;

  (2)理解皮肤的排泄功能。

  2.能力:

  (1)运用显微镜观察皮肤的结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区分能力;

  (2)在教学创设的情境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切实体会皮肤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和技能,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中开展的活动,培养快速处理信息,灵活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显微镜观察了解皮肤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2)通过对皮肤结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充分认识生物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通过介绍我国有关科学技术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皮肤与汗液分泌。

  课时:一课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项功能,与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由于教材将本节安排在“人体废物的排出”这章进行介绍,所以教学设计中应以排泄功能为主线来介绍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皮肤的结构”,虽然在显微镜下较易观察,但学生可能不易区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皮肤的排泄功能”部分,由于学生对“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借助CAI。

  本课教学先以学生们较熟悉的宏观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为类比使学生了解人体代谢废物及时排出的重要性。同时提问“人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排出体内代谢废物?”

  [学生回答]①通过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②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③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

  借机回顾前面学习的两种排泄途径,同时引入今天“皮肤”的内容。

  【新课导入】师:有人说:“皮肤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张嘛”(以轻松的话题开局)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描写皮肤的词句?(请同学列举)

  学生争相发言:白皙、黝黑;皮厚如墙;油光满面;汗流满面;“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教师含笑而言: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词句十分生动有趣(给以肯定),可是细细想来,这些词句中,还隐含着关于皮肤的一系列问题(话题急转),比如,皮肤常年暴露在外,接触许多细菌,为什么不腐烂变质呢?有人肤白胜雪,有人皮黑似炭,人体的肤色为何会有不同?长“青春痘”是什么原因?人为何会出汗?(一连串发问,引起学生思考)这些无疑都与皮肤结构有关!

  一、皮肤的结构

  [活动]观察皮肤的结构

  (1)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皮肤切片,获得有关皮肤结构的感性认识;

  (2)对照大屏幕上皮肤构造图,辨别皮肤各组成部分;

  (3)出示3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观察探究:

  ①皮肤有哪些结构?

  ②皮肤各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

  ③推测各部分结构功能。

  [注意事项]①教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注意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以防压碎;

  ③观察完后,交回切片显微镜,做好实验收尾工作。

  请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皮肤结构示意图,说出皮肤的结构和细胞排列特点,推测有何功能。展示课件,小结皮肤的结构,并引导学生由结构认识功能。

  皮肤的结构:表皮--角质层,生发层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生物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了解枝条的生长过程。

  知识回顾

  1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_____。_______或_____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后,________发育,突破种皮,形成_____。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幼根的结构有哪些?

  2、芽的结构有哪些?

  3、什么是居间生长?

  自主学习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___________。

  3、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_____发育成的。芽在发育的时候,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组成,枝条上的_____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4、小麦、水稻、竹子等一些植物,可以通过_____使茎急剧长高。

  5、“小麦清明拔三节,新笋一夜成高竹”就是对_________的形象描述。

  当堂练习

  《基础训练》P15—P18

  植株的生长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观察的方法探究植物茎的生长过程,并能用相关的知识解释。

  2、让学生知道年轮形成的简单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无机盐。

  知识回顾: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增加____________,一方面要靠伸长区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小组完成实验,按1——3步骤进行)

  1、取一段柳树的枝条,肉眼观察看它有几部分组成。

  2、用解剖针扎一扎横切面上的质部和髓,试试哪部分最坚哽哪部分较疏松?

  3、用手剥一剥树皮,试一试能不能剥掉,剥去树皮后用手摸一摸内侧有什么感觉?

  探究释疑,合作交流

  4、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形成层的特点。

  5、什么叫年轮?年轮是怎样形成的?我们怎样推测树木的年龄?

  6、植株的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哪些?缺乏时会怎么样?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3

  《细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学习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细菌形态和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分析

  1.细菌结构特点及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因为:

  (1)通过学习细菌细胞结构特点,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及显著区别,明白为什么把细菌从植物中划分出来。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重点之二。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为学习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打下基础。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重点之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表现在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从而纠正许多人误以为细菌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2.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了解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极大,与人类关系密切,但因为非常微小,用人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别是有些地区的学校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显微镜、显微投影仪、录像设备和微机等,所以教师难以进行直观教学。

  (2)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重要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难点之二。因为初一学生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很少,也没有接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因而讲透细菌在促进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在学生议论后请学生回答问题。

  由此引入新课,教师接着指出:细菌分布广泛,无论是空气、水、土壤还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细菌生活。但它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十分微小,所以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下面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关于细菌形态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①用高倍显微镜演示细菌的三种形态;如果有教学设备的学校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②可以用显微投影仪投影放大细菌的三种形态。③播放细菌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录像片段。④以上设备都没有,教师可让学生参看书中的显微照片及插图,同时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画出细菌三种形态的示意图。接着教师总结出细菌的形态:单细胞个体,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3)细菌的结构特点,该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知识,可用讲述法。首先课前要准备好细菌结构的模式图。如果没有,教师可参照书上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画一个。对照图来讲述细菌结构特点时,注意让学生与前面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注意强调: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所以细菌不属于植物范围。另外,有些细菌具有特殊结构如:①有的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②有的细菌在细胞壁外有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关于芽孢,教师应该指出:能否形成芽孢是细菌总的特征,不是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芽孢。芽孢是该菌种的休眠状态,称休眠体。注意说明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芽孢对恶劣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壁很厚渗透性差,含水量极少。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气灭菌法。一般情况下芽孢可以生存十多年。教师可以补充讲述芽孢在生物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例如:有些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产生晶体内含物,称副芽孢体。苏云金杆菌和日本甲虫杆菌等产生的副芽孢体对某些昆虫有强烈毒性,因此有些国家用苏云金杆菌等细菌作为杀虫剂又称生物农药,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2.细菌生命活动特点:

  (1)在讲述细菌的生殖过程中要强调-生殖是单细胞生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特点是简单、快速,属于无性生殖。在讲述生殖过程中,教师可参考教参中的示意图边讲边画。

  (2)细菌的营养方式的讲述可用谈话法。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①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的?②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是什么?③细菌不含叶绿素,它怎样获得营养?经讨论后,教师做必要的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推论出细菌与植物的营养方式有本质的'不同。接着引出异养的概念以及腐生细菌与寄生细菌的概念。强调腐生和寄生细菌的区别:腐生是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或体表来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1)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本内容教师可运用讲述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着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体死亡后是否永远保留在地球上?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让学生回答,谁起了重要作用。腐生细菌的具体作用需要教师来讲述。下面教师可画简图让学生连线填充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加深学生了解腐生细菌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作用,可布置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完成:

  用一个广口瓶里面放些土,把小昆虫的尸体埋在土中。再把玻璃瓶埋入土中,瓶子不要加盖。上面做好标记,过一段时间挖出来观察,看看有何变化。

  (2)在讲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之前,先让学生讨论,①细菌对人类是否都有害?②有益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害表现在何处?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要强调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有害的只是少数种类。纠正细菌都是有害的片面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由于病原菌能引起疾病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上的问题。布置学生看课外读物的内容。

  4.本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细菌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范围很广,特别是近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制药业等等在讲课时可以渗透这方面的信息。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4、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二、过程

  教师活动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

  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

  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学生总结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体验现实生活经历,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联系实际生活。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俗语,导入新课

  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和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

  1.消化道的组成

  (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

  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 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

  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下方,小肠位于人体的腹腔。

  (3)活动二:拼图比赛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没有标注名称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图,每组派出两名代表进行拼结构图比赛。之后,师生共同点评每组的结果,最后教师评价与鼓励。

  (4)活动三:观看视频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动画,并要求学生看完之后回答问题:食物要流经哪些器官?

  先由学生作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并适时引出消化道的概念。

  2.再认消化道各个器官

  角色扮演,巩固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位置,适时针对每个器官逐一介绍。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7个标有各个器官的帽子,请7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依照食物在人体消化时顺序介绍“自己”,看谁介绍的最准确。学生准备好之后,开始表演。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然后,请未参加的同学针对刚才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老师针对他们的评价以及收获展开对各个器官进一步的介绍。当学生谈到了小肠和胃时,教师就会进一步展示小肠、胃的结构图,并总结出小肠和胃的结构、位置和功能等。(小肠与胃的连接处有十二指肠,小肠全长5-7米,位于人体腹腔,它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最主要的场所。胃是消化道最膨胀的部分,像一个袋子一样,囊状结构,它里面有一些液体可以将食物初步消化,主要负责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

  (三)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学生谈收获。想一想平时生活中都吃一些什么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分别到达什么器官被消化吸收的?与家人共同分享你的收获和感受。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02-29

七年级生物教案下册优秀02-01

七年级下册新课标生物教案人教版07-03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5篇01-18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15篇)01-18

七年级下册生物总结02-07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5

七年级下册生物暑假习题06-21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