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中秋节的传说故事14篇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
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时代,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导致庄稼枯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非常强大,他同情苦难的人民。他一口气击落九个以上的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造福于百姓。
因此,后羿受到了百姓的敬爱,后羿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传授技艺和打猎外,终日陪在妻子身边。人们都羡慕这对才貌双全的恩爱夫妻。
许多有志之士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不老实的庞猛也混入其中。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拜访朋友,求教。他正好遇到路过的太后,便向太后要了一包仙丹。据说服下此药可即刻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丢下妻子,便暂时将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宝盒里,被恶人庞猛看到,想偷药自己成仙。
三日后,后羿率众弟子外出打猎,居心叵测的庞蒙装病留下。后羿率领众人离开不久,庞猛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胁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自知敌不过胖萌,关键时刻当机立断,转身打开宝盒,取出长生不老药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刻飘离地面,冲出窗户,飞上了天空。嫦娥牵挂丈夫,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女。
傍晚,后羿回到家中,宫女们哭诉着白天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欲杀恶人,庞蒙早逃。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它明亮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向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后羿无可奈何,思念妻子,便安排人在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里摆了一张香炉,桌上放着她最喜欢的果脯和鲜果,为嫦娥举行祭祀。月宫里对他情有独钟的人。人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香案,祈求善良的嫦娥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吴刚胜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上广寒宫前的桂花树郁郁葱葱,高达500多丈。关闭。千百年来,这棵桂花树,从未被砍倒过。相传砍树者名叫吴刚,汉代西河人。他曾跟随仙人上天,却犯了一个错误,被仙人贬入月宫,天天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罚。 .在李白的诗中,有“欲砍月桂,持寒薪”的记载。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无法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反元。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很严密,消息传出去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灵机一动,命部下把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字条藏在煎饼里,派人送去各地的起义军,通知他们应对起义。 8月15日晚上。 .起义当天,所有志愿军齐声响应,起义军犹如星火燎原。
不久,徐达攻陷元大都,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不已,连忙传下口令,让全体将士和百姓在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中大饱口福,并赏赐大臣们吃过的“月饼”。当年起兵时暗中传递情报,作为过节糕点。从此,“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大的像圆盘一样,是送礼佳品。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由来简介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就有“御尚书镇牛鱼,中秋左右卫福泛江”的记载。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流行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介绍
赏月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环节,几乎是重头戏。可以说,没有赏月就没有过中秋节。赏月习俗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结伴赏月。但到了宋代,赏月不再仅限于文人墨客,开始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吃月饼
吃月饼是绝对少不了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过中秋节,就少不了吃月饼。据有关记载,起初月饼并不是必备食品,只是一种小吃。后来,人们逐渐将赏月与月饼结合起来,寓意合家团圆,寄托思念之情。同时,月饼也是中秋佳节亲友相亲的重要礼物。
猜灯谜
猜灯谜自古就是广为文人墨客喜爱的习俗。人们聚在一起猜灯谜。因为这是大多数青年男女都喜欢的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爱情故事,所以猜中秋灯谜也被衍生为男女恋爱的一种形式。
观潮
部分地区临江临海,8月15日中秋节也将举行观潮活动。这一带主要在浙江。像他们这样观潮的习俗源远流长,汉赋中就有记载。 .
燃烧的灯
中秋之夜点灯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大部分位于湖广地区。他们用不同规格的材料制作自己的灯笼。灯笼。制作水果、鸟兽、鱼虫形灯笼和“喜庆中秋”等字样,然后在贴好的彩纸上涂上各种颜色。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之夜,千家万户在院内摆上迎月香案,摆满时令瓜果,如西瓜、苹果、葡萄、枣、梨、栗子等,还有熟毛豆、五香花生、芋头等。全家人还在香炉上放上一根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月桂树。一切安排妥当后,全家轮流拜月。所谓祭月,就是在月宫祭祀嫦娥。嫦娥是女性,而月亮属于农历,所以中秋节的主祭一般都是女性。
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秋暮月夕”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到中秋之夜,都有迎寒祭月的节日。摆上一张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少不了的。西瓜也要切成荷花状。月下,月神塑像朝向月亮方向,红烛高高点燃,全家依次拜月,然后由主妇切团圆月饼。砍人的要事先清点全家总人数。在家的和在外的应该一起算。不能剪多剪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齐国丑女无颜,幼时虔诚拜月。长大后,她以德行卓著入宫,却不受宠。某年八月十五日,赏月之时,皇上见她在月光下,觉得她美丽出众,就立她为皇后,中秋节就从拜月而来。月中的嫦娥以美丽着称,所以姑娘们崇拜月亮,希望“像嫦娥,面如明月”。
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颇为流行。在北宋都城。农历八月十五晚上,全城人不分贫富贵贱,都要穿上大人的衣服,烧香拜月,表达心愿,并祈求月神保佑。南宋时期,民间互赠月饼,寓意团圆。有的地方还举行舞草龙、筑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踏月、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如今,玩月下流的习俗远不如从前盛行。不过,设宴赏月的习俗还是很流行的。人们以酒请月,以庆贺美好生活,或祝愿远方的亲人健康幸福,与家人“共赏明月”。
中秋节的习俗和形式多种多样,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
中秋节的由来
从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中国古代历法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即孟月、仲月和冀月。
农历八月恰好是秋天的二月,所以叫“仲秋”,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一半,所以叫“中秋节” ”。起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为“中秋节”这个名称。
中秋节的由来二
嫦娥奔月的故事由此演变而来,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先是子孙们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老天爷赏赐他一剂成仙药。他舍不得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8月15日,嫦娥服下长生不老药登上了月球。
至于嫦娥为什么吃药,有多种说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后人思念嫦娥,所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在园中摆放嫦娥喜爱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习俗。又相传,人们听说嫦娥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香案,祈求长生不老的嫦娥平安。
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演变为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中秋节,所以人们称之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由来三
由祭祀土地神演化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丰收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人们经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动。
过去有春播夏收秋收冬储之说。秋收时节,农民要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庄稼收割的时候,所以这可能是习俗的延续。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玩月亮
中秋玩月,现代人称之为赏月。从戏月的形式看,富人自建彩楼,贪财者送食客酒楼,游人登山浮水,必有核佳肴美酒,文人赋诗,外行说起古代,往往是通宵达旦。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外,还有观光式的赏月。唐·李社《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堤前锦江,诗酒相伴四十载。布密中秋夜最明,洞庭湖是在月亮的那一天。”这是登山赏月的证据。明代《江南志》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乘舟,聚湖桥望月”。这是在月球上划船和玩耍的证据。当然,古人玩月亮,并不是只欣赏中空的明月,而是常常和自然界的其他景物一起观赏月亮。是中秋节人们赏月的绝佳场所。
燃烧的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湖广地区有叠瓦点灯的节日习俗。江南有造灯船节。近代,中秋节放灯的习俗更为兴盛。今天周云锦和何翔飞的文章《闲谈时节》说:“广东的灯笼最为兴盛,每家每户在节前十多天用竹签做灯笼,做成灯笼的形状水果、鸟兽、鱼虫,还有“庆中秋”字样,用彩纸贴上,涂上各种颜色。瓦檐或露台上放树,或用小灯组成人物或各种造型,悬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人家所挂的灯,足有数丈之高,我也乐此不疲,城中灯火如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节点灯的习俗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玩兔子
在锦衣、沉以龄所著的《宫女说》中,记载了一位名叫蓉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那一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逃出京都。逃亡途中,恰逢中秋佳节。太后慌乱之中不忘旧礼俗,便在下榻的新州宫院举行了大典。祭月仪式。故事说:“按照宫中习俗,晚饭后,皇后要祭祀‘太阴君’。这大概就是东北地区‘男不拜兔,女不拜兔’的习俗吧。”灶'。主妇上来祭祀。在院子的东南角,设了一个祭坛,请画上神符(月宫捣药纸上印着一只大兔子),插上它在香坛上。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而是方的。在街上,我有时会听到北晋人唱“圆不如月,方好”。甜不如阿豆,甜不如嘎姐的温柔。”可见,金杯里的瓢都是方形的,斗里装的是新高粱,斗口上贴着黄纸。桌子上有四盘水果和四盘月饼。月饼叠半尺高。此外,中间还有一个大木盘,里面盛着直径一尺的圆形月饼。这是专门为兔子做的祭品。还有两个新的毛豆。碗里放了四碗清茶,用冷水冲干净。就这样,皇后带着贵妃,还有格格还有我们大家一起完成了大典,就算是大典成功了。我们都在逃避,非常迷信,唯恐自己有一点礼仪,得罪了神鬼,给自己带来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我们都抢着去参加,没有人敢退缩!我和娟子反来磕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祭月兔的规矩。反斗,但从心理上来说,因为有磨难,所以对神明更加虔诚和敬畏。虔诚。从这个故事来看,清朝宫廷称月玉兔为太阴君。不过民间不同,老百姓都称他为玉兔之子。虽然这个称号不如严肃如太阴君,多了一份亲切。在北京民间传说中秋节祭兔君,不够庄重,还多了戏谑。虽然显得少了一点对神明的敬意,但反映了民间祭神精神的异化,自从中秋节从祭月的祭祀习俗转变为民俗节日以来,礼仪习俗淡化了,游览的性质也消失了。变得越来越突出。玩兔子的习俗可以说是这种现象的有力证明。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2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
他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
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使不死药不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
人们也纷纷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这个节日。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的特别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等系列活动,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还有另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会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遗俗。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3
(一)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崑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售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二)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月神是女性神,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我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中秋节为月神生日,台湾并没有专祀月神的庙,都配祀在太阳公庙里。台北市内湖太阳公庙,八月十五日信徒们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众:有在户外院内设香案供鲜花、水果、月饼、焚香烧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团圆的气氛中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就是所谓的「拜月」。
(三)土地公生日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庙要演戏酬神,农夫们在田里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绑以金纸,这种竹杖是给土地公走路时作拐杖用,并祈求明年会存更好的收成。
(四)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汉民不甘受其统治,爱国之士纷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都挂起来,元人看了大吃一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纸,内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这一张纸,大家一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推翻了。
(五)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六)玉兔捣药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 “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八)玉兔入月宫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4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胜的月宫之谜。嫦娥奔月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出许多优美婉转的新情节,如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射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传说中秋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5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在中国农业社会,农民在丰收的季节里,总是大事庆祝一番。这个节日之所以成为佳节也和“嫦娥奔月”这个美丽的神话有关。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后来,一般妇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来源:)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空格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6
远古时期,后羿射日立功西王母赏赐仙药。八月十五后羿带众人打猎,其弟子西蒙前去其家盗药,后羿妻子嫦娥为保护仙药,遂将其吞下。吃下仙药的嫦娥,不受控制的飞上天去,迟来的后羿只见到将要消失的嫦娥。后认为纪念善良的嫦娥,遂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意为:全家团圆的日子。希望有一天后羿与嫦娥可以团圆。
在中秋的传说故事中,“嫦娥奔月”无疑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了。
这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7
【嫦娥奔月】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
【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玉兔入月宫】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为其下凡的捣灵药。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8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9
【故事1】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故事2】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
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故事3】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故事4】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故事5】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0
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其它称呼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祭月,历史久远,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时期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还不很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已流行。《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1
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 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联合抗元,为了避免搜查严密,刘伯温献计策,将“八月十五夜起义”几个字写进饼子里,这样通过中秋节这样一个饼子传递信息,赏赐给群臣子。之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流传下来。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
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 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 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2
早在中秋节的前一个月,各式各样的月饼就纷纷上市了,人们很早就准备好了供节日享用的食品。
节日是从下午的设宴聚餐真正开始。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最精致高雅、隆重的,当属宫廷宴席。八月十五这天,上到天子,下到百姓,无一例外地要全家团坐在一起,用餐赏月。明代的宫廷,在八月十五这天,最流行吃螃蟹,人们认为八月十五前后的螃蟹又大又好,是食用的时间,因此中秋这天,大家围坐在蒸熟的螃蟹周围,一边聊天,一边用餐。在吃的时候还可以蘸上点醋,这样更可口。吃完螃蟹以后,还要喝苏叶汤,用苏叶汤洗手。聚餐过后,大家一同观看关于中秋的神话戏曲的'演出。清代的宫廷中秋节不同于明代,在中秋节这天,多选择一个合适的院落,在院子的东边竖一个屏风,屏风两侧摆上鸡冠花、毛豆枝等植物。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桌子正中放一个特大的月饼,月饼四周堆满各式各样的糕点和时鲜瓜果。祭月完毕,按照皇家人口,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月饼,这被称为“吃团圆饼”。
吃罢晚饭,正是明月冉冉升起的时候,这个时候,节日的气氛才真正地显现出来,有的家庭会全家一起去河边或到视野辽阔的地方赏月。赏月的习俗,一直以来就盛行。在唐代,中秋赏月,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了宋朝,中秋节赏月吟诗更为风行,每到中秋之夜,夜市常常通宵营业,赏月游人络绎不绝。
有的地方民间要举行“拜月”仪式。到中秋节,各家各户都要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于香案上,其中月饼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形状放在案首。然后要将月神像面向月亮供好,全家按照辈分依次祭拜,然后这家的女主人将月饼切给家人分享。团圆月饼的切法非常讲究,在动手之前,要把家中的所有亲人都算在内,无论是在家的家人还是在外的游子,都一并算在其中,分出的月饼份数不能有差错,而且必须每一块都均匀,不多不少,公平分割。
在中国南方,中秋节晚上还会举行灯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举行灯会展览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中秋节也不例外。中秋节的灯会虽然不像元宵节那样规模宏大,但是中秋节的花灯种类却非常丰富,有放上天空的孔明灯,有放在水中漂流的荷叶灯,有用柚子皮做成的柚子灯、南瓜掏空做成的南瓜灯,还有稻草灯、鱼鳞灯、蛋壳灯等,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中国香港地区过中秋节,流行一项古老的庆祝活动,即舞火龙。为了庆祝中秋节这一传统佳节的到来,香港的铜锣湾大坑地区每年从农历八月十四晚就开始了一年一度、延续三天之久的盛大的舞火龙活动,庆祝用的火龙是用珍珠草扎成,一共有三十二节龙身,总计长达七十多米,龙身上插满了长寿香,舞龙的人们挥舞着火龙在大街小巷欢腾,吸引众多的民众前来观看狂欢,热闹非凡。
在中国湖南、贵州、安徽等地有中秋节偷瓜送子的习俗,祈求已婚妇女能够怀上孩子。在中国台湾,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还会跑到别人的菜园中偷菜,据说如果能够偷到蔬菜的话,就会找到如意郎君。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3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根据中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节”。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三个秋天的第二个月叫仲秋,所以中秋节也叫“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了月亮许多的传说,从蟾蜍登月到玉兔捣药,从吴刚砍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绘就了各种各样的为月宫世界添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汉代到唐代,木骚人一直唱月、唱月中,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成为表达感情的绝好时刻。北宋太宗年间,官方正式将8月15日定为中秋节,意思是正值三秋之中,万民齐庆。中秋之夜,月光当空,清辉满地。人们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8月15日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已成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历来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届的秋季赛恰好在八月份举行。风光与激情并存,人们把中学生视为月中的`赢家。每逢中秋节,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习俗。历代流行,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篇14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6-22
中秋节传说故事07-09
中秋节经典传说故事07-09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06-28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12-06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有关中秋节的传说06-28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大全07-10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传说07-04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或传说07-04
中秋节的故事和传说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