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5 18:22:59 设计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小黑板一块。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十、课后评析:

  临时得到通知,要来听我的课,即使课前备过课了,心里也难免紧张。那么多资深老师来听课,感觉压力好大。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要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得到的。

  接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该课的反思。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迈入另外一个不同校园的新老师,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总在刹那间会觉得比较迷茫,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找一些资料拼命的借鉴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课之后总是会觉得其实另外一种形式的教法也许会更好一点。课前想象了很多种学生情况,但在上课时还是会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叫了好几个学生说“不识”什么意思,这几个学生都说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备课时希望学生说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绕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后觉得,其实有些知识上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够解释清楚的,不应该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该课上,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让我觉得很惊讶。作为新老师兼班主任,对他们很多地方的了解还有些欠缺。例如,我让学生试着解释一下该诗的大致意思的时候,蔡冲真的让我很吃惊,他反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苏轼,然后再解释呢?”我立即说:“当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的把掌声送给了他,我想假如叫我来解释,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好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课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其实还可以更加丰富。

  最后,在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我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自己说出来,让他们划出来。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之后的汇报中得到划分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果比我告诉他们答案会更加好。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能够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明白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资料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一样的样貌,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仅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 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一):课文学习。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 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 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 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例: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 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 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 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阅读资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 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 讨论: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 推荐两种朗读方法: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 配乐朗读。

  3. 背诵比赛。

  五. 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佳作欣赏。

  2. 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我爱观察。(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板书: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 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7

  教材解析

  《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趣导入,解诗题

  1.视频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游庐山。(PPT播放庐山视频,师扮演导游进行讲解)

  师:苏轼被贬途中,与友人参僚子同游庐山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饱览了庐山珠峰。当他来到庐山的西林寺时,便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题西林壁》。(全班齐读课题)

  2.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题是什么意思?西林是什么意思?壁是什么意思?(生根据书中注释回答)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法宝。

  3.了解题壁诗

  师:苏轼把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爱好,过往的人看到了然后把它记下来,我们把这类诗叫做题壁诗。(PPT出示其他题壁诗,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以导游形式带领学生游庐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使学生对题壁诗有初步的认识。】

  二、知作者,读诗韵

  知作者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达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读古诗

  ①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停顿。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在读的时候是223节奏。

  ②再次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韵脚。

  峰、同、中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ong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的时候要悠长而绵延,古诗就是通过读韵脚读出韵律美。

  ③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方法个人展示读古诗,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明确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节奏、韵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抓字眼,品诗意

  师:现在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庐山观景。PPT阅读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讨论。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庐山呢?请你拿起笔来圈一圈。

  预设:6个角度,分别是横、侧、远、近、高、低

  1.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视觉:学生在黑板绘画峰、岭图。连绵起伏的是山岭,高耸入云的是山峰。

  听觉:读的时候“峰”要加强音量,“岭”要夸张延长。

  2.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一篇课文,讲的也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同,同学们还记得吗?

  预设:(《画杨桃》,出示杨桃,借助杨桃,让同学们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3.苏轼一直在强调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那么他究竟看到一些什么风景呢?

  学生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自己选择一两个角度把你看到的写下来。

  4.作者还可能从哪些角度来看?请你补充诗句“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想象画面等途径,感受庐山的不同姿态。理解诗句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学生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2.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①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诗人身正在处庐山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须跳出来,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景如此,做事情呢?生活中的你曾经有没有为一件小事和妈妈闹意见?当时的你是怎么的心情呢?过后一段时间再回想这件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身处事情之中难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到事情本来得面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PPT播放视频)。

  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这两句又隐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从朝廷被贬到黄州,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诗人除了在探究庐山的真面目,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诗句,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

  四、多诵读,悟诗情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古诗。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师:写庐山的其实也不止苏轼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呢。(出示PPT,师生齐读)

  师:同样一座山在苏轼眼中已经是千奇百怪。在这么多的诗人眼中,那更是千姿百态。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不仅去领略了这巍峨雄壮的庐山,也学到了哲理,最后面我们还收获了知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美。请同学们用你这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吧。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诗情,拓展其他写庐山的诗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布置分层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并完成书法作品。

  2.搜集苏轼的其他古诗词并积累。

  3.以《题西林壁》古诗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游记。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道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注释就能大致速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读诗,品诗,悟诗。在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采用讨论法、辨析法、想象、联系旧文章、结合生活实际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オ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出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瑕疵,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突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材料补充:

  初入庐山国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 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7-1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7-0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7-04

苏轼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10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03-2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10-13

《题西林壁》人教版教学设计02-18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01-09

《题西林壁》的教学案例07-0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通用4篇)01-2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难点: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小黑板一块。

  实施教学的主要方法: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九、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十、课后评析:

  临时得到通知,要来听我的课,即使课前备过课了,心里也难免紧张。那么多资深老师来听课,感觉压力好大。但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只要能够勇敢地去面对,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长,有所得到的。

  接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该课的反思。作为一个刚走出校园迈入另外一个不同校园的新老师,总觉得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吃透教材上,总在刹那间会觉得比较迷茫,所以,总是千方百计的找一些资料拼命的借鉴人家好的地方,但在上课之后总是会觉得其实另外一种形式的教法也许会更好一点。课前想象了很多种学生情况,但在上课时还是会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地方。例如,今天在分析讲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叫了好几个学生说“不识”什么意思,这几个学生都说是不知道的意思,我在备课时希望学生说是看不清楚的意思,然后绕了好大一圈,才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课后觉得,其实有些知识上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合理的,能够解释清楚的,不应该拘泥于形式。

  其次,在该课上,要感谢我的学生,他们让我觉得很惊讶。作为新老师兼班主任,对他们很多地方的了解还有些欠缺。例如,我让学生试着解释一下该诗的大致意思的时候,蔡冲真的让我很吃惊,他反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苏轼,然后再解释呢?”我立即说:“当然可以。”他的回答果然真的很精彩,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的把掌声送给了他,我想假如叫我来解释,也最多只能在字面上做些文章而已。这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做好优秀的学生的老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才行。以后,在上课之前,所要做的准备其实还可以更加丰富。

  最后,在下面这个教学环节中: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我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是自己说出来,让他们划出来。而是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合作的讨论之后的汇报中得到划分的依据。让他们自己得出结果比我告诉他们答案会更加好。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完美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伟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样的?侧面呢?(展示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境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雄伟、壮丽,你们能用自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作者从不一样的角度观察,结果却不一样,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第二句

  A.你们认为作者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一样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能够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能够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述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我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述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4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一样,观察效果不一样;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4、经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本事。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明白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明白班上的同学朗诵的本事十分出色的,能不能为教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终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教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此刻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此刻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能够向教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明白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资料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景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景。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期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资料,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确定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此刻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能够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十分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齐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一样的样貌,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仅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头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景

  10、总结

  师:这首诗经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的样貌会不一样。此刻,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经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期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

  1. 复习《望庐山瀑布》,观赏庐山图片,引出本诗。

  2.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一):课文学习。了解本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 读诗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2. 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 小组交流,借助注释解释古诗的意思。

  4. 学生汇报。

  三.质疑解疑,体会诗义。

  学生质疑。例: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2. 作者要怎么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

  3. 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4. 观察事物,如果只看一个方面,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阅读资料(二):明理篇(《盲人摸象的故事》《公鸡和猫头鹰的争论》《一次考试》《一则寓言的启示》)

  5. 学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深化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面地观察的道理。

  6. 讨论:如果你能去庐山,你还会从哪些别的角度去观察?

  四.指导朗诵、背诵古诗。

  1. 推荐两种朗读方法:突出观察角度的词语和突出观察结果不同的词语的读法,学生练习。

  2. 配乐朗读。

  3. 背诵比赛。

  五. 拓展阅读,体会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精彩,学习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1. 学生阅读阅读资料(三):佳作欣赏。

  2. 从观察和习作的角度谈谈阅读的收获。

  六.小练笔:我爱观察。(多角度地观察一样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七.总结。

  板书:

  题西林壁

  角度不同

  观察 多角度、全面

  结果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7

  教材解析

  《题西林壁》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趣导入,解诗题

  1.视频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游庐山。(PPT播放庐山视频,师扮演导游进行讲解)

  师:苏轼被贬途中,与友人参僚子同游庐山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饱览了庐山珠峰。当他来到庐山的西林寺时,便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在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题西林壁》。(全班齐读课题)

  2.解诗题

  (课件出示诗题)题是什么意思?西林是什么意思?壁是什么意思?(生根据书中注释回答)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法宝。

  3.了解题壁诗

  师:苏轼把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这样的爱好,过往的人看到了然后把它记下来,我们把这类诗叫做题壁诗。(PPT出示其他题壁诗,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以导游形式带领学生游庐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使学生对题壁诗有初步的认识。】

  二、知作者,读诗韵

  知作者

  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

  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达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2.读古诗

  ①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停顿。

  《题西林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一般在读的时候是223节奏。

  ②再次出示古诗范读,学生听古诗韵脚。

  峰、同、中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ong就是这首诗的韵脚。读的时候要悠长而绵延,古诗就是通过读韵脚读出韵律美。

  ③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方法个人展示读古诗,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明确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节奏、韵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抓字眼,品诗意

  师:现在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来庐山观景。PPT阅读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讨论。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你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庐山呢?请你拿起笔来圈一圈。

  预设:6个角度,分别是横、侧、远、近、高、低

  1.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视觉:学生在黑板绘画峰、岭图。连绵起伏的是山岭,高耸入云的是山峰。

  听觉:读的时候“峰”要加强音量,“岭”要夸张延长。

  2.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师:我们之前也学过一篇课文,讲的也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同,同学们还记得吗?

  预设:(《画杨桃》,出示杨桃,借助杨桃,让同学们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3.苏轼一直在强调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那么他究竟看到一些什么风景呢?

  学生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自己选择一两个角度把你看到的写下来。

  4.作者还可能从哪些角度来看?请你补充诗句“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想象画面等途径,感受庐山的不同姿态。理解诗句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学生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2.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①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诗人身正在处庐山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须跳出来,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景如此,做事情呢?生活中的你曾经有没有为一件小事和妈妈闹意见?当时的你是怎么的心情呢?过后一段时间再回想这件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身处事情之中难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到事情本来得面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PPT播放视频)。

  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这两句又隐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从朝廷被贬到黄州,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诗人除了在探究庐山的真面目,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运用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诗句,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人和事。】

  四、多诵读,悟诗情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背诵古诗。多种形式,熟读成诵。

  师:写庐山的其实也不止苏轼一个人,还有很多人呢。(出示PPT,师生齐读)

  师:同样一座山在苏轼眼中已经是千奇百怪。在这么多的诗人眼中,那更是千姿百态。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不仅去领略了这巍峨雄壮的庐山,也学到了哲理,最后面我们还收获了知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美。请同学们用你这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吧。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诗情,拓展其他写庐山的诗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布置分层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并完成书法作品。

  2.搜集苏轼的其他古诗词并积累。

  3.以《题西林壁》古诗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游记。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道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注释就能大致速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板块,分别是读诗,品诗,悟诗。在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采用讨论法、辨析法、想象、联系旧文章、结合生活实际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オ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出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瑕疵,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突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在树杆上、竹子上、柱子上和墙壁上有些什么东西?

  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

  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3、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2、师:大家观察仔细,说得不错。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眼里的庐山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试着翻译,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说出来。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思考:作者是站在一个地方来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⑴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

  题:书写。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怎么看?(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观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为什么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我知道了。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怎样才能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故事;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回忆学法。

  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吗?

  三、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二)解诗题。(并介绍“题壁诗”)

  (三)明诗意。

  1、请同学们反复朗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那什么是山岭?什么是山峰?

  同学们的描述不够形象,有哪位同学能用简笔画表达出来?

  你能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吗?

  4、苏轼看过庐山不同的姿态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反过来说一说。

  根据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名诗。

  (四)悟诗情。

  庐山的确很美。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处俯视,深沟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峦叠障。可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还是险峻?正如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一读,请你闭上眼睛,让我们随苏轼一起去游庐山。

  刚才那一瞬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当在诗人苏轼面对如此美景时,内心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

  你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吗?

  (五)明哲理。

  你能想个办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还记不记得学过的《画杨桃》一课,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吗?

  其实它还可以用在学习上,与别人交往中。像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四、总结全文。

  1、想一想苏轼怎样才写出这首古诗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是现阶段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们碰到过因为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的情况吗?”等问题,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老师简介题壁诗。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三、启发想象,理解诗意。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刚才你们和诗人游的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庐山。还记得另外一个诗人也在浏览庐山之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还记得吗?

  (齐背)

  2、两个诗人一山一水,写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着重写的是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苏轼从——(引导学生说出横、侧、远、近、高、低)各个角度写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想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巍峨挺拔的庐山呢?(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角度,师因势出示相关图片)

  3、站在这个角度,你看到的庐山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播放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情境,闭眼想象,用笔画下脑海中呈现的景象,然后再全班交流。(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师引导理解说出:横向看到的庐山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到的却是高耸的山峰;(横看到的是庐山的“长”,侧看到的是庐山的“高”。)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近处细看,还是从高处俯瞰,低处仰望,庐山都呈现出它变化多姿的面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产生共鸣,领悟道理。

  1、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我们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 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到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们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们觉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样子呢?

  3、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带领学生在校园内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校园,再站到楼顶看全貌,感知“不识学校真面目,只缘身在校园中”。然后再让学生举例,也可老师举例引导。

  五、课后拓展。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更多的庐山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材料补充:

  初入庐山国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过庐山下 过圆通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

  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骠。 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窦禅。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

  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见仙。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

  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涵。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

  虽云默祷应,已有移文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