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我们要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坚持民主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心态,融入学生集体之中,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和老师分享真实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而区别对待,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继续鼓励和支持,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激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困生制造思考的机会,给予学困生指导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困生紧跟课堂教学节奏,实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师生关系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伙伴,是学生赖以信任的伙伴。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突出学生主体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历史教学质量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优异生带学困生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搜集素材,整理分析资料,总结鸦片战争发生的前后经过,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学习动向,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指导,使自己也参与到学生集体中,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从而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
精心设计好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可以引导教学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开展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赛活动时,制定了以下目标:(一)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和秦始皇有关的资料,至少搜集20条;(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整理,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整理的资料更加完善;(三)小组之间开展辩论活动,在一个小组陈述的过程中,其他小组负责纠正其错误,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犯的错误最少,哪一个小组纠正的错误最多。第三,导学案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有可测量性,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科举制的创立》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科举制度产生及正式确立是在哪一年?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情况?第二,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科举制度具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十足,大大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另外,为了保证导学案的合理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没有局限性。
精心设置课堂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动力的时候感知就会更加敏锐,记忆就会更加牢固,想象就会更加活跃,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则感知迟钝,脑子不灵活,学习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创新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在重点处、关键处设置悬疑,让教学内容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脚步探究问题的奥秘。初中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只要我们善于设置悬念,让学生觉得历史很神秘,学生就会有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将枯燥的文字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诗词开头、成语开头、歌曲开头、故事开头等多种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传统历史教学枯燥乏味,历史给学生的多是陌生感和距离感,自然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我们可以采用成语开头,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轻松,将历史科目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解释“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这些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引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上。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调动起来,自发参与到学生探索学习中,活跃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设置悬念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发现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角色扮演活动,再现当年历史情景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师讲生听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扮演历史中的人物再现历史情景,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背景下人物内心的世界和心理变化。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根据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快速融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之中,还原历史真相,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袁世凯、溥仪、梁启超、蔡元培等历史人物,还原那段历史的情景,武昌起义为开端,再到袁世凯坚持复辟帝制,接着共和革命的革命之火生生不息,表演情景剧的过程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辛亥革命的细节,理解革命的含义和历史意义。
教会绘制历史图示,强化学生认知记忆
历史图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是由若干历史事件按照空间范围和实践顺序所组成的,学习历史要学会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将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解析出来,历史图示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按照规律有序展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绘制历史图示,将历史事件进行多层次划分,比如从空间横向分析角度把历史分成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从时间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成近代历史和古代历史。另外,还可以使用多类型图示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树状图和概念图,可以将历史知识有结构性、层次性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概念的区别,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学习革命和改革的区别,革命的目的是除旧布新,推翻旧制度,可以采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改革则是采用温和的方式在原本制度基础上修修补补,保留原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比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它们没有采用暴力的方式,目的并不是改变原本的封建制度;法国大革命则是一种革命,采用的是暴力形式,推翻旧的制度,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新社会制度。
借助历史开展德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助历史人物开展人格教育,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精神品格,建立健全人格。我们要挖掘历史上的优秀历史人物,比如皇帝、诗人、改革家、科学家、革命领袖,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第一,历史人物身上具有自律精神;第二,历史人物身上具有心系天下的伟大胸怀;第三,历史人物身上具有追求真理的执着品质。例如,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等,他们都是真理的捍卫者,甚至为了真理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第四,历史人物身上具有浩然正气。比如文天祥、苏武等,胸中一股浩然正气令天地感动。学习历史人物,接受人格熏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帮助。第五,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红军长征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影视资料中的“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片段,形象再现当时红军长征的艰苦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2
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在死板的学习内容面前他们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在讨论问题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心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从而形成一种情感认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意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能用自己的看法去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的多面性,从各种角度看待历史性问题,让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下生活环境作对比,以史为鉴。
讨论式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程序
1、制定讨论要求。在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时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这时就要制定讨论要求。要争取在讨论中求同存异,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以免出现破坏课堂纪律的情况。讨论要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商定。
2、分配讨论小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制定多个问题,也可以制定一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需要分配讨论小组,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并且参与发言。每个小组有一位组长带领讨论,比如组长决定谁第一个发言,或者共同商定谁为发言者。做好分工,共同讨论。
3、设置讨论内容。讨论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设置前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不要制定与学生思维能力不符的讨论内容。要符合学生现在的学习水平,不能提出低于学生学习水平的问题,也不能提出高于学习水平的问题。
讨论式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1、引导学生打破讨论尴尬气氛。学生在对一项问题进行讨论时,难免会出现冷场,互相意见不统一不继续讨论的情况。这时教师不能随意打破这种尴尬的气氛,要引导学生自己改善尴尬气氛。教师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顺着他们的思维提另一个问题,引发他们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根据他们的思维进行判断和评论,维护和谐的讨论气氛。
2、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主题。初中学生的想象力较强,有很多无厘头的想法。他们在讨论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会引申到其他问题上。比如讨论、讨论着就说到了中午吃什么,或者讨论到了老师身上。这些都不符合讨论问题的主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到主题中去,如果学生的讨论只留在浅层不深入研究,那么在讨论中肯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3、制止学生讨论中的争吵行为。很多历史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如九一八事件、很多起义事件都会调动学生的爱国情绪。他们很有可能因为其中一个细节展开讨论,讨论过激就会演变成争吵。这时教师应当制止学生的争吵行为,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意识到如果研究同一个细节会影响整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感受,同时也要换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多角度看待问题。
4、要适当引导、合理引导。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要参与学生讨论或制止学生讨论。教师要聆听双方的言辞,根据他们思考方向做深入探究,按照他们的思维角度做出评价。评价不能过于总结性,主要是要理解学生思维角度,如果出现错误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讨论问题。如果学生的讨论角度有偏差,教师也不能对此进行批评,要用引导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思考。
结语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教学法主要在于教师,开展讨论教学法主要目的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且按照他们的学习情况制定讨论内容。讨论教学法既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教师在优化讨论教学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用正确思维和多方面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讨论教学法如果能得到优化,对于初中历史课堂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3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导致大部分初中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历史课的课堂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等,以点燃学生的热情。比如,教师在课堂的开头讲述一个离奇的历史故事(如讲到三国历史的时候,可以讲讲“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关公刮骨疗伤”等精彩故事),以故事开头可以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除了讲故事,教师还可以说一段深刻的体验、出示一幅有趣的漫画、引用一首别致的诗句或者一则精彩报道等,从而有的放矢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校长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校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
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后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使学生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历史的学习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访谈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讲座、专题辩论、社会调查、或者历史知识竞赛等,在课堂上互相交流,从而把实践活动中获取的各方面历史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了解。教师在平时测验时,还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这是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加以消化、创新,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维持其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使之乐于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历史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4
一、注重历史多方向比较
1、纵向比较。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的,它的出现必然有原因,它的发生也必然会对历史走向产生影响。同样历史事件不是偶然的,相似的事件必然会在不同时期都有发生。因此,将历史事件沿着发展顺序整理出一条时间轴,通过找出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内的事件区别,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去理解历史,辩证客观地去看待历史。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比较的方式加深记忆从而强化理解。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类知识,学生对这些内容不够了解,而且每一个事件的知识点都多而相似,学生一旦不能完全掌握就会出现记忆混乱。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将这四个事件的时间,领导阶级,发展诉求,指导思想逐个拿出来进行比较分析,从细微之处发现它们的异同。当学生能够清楚区分这些事件的细节时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点。因此,教师通过纵向对比历史事件能够清楚地理清事件内在联系和发展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2、横向比较。同样的,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全球史观,让学生着眼世界历史发展,通过对比国内外历史事件深化课程理解。横向的历史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展学习的广度,发现历史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比较中国的君主专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差异,比较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差异。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能帮助建立更加宏大的历史格局。同时这样的比较方式还能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可度和探索的热情。
二、利用历史故事发掘历史魅力
鉴于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对高度精简的历史理论概括不感兴趣,但是却喜爱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迹的特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历史的魅力。历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许多历史知识和意义都蕴含在故事中,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记,潜移默化之间也就吸收了新知识,学习了新思想。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一直在讲复杂的知识点,课堂缺少调剂,学生也会产生学习疲劳。教师适当插入几个小故事则可以有效缓和严肃紧张的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而学生也可以从有趣的历史故事中挖掘出历史的趣味性和魅力,从而愿意主动接受知识,积极深入探索学习。
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化的技术可以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成了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初中生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能力发达,借助多媒体集合音,视,图,文多种形式教学信息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辅助播放和讲解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等,让学生更够在抽象和形象思维之间相互转换,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举个例子,在学习到灿烂的世界文化时,教师可以边讲解内容边展示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图片;学习到抗日战争时,可以播放一段抗战的影视资料。教师通过这些手段以情动人,将学生个人情感和课程情感相结合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观的感受历史的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不断发掘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表演一段情景剧,再现历史风云,激发历史兴趣;根据一个话题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丰富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四、丰富课堂检测方式
学生学习了知识就要通过及时检测反馈学习状况。但是当前历史课堂检测方式单一,学生应付检测手段简单,甚至很多时候根本没有课堂检测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检测方式,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充分消化历史知识。
1、提问检测。教师设问提问是最基础的课堂检测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还能延伸拓展历史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停下讲解思路让学生补充完整,还可以提问以前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此外,提问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也是检测学生对重难点把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提问检测的利用空间很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书面检测。教师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都可以根据考点内容设置题目,形式可以是填空,选择,问答。限时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观念,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复习回顾章节内容,对学习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五、学习成功经验,弥补自身教学不足
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都不是教师闭门造车想出来的,教师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将他人的教学经验拿过来,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改造成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时常和其他教师保持交流沟通,学习他们教学中有用的部分,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善教学策略中的不足之处。在没有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去旁听别的历史教师上课,还要关注最新的历史教学动态,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创新。总之,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乐于学习,勇于创新,这样才能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活力,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新鲜感和学习动力。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5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6
一、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历史事件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提出问题与假设、制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探究、分析与讨论、交流与合作。在教学方法上,探究性教学注意用“分解教材”引导和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概括出重点,总结出历史结论和规律。这就创造出一种师生交流、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思维效率空前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掌握学习活动的主动权。在教学效率上,探究性教学在师生总结出重点知识后,可让学生当堂默记一分钟,当堂提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当堂记住。
二、问题讨论教学模式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经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讨论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指导自学、讨论答辩、启发释疑、小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变“教”为“学”。学生要参加讨论就要预先读书、搜集资料、请教他人,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每个学生的想法又各不相同,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变“死记”为“活学”。讨论时每个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进行阅读、思考、表达。讨论中既要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要接受他人的'评判和评判他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把学习知识的方法变“死记”为“活学”。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喜悦,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是设疑激趣、激发动机、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自主总结、延伸拓展、自主练习、评价调控。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问题为载体,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学习形式,以思维的碰撞、整合为核心,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探究、问题讨论、自主学习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教学方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者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各自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它们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学科不受重视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中考的重点。在总分数中占绝对的比重,因而最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学科上。与之不同,历史学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成为初中教学中的“副科”,越来越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2、学生的史学意识薄弱
历史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要求通过准确的史料“复原”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过程,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但近年来媒体的强势介入却改变了历史学的原有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准确、严肃地对待历史学,认为历史学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历史学不能帮助人们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有的学生不重视历史的学习。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的历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教学,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误解,认为历史学的唯一学习途径就是死记硬背,继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失去了深入探究史实真相的欲望。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7
以再现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立意
以历史知识目标立意课堂,多体现在历史学科的复习课中,教学的目标在于巩固复习单元的基础知识。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再现式学习,也就是通过一定课堂情境的刺激,引导学生不断再现所掌握的知识。课堂情境是载体,基础知识是着力点。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单元复习中,以歌曲《走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示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袁隆平、奥运会奖牌数等素材为载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确立”、“怎样建设”和“取得了哪些成就”为线索,引导学生复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整个单元20多个知识点。课堂提问的落脚点都直指单元基础知识,突出初中历史学习中人物、事件、内容等核心史实,而课堂中运用到的音频分析、读图能力等方法只做辅助。此类课堂,学生只要能够顺利地再现单元所学即完成学习任务,是初中历史学科实现整体性教学中要求最低的一种形式。
以操练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立意
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事物、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多角度陈述历史、历史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等要求,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要逐步掌握的基本能力。对这些相对外显的能力要求,我们应善于抓住典型的史实,开发设计操练某种学习能力的情境,在强化能力训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同步掌握基础知识。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两课中,各政权存在的时空和关系都比较复杂,对初一年学生来说,不易区分,更谈不上对“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时代特征的理解。为此,可以大胆取舍,重新整合两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在教材,特别是在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金、南宋对峙形势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年轴上做阅读归纳。重新整合后的两宋政治军事史部分,虽说无法全面涉及教材中提及的所有知识点,但阅读、识图、归纳陈述、规划布局等能力得到渗透和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时空和关系复杂”的实际问题。再通过两宋时期多个政权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直观史实,得出“多元文化在碰撞中融合”的结论,又适时训练了学生史论结合,这一历史学科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以能力目标立意的.课堂,适当弱化知识的讲解,重点落在能力操练上,不仅可以有利地化解个别课时的难点,而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思维目标立意
学科思维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核心指标。以思维目标立意课堂,要先化思维目标为具体的方法目标,再设计以方法为内涵的情境载体,使课堂充斥着积极思维的光芒。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思维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时序思维、分析思维、领悟思维、阐释思维、简单的思辨思维、简单的研究思维、简单局部有条件的决策思维等。但在实际教学中,思维的培养又不能是孤立的,不同思维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对以思维目标为主体的课堂应成体系地进行设计。学生思维训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探究式学习。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中,我们可以用一组透视课堂思维的追问(部分摘录如下):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史实?用了哪些对应的学习方法?(评价古代帝王的方法)
2、采用历史人物学习法,了解一下武则天、唐玄宗的基本情况。(1)武则天统治时期所采取的措施,你认为哪个措施体现了统治者的局限性?(分析思维)(2)如何评价武则天统治的效果?(阐释思维)(3)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如何理解“贞观遗风”?(简单的研究思维)
3、按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角度,唐初的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怎样?各举例了哪些具体事例加以说明?(阐释思维)
4、阅读P17“唐疆域图”,用读图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文的规范文字,概括唐朝的疆域。(简单局部有条件的决策思维)通过一组渗透不同思维品质的设问做主线,再依据师生交流生成的新情境,如“唐朝丝织业的蓬勃发展会对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产生哪些新的影响?”等问题,进一步渗透时序、领悟等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迁移品质。
以体验式学习为主要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立意
育人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很强调学生的领悟思维。所谓领悟思维,就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知识进行情感迁移体验,进而得出自己的事理认识和启发,可分为“认识”、“教训”、“经验”三种不同体验。此类课堂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设计出发点,课堂活动过程倡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设计时,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将历史人物及其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观察,并充分关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素材衔接点、情感铺垫点和情绪的鼓动点,树立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正确认识和时代身份的迁移。知识、能力、思维、素养,是学科课堂教学应努力达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为达成四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有效地整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在课时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堂内容的有效取舍,才能够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从素养到育人的整体要求,践行学科整体观思想。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06-2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02-29
初中历史教学素材整合和方法论文07-04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06-25
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05-08
初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总结07-03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12-17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06-2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