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4-27 17:50: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余华《活着》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华《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1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己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2

  年轻时,失去了家产,气死了老爹,丢了老婆与儿子;醒悟改过,等回了老婆与儿子,全家团圆,自己却被抓了壮丁,在生死线上徘徊;从生死线上幸存下来,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却发现娘去了,女儿聋了哑了;守着剩下的家人勤勤恳恳的过日子,供儿子读书,以求出息。好不容易安生地过了几年日子,恶神再次找上了他家,媳妇病了,治不好;儿子去了,被人抽血活活抽死了,要了他儿子命的人竟然是曾一起在生死线上徘徊的春生,他不能大喊大叫,只能生生忍下这口伤痛;儿子去了,以为老婆也会跟着去了,老婆却在不知不觉中好转起来,又聋又哑的女儿终于找得一个好归宿,日子似乎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天不眷顾,不久,女儿生产后大出血,留下儿子与丈夫去了,老婆病恹恹的身体不久也追随女儿而去。一家人留下老、中、小三个男人活着,等外孙长到三四岁,女婿在工地丧了命,留下老、小两个男人活着。老的领着小的继续活着,小的好不容易长到七岁,慢慢懂事了,却又一命呜呼,原因是豆子吃多了,撑死了(在现代看来一个好笑的理由,看书看到这一段时,只能噗噗的掉眼泪)。从少到老,一路走来,家人都去了,独独剩下他一个人活着。——看完这个人的一生,或许已有人唏嘘不已,多悲惨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活着》中的福贵,这就是《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我不能说悲惨,因为在书中我读不到这样的感受,我只能说福贵的一生不平坦。

  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故事。······福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同作者所说的一样,福贵只是在以一种平淡的语气讲述自己的一生,以朴实的语言在讲述真实生命的伤痛与高兴,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凄凄切切,没有自怜,有的是坦然的接受生命的一切,然后生活。虽然接受不是那么容易,伤痛,流泪,最后顶着这些伤痛、擦掉眼泪,继续活着。就像作者在韩文版自序中写的那样:“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是我又哭又笑的读完的,为着凤霞的送走,二喜的憨实,凤霞的幸福,有庆与福贵的相处,有庆的死亡,二喜的板车,苦根的小大人,苦根的懂事·····书里总是那么多让人感动落泪的地方。读完之后,想起福贵的一家、福贵的一生,仍然泪不能禁,不是同情,不是可怜,而是感动,感动于生命的柔韧度。对于生命,福贵是如此纯粹,活着!不说可怜、不说悲惨,那是源自他人的想法,对于福贵来说,他所经历的这些便是生命,这就是生命所在的一种状态,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可能地生活。生命不美好也能绽放出美丽之花。

  《活着》想要表达的东西,余华在他的几个版本的自序中以阐述的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读、去感受、去静静体会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感动,带给我们生命的震撼。

  余华《活着》读后感 篇3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无聊还是内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个义工群体,并和他们去看望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大学生,家是租的房子,学生的父母也在,据说看病已经花费好几十万,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开始偷偷的给学生父母钱,事后知道有一个义工给了一千元,我比较仔细,给了五十元,和一本书,当时钱夹在书里,内心穷酸扯淡固执的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金钱要重要的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的,余华的活着。

  网上买了好几本,一本11.6元,物美价廉,而且绝对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车飞机适当时拿出来翻看装文艺二货青年的不二之选。

  当我递给生命能量在递减的学生时,还没有忘记强忍着泪水在扉页写下给他的留言----你要坚强的活着,小刀。

  学生看着我,虚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但当时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有”。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死亡边缘的念头,但对于一个绝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说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岛幸子,还要不停的换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处大岛家有钱,学生家据说父母把房子,牛羊都卖了,为了维持他最多一年转瞬即逝的生命。

  有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时看这篇文章,活着的你。

  离开时的阳光,烈,我开着车且打开空调回家,院里几个老头在下棋,习惯性凑过去瞎指点几句,虽然没人理还是满意的'上楼回家,先墩了地,烧开一壶水,喝茶,翻书,喂鱼,休息一会给老婆孩子做饭,突然之间觉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荐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一本活着,余华足以傲视人才济济的作家群雄。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富贵的荒延、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的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在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青年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该便是生命的力量罢了。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无论现实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奉告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实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不在不堪着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放佛已经看到了许多的问号:这样,我们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毫无意义。

  呵呵,我们也许至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是不是爱过了才会动的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余华《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余华《活着》有感03-29

余华《活着》有感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12篇)03-29

余华《活着》有感(通用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通用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汇编14篇)04-17

余华《活着》有感(通用25篇)07-19

余华《活着》有感(集合12篇)03-29

余华《活着》有感(合集12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