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8 11:58:49 设计 我要投稿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1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 ,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4、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在李白这里可以改一下:问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流淌的仅仅是滔滔江水吗?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李白的无限遐思……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板块一:……一会儿仰望天空的白云,一会儿眺望远处的长江,谁也不愿意触动隐藏在心底的那份离别情意……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理解:伫立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花画面?凝望说明什么?这个词语能解释古诗中的那个词语?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1、李白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点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鹤楼》。齐读题目,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

  【屏显黄鹤楼资料及图片】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放声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指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默读古诗,结合注释弄懂大意,小组内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一)感受诗歌首颔联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

  【屏显诗歌一二联】2.想要知道诗人此刻感受,我们想来看看他眼前这座黄鹤楼的传说。

  【屏显黄鹤楼传说】3.此时再来看看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

  4.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相机指导诗人感受为空茫)5.师生对读。

  6.总: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

  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

  【屏显:-------------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学生补充带着这种感慨齐读这四句诗。

  (二)想象诗歌颈联画面1.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诗歌第三联,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情景。

  2.带着想象,再读。

  (三)体会诗歌尾联情感1.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烟波江上”,“乡关”。2.“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

  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总结: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

  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

  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屏显:崔颢介绍】

  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生:人生失意之愁。

三、对比诵读,把握结构。

  1.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师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

  后来李白又作诗一首——《鹦鹉洲》。

  【屏显: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2.比较两首诗歌,谈论发现了什么。用典、写景、情感相似。

  四、布置作业

  1.搜集与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五、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了武昌的黄鹤楼。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李白他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走了……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黄鹤楼》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学设计07-03

黄鹤楼教学设计06-14

黄鹤楼教学设计12-04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02-28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8-08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1-25

黄鹤楼崔颢教学设计03-11

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教学设计06-2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通用)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