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知识

时间:2024-04-30 07:05:3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知识

端午节知识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端午节知识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知识2

  端午节原是五毒并出之日?

  端午节,人们普遍认为起源于屈原投江,端午节知识。其实在中国先秦时期“端午”之名就已存在,这个节日的真实意义却远没有那么浪漫.......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端午节的习俗可以分作下列七项来介绍:

  其一,广泛采用菖蒲、艾蒿。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到,“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苏辙《学士院端五贴子·皇太妃阁》诗之三云:“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常萦尧母门。”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彩丝系虎》也谈到艾虎:“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葫芦、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梦粱录·五月》记菖蒲厌胜物说,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辟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作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直到现代的日本和韩国,都仍然保留着这个方面的习俗。

  其二,缠挂各种端午索。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它的形制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地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二是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三是五彩绳折成方胜或结为人像等,四是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鸟兽等物。① 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南朝《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曰:“(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曰端午索。”此俗直到近世仍然广为流行。现在日本在端午节为家里的男孩子悬挂五彩旗帜,是此俗流传到今天的一种变异。

  其三,用符图驱邪。《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宋代及以后大行“天师符”。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习俗,除了沿袭北宋情形,还流行符图,“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所谓经筒、符袋者,盖因《抱朴子》问辟五兵之道,以五月午日配朱灵符挂心前,今以钗符佩带,即此意也。……或仕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北京此俗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1929年的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其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其五,吃粽子的习俗可谓源远流长。《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

  其六,划龙舟或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的高潮,是会让整个地方狂热起来的竞技。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宗懔《荆楚岁时记》提到“是日,竞渡,采杂药”。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隋代的'舟楫竞渡颇具规模,只是尚无“龙舟”之说。唐代的竞渡使用龙舟,并有夺标的制度,与近世无异。唐人无名氏(一作张建封)有《竞渡歌》咏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执空挥桡”。储光羲的五律《观竞渡》也有“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的句子。所谓“夺标”、“夺锦标”,有的是在前方终点处,先泊一船,叫“标船”,赛船到达时,标船上有人把锦标(如活鸭或活鹅等)投入水中,赛船上选一水性极好的人届时跳水夺标。传统龙舟之制,皆以杉木,取其质轻,船长有达十一丈的,由八十桡划行,次者九丈,坐六十余桡,短的也有七丈多,坐桡手四十余人。唐代还有多位著名诗人吟咏过竞渡,如骆宾王《扬州看竞渡序》,刘禹锡《竞渡曲》,张说《岳州观竞渡》,可见竞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盛唐风俗。

  关于龙舟与竞渡,清代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船长十余丈,前为龙首,中为龙腹,后为龙尾,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篙师执长钩,谓之“跕头”,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两旁桨折十六,前为头折,顺流而折,谓之“打招”。一招水如溅珠,中置戽斗戽水,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上供太子,不知何神,或曰屈大夫,楚之同姓,故曰太子。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掷水中。龙舟执戈竞斗,谓之“抢标”。又有以土瓶实钱果为标者、以猪胞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者,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送圣后奉太子于画舫中礼拜,祈祷收灾降福,举国若狂。

  这里除了赛龙舟夺标的描述,还说到请神、供神的做法,看来这也是其中一项重要习俗。广东东莞的李建青在1929年叙述家乡端午习俗时说,“我乡的龙舟竞渡,是和附近各乡联合举行的,由五月初一起至十五止,每乡轮值一天,如今天是某乡当值,那么,各乡的龙舟,都要扒到某乡去竞渡了。竞渡那天,各乡都有请菩萨看龙船的举动,礼节很是隆重,由乡中的耆老们联袂

端午节知识3

  丰子恺的端午日成了祛除疾病的日子。在《缘缘堂随笔》中,丰子恺回忆了他幼时过端午节的情景: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节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据说,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难得的点缀。

  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独特的端午风俗了。去看端午赛龙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汪曾祺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他们那里端午节时吃鸭蛋。他在《端午的鸭蛋》一书中,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汪曾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他散文的魅力所在。本书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同时也让人领略了南方端午节的特色。

  在阅读中感受中国“端午”习俗,既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样一举多得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端午节知识4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纪念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所定的。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粽子,过得喜气洋洋!

  小时候,每次过端午节时,姥姥都会给我包粽子。今年,姥姥让我自己包,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觉得包粽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开始包粽子了,我准备好了江米、粽叶和枣。姥姥一步一步地教着我:“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椎形,把泡好的江米和枣放进去,再把粽叶口包住,用马莲绑住就行了。”我照着姥姥说的方法做,可是,我一连包了几回,江米都往外漏,这可急坏了我。在一旁的`姥姥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住,就一定能包好!”这句话让我恢复了信心,我又包了一次。这次,我把粽叶包得紧紧的,果然,我包住了,还包得非常好呢!

  这个端午节不仅过得很快乐,而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半途而废,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端午节知识5

  怎样过端午节

  粽叶飘香

  北方米粽、南方肉粽统共来说可以是两大粽子派系,最大的特点就是馅儿不一样。但是不管粽子里面馅儿是什么,我相信里面都是满满的家乡的味道,这是最令人难忘的也最令人怀念的。还有这粽叶的清香,真是美妙极了。

  赛龙舟

  一般的话全国各地都会有龙舟竞渡的赛事,每到端午佳节之际都会有龙舟比赛来纪念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传统习俗,人们开始通过这项运动来强身健体和发展素质,同时作为纪念活动文化遗产。

  雄黄酒

  一般的话是用研磨成粉的雄黄粉末泡制的黄酒或者白酒,可以说是我们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固定“饮品”。可以杀百毒,怯邪避怪,保护儿童们不受蛇虫的伤害,有着保护的美好寓意。

  插艾草

  我国很多地方每到端午节都会有着插艾草,烧艾叶的习俗,艾草和菖蒲是一起的,驱障清洁,可以说是相当美妙而且具有传统意味的风俗。当然,洒扫庭院,清洁家落也是必不可少的。

  钟馗捉鬼

  这个习俗可以说是流传相当久远且受到全国大多数地区人民的广泛信奉。钟馗作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捉鬼天师可以说是捉拿鬼怪的一把好手,而端午节更是活跃,镇宅驱邪自是不提。

  香囊荷包

  小孩子最是喜欢这些装饰的事物,小巧精致,最是讨喜,而且里面的气味也是相当好闻的.,有驱虫避邪的药材存在里面。当然还有的地方小孩子们都要裹花绳的,五色丝线,降病除瘟。

  端午节为什么诸事不宜

  “五”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五”代表全部,所有“五”这个数字,在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意义,几乎有涵盖所有、全部之意,很多理论、学说、称谓,都以“五”来归总。

  比如我们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被称为五行、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耳眉眼鼻口为五官、青黄赤白黑为五色、甜酸苦辣咸为五味、稻黍稷麦豆为五谷、泰华衡恒嵩为五岳、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宫商角徵羽为五音,甚至连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被称之为五毒。

  其次、五居中,为巅峰,表尊贵

  在从一到九这九个数字中,“五”排在正中间,不偏不倚;在阳数中,五还是处于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古籍记载“数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巅。具鼎盛之势。不偏不倚。”

  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由此得来。

  所以,“五”这个数字,不是一般人享用得起的。

  端午节前后,阳气最盛

  端午节,临近夏至节气,此时白昼越来越长,接近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而且又逢五月初五“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

  在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太过则为不吉。端午节阳气极盛,盛极就要变衰,在这盛衰交替之际,避开为吉。

  “五”在九宫飞星中,为五黄凶星

  而在风水的九宫飞星:一白水星,二黑土星,三碧木星,四绿木星,五黄土星,六白金星,七赤金星,八白土星,九紫火星中,五为五黄土星,属大凶,俗称“五黄煞”。

  “五”被视为不吉,与此有一定关系。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农历五月,被称为“恶五月”。端午节,是阴历的五月初五,双五重叠,更是大大的不吉。

端午节知识6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端午节有家家户户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因此古时也有人称端午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

  端午,天气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 ;专题;与卫生有关节日;端午节,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用艾草代表招百福,认为它是一种可以治百病的药草,插在门上用为祛除各种毒害,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从端午节的许多种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是拿艾叶来防病、治病、消炎的。

  据专家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叶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彦语。更有不少地方栽培种植,家家收藏艾叶。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叶的药用价值。

  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就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而且还有“医家用灸百病”之说。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金匮要略》“胶艾汤”治妊娠产后下血,“艾服丸”治心腹、少腹诸痛,尤显奇效。《清宫医案》中“治疗胎前产后危急诸症百发百中”的胎产金丹要术用蕲艾而不用祁艾;《妇女玉尺》阿胶蕲艾是以两种地道药材命名的成药。这些卓越的发现,同样表明中医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非其他简单应用艾叶的医学体系可比。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

  那么,艾叶很早就被用灸法中,除了艾叶的辛散芳香气味与医疗作用有关系外,艾叶还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此外,有研究表明艾叶燃烧产生的烟对人体的`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艾叶在古代的应用不仅仅是通过口服和;医疗中心;疗法荟萃;针灸与推拿针灸来治疗疾病,也有不少文献记载应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东晋时期的葛洪《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等早期的医药著作中就有艾叶烟熏治疗的记载。而一些文学史记类书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庄子》中就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在当时民间已有用艾叶烟熏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古代民间认为艾叶燃烧产生的烟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艾烟有防病、预防瘟疫的作用,因为艾烟对引起不同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种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今天,在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肺炎流行之际有医学专家提出运用艾条燃烧的烟进行空气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艾叶在民间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如成年人一旦受风寒咳嗽,用一簇艾煎汤洗脚。用时把艾叶切成九片,葱三五根,煎汤温服,取汗,即可告愈。再如用艾叶烘干制成绒与棉花混合制成药枕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老人丹田气弱,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泄泻,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小腹坠痛等用熟艾制成围兜,兜其脐腹,效果显著。而且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入。有报道艾叶发出的烟气有抑菌杀菌、抗病毒的作用,能抑制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所以能避免细菌和病毒入侵呼吸道,起到预防流行性疾病的作用。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除了含挥发油以外,还含有鞣质、黄酮、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其中艾叶油具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静等多种药理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证实,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和抗凝血、增加免疫能力、解热镇静等作用,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在临床上,艾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

  古代有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间记载,现代技术又为艾叶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近年来艾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快的发展,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艾叶以各种方式在为人类的健康做应有的贡献。

端午节知识7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楚国大臣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把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吴王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的禁忌

  (一)、阳刃之日,毒气攻身。

  此日为五月初五,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故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实际上的羊刃日,这个农历的五月,阳刃为凶,本来就是所谓的“毒月”,共有“九毒日”,而端午又是“九毒”之首,故称为“毒日”。而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何况这个时节,也是毒虫坏虫肆虐猖獗的时候;故这一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或在儿童身上洒雄黄酒,以驱虫避邪,保障健康。

  (二)、祭祀之日,阴气伤身。

  端午节的一个最重要最普遍的内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有的地方还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象给死人上坟一样,而剩下的则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实际上也是一种祭祀供品。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故此日也象清明节一样,人为制造出很强的阴气,而这些阴气,与阳气一样,也会伤害心理与身体比较弱质的人;如抑郁寡欢,心情不好,身体痛苦等等。故端午节这天,是诸事不宜的,更不适合上任、搬家、动工、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也不适合参加娱乐活动等,而归宁父母,与家人团聚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九毒之日,严禁房事。

  农历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及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以上一共十天,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适合男女交欢,故古训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迷信,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如在九毒日交欢房事,必须会中邪毒伤身体。而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为了防止有些人贪恋性欲,不能自持,而犯了禁忌,故把这天,定为“归宁日”。什么是“归宁”?归宁就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夫妻分开,这样就从客观上,消除了不慎房事的条件,也保障了当事人的身体健康。接下来还有九个毒日,基本涵盖了整个农历的五月,故有些地方,便讲究在整个五月禁止房事,以避邪毒。

端午节知识8

  端午临近,为其增加节日的氛围,填写了一组词。

  春光好·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菖蒲俏,赤乌骚。午重娆。

  梅雨惬熙阳照,路迢迢。

  粽叶绿琅珠傲,龙舟旖旎鸬鹚淘。

  把酒痛喝沉浸醉,籁潇潇。

  喜朝天·祭龙头

  在竞渡前,一般举行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上,奔向龙舟赛场。

  锣鼓喧天,炮鞭震地,欲犁碧水先仪礼。

  龙头抬起入祠堂,披红挂彩姝文祭。

  滴眼神悠,点睛霓觅,杜康抛洒催归旎。

  三躬尊敬至极崇,两行杨柳随风戏。

  渔家傲·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江水映霞鹅搅扰,碧波静谧喧嚣少。

  风煦柳杨缥窈窕,突发啸,阵图全敞渔家傲。

  鞭炮喧天江萱燥,彩旗猎猎龙头耀。

  桨速舟轻衣哨哨,齐欢笑,咚咚战鼓鳌踮眺。

  忆秦娥·悼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以示悼念。

  催归泣,汨罗梦断屈原历。

  屈原历,粽香缥缈,竞舟入戏。

  以身苦谏颅无忌,忠君国爱忧崇旎。

  忧崇旎,西风残照,万民祠祭。

  调笑令·粽飘香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可用作交往的礼品。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区域更加广泛。

  香粽,香粽,

  碧郁飘馨意耸。

  波粼毓秀漂棕,

  钟灵澈玉动容。

  容动,容动,

  惊起鸬鹚緲。

  玉连环●悬菖蒲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重五艳阳趋酷,厚云浓雾。

  瓢泼倾下路难行,

  湿漉漉、邪菌顾。

  几束菖蒲插竖,艾蒿风舞。

  提神通窍滞消楚,

  人舒服、馨昏夙。

  天仙子●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金石内藏邪莫傍。

  丝布外包馨妙畅。

  带丝五色映虹霞,

  超级棒,悠心旷。

  可爱玲珑白鹭望。

  解佩令·戴彩绳

  端午节人们佩戴五彩绳,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五彩绳则是用各种色彩的绳子编成手链!

  端阳春净,佳节路泞。

  罩阴霾,邪毒弥境。

  住所笼曚,分散神、内心无鼎。

  戴环绳、降瘟避病。

  千红万紫,图腾虹拧。

  缀襟头,钟灵馨挺。

  晷景羞花,分外娇、香飘穹顶。

  赶瘟神、晚霞祝庆。

  醉太平·饮雄黄酒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松湿黛青,邪菌恶狞。

  手持壶酒微倾,欲激浊毓屏。

  金石浸精,健身体轻。

  送凉后羿馨凝,更醉难醒清。

端午节知识9

  提到端午节,我们眼前一般都会出现众人赛龙舟的场面,耳边传来“嘿呵”的划桨之声,清新的粽子叶的味道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谢冰编著的《端午节与赛龙舟》介绍了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赛龙舟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泰伟编著的《赛龙舟》,详细介绍了龙舟的文化内涵。“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江河众多,一直保存有端午赛龙舟的习俗,并且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赛龙舟》,介绍了南方赛龙舟的习俗,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端午赛龙舟的形态,包括其历史起源、制作技艺、文化底蕴及传承等方面的情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方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端午节知识10

  传说端午节吃粽子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关于屈原投江以及人们为了纪念他,所慢慢流行起来的赛龙舟、划龙船、吃粽子、喝黄酒等等习俗,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粽子一定要新鲜吃

  端午节正值一年温度最高的季节,初夏不仅带来了闷热,也更容易腐烂食物。传统的粽子又多是由糯米、红枣、豆沙或者其它肉类包制而成的,因此更认易发生腐烂变味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趁新鲜吃完。其次如果一次性吃不完的话,则建议放到冰箱中保存。同时也要注意不要和其它食物堆放在一起保存。

  粽子一定要热着吃

  这是因为粽子多是变凉之后,很容易有过油、过粘的现象,如果直接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再者粽子里的主要成份如糯米、肉类、或者其它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滋生细菌的,如果加热不充分或者不进行加热则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问题。所以在吃粽子前最好先进行彻底加热,如放在蒸笼里蒸至少一个小时。同时营养学家还指出一次性不要包太多的粽子,反复加热的粽子一来营养损失多,二来可能容易滋生一些细菌,食用过多,容易引起身体出现一些问题。

  吃粽子不要太多

  一次性最好不要吃太多的粽子,建议一次以一个为宜,尽量不要一次性吃超过50克的粽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及肠胃功能不是很好,或者有糖尿病的人更不宜吃过多的`粽子。此外,如果剥开粽子后,发现有粘连的,则建议最好不要食用。

  选择性的吃粽子

  民间的粽子种类有很多,因此日常在食用粽子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来进行选择,比如说对于有三高,或者糖尿病的人群而言就尽量不要选择甜粽子或者肉粽子,而应该尽量多选择八宝粽或者豆沙粽之类的。特别是有高血脂的病人,一定不要吃含大量肉类的粽子,否则易引起肥胖的问题。对于体弱或者年老的人则建议小粽子,或者含有粗粮、薯类、油含量较少的粽子等等。

端午节知识11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二、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三、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四、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五、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六、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说可以让五色丝线扔到河里后变成龙,带走瘟疫和疾病。

  七、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八、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

  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端午节知识12

  河北省:这一天忌打水井,避免节前预汲,也是避井毒。市井小贩在端午兜售樱桃桑葚,传说吃了樱桃桑葚可以全年不会误食苍蝇。

  山西省:家家户户煮艾叶洗身,称为去疾避灾。

  山东省:早起均需饮用一杯酒,据说是辟邪。还要给男孩缠七色线,一直要佩戴到第一次下雨才能接下来仍在河里。女孩子带石榴花,这种花的气味可以去除害虫。

  陕西省:端午以蒲艾、贴纸牛,用来镇病。

  海南省:沿海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活动,祈福求平安。除了与大多数地方一样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浙江省:学童事宜在端午拜师学礼,医师适合午时采药,都会选择端午这一天。

  江西省: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疮,一些地方还饮用雄黄,将丹砂放在酒饮用,辟邪。

  湖北省:晒水给小孩洗澡,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晒,等谁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赤豆蜜枣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精肥适均。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端午节知识13

  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端午故事,能让我们回到自然,回到本真。韩贵新的《端午旧事》,是一本讲历史说古今传承民族文化的书。书中,穿越历史风云,历经激流险滩,能拜见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壮怀激烈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那位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这一切风情万种、彰显特色的人文风情,在作者细腻淋漓尽致的笔下,描绘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仿佛如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乡村风俗画,展现出该书独具特色的'诱人魅力。

  每到端午时节,我们必谈屈原。杨雨的《魂兮归来:听杨雨讲屈原》,详细讲述了作为浪漫文学始祖、爱国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情意、正道直行精神代表的屈原的一生。同时,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爱美的文人,第一个“穿越”诗人,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人们全面了解作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的屈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别具风格的解读,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阅读的享受。

  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端午属于夏季的节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端午诗词》,遴选了历代吟咏端午风俗的优秀诗词80多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端午时节的节令风貌的社会生活。其中还收入了大量相关精美珍贵的图片,附上了通俗优美的评析,提供了较多有关“端午”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读“端午”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清楚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突出的人文精神,这是其他节日所无法相比的。

端午节知识14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

  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知识15

  端午假期安全出行提示

  一是旅游出行交通安全风险突出。 今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快速恢复,“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已高于20xx年同期,预计端午节假期将延续旅游增长态势,端午民俗、乡村采摘、露营野餐、漂流消暑等成为假期出行热门主题,公路客运、旅游客运、租赁包车、自驾游出行增多,旅游交通安全风险随之上升。

  二是农事民俗活动集体出行风险突出。 端午节假期正逢夏收夏种农忙时节,农事活动繁重,同时农村地区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以及集市庙会增多,群众集体出行频繁,货车、拖拉机、三轮车违法载人以及面包车违法超员等肇事风险突出。

  三是物流运输车辆肇事风险突出。 当前全国物流需求恢复性回升,六月底又进入“迎峰度夏”关键时段,电煤运输繁忙,货车流量高位运行,货车昼夜兼程、多拉快跑,疲劳驾驶、超限超载等违法概率大,加之假期公路客货车混行交织,货车肇事导致群死群伤事故风险高。

  四是酒驾醉驾等违法肇祸肇事风险突出。 假期亲朋好友聚餐聚会增多,酒驾醉驾、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多发易发,交通肇事风险加大。近3年端午节假期酒驾醉驾肇事较平日明显上升,40%的酒驾醉驾事故发生在夜间21时至次日凌晨1时。

  五是汛期降雨不利影响突出。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端午节假期江南、华南西部等地多降雨,雨天行车视线不佳、路面湿滑,易导致车辆追尾、侧翻,特别是高速公路大流量情况下易发生多车相撞事故和二次事故。近3年端午节假期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地雨天交通事故较多。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1、粽子节:自古以来,吃货从来不会缺席,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咯。

  2、端阳节:午为“阳辰”,午月中的第一个午日,这一天时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气,因此也有“端阳节”之称。

  3、龙舟节:端午节也是上古时代,先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神的节日,来源于部族的图腾祭祀。

  4、正阳节:端午节从中国传入到越南以后,在越南,五月初五就称为“正阳节”。

  5、屈原日:端午也是纪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的日子,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称。

  6、解粽节:这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戏,端午食粽,粽叶长短各不相同,解下粽叶长者为胜,因此有“解粽节”之称。

  7、夏节、五月节:这个名称就与端午的时节密切相关了,五月五日为仲夏之日,过后气温上升,因此得名。

  8、重午节:古时以天干地支为纪年,端午节最初为干支历的五月五日,第五月即为“午”,双午为之“重”,因此端午节也称“重午节”。

  9、端礼节:在湘南地区,五月五日,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艾叶,驱除蚊虫,洗礼身心,古代因蚊虫而感染疟疾的几率非常高,而且难以医治,古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安全度过夏季。因此端午也称端礼。

  10、五黄节:古时,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食五黄的传统,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因端午一天,阳气至盛,天气闷热,气血不畅,因此食五黄调顺理气,健脾润肺,让心脉畅通。

  端午节传统节日习俗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赶邪佞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挂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其他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赶邪佞却鬼”。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赶邪佞。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赶邪佞魔。

  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端午节的忌讳有哪些

  1、忌游泳

  在端午节的当天是不可以游泳的,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2、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3、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4、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无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就不会再伤到人了。

  端午节祝福语文案

  1、粽叶裹住你过去的美好,米粒黏住你现在的幸福,龙舟承载你未来的梦想。锣鼓敲响欢乐,鞭炮驱除烦恼,短信带给你幸运。端午节快乐!

  2、收到这条短信,你就是粽经理;阅读,你就是粽督;保存,你就是粽管;转发,你就是粽裁;删除,你就是粽统。粽之,端午快乐!

  3、月初端午到,心中思念更甚前。艾草萋萋门前挂,粽子迷香鼻尖传。十全十美心盼望,举家团圆日夜期。短信祝福悄来到,愿你端午合家欢。

  4、注意啦,注意啦,端午节到啦,特送上粽子给你,祝心情“粽”是愉快,日子“粽”是红火,家庭“粽”是和睦,工作“粽”是顺畅,钱袋“粽”是鼓鼓。

  5、端午到了,用一份美丽“红”,一份开心“花”,一份健康“绿”,一份快乐“叶”,包成一个“开心粽”送给你,愿端午节快乐!

  6、缝个香囊锈个荷包,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与牵挂,作为礼物送给你们,祝朋友们端午节快乐!

  7、五月五,端阳到,祝福朋友不能少;吃粽子,挂艾草,招纳百福福全到;喝雄黄,带香包,驱邪去病身体好;荡双桨,赛龙舟,事业顺畅步步高;祝端午快乐!

  8、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祝福为叶,以宽厚包容为米,以温柔叮咛为馅,再用友情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

  9、送你一个开心粽,带着我的祝福;送你一个幸福粽,映着我的问候;送你一个甜蜜,浸透我的关怀;送你一条端午短信,传递我的祝愿,祝端午节快乐。

  10、偶尔的繁忙,不代表遗忘;夏日的到来,愿你心情舒畅,曾落下的问候,这一刻一起补偿,所有的关心,凝聚这条短信,祝端午节快乐。

  11、端午小长假到啦!祝你拥有超人的人气,狮子王的霸气,功夫熊猫的勇气,憨豆先生的运气,蜘蛛侠的侠气。不要对自己太小气:出门逛逛,快乐非常

  12、轻轻龙粽香,飘来一阵温柔;浓浓赛舟意,比出一场兢情;深深敬佩情,话过一生忠孝;乐乐假期到,玩出一番新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来临,愿你小长假快乐!

  13、走过山山水水,脚下高高低低;经历风风雨雨,还要寻寻觅觅;生活忙忙碌碌,获得多多少少,失去点点滴滴,重要的是开开心心!祝端午节快乐!

  14、短信乘着“龙”舟,捎来端午的问候,愿你:一世“龙”门多福气;“龙”腾虎跃早成功;鱼跃“龙”门财运广;凤骨“龙”姿有活力。预祝:端午节快乐!

  15、艾意浓浓,粽飘香;字字情长,祝福至;端午节日问声好,小小短信心愿传;祝你生活都如意,事事顺利健康长;天天快乐幸福多,梦想成真好运来;端午快乐

  16、端午将至,我要用一缕春风,两滴夏雨,三片秋叶,四朵冬雪,做成五颜六色的礼盒;打着七彩八飘的丝带,用九分真诚,十分热情,包裹成粽子送给你!

  17、端午六六地福哟,我来溜溜地送哦;你要溜溜地接哟,好运溜溜地来喽;你要能看完祝福,就能溜溜地发哦;月日顺哟,好事成双万事吉乐!

  18、黏黏的粽子香,祝福散出浓郁的芬芳;黏黏的粽子满,真情的陷儿包一箩筐;黏黏的粽子甜,快乐甜到你心坎儿里。黏黏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快乐好运连连

  19、一声问候,听到就行;要是很忙,不回也行;我在想你,知道就行;今天的你,顺心就行;记得想我,偶尔就行;看完之后,笑笑就行;端午假期,开心就行。

  20、淡淡胭脂淡淡酒,淡淡梅雨淡淡愁,淡淡酒解淡淡愁,轻轻风儿轻轻梦,轻轻鱼儿水中游,轻轻蝴蝶落绣球,轻轻思念给朋友,端午快乐!

【端午节知识】相关文章:

端午节知识大全07-03

小知识:端午节简介06-25

端午节知识常识汇总06-25

端午节知识竞赛试题06-25

端午节买保险知识汇总07-13

端午节以及艾叶的小知识06-28

端午节知识:端午别称有多少06-25

端午节安全出行小知识06-26

端午节健康生活小知识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