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读书心得

时间:2024-04-30 12:37: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快与慢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与慢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快与慢读书心得

快与慢读书心得1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这也是本书《思考,快与慢》主要讲的内容,快是指依赖经验无意识快速作出判断,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说话不经过脑子”;慢是指有意识的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谨言慎行”之类意思。

  这本书主要围绕“快与慢”这两条主线来说,说的话题很切合我们的生活,可读性很强,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会心微笑,因为我的确从中感受到了智慧。

  这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我想这些都是这本书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我相信深读过这本书的人,不会那么容易上当了,或者从反面来说,这个人可以成为一个行骗的高手。

  对于上当我举例来说,你看下面的两条直线哪个更长一点呢?

快与慢读书心得2

  军训,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是充满着恐怖气氛的魔鬼训练――看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烈日炎炎的操场上,一动不动像一个个木头人似的站上半天,还又要跑步又要跳高,中途都不能休息。 如今我已经四年级了,想到将要面对那童年印象中的魔鬼训练,心中充满了恐惧,但还是参加了这可怕的军训。

  而是一个意志如钢,敢于面对困难的.小小男子汉。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主人们,要经历些风吹雨打,吃些苦,受些罪,经历些磨炼,才能最终成材。经过了这件事,我改变了以前的自己,看来军训真没有白训啊! 当然我曾经想过不再参加军训,可妈妈说:"你参加军训的目的是提高自己,你现在已经做到了,不能半途而废。"妈妈这句话给了我很大信心,我认真的反复练习动作,做到一个小小"标兵"的责任。在结业式上,我认真听口号,做到了无差错的效果。

  我的七彩军训生活结束了,我品尝了苦与甜,享受了痛与乐,从中我收获了很多。

  我希望学校多办些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这些"小花小草"们在锻炼中快乐成长!

快与慢读书心得3

  这本书前后看了大概是有一个多月,今天是看完了。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看完一本书可真不见得是理解了这本书。我现在写的文章其实是心虚的,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内容其实只是懂了皮毛,而不是真正融汇贯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书籍需要看几遍才行。高手之间的差距其实也只是分毫之差而已,但却是天壤之别。

  这本书从宽泛意义上讲可以算作是心理学上的著作,本书作者提出一个开创性的观点,即将人的大脑分为两个系统,系统一与系统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大脑真的是有两个这样的系统,而是它为了形象说明而起的一个名称。

  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一二理论,在其理论中,系统一是我们每个人最为熟悉,最为经常用到的系统;而系统二呢则是非常懒惰的一个系统,除非特殊情况,绝对不醒来,就和我女朋友一样,能睡的要命。

  这本书中提到了大量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阐明系统一与系统二的差异,在这里我就不进行举例子了,因为我只用一个例子来证明它们的差异总觉得太苍白无力。要是真的说句实话还是因为我怕举的例子太差,反而让大家对这本书产生不好的印象。

  看完这本书,你才能够知道,原来自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欺骗的人。这也是我非常佩服这些心理学家的一点,他们能够成为一种“理性人”,跳出我们这些普通人一定会陷入的泥潭,然后涉及这样一种行为机制,进行重演,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以前我总是认为人的心里是不可捉摸,人的行为便也是不可控,但是这本书恰恰是在告诉你,你错啦,人的很多行为不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还是可以设计一种模式让你自己向其中走去。为什么现在的游戏产业能做到这么大,为什么赌博会让人如此上瘾,这其中都是有着奇妙的心理学在其中。

  我在这里就只说一个定理吧,因为这是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他提出了——峰終定理。什么是峰終定理,这就又涉及到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举个例子,当我们正在听一段美妙的音乐时,这个过程就是经验自我在起作用,而当我们在最后时刻,突然一阵吵杂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气氛,我们就会感到非常难受,这时就是记忆自我在起作用。更为 神奇 的是,日后,我们被问到当时的体验时,极少有人能够想起经验自我的.那一段记忆,就是我们享受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妙音乐的时光就这样被我们给遗忘了,我们记住的是什么呢?是真个美好气氛被破坏的时刻,就是记忆自我在搞鬼。峰終定律即是指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高峰过后,终点出现的越快,这件事给我们的印象也就越深。

  今天就写到这,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每个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点心理学,更应该学一些经济学,这本书我觉得是两方面很好的入门书籍。现在已经不在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了,这个时代更复杂,更多变,也许要造就更多元的自己。

快与慢读书心得4

  这个暑假,我根据老师的推荐暑假读书活动书目,买了几本课外书。其中一本叫《快乐兔子与慢蜗牛》的书吸引了我。没花多长时间,我就把这本书读完了。

  书中的一个故事《家家国最有修养的国王》吸引了我。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地球上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叫家家国。因为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一家人这么多,所以叫家家国。家家国国王为了让这个国家显得有气势,取国名叫超级大大国。后来,国王在一位游客的相机里见识了真正的超级大大国,才把自己的国家名由超级大大国改名为家家国。家家国虽然小,但国王生气的地方太多,特别是这个国家太吵了。比如管家婆跟国王禀报芦花母鸡三天没有下蛋,不能保证国王每天一个蛋;柴火总理禀报连日大雪,树根都湿了,国王烤火时担心会有烟;米面长官报告大米长虫子……这让家家国国王十分的恼火,他不停的抱怨,结果,国王感觉嗓子好痛,想喝茶润润嗓子,喊他顶尖的烹茶师,却发不出声来,只好去找,他看到管家婆在与芦花鸡交谈,在管家婆的爱抚下,芦花鸡生了一个蛋;看到柴火总理在劈柴,烧的火一点儿不冒烟;米面长官在用冰块冻大米里的虫子;烹茶师正在炒制茶叶……家家国国王喝了烹茶师花了十三道工序泡的.茶,对烹茶师说:“今天,家家国很安静。”家家国国王才意识到,原来让他感觉吵死啦的声音是他自己发出来的,从此,他说话轻轻地。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家家国国王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是我们最值得学习的。从书中,我可以学到许多的做人道理,做事的妙招。多读书真好。

快与慢读书心得5

  《思考,快与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经典著作,主旨是在研究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看法。这是他与已故的学者伙伴特维斯基的共同研究成果,可惜后者英年早逝。 在这部书里,作者专注于“思考”这一人类自发性活动当中,与其“心理学”经济学家的背景有很深厚的关系。康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教人,1920年代初移民到法国,1934年他的母亲到特拉维夫探亲时生下他,他小时候跟家人住在巴黎,父亲是一家大化学厂的研究主管,事业做的不错。由于他成长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法国,身为犹太人的童年以及常常听到父母与朋友之间的闲聊,让他从小对人的复杂性就有了概念,或许就是这种经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1954年,康纳曼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取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加入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退伍后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1961-1978年间在希伯来大学心理系任教期间,他遇见特维斯基(Amos Tversky),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20xx年,康纳曼与开创实验经济学的史密斯(Vernon L.Smith)教授共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康纳曼的贡献在于,“通过心理实验研究证明:经济决策的过程是理性的假设不能成立,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进而解释了人

  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判断”。虽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康纳曼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我们有两个系统在主宰着我们的思考与决策,只是自己不自觉而已。“快”的叫做系统一, 就是各种直觉的思考,它是整个自动化的心智活动,包括知觉和记忆,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康纳曼说“直觉就是辨识, 不多也不少”;“慢”的叫做系统二,是要花力气去思考的,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通常在系统一失败后, 系统二才会上场。系统二其实就是“你”, 套句佛洛伊德的名词就是ego,而系统一是id,它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主宰着你的选择和判断,当然这些心智活动有上限,所以人会犯错。但是若能把统计知识加进去,它就迫使你在思考时,同时考虑很多讯息,这时系统一只好退位,因为它天生就不是设计来做这种事的。在统计数据的帮忙下,逻辑的思考就使我们能做出较正确的判断,这时的你就是佛洛伊德的super ego了。本书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直觉是需要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形成的`。比如,象棋、

  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麻醉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麻醉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

快与慢读书心得6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快与慢读书心得7

  最近抽空看了《思考快与慢》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大脑思考有“快”和“慢”两种模式,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切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个人觉得“快”和“慢”两种模式定义的并不好,应改为“非应激态”和“应激态”更加恰当。

  总所周知,动物对于外界的信息的生理反应通常由三种模式“非应激态”,“应激态”,“僵直态”。而基于大脑这一生理结构存在的'事物,思维模式当然也是符合这个说法的。

  老虎处于安全的环境下,处于”非应激态“浑身放松,身体舒展。

  老虎在捕猎中,处理”应激态“,腰背弓起,瞳孔微缩,身体伏低,释放大量肾上腺素,随时准备进攻(应激态有两种常见策略,hit or run攻击或者逃跑)

  而如果”应激态“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身处必死局面。那么动物就会进入第三种状态,”僵直态“。身体强直不得动弹,类似于假死的状态。

  而思维模式对应以上也有三种形态,开头说到的两种不再赘述这里补充一下第三种处于”僵直态“的情况。处于”僵直态“思维会陷入短路懵逼状态,通常还会带有情绪抽离等特征。

快与慢读书心得8

  《思考,快与慢》一本关于思维逻辑的书籍,这本书中卡尼曼用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大脑中两个不同的思考系统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书中还具体分析了各种影响我们思考的现象和效应,这些都是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坑。

  书中说到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方式,一套源于天性,就是凭直觉去想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什么,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到一个问题后,就会无意识地就选择用快思考方式,唯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人,才会有意识地去用慢思考方式,两种思考方式的产生差距显而易见。其可以分为两种系统模式:

  模式1: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进行分析并快速进行结果反馈,是缺乏调用深层脑力活动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冲动脑”,因为不用进行太多脑力活动,脑袋不用那么累人类大多数情况下都在被它统治主导着,如大多情况下也有“意难平”的一股脑儿的思考方式。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得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模式2:由已储备的知识体系或框架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脑力活动,在调用系统1的反馈结果之后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称为“谨慎脑”,“三思而后行”非常贴切的就可以形容它,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该模式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其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基于这思考的两种模式,以后我们可以在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往往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接受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然而事实是怎样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有用而又有趣的书,却又不落入俗套,更不是赤裸裸心灵鸡汤般的说教,阅读本书就像一场旅行,让我们走出了家乡,走出了自身存在的局限,我们看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看到了与我们相似的人群,找到了归属感。虽然书中会说到眼见不一定为实,你所认为的现实可能是自我虚构的幻境,但是去感悟一番也是别有滋味。

快与慢读书心得9

  书名很形象,思考,快与慢。

  原来我们的思考方式有两套探求方式,一套算是天性吧,就是凭直觉去想结构性问题,想到什么就认为答案是并且是正确的,这就是快思考;而另一套则是组织更多的信息、数据判断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理性思考,通过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这种就是慢思考。人呐,应该说脑子都是比较懒的,看到一个问题,无意识地就选择用系统内1的思考方式,只有对自己抱有怀疑态度或者经过一定培训的,才会有意识地去正式发布系统2的思考方式,系统2就是用来质疑、验证系统1的'。

  读这本书启发挺大,论者当碰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时,不要轻易去否认别人,先想想,并且要多想想,甚至是站间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因为自己看一个问题受到了自己的经验、环境、以前谢绝的意识等的影响,并且容易过度自信地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网上那些喷子们,感觉一般来说多半时候都是在用系统1思考,特别是那些带人身攻击的喷子,别人说个啥,赶紧喷,也不想想他人为什么这么说,用了什么论据,们是只要对方的说法和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开喷,就算要喷,也得讲事实说证据吧,也得一条一条地辩解吧,不能一来就开始人身攻击,这样只能显示出喷子还在发展水平比较蒙夫朗的水平,不会包容心和敢于怀疑自己、追求真相的心。

  慢思考挺难。因为受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快思考方式的影响,所以容易产生偏见、过度自信等等。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方式而不是的慢思考的的呢?书中没有做出答案,可能要涉及到生物学或者是人类学吧。庆幸的是研究者们可能竟然意识到了这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知道了人去世出生就喜欢快思考方式,并且迟思考方式会产生偏见、错误、不理性等等,提高警惕了慢思考的重要性,让我们也有了意识,在生活中尽量去多培养自己的慢思考方式。

  针对上面为什么人天性是快思考方式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快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种简化复杂事物的思维方式,就是代替把纷繁复杂的想法通过概念替换,情景联想等等换成比较简单容易回答的方式。可能是远古时代人们要生存,会有很多突发情况,心肌梗塞要快速对突发情况做出判断,没办法在短时间内考量各种情况,而是通过联想到上次的处理方式来快速做判断,所以渐渐人就从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快思考优先的结果。

快与慢读书心得10

  01、在知乎上曾经看到无数个类似的问题: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我工作三年之后要怎样找到突破空间?工作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出让人满意的决策?

  这些问题困扰过很多很多的人。其实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决策和选择,而每个问题的本身就是复杂的。如果你想在做决策中更加准确,除了知道分析问题,还得分析人类思考系统是怎么做出判断的,我们容易陷入什么样的判断误区?

  《思考,快与慢》则非常专业的告诉了我们很多思考真相。这本书曾在20xx年上榜《纽约时报》,横扫全球各大畅销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足以可见其影响力了。而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尔曼是谁?他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的研究荣获了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哈佛评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这本书用了非常多的案例来分析大脑两个系统到底是怎么做出决策的,并提及了一些专业的心理学概念,提升了自我认知。

  02、人类大脑两大系统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

  系统1是快思考,无意识,往往是我们所说的直觉;而系统2则是慢思考,有意识,会帮助我们做更复杂的决定。但是呢,卡尔曼说,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很多时候会采纳系统1的判断结果。为了说明这两个系统,作者做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分析。

  你的直觉可能只是错觉:“鸡有4条腿”、“鸡有3条腿”,你可能都知道上面两句话都是错的,但是判断前者会比后者费劲。为什么?由于“鸡有4条腿”会让你想象到许多动物都有4条腿这一事实,同时会想到超市也销售4只一包的袋装鸡腿。由于系统1的存在,系统2的懒惰,人类往往会发生一种非理性认知偏差,有些直觉是错觉。据此,书中提及很多概念和案例,其中有三个非常值得分享:一是锚定效应,二是前景理论,三是框架效应。

  03、锚定效应

  两组受试者要在5秒内计算下列试题:

  A组:1×2×3×4×5×6×7×8=?

  B组:8×7×6×5×4×3×2×1=?

  因没有足够时间计算,只能尝试估计答案。A组的估计是512;B组的估计是2250。正确答案是4032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两组最初的数字不同,分别是1和8。换成专业的话来说,就是A组和B组的锚点不同。卡尔曼又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一个小组选了10,一个小组选了65.(10意味着10%,65意味着65%)接着,实验者可以得到提示,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读后感实验结果是,选10的小组估值25%,选65的小组估值45.%实验结果说明,他们对最开始选择的那个数字有着强烈的印象,在做判断时候会不自觉地受其影响。锚定效应十分顽固,所谓顽固,就是你就算知道这个事实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

  前景理论

  首先先看以下的两个选择:

  A:肯定会得到900美元;

  B:90%的可能得到1000美元,10%的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C:必定损失900美元;

  D:90%的可能损失1000美元。

  第一个问题中,大多数人选择A,面对收益时,人们规避风险。第二个选择中,大多数人选择D,面对损失时,人们偏爱风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人们在得失面前风险偏好不同,哪怕价值对等。

  “框架效应”

  来看两个问题:

  你花100元买了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丢了,你还会再买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会。如果你到电影院买电影票,发现用来买票的100元现金丢了,你可以用信用卡或支付宝,你会买票吗?大部人的答案是,会。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的学问。

  人们会把电影票是存入“表演帐户”,丢了电影票,再买票就是损失,因此选择放弃。而丢掉的钱会计入“一般帐户”,不会影响“娱乐帐户”,因此选择继续买票看电影。

  事实上,这就是两种不同框架引起不同的直觉,直接带来的不同决策。然而很多人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思考框架的概念,更别说要跳出来看问题。其实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大概有30多种,因为正如序言所说,希望这本书可以丰富人们交谈的词汇,在谈论公司的决策或者是别人的投资时,就能派上用场。所以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原来都可以归成一些专业的词汇,同时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综合来看,这本书就解决两个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一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二是在焦虑感越来越强的时代怎样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做更正确的决策?

  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不是简单思维,而是复杂思维简单化的提炼。直觉准不准,看的是在某方面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如果把复杂的思考过程训练到自动化,那么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意识层面还没传递到,潜意识层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在某方面的训练越多,在这方面的直觉也会越准。

  注意锚定效应

  工作时也要尽可能绕开锚定效应。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你要做一个采购计划,那么在决定前,你会考虑公司的业务现状是否应该采购新设备,考虑客户方对你的产品的实际需求量等,与此同时,你的一位老朋友,凭借他的体会力劝你取消采购计划。

  你有三个“信息”可参考,这时你会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别忙着做出决定,因为上面的“信息”有可能会成为锚,诱使我们寻找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进而让你掉进陷阱。

  学会跳出框架看问题

  对于上面所说的丢电影票和丢钱的案例,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框架。但归根到底就是无论她损失什么,相关事实就是她在打开钱包前损失了100元。作者说,当你丢了一张电影票时,犹豫是否应该买多一张票,那么请你问问自己,如果你丢了同等价值的钱,你会不会买票?如果会,请再去买票。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性的分析。

  如何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可能大家会觉得一本讲思维讲决策的书为什么会提及这个生活幸福感的问题,但这就是卡尼曼的与众不同——能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怎么可能不关注到人类文明最关键的问题?

  钱不是提高幸福感的唯一

  极度贫困会增强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总体来讲却不能提高幸福感。所以为什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这些世界级的富豪,在钱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去做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站在了人类文明更高层面悟到了一个道理——收入到了某个值,就不会给生活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而使命和责任让他们有了更高的生命层次,慈善则是一个表现形式。

  幸福感取决于自身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快乐、幸福的事情上时,我们会感到很幸福;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使我们悲伤、痛苦的事情上,那么我们就感觉不到幸福,只能感受到痛苦和不幸。

  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增加幸福感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配好你的时间,让自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把你的热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

  人类非理性大脑系统1的特征经常会让我们决策错误,理性系统2又经常偷懒,是不是觉得很揪心?

  但其实从长远来看,系统1既是错误和偏见的起源,更是大多数正确做法的起源,我们的系统1也是可以被训练得越来越正确,那么我们的决策出错的几率也会大大减少。

快与慢读书心得11

  我们大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是一本集所有行为经济学的一本书,作者用了各种实验来反映出我们生活中做的各种决策,包括感性和理性的决策,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自己行为当中的规律,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习惯。

  书中把我们的思维分成两个系统:自主系统和耗力系统,其中自主系统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耗力系统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我们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由自主系统引起的,但当事情变得困难时,耗力系统便会接手难题。自主系统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作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自主系统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易犯系统性错误。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自主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缺陷,即我们无法关闭它。

  而耗力系统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付出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不愿意多付出。但是,一些至关重要的任务却只有耗力系统才能执行,因为这些任务需要付出努力和控制自我,由此方可抑制自主系统产生的直觉和冲动,比如人们在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时候,首先是自主系统的冲动,然后才会是耗力系统的控制冷静,再比如股市投资中人们的追涨杀跌的冲动,是来自于自主系统,冷静之后的抉择才是来自于耗力系统。

  举个例子来说:一支球棒跟一颗球加起来是1.1美元,球棒比球贵1美元,请问一颗球是多少钱?

  很简单的一道题目,但是按照系统一的直觉,好多人应该会直接说是0.1美元,但是利用系统二仔细想想,就发现正确答案是0.05美元,答案的设计仿佛是我们受到了控制,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保持连贯的思维或时不时积极思考都需要自我控制力。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比如书中要求受试者一边看能引起感情共鸣的电影,一边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这都会让人或多或少不开心,这样相当于关注两个任务。人潜意识中反而会想着这件事,把意志力用在不能做的事上面。当你的认知、情感、或身体这些不同形式集中于一个任务,那么会完成得更好,也就是全身心专注的力量。

  通常常见的.无意识的系统是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做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所以佛家说要不迎不拒)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的直觉性判断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引子里说的话,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的思考系统因此就会决定了我们做的投资决策,例如我们都比较喜欢确定的获利,但遇到坏的选择,多半会更愿意去冒险。

  你会选择确定拿到900元,或着90%的机会拿到1000元?

  你会选择确定失去900元,或着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结果多数人都选择确定拿到900元以及90%的机会失去1000元。

  再比如当我们的股票有盈利的时候,多数人倾向卖出,尤其是获利比较丰厚的时候,但是当我们亏损时候,就会一直持有等得回到原价,因为当亏损实现之后会产生后悔或错误的感觉。这种直觉有可能都是不可靠的,需要有理性的分析,再做出理性的决策。

  上面的几个例子也只是管中窥豹,书中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指出了什么时候能够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工作种做出更好的决策,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失误。

快与慢读书心得12

  这个暑假读书活动,我读了《快兔子和慢蜗牛》这个故事,故事中讲到:自从兔子赛跑输给乌龟以后,心里一直很不服气。它想,我明明跑得比乌龟快很多,怎么打个盹的功夫乌龟就跑到终点呢?

  有一天,在森林的草地上,快兔子在奚落慢蜗牛。动物们也来围观,慢蜗牛半天才说:“你不能嘲笑我。”围观的动物们也说慢蜗牛跑得慢。

  后来,快兔子说要和慢蜗牛比赛。还说自己一定会赢,但是慢蜗牛却笑笑说:“快兔子,你是比我快,可我比你慢呀!我们比一下谁更慢。”

  森林里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即将开始。这场比赛不是比快而是比慢,动物们喊了口令:“开始——走!”比赛开始了,当然慢蜗牛还在慢慢的爬着,快兔子知道只要他迈步就超过慢蜗牛。快兔子傻站着不动。动物们说这不能算比赛,快兔子不管怎么样都还是比慢蜗牛快,还时常差点儿摔倒。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动物们都觉得没意思走了。

  草地上只有快兔子和慢蜗牛。忽然,下雨了,湿漉漉的快兔子忍不住了,大叫到:“我不比了!”后就头也不回地跑了。

  慢蜗牛继续前进,在途中他看见雨中的景象那么美,它感到快活极了。慢蜗牛在最后的关头赢了。但这时,快兔子早已没了身影。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慢蜗牛用自己的机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战胜了骄傲自大的快兔子。它这种不慌不忙积极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特别是在做作业要认真读题,认真思考问题,不慌不忙把作业做好。

快与慢读书心得13

  这本书的作者是丹尼尔·卡尼曼,今年84岁了,以色列人,心理学家。20xx年,他因为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研究人类的决策行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经济学,经济学假定人类有“经济理性”。丹尼尔·卡尼曼所研究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其实没那么理性。

  《思考,快与慢》和他的主要研究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思考方式的书。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其实不然。

  第一部分,系统1,系统2。卡尼曼提出我们的大脑在做决定和思考时,有快与慢两种方式,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叙述做出判断,但容易上当,会出现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的错觉,而导致系统性错误。系统2则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很懒惰,会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第二部分,启发法与偏见。这部分内容作者早在1974年就有研究了,论文见附录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读起来会更快。不过,书中有更详细的展开和实验案例。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三种应用与判断概率和预测价值的启发式,即代表性、可得性、判断与锚定。代表性导致的常见偏见有对结果的先验概率/基础比率不敏感、对样本大小不敏感、误解独立随机事件/随机事件的序列、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对预测输入信息的自信而导致的效度错觉、对回归性(平均值)的误解。可得性导致的常见偏见有因例子的可提取性导致的偏见、搜索集合的有效性导致的偏见、不同任务会引发不同的搜索集合、想象力的偏见和相关性错觉。判断与锚定导致的'偏见主要是指不充分的判断、评估连续事件与非连续事件的偏差、评估主观概率分布时的锚定。

  第三部分,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作者详述了启发式偏见是如何导致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的,涉及了大量的案例和具体情景,以及如何做决策的建议。

  第四部分,选择与风险。可参考附录B的论文《选择、价值以及框架》,发表于1984年。这部分开始将心理学的相关发现运用于分析个人、经济或公共政策方面的一些现象,主要讨论了风险/无风险状况下,人们做选择时认知和心理的决定因素。一个核心观点是人们在获利概率大时会选择规避风险,而损失概率大时选择风险追求。所以,在选取不同的构架或描述时,会对决策结果产生不一致的影响。具体还分析了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的一些案例。

  第五部分,两个自我。这部分关注的是运用其理论分析个体幸福,讨论了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和联系,对如何获取自身幸福有一定启发。

  毫无疑问,这是本经典的著作,即强调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需要快速思考的能力,又从另一方面强调了在某些风险较大的时刻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的运用慢思考规避一些常见问题,比如锚定效应、强加因果、“知道”错觉等。书中提到在进行很多实验研究时,即使是专家级的人物,也不可避免地掉入了设计者的一些陷阱,因为有些选择确实是人之本能,与学历高低或专业性并无太大关系。

  要知道,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每个人多多少少地会意识到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会为此作出妥协。而且,当我们太过专注于某件事时,就会屏蔽掉其他事情,即使是平时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例外。虽然有时候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着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但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去多尝试,尝试一些新鲜事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人类大脑的思考,推进思维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

快与慢读书心得14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书中还介绍了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及其缺陷,参考点(期望值)和损失厌恶等任何影响情绪并影响抉择判断的例子,以及语言的不同描述引发人们的不同心理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抉择。有些例子特别让我兴奋,感觉自己又认识了世界的一角,就像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又一块局部那番惊喜。前天晚上11点20分,我还迫不及待的想和儿子分享,只因儿子已经睡觉,电话没有接听。昨天在qq上我给儿子分享了下面的内容: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思考快与慢读后感3篇20xx年,世界杯,意大利赢了,法国队输了。两个句子含义一样又不一样。理性看,描述的是一个事件,一个结果。但前句让人联想起意大利队为赢得胜利所作的努力画面,后句让人联想到法国队为什么失败,包括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人的画面。从这个意义看,它的含义不一样。我和他说:儿子,我们说话、写作(文字表达)不一样的说法引发不一样的联想,给人的直觉判断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因为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直觉判断)在工作,系统2偷懒(需要脑子付出劳动)。所以,在评价事件(人)的好与差(优与劣)时,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呵呵,妈妈就联想到我们在表达自己时,如果思考一下会很不同。你们工作中经常说话写作,话的顺序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说法不同效果就更不一样。比如:在评审团审判时,律师说DNA判断血缘关系准确率是99.9%,与1000个里有一个是例外,说的是一个理,但不同的案件律师会选择不同的说法,效果就自然有差异,呵呵。儿子,生活中,我们通常都是系统1在工作,甚至是经济学家也逃不脱这个。直觉因为常用而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重视如何传递信息,让别人直觉反应较好;思考别人给我们的信息时,我们却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包括对数据进行加工,可减少直觉对我们理性判断的干扰。看来你反应慢真的是好事吔。

  儿子留言:不是好事哦,我觉得说话还是有待提高。

  呵呵,学以自用,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熟能生巧噻,尤其适宜我们这种语言天赋不好的人群。

  这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快与慢读书心得15

  陆陆续续看了两个多月才看完,有点枯燥,读起来很费劲,但角度很新颖。

  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去揭露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的错误。

  快思考和慢思考,指的思考的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曰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曰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用系统1思考或判断是非常快捷的,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它在脑海中形成观点。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因此人类也经常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过程,以图补充或纠正系统1。但是,上述说法不等于系统1是感性的、系统2是理性的。实际上系统2经常受到系统1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而且系统2很懒惰,经常疏于校验,从而无法纠正系统1形成的错误。

  文中几个比较普遍的原理: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前景理论推论:人们倾向于在获得收益时偏爱确定性,在遭受损失时甘冒风险。比如在100%获得900元和90%获得1000元之间选择前者,在100%损失900元和90%损失1000元之间选择后者。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快与慢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精选作文快与慢06-22

快与慢作文02-03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01-18

以快与慢为题的作文06-23

《溶解的快与慢》的评课07-02

《溶解快与慢》教学设计05-09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04-22

《溶解的快与慢》的教学分析06-20

《溶解得快与慢》的教学设计06-23

《思考,快与慢》读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