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的体会|教学法

时间:2024-05-03 07:29:10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的体会|教学法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的思考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的体会|教学法

  摘要:“目标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目标教学法

  建构主义

  “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恰当的教学手段,并且需要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合理搭配,达到完美的统一,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目标教学法”的含义

  “目标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反馈矫正为手段,以教学评价为保证,以多种教法结合使用为桥梁,以群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为形式,通过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学习高效迅速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法认同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2.“目标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2.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2.4优化原则。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2.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实施“目标教学法”的策略

  精心设计学习目标是应用“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目标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逐步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问题的设计还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使之结构巧妙、逻辑严密、井井有条、张持有度,使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即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知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即所设计的目标应对学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3.1调动兴趣,激发思维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生物教学的目标设计如果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那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意图。而每节课的目标应依教材而定,既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前布置。

  3.1.1课上提出目标

  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豌豆试验田里进行的一系列杂交试验来调动学生兴趣,引出生物具有遗传现象,控制性状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学生就会问:如: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其意义何在?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

  是什么?父母是将性状直接遗传给孩子,还是将控制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孩子?等关键性的问题。

  3.1.2课前布置任务

  恰当布置学生进行连续一段时间的观察活动。如在讲《无性生殖》时,提前二个多月将秋海棠、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由科代表负责管理,全班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观察,到春天来临只见其走茎从叶丛中钻出,然后走茎上慢慢地长出叶片,将气生根取下栽种于花盆中又是一棵植物,学生理解了原来新植物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经过种子,茎也能进行繁殖,这就是“无性生殖”。

  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构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

  3.2巧设目标,培养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它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我在实验桌上放置显微镜、夹竹桃枝条、红墨水、玻璃瓶、剪刀等材料,让学生设法进一步证明。有的小组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在盛水的玻璃瓶中;有的小组学生将红墨水稀释以后将夹竹桃的枝条放入其中;有的小组学生将环割的一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还有的小组学生即将夹竹桃的叶片全部摘除后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等。此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找一找实验成败的原因,再通读教材,学生基本上能清楚的解释:从茎的横切面及纵切面上可以观察到茎大致有三部分构成。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原因在于木质部有着向上输导水分无机盐的导管等问题。

  然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知:如夹竹桃枝条放在水中,而水因为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所以不易观察;环割一圈的枝条并不影响水分的运输,因为输导水分无机盐的结构在木质部;摘除叶片的枝条茎的上部没有染上红色,我告诉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学到叶的另一功能:蒸腾作用,其实水分的运输与叶的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有关。

  还有的学生提出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情况会怎样呢?继续实验,几天后将置于稀释红墨水中的枝条取出,再看横切面时,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染上了红色。分析原因可知: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由于时间过长产生了横向运输(这是细胞之间存在着渗透性吸水的缘故)。此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深刻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3知识拓展,学以致用

  生物与环保息息相关,将生物知识渗透到环保教育中,以拓展性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为学生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如:第八章《生物类群》讲到节肢动物甲壳纲时,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

  水蚤真的具有监测水质污染的作用吗?如何进行检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一番探索。

  学生为实验选择的液体有: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矿泉水等进行实验。只见学生先用滴管将水蚤吸放在具有凹窝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吸取多余水分,在低倍镜下,找到位于背部的心脏,用秒表计数水蚤的每分钟心跳数,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将准备好的各种液体分别滴加在载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在另一侧进行引流,让水蚤处于不同的液体中,再记录每分钟的心跳数,填入表格中,以便进行比较。每次实验至少重复

  3

  遍。最后对实验收集的数据用算术平均数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通过对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变化的探索,使学生在实验中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步骤,了解了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精细的操作,树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实验时要边观察边进行计数,学生双眼观察显微镜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

  3.4及时鼓励,增强信心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尽最大可能争取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如:上生物的养料贮藏一课时,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于实验桌上,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究竟在哪儿?学生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通过实物比较最终能出:茎上有芽和节,根则无。对此教师应马上给予高度的表扬,然后再让提醒他们细细观察,除了茎上有芽和节外,还有鳞片,如在马铃薯的芽眼里轻轻拨一下就可见微小的鳞片,而慈姑的节上有一圈褐色的鳞片。这样既有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又有教师的点拨,学生对茎和根的区别将深留在脑海中。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从而对主动学习乐此不彼,充满兴趣。同时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增进了友谊。

  4.“目标教学法”优越性

  4.1

  “目标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原则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4.2

  “目标教学法”实现了了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4.3“目标教学法”给学生以更广的思考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的体会|教学法】相关文章:

学导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1

探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12-16

论现代物流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07-03

浅析中职机械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06-24

沙氏教学法在“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中的运用12-14

项目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运用浅析07-02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07-03

多媒体教学法在体育术科教学中运用07-01

论“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运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