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过程:
一、理解意义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请大家先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这个知识的?
【通过发表自己的理解和举例说明,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探讨策略。
(1)准备盛着水的4个同样带有刻度的杯子,每个杯子里分别装有6厘米、2厘米、5厘米、3厘米刻度的水,还有一个大杯子。
(2)如果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得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
2.小组合作,研究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尝试解决。
(1)移多补少。从6厘米高的水杯中倒2厘米到2厘米高的水杯中,从5厘米高的水杯中倒1厘米到3厘米高的水杯中,这样每个杯子就有4厘米高的水了。
(2)把四个杯子中的水倒在大杯子中,再平均倒在四个杯子里。
(3)列算式解答:(6+3+2+5)÷4
4.归纳小结,优化方法。
师: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
问:根据这个公式,你还能知道什么?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移多补少,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三、学习新知:
下面是四年级一组同学的仰卧起坐的成绩,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吗:
姓名张平李东王强刘明林海黄玉个数203535243531
你计划怎样来计算:
师提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一:20+35+35+24+35+31=180(次)
180÷6=30(次)
生二:35×3+20+24+31=180(次)
180÷6=30(次)
小组讨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成绩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
四、实践运用
1.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师问:A、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B、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C、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D、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2.师生共同解决自主练习的6、7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是反应整体的平均水平。】
五、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设计06-27
《平均数》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7-04
平均数教学设计02-14
《平均数》教学设计01-29
小学数学平均数一课的教学设计06-27
《扇形统计图》数学教学设计04-30
平均数优秀教学设计01-29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03-28
统计的教学设计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