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番茄太阳》有感
听《番茄太阳》有感1
陈洁老师的课素来就以行云流水的设计、激情澎湃的语言、热烈持久的感染和深刻内敛的意蕴见长,常能让人感触良多。这次,接连两次听了陈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后,更是涌现了许多感想。
《“番茄太阳”》是国标版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文章情节曲折动人,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而又感人至深。课文是讲了一个叫明明的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为了能让孩子复明,父母带着他来到城市,他们靠卖蔬菜过日子。明明虽然是个盲童,但很聪明,对周围的事情也很好奇。她的父亲教她抚摸各种东西来感知世界万物。当明明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的时,爸爸很自然地拿起番茄让明明摸,在明明的心中太阳就是番茄这样的。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很困难,他们的生活也很艰辛,但他们的生活是乐观的,开朗的。作者也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当时心情一直不好,可自从结识了明明一家,从他们的身上,更从明明热爱生活的笑声中让一直灰暗的自己逐渐快乐了起来。后来,有好心人给明明捐献眼角摸,明明一家离开了。可是,明明在离开时对作者说,因为有好心人帮助她,她才可以复明。等她长大了,她也要把自己的腿给作者。爱是相通的,爱是可以传递的。这样纯真、开朗、乐观的明明就好似她说的“番茄太阳”一样挂在作者的心头,也挂在我们的心头。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颇长,所以把握文章的灵魂,有抓有放,寻找一个切入口统领全文的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教学中,陈老师让学生指出关键句“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爱笑的孩子呢?一次又一次以番茄太阳为抓手,紧扣描写“笑”的重点字词品味涵咏,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通过读、议、思等方法,一步一步地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明明的“笑”,感受其中的纯真、坚强、温暖、善良。又以笑牵引出文中的“我”当时的.处境,理解“我”的心情变化。学生通过比较、叙述者理解自然也能感悟到文章的主旨,明明本身就是“番茄太阳”,她热爱生活的“笑”是爱的主旋律,不仅光鲜明亮,而且温暖人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这就是“爱的传递”、“爱的力量”。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导入语,富有感染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抒发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见解,最终让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人生的启迪,留下乐观生活的信念。
言有尽而爱无限,在这精彩的课堂上,我听到了爱的声音,看到了爱的交流,更感受到了爱的传递。
听《番茄太阳》有感2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张学伟老师用这样的课堂新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聆听到师生民主而融洽的平等对话,我们可以直视到学生思维碰撞时闪现的串串火花,我们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始终飞扬着的人文情怀------这种课堂活力
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
一、产生于教师亲和力
张老师语言亲切、随和,加上热情的鼓励,产生一种磁性,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出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学习氛围。一开始,张老师就鼓励学生说出初读课文后的心情。有的学生说是感动,有的学生说是辛酸,还有的学生说是同情、高兴、心痛等等。他尊重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读得很好,读出了味道。这么多问题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帮我。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头吗------”张老师的话充满激励、充满尊重、充满期待,这种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与他的“生本理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处处可以看见学生的“尊严”“个性”“自由”和“活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欣赏学生,也才能真正倾听到学生“花开的声音”;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尊重他们的话语权,师生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孕育出情感的浪花。
二、产生于思维扩展力
新课程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它要使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张老师以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作为教学的起点,用“一幅怒放的牡丹花该送给谁?”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悟文本。问题抛出后,张老师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文中去找依据,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要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侧面、多角度伸展其思维触角,与课文中的人物发生深刻的对话,请看片断:
生:我觉得应该送给爸爸,因为明明的爸爸很有耐心,教明明认识各种蔬菜。(读第3小节)[
师:课文还有一处写爸爸的,在哪一小节?
生:12小节。
师:文中出现两次描写爸爸的句子都是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认识东西。爸爸仅仅是教明明认识蔬菜吗?不是的,他是在教明明认识生活。他还会教明明认识什么?
生:云、雨------
(生说不出)
师:做在饭桌前,拿起碗,爸爸会怎么做?
生:这就是碗,摸一下,里面可以装吃的东西。筷子长长的,用木头做的。看见桌子,会说有四个角。
师:明明是小孩,一次两次能认识吗?
生:不能,要认无数次。
师:爸爸就象是明明的眼睛啊。
朗读2、3两节。
师:有一个词语必须注意到,才能读好。
生:来回。
师:来回说明遍数多。还有一个词语?
生:耐心。一遍是教不会一个五岁的盲童的。
师:这位父亲耐心地说------
生:读
师:把心放进去体会是怎样叫自己的女儿认识东西的。
生:读
师:你爱自己的女儿吗?怎样读?
生:(读得轻了些。)
师:盲童边摸边学,怎样读?
生:(读得慢了一些。)
在教师创造性点化和导引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创造性碰撞,涌动出无数的“思维泉”、“思维流”、“思维河”,课堂成了无限扩张的思维大场。在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中,在逐步形成和深化“独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最有效的积累,习惯方法得以最有效的习得,心灵和精神得以有效的充实!
三、产生于情感感召力
张老师的语文教学是“多情”的,通过设计“议题”、朗读和读后交流,师生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和细处,一步一步地“逼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实现作者情、教者情和学者情的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因而时常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激荡。交流到明明这一任务时,张老师创设许多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
生:我想把牡丹花送给明明,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花,但他的心能感受到社会给他的温暖。
师: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你能从书上找出依据吗?
生:读16小节的话。明明自小双目失明,好不容易有了成为正常人的机会,却想着要把双腿捐献给素不相识的阿姨。真是太善良了。
师:你们读这一段时感动吗?
生:读。
师:通过声音,传达你的内心。(充满深情地):明明要走了,轻轻拉着你的手,当他附在你的耳边轻声低语,当他的温热气息拂过你的面颊,你会想什么?
生:说明明明感到社会给他的爱,他也要奉献。
生:(充满深情地):明明,你太善良了。好不容易有了成为正常人的机会,却想着要把双腿捐献给我,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
师:(充满深情地)一个从来没有见多光明的孩子,一个跟随父母卖菜的`孩子,一个只能用番茄来体会太阳的孩子,在自己刚有复明的机会时,却要将自己的双腿献给别人,这是一般的爱心吗?
生:不是。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一颗金子般的心。
(师生合作朗读。)
课文上到这里,学生的内心一定为之一颤,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实现了超越,达到了读书的高峰体验。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的课文具有丰富细腻多彩的情感。充满活力的应该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让课文的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然后教师学生互相感染,在情感体验中实现价值观的飞跃。
当然,本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散,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主要人物明明设计一个语言训练的活动并动笔写写,相信学生的收获会更大。如“文中的明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想对她说什么?结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写写。”我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让文章的本体价值得到升华!
听《番茄太阳》有感3
最近,我听了石鼓路小学的王文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后,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一、巧妙的导课方法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时,王老师巧设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教学巧设悬念,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学习新课。王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到了《番茄太阳》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通过设置疑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把番茄和太阳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呢?”“为什么把番茄比做太阳呢?”王老师适当地设疑置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引起了学生们急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的欲望,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读好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了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首先,王老师注重了和文本的对话。王老师课前通过独立钻研教材,看教材说明,准确深刻的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背景,对所讲知识的进行引入、分析、引申、巩固,对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重、难点进行剖析,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准确的把握了教材。这也是引导学生和课文进行对话的基础。
其次,注重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王老师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指名读书、教师范读、学生再读,再次指名读的形式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自由读好文本,实现了学习目标。在自主读书时,候老师给学生明确了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情感体验。在指名读书时,教师给予了及时评价和鼓励,记得有一位同学在读一句比较长的句子时,没有注意停顿,老师及时的指了出来,并进行了范读,让这位同学再读时,候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再读,你一定能读的更好。”一句平常的话,却坚定了学生读好书的信心,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老师范读时,我更领略了王老师读书的功底,王老师那富有情感的读书,把学生带到了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教师的范读中获得了情感和体验,以至于让学生再次读书时,很快的体验到了课文的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指导、点拨学生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跟教材进行民主对话,实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个性化的.自主建构。通过读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三、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王老师在本次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也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王老师让学生在标画描写明明笑的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笑中体验课文的内涵,“咯咯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如果不是盲童……笑的像个天使”从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每次从菜场经过……特别爱笑”从特别爱笑中你读懂了什么?“明明坚定自己看到光明的信念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捐献眼角膜,明明感受到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引导,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王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学生一步一步的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感悟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要热爱生活,再接受别人的爱的同时,要学会去关爱别人。
王老师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不断地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对该课文深入地钻研和学习,使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