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 篇1
在本周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关于《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课标解读》的专题讲座。通过杜老师的系列剖析,我们明确了艺术课程概念下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学科之间共性及个性的关联,认识到新课标中的艺术课程是一个更为多元的概念,旨在凸显美育功能,其内容有分有合,这也让我们对将来音乐课程的各方面开展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随着讲座的深入,“以美育人”这一词也深深印入了我的心头,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的理解。
第一,凝练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设计。新课标突出素养导向,为此,凝练核心素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体现在音乐学科中,审美感知主要指感知音乐语言、表现要素、情感体验等等。在这里,听觉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必须遵循“以听觉为中心”的原则,训练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可以具化为听、唱、奏、创、表、读、说、写,体现音乐知识的横向积累和音乐能力的纵向发展。在这一点上,需要重点关注如何提高学生音高感、节奏感和结构感。创意实践是一个综合实践的过程,旨在综合运用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创新和实际应用。为此,在课标的设定中还应关注音乐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理解主要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也应体现音乐艺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美。总而言之,审美感知是一个由感到知的过程,文化理解是一个由理解到传承的过程,艺术表现是一个由感到演的过程,创意实践是一个由思到创的过程,四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各有侧重的,只有以更为整合的形式统领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将核心素养凝练于教学目标之中。
第二,明确课程目标,转化核心素养。杜老师以3-5年级的学段目标为例就课程目标及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出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音乐学科的学段目标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分别从五个维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表述。第一维度从音乐的审美特征出发,侧重指向审美感知;第二维度以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及创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特征为目标,侧重指向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三维度以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探究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为目标,侧重指向创意实践核心素养;第四维度和第五维度分别以理解中外音乐相关文化和以理解音乐与姊妹艺术、其他学科,在生活中创造和运用音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为目标,侧重指向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核心素养。总的来看,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有操作性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目标的学段具化描述中,核心素养是以一种有机转化的形式在课程目标中展现,其相互渗透和融合体现在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单课目标中,是一个由上至下的统整关系。作为新课标的学习思考者和一线执行者,在日常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更要注意斟酌语言,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是否贴切新课标的要求等。
聆听完今天的新课标专题讲座,真可谓受益匪浅。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对“核心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是美的艺术,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成为“美”的传播者,一起向“美”而行。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 篇2
2022年的春天,非常荣幸加入“和美乐者”这个名师引领、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大家庭。4月27日,在师父徐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首场线上学习活动。我和小伙伴们认真聆听、学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音乐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作《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虽然因疫情只能在线学习,但杜老师学养丰厚、演讲精彩,让整个上午的线上学习让人意犹未尽,收获颇丰。
杜宏斌老师依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从课程理念、设计思路、核心素养内涵、学段划分等几个方面为老师们做了细致的解读。杜老师特别强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详细讲解了新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与突破。在细细聆听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新《课标》的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不仅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学段衔接,还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124页的新《课标》内容真的是干货满满。
课后,我又重新翻看了新《课标》,更深入地进行学习,思考如何聚焦新《课标》,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认识与思考,和伙伴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是培养目标的整体性。新《课标》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几方面的.艺术核心素养。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表现内容融为一体且各有侧重。这就引导我们应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循序渐进地教学。
二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新《课标》的颁布,教师最需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换。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音乐学业要求。例如:逆向教学设计,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让学生真实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是重视学生实践活动。课堂要在夯实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活动中应多创设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深刻的理解,真正提升音乐综合能力。
加入工作室的首次学习活动,让我静下心来学习,认真反思,厘清差距。期待在今后的活动中,在导师徐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在伙伴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 篇3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向社会发布,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其中,“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音乐素养成为必修”;“艺术成绩纳入中考”等字眼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甚至有人说:“艺术教育的春天来了,音乐、美术成为主线!”
现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以及新时代下学生们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情实际,“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恰如好雨知时节。“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在深入研讨过去我国教材实施过程中利弊,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结合社会发展当下,更能体现党和国家最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与时俱进,与课程时代性。
从“2022新课标”的总体设计和构想不难看出,它更加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其中,从文字层面,我们看到,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小学一年级到七年级”的“一体化”设计,这都充分说明一点,党和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了我们在长期培养人才的方面,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衔接,实现“一体化”,贯通式培养。
在“课程设置”(科目设置)部分:“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等要求,充分体现我们国家教育方针里坚持的“以人为本”培养模式,尊重学生发展的学情与变化,尊重学生成长的需求。
曾几何时,一线教师们经常吐槽的是:中学阶段吐槽小学阶段音乐教师未能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如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识谱能力层面的,多声部要求的审美等方面,以至于到学生中学阶段,原本可以开展合唱,合奏,重唱以及多声部教学时,发现孩子们的音乐素养与实际需求远远脱离。在“2022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在教学质量评价中,除了音乐鉴赏、参加艺术类演出以外,有一项要求被单独提了出来:要熟悉乐谱,能视唱。从学生的一年级开始,这项要求就放在了学业质量描述当中。从第一学段的“认识简单节奏谱和常用音乐符号,模唱简单旋律”,到第四学段的“熟悉常见的音乐符号和术语,识谱、记谱比较流畅和准确”,可见视唱对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我们从音乐本体角度,无论任何音乐作品,识谱的问题,犹如一个孩子学习母语时的“识字”问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音乐的识谱正如识字的笔画等要求,是一定要掌握的。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音乐教育问题,需要反思音乐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既能立足当下,又能在未来勇于担当的优秀社会接班人。
愿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们,能形成一种全面艺术教育的意识,全民音乐教育意识,全民对待教育,对待艺术教育,对待音乐教育。愿我们在即将到来的实施阶段,予以反思、验证,修正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只要我们每个教育者身怀大义,以民族兴旺为己任,定当将我们民族的音乐教育发扬光大。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优秀] 篇4
聆听了浙江省音乐教研员杜宏斌老师的专题讲座《聚焦核心素养,凸显美育功能――艺术课程标准“音乐”学科标准解读》,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是何其的幸运,能第一时间听到杜老师这么干货满满的讲座,体悟到新课标中一字一句的斟酌过程,是如何严谨得当。
作为一线音乐老师,我们将作何改变和调整呢?首先,我认为要把自己定义成为一个“学习者”。因为与20xx年的音乐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是把音乐和姊妹艺术统一归类于艺术课程,由此可见,新课标更为重视综合性。我们音乐老师要走进新课标,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在掌握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上,还要积极学习和实际运用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要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我们不能再比喻自己为“一桶水”,而应当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其次,音乐学科课程内容从以往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改为了“欣赏”、“表现”、“创造”、“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14项具体学习内容。杜老师指出,新课标就是以任务式形式来整合,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这就对我们一线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要在课堂上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注重的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应该是学生学到了多少。通过一系列整合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和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来达成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和育人目标。
最后,我认为不论是20xx的课标,还是20xx年的新课标;不论是单一的学习内容,还是多维的.学习内容整合,音乐课堂上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始终不会改变。在小学高段学生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下载过许多的音乐歌曲,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而新课标就有一种更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学习任务中设置“发现身边的音乐”“探究生活中的音乐”,这就是以生为本,把音乐教学内容向生活真实化转换。
总之,新课标还有很多的转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且努力实践,但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地去践行,让我们与新课标一路同行……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3-26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7-02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6-03
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9-28
学习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6-21
学习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06-21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2-14
[集合]音乐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1-09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4-14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