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4 07:17:57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2.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3.分析体会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三位一体”的特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从四大名著的“一句话概括”为切入点,即《西游记》是“一个人类和三个动物的故事”、《红楼梦》是“一个男人和一群女人的故事”、《水浒传》是“一群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三国演义》是“三个男人和战争的故事”。

  播放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版头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引出对《西游记》这部作品主要内容的认知,即“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降妖除魔,求取西天真经”。

  播放续拍《西游记》版头主题歌《通天大道宽又阔》,对比《敢问路在何方》,体会二者表现主题的差异,理解《西游记》的真正主角应该是孙悟空。

  二、知识积累,快问快答。

  1. 《西游记》是一部体小说,共回,采用式结构。(章回,长篇神魔,100,冰糖葫芦)

  2.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战斗武器分别是什么?(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

  3.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是哪个情节?(大闹天宫)

  4.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哪位高僧?他历经艰苦,到哪里取回佛经?(玄奘;天竺〈古印度〉)

  5.小说中的唐僧法号是什么?(三藏)

  6.玄奘回国后,口授写成什么书,记载了他的游历见闻?(《大唐西域记》)

  寻本溯源: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7.孙悟空有哪些本领?(筋斗云、七十二变化、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等)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

  原因之二,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的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红孩儿形象特点:

  由这件事看出他的精明、审时度势。

  与其他妖怪共同点——贪婪、狡猾、邪恶。

  自己的特点——虽已三百岁,却生得小孩面容,美貌俊朗。行为乖张,就像小孩子的把戏,比如常常把山神土地拿了去,玩耍作弄。这使文章多了一分戏谑。因此,红孩儿虽然也是妖魔,但并不令人讨厌,这为后文他被观音菩萨收做善财童子埋下了伏笔。

  2.你最喜欢的哪一个人物形象,请选择并辩证分析?

  (1)孙悟空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腮”,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的,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崄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

  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最重要的,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但他并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自信是建立在高强的本领、蔑视一切的正义感和精明、警觉之上的。在故事中,正是他时时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而一发现妖怪的踪迹,总要停下来,吩咐

  师兄弟“仔细”,并把师傅护在中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警觉。他还是幽默诙谐的。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傅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这样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情绪,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防止他一直追问下去,上当受骗。

  当然,他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躁、冲动,当师傅被妖怪掠走之后,心急之下,他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私下寻找师傅,却“没个音信”的时候,他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番。但他总归是明白事理,而且冷静的,所以在沙僧劝说之后,他回嗔作喜,强调还要兄弟们“结同心”才可。

  (2)唐僧

  精神境界崇高,实干能力不足。

  心地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是非不分,盲目慈悲,固执迂腐,懦弱无能。

  (3)猪八戒

  优点:憨厚老实,既勤劳、朴实、善良、有本领,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不忘取经大义,是取经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缺点:好吃懒做,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有时爱撒个谎,又自私狡黠、贪图小利;既心胸狭窄,一事当先,先顾自身。

  (4)沙僧

  君子的楷模。

  沙僧循规蹈矩、一本正经、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小心谨慎、明哲保身,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恩怨分明、诚实不欺,执着事业、信念坚定,关键时刻不失义骨侠肠,他是道德之典范。他也是取经人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是粘合剂,又是调和剂。是一位君子。

  我的感悟:

  唐僧—认准目标,坚持到底

  孙悟空—战胜自我,改变世界

  猪八戒—快乐生活,幽默人生

  沙和尚—谦逊为人,踏实做事

  团队力量:一个团队中各司其责,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标。

  成功定律:成功=信念+智慧+勇敢+奉献

  3.从课文节选部分中,可以看到哪些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

  《西游记》写的是神幻世界,但目的是为了讽刺现实。你认为课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照笔下的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现实有所揭露和批判。本文中,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其实影射了现实中豪强霸占一方,巧取豪夺,令民不聊生的现实,而作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也体现了作者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然而,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五、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小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多姿多彩,都是三位一体的结合,即神性(魔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

  人物性格优缺互现,真实,贴近生活,充满个性之美,人物立体鲜活。

  进一步体会《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和现实性特点。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课下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阅读《西游记》原著。

  最后,播放86版电视剧《西游记》版尾《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在音乐和画面里领悟“我们都是取经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反思

  刚刚录制完成《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一课,感受颇多。本次选课为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虽然是针对小说《西游记》节选部分授课,但我的初衷是想借此激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对《西游记》整部作品主题内涵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基本是遵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和实施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有些前松后紧,为了体现设计意图,课堂前半部分导入时间花费过多,尤其“快问快答”问题设置过多,虽然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目的,但耗费了较多时间,以致后面的主体环节进行不够充分。

  学生的分组展示发言和点评质疑等活动,已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有板有眼,意犹未尽。从这个角度讲,本课基本体现了冷冉先生“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求知欲望被激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状态,在课下实现对本课内容的拓展性学习。

  通过对本节课得与失的反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备课环节的深入挖掘,更为合理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真正突出对课堂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同时,通过课上的学习,掌握学习要领,明确学习方向,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课下的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红蜡烛》教学设计05-05

红围裙教学设计04-15

《红马的故事》教学设计06-12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6-25

《孙悟空考小明》教学设计06-01

教学设计与反思03-18

《西游记》教学设计06-21

《西游记》教学设计06-11

《西游记》教学设计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