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舞蹈体态动律练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14 08:02:56 舞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傣族民间舞蹈体态动律练习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间舞蹈体态动律练习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傣族民间舞蹈体态动律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傣族舞蹈是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族人民以舞蹈的特殊语言直率、真挚反映他们生活、劳动、风俗、娱乐场景及思想感情,实现他们审美要求和表现形式,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生活艺术形式。傣族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和风格,独特的韵味美和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

  教学思路与设计:

  (一)教学思路:

  (1)教学中学习傣族舞蹈,注意了解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领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艺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很好地了解热爱和珍惜保留,还要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发展。

  (2)通过学习和掌握傣族舞的动律和舞蹈特点,以知识技能为载体,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编排舞蹈作品方法,培养学生编排创编舞蹈作品的热情和信心,逐步引导学生创新作品的能力,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教学傣族舞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环境、习惯、服饰、音乐等相关的人文知识,培养民族情感和尊重各民族文化。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审美、表现能力。

  (二)教学设计: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本课教学设计选用了以聆听音乐——欣赏舞蹈——体验动作为主线,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舞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爱好音乐与舞蹈的兴趣以及主动参与舞蹈表演的热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傣族舞的特点、风格、表现手法,了解傣族人民生活、劳动、音乐等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2、技能目标:学习孔雀舞的基本手型、手位和脚位,以及手、头、肩的基本动作和基本舞步,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和动律特点。培养学生编排、创编创新能力,为今后能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发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的训练中注意渗透情感的表达,创造“情、韵、美”境界,感受学习舞蹈师:这是一首傣族的歌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间的歌舞艺术渊源流长,绚丽夺目。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去领略一番独具魅力的傣族舞蹈。

  (三)、欣赏与分析

  1、教师展示(使学生对傣族的民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受。)

  教师示范傣族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要求教师事先经过精心编排与反复练习)

  设计说明:课堂就象一个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既要有“演员”的魅力,又要有“导游”的能力,还得要有“导演”的实力。在傣族舞蹈欣赏环节中,如果再让学生看舞蹈视频来进行赏析,会让学生在教学形式上产生疲劳。新课标强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的关键。教师自己表演舞蹈,配合舞蹈的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傣族典型节奏特征的旋律,这种面对面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更为学生后续的舞蹈动作学习与特点归纳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设计问题:(使学生试分析傣族舞的风格特点)

  师:刚才的舞蹈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动作?

  生1:孔雀手

  生2:一边顺

  生3:身姿优美

  3、分析总结:(使学生对傣族舞的风格特点形成初步概念)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傣族舞蹈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这个体态要贯穿舞蹈始终并形成傣族舞蹈风格特点。

  4、技巧性学习的导入(教师在介绍时穿插动作示范,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技巧性学习

  1、单一的体态控制训练(“三道弯”)

  教师示范:体态强调 “三道弯”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的动作也是三道弯: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呈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屈的膝,膝至胯。

  2、舞姿造型上的体态控制训练(选用几个代表性手位辅助训练)

  教师示范: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头)、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脚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弯的勾绷脚;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双合翅”、“抱翅”等。

  3、舞姿造型上的动律

  教师示范: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前后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

  4、动作连接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风格性短句” 进行训练)

  教师示范:用“情景式”启发 注意强调体态的保持。

  5、步伐中的体态控制训练(用走步进行流动训练)

  教师示范:注意走步的同时强调上身舞姿的保持。

  (设计说明: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动作示范要到位,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舞姿的形态,体会动作的风格,让学生对傣族舞蹈动作的基本特征有深刻的印象。)

  6、学习与创造(分小组进行创作)

  运用已学知识编排 4个八拍的流动动作。

  7、整合组合 加强练习(在学生的基础上整合训练组合)

  教师协助引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环节。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舞蹈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力、创造力,真正突出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创作潜能”。

  (五)课堂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今天我们学习了傣族舞的基本内容,它只是傣族舞蹈中的一小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人民生活的变化,大众鉴赏水平的提高,傣族舞将会有更大的创新发展。我国民族民间舞更是我们教学、表演、创造的源泉。

  教学反思:

  舞蹈虽然是动作的艺术,但不仅仅只是做做动作而已,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民族的风格特点。本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傣族舞的体态风格,并且灵活运用傣族的各种手形手位。学生做动作往往是单纯的模仿,有时候还模仿的不像,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较多,要力求使他们把动作掌握好,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傣族舞基本动作的教授上。为了学生能够更准确的抓住傣族舞的风格特点,攻克舞蹈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方法:

  1、视觉图像法:

  傣族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等对于我们这些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学生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我通过视觉的刺激和对傣族姑娘服饰的讲解,逐渐的引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点,使同学们在欣赏中接受知识,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化。

  2、语言启发法:

  教师的语言是最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师的语言生动,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在这节课中,我不断的用语言来启发学生,让她们转化角色,把自己转换成一位美丽的傣族少女,或者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孔雀,这样她们做动作会显得比较自信,对于我们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3、创编实践法:

  创编实践是本课的难点,在学生创编之前教师带头编了一个舞蹈,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学,以便带着问题:老师在这个舞蹈当中用了那些手形手位,老师是怎样进行编排的?让学生首先明白创编是怎么回事儿。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她们大胆的创编,活学活用。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备人文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育方式,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一节好的舞蹈课应该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与活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和充满情感的情景中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打破原来的“言传身授”的古老教育模式,使舞蹈教育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傣族民间舞蹈体态动律练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练习》教学设计07-0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7-09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2-22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3-07

《加法运算律》优秀教学设计07-04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5-12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11-29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3-23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