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14 09:03:59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主体为解决各类社会公共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很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公共政策分析》一书更是一部有关公共政策分析的概论性、入门级教材,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全面系统地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框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系统、构建、制定、执行、评估和方法论等方面以及相关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具体介绍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公共政策系统和分析方法等基本内容。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深刻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内涵和实用技能,并得到了极大的收获。现将所获心得表达如下:

  一、第一章导论的心得体会

  所谓政策,在工具书《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而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策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且与人们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政策”略有不同,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但此书所涉及到的政策主体仅指政府,不研究其他主体的作用。因此,包括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我们都会从“政府管理”而非“公共管理”视角下进行阐述。

  在众多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存在着认识与解释的差异: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从中外学者研究公共政策理论的成果考察,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多数人认识到的一种客观事实,表现为社会利益的失衡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冲突,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对公共政策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中提到:“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每一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达为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不仅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见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些论断证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第三节提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性框架,包括一套一般性政策的解决方案,这套一般性政策可以成为具体政策分析解决方案的起点。也提供了一些设计政策备选方案并有助于备选方案的采纳与成功实施的忠告,同时提出了在政府生产与外包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市场失灵或是政府失灵,政府各种类型的行动,这就是一般性政策。首先,解放市场在于释放市场,取消管制进行合法化和私有化。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在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完善市场机制、国企私有化改革、“简政放权”就是在逐渐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不过,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政治环境不同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力度和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往往不是一下子实践一个一整套的政策体系,而是先进行一个“先行”政策,在这之后再完善其他配套政策,其政策的下达也是很迅速的。其次,推动市场在于分配产权和创新可交易物品。产权在这里的定义范围更大一些,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财产和不动产,而是生产资源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产权的分配与界定避免了生产的纠纷,也保证了生产的不断发展。新的可交易物最常见形式是可交易许可,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因为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政策。例如政府规定了每个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中”。这些论断证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第三节提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性框架,包括一套一般性政策的解决方案,这套一般性政策可以成为具体政策分析解决方案的起点。也提供了一些设计政策备选方案并有助于备选方案的采纳与成功实施的忠告,同时提出了在政府生产与外包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市场失灵或是政府失灵,政府各种类型的行动,这就是一般性政策。首先,解放市场在于释放市场,取消管制进行合法化和私有化。现在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改革在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完善市场机制、国企私有化改革、“简政放权”就是在逐渐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不过,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政治环境不同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力度和方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往往不是一下子实践一个一整套的政策体系,而是先进行一个“先行”政策,在这之后再完善其他配套政策,其政策的下达也是很迅速的。其次,推动市场在于分配产权和创新可交易物品。产权在这里的定义范围更大一些,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财产和不动产,而是生产资源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产权的分配与界定避免了生产的纠纷,也保证了生产的不断发展。新的可交易物最常见形式是可交易许可,这一点非常有意思,因为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政策。例如政府规定了每个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了不使之一指数限制生产,这些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量的交易,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排放指标出售给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做出适当权衡。再次,模拟市场被广泛应用于公有的自然资源开采权。比如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这个现象在中国地方非常常见,地产开发商通过拍卖竞价的方式从政府获得土地的开发权。不过这一过程中又会腐败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规则,从法律法规的方面制约这一行为。最后,利用税收和补贴激励生产也是一般性政策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里不关心增加或是减少政府收入的问题,只关注社会的经济效益。减少税收,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下降,那他们生产的意愿就会增加,企业扩大生产增加社会收益。增加补贴的经济传导原理与减少税收相同。税收和补贴政策也可提高经济质量,对于那些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提高税收减少补贴以增加他们的生产成本。那么企业只有两种选择,第一改善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

  书中还以江西烟花爆竹案作为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关系整个社会的民生,执行起来的基数很大。为了这么多人的平安,我们还得做些什么?在公共政策分析上,我认为必须针求群众的意见。因为最重要的还是公共政策必须顺从目标群体,政策目标群体就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必须考虑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在政策执行利用各种执行手段上,首先就是法律手段,辅助的还有大量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有效的沟通同样重要。政策制定过程中召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座谈会,调查问卷都是不错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为了人民众更好的了解新政策。只有信息做到基本对称,政策才能顺利的实施。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新政策的难度,注意通过宣传,从思想上接受新的公共政策。

  二、第二章心得体会

  第二章首先对社会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简要的讨论和多种解决途径,构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体系的问题,以及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和社区四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的优势和缺陷进行总结,并依据对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的作用范围进行综合讨论。作者引入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运用经济学的方法阐述政府政策干预市场的可能性与限制性。首先明确一下,效率并不是唯一的社会价值,人的尊严、分配的公平、经济机会和政治参与都是值得与效率相提并论的价值。而政策制定者和我们这些社会成员有时候愿意放弃一部分经济效率来保护这些价值,以求在社会分配中更为公平。竞争性的市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分配的公平性,所有主体在市场中的利益博弈都可以大致抽象成供求关系,而税收福利和其他政策都可以作为影响这个关系的一个外部因素,供求关系模型随之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从而衍生出许多其他价值模型。虽然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产品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会使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分为收费物品和纯公共物品,都具有公共性。收费物品如一座大桥,根据供求关系,当对大桥的需求增加时即大桥的车流量很大时,通过大桥的价格就会上升。但是我们都知道大桥的过路费是固定甚至是免费的,这就是市场的失灵。外部性与市场价格无关,它是一种价值设定,包括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负外部性最常见就是企业生产造成的空气和水污染,公共场所不得吸烟等;正外部性最常见的是能减少个人感染疾病的疫苗。这些使并未消费它的人受到影响,从而使市场失灵。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是自然垄断内在固有的,由于缺乏竞争使生产者采取高成本的生产,供求机制失效。潜在的无效率也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造成。如在淘宝网上买一件衬衫,消费者无法去触摸或感知真实的商品,因此不能对它们的质量作出评价。这些市场失灵的情况都为公共政策的可能性提供基础,政策提高生产和商品、服务分配中的效率,对商品和机会的再分配实现分配价值和其他价值。书中提到的“上海2年=浙江5年”这一案例就值得我们深思。

  三、第三、四章心得体会

  第三章主要讲述的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以及公共政策工具的含义、构成及选择。公共政策主体就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评价过程的个人、团体或者组织。在公共政策系统分析过程中要确定政策相关方,其包括三类人或组织,一是参与政策制定或者执行的人员,二是其利益与被评价的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三是对政策表示强烈关注的人。公共政策评价主体可以是政策相关方中的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政策评价主体系统中,参与政策制定或者执行的人员占有主要的地位,他们是政策评价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利益与被评价的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一同对公共政策作出合理有效的评价。对政策表示强烈关注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公共政策给自己在各个方面所带来的影响,他们的参与使得公共政策评价主体成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三种主体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缺一不可。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制定部门认识到了公共政策评价对于政策的制定具有极大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评价主体系统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识别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收集信息并测量成本与收益。一个好的政策分析关键在于对信息的收集,带入政策问题的信息越多,越能够做出好的政策分析。有用的信息总体上分为历史信息、现今信息和未来规划。历史信息是对背景和原因的说明和分析,是关于已经发生了什么的描述。政府出版物和前期政策文件都是很好的材料,在这里还应注意文献研究。类似杂志文章的硕士或是博士的学位论文是非常有用的信息源,因为它们对一个领域的研究非常深刻,对一个问题的探索更加深入,考虑到了大量有用的细节,并且文章末尾常常附上大量参考文献,这又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来源。在一篇论文中值得参考和获得的信息太多了,就文献综述来说,如果发现你所思考问题的具体领域,就可以发现这个领域研究的不足,这些也恰恰是政策分析所要关注的地方,而领域研究的共同之处也正是政策问题的一般关键点。在选择论文作为信息来源的时候还要注意论文的内容和质量,并不是所有文章都符合基本的合格和诚实的标准,有些可能存在学术偏见。还有一点就是尽量选择时间比较的文章,因为社会发展迅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而政策分析又是一个有时效性的过程,年代较为久远的文章难免有追赶不上时代的嫌疑。当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社会,充分运用好网络技术得到来自各个地方不同人群的数据,可以大大地缩短政策分析前期准备的时间。

  在面对实际的政策问题的时候,我们传统的政策分析可能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构架,有时候政策分析的“专家”甚至不是真正的专家,经验主义始终是我国政府的流弊。首先政策分析对分析者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分析者首先分析自己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线性思考着往往遵循严密的逻辑,而非线性思考着容易形象地看问题,让不同碎片逐渐清晰并逐个到位。这两者都有优点和不足,建议线性思考者运用非线性思考,非线性思考者运用线性思考,并在分析是灵活使二者结合。许多非专业的“政策分析者”易用经验去进行决策,虽然有时有效,但是经验毕竟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而且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运用一个模型则更加科学,可以进行政策的模拟和推敲。模型是一个政策演绎的过程,就像一个标准的生产线,你可以得到通式性的答案,也可以将新的影响因素引入这个生产线中,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对生产线进行改装以弥补不足。政策模型不是一陈不变的,是动态变化的,是开放的。运用模型去进行政策分析符合科学与理性。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公共决策体制不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而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人们设计决策体制的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活动更加规范、决策成本更加低廉、决策方案更加可行、决策成效更令人满意。由于决策体制深深烙印上了人类行为的标记,公共决策体制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的差异以及决策主体、决策组织的差异而不同。各种不同的公共决策体制,其权力的分配总是以维护一定的政治统治

  为核心的,其决策程序、原则也总是采取最有利于统治的方式。人类的政治-行政行为,实际上也是公共决策行为。正如著名的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H.Simon)所言:决策是行政的心脏。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决策体制就是政治-行政体制。而目前我国公共决策体系中的各个决策系统、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决策方式以及决策者价值取向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束缚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本文从公共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监控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四个方面入手,以期找到优化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途径,推进我国公共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发展道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必须深入进行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优化或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质量,尽快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

  行政决策中的“三拍工程”产生的原因在于对基层政府决策失误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者的原因。

  决策者决策的随意性。

  2.决策者决策的盲目性。另外的一种现象就是决策者在决策时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凭主观想象,凭一腔热情,忽视各类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导致了决策的盲目性。在基层,很多决策者大搞一言堂,使得参谋人员和群众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只能依据领导者的意图提供意见,不敢或者根本不能提出

  与决策者意见相左的意见。

  (二)参谋咨询机构的原因。行政决策的辅助机构,在行政机关的直接领导下,由各个有关方面的高层次专家,学者组成,为决策者出谋划策,它协助决策者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但是这些基层的咨询参谋机构并没有真正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这主要是一些参谋机构形同虚设,他们只是领导者的门面,决策领导者并没有真正重视参谋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在平时的决策当中,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在地方的一些顾问委员会之类的设置,大都是当地政府为了安置一些离退休老干部的机构,这些机构的成员大都没有很强的事业心,只是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还有一种情况,在乡镇一级的政府最常见,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咨询机构,有的只是从外地学来的经验,有的只是一些想当然的决策。

  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后,一经采纳即进入政策执行阶段。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因此,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就书中“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何执行难”案例来说,国家在执行政策时,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外,还得考虑一层一层的执行情况,形成行之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充分的摸底了解,才能对政策的有效执行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六、其余篇章心得体会

  第七至十二章虽然老师课上没有细讲,但我还是大致了解了一下。其中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这章对很值得我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主要是介绍了模型方法中的数学模型,特别是运筹学中常用的方法,如线性规划、决策论、对策论等内容,这些方法一旦掌握了,将对我们政府部门的决策和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所谓“科学方法”,按不同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哥们科学中的一些具体方法,隶属于各门科学;第二层次是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是从各门科学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就如同我们常学的马克思辩证法和认识论等。尽管目前来看还不太成熟,但对于解决公共政策的研究探讨足矣。

  书中提到的政策分析中建构数学模型是十分有趣的。它是依据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经过数学处理和抽象后,借助于数学语言,得到一个反映对象量的关系或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而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就如同研究实际问题一样。

  1、找出政策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变量及其基本关系;

  2、用数学语言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式;

  3、寻找解决嗜血问题的解;

  4、对所得数学解加以解释、评价;

  5、对照实际问题,提出对解的修正结果;

  6、最终形成对政策方案的判断与预测。数学模型有变量与关系组成。其中包含着时间变化、或者与其他条件相关的因素。非常符合现实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和难以捉摸的关系。

  因此,在我们想要建立一项制度或者政策的时候,首先要从现有的诸多因素中,按照政治价值及等其他条件,确定几项基本的变量,描述其状态、特征和规律。在获得基本变量的基础上,分析这项制度或者政策的主要矛盾,从目标出发,以此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能基本反映制度或政策问题本质特征的不定因素和关系。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叫做可行域,在可行域中目标函数值最大(或最小)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最优解的全体称为最优解集合。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不仅是企业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也需要参加到这样博弈中。政府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决策能力,在部署、实施、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体现出政府自己的优势,提高职能效率,降低成本,形成政府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历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政府在部署、实施、评价等方面没有利用线性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增加了政府的支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能达到最优化。在强调幸福感的今天,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方式,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就有必要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对战略计划、实施、评价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支出成本,提高政府职能效率。

  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哪怕是政府,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创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筹安排,改进实施主体或计划,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组织生产过程,使总的经济效益最好。这样的问题常常可以化成或近似地化成所谓的“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是应用分析、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有效管理。利用线性规划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在不违反一定资源限制下,组织安排生产,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用最高)。也可以在满足一定需求条件下,进行合理配置,使成本最小。同时还可以在任务或目标确定后,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如资金、设备、原材料、人工、时间等)去完成任务。把线性规划的知识运用到政府中去,可以使政府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及时、准确、科学的制定投入计划、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去政府在制定计划,调整分配方面很困难,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又要考虑获利水平,人工测算需要很长时间,不易做到机动灵活,运用线性规划并配合计算机进行测算非常简便易行,几分钟就可以拿出最优方案,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决策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大量基础数据,经严格的数学运算得到的,从而在使政府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优化配置,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对人民群众利益是大有益处的。

  说到人民利益,就不得不提公共利益。因为公共利益才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所以公共利益也应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统一性。社会分享型主要强调的是获取资格的开放性,也就是说,一旦某种资源和条件呗界定为公共利益,那么当基本标准设定后,这种资源和条件对所有人都是没有门槛的,无论民族、地区、阶级甚至教育等差异,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同等资格去享受。当然也不排除实际分享结果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均衡分配或依法收费来进行管理,这也是为了公共利益达到公平效果的途径。只要不违背民心、民意,保障好民主政治与法治,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维护好公共利益就能实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

  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现代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单一、简单以及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是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所以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而且还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十分有必要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

  此外,学习《公共政策分析》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了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中,政府途径相比较政策分析是关于公共决策的、以客户为导向的活动,并反映了社会价值。虽然关于政策分析的定义很多,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这样有利于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锁定在一个点上,即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提出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有效地进行政策分析并利用政策分析的成果。在这个定义之中政策分析的对象是公共决策,包括了政策驱前和政策趋后。政策驱前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提出具体政策建议。这一过程中,政策趋后即对之前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女娲造人课程教材分析07-01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分析06-19

公共政策导论考试大纲06-26

投资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探索论文06-27

澳洲TAFE移民课程分析及专业推荐07-02

食品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改革与实践07-02

浅谈《投资心理学》课程分析06-27

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分析11-1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改革论文12-15

期末课程教学质量分析07-03